<p> 一九六八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千七百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积极地成为了其中一员。</p> <h3>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二日,我与战友们在上海老北站登上了火车,跨长江、过黄河、出山海关,一路北上三天三夜到火车最后一站——福利屯;再坐上解放牌军用卡车,在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的泥土路上颠簸了十四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揑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捧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窝里”的北大荒。</h3><h3>(图片来自859网站 一九六八年时859农场招待所)</h3> <p class="ql-block"> “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苏里江温和恬靜,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鄂霍次克海。</p> <h3><br></h3><h3> </h3> <h3> 一九五六年当第一批铁道兵,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直接转业来到这里,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气魄”,完达山下建家园。继而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二年的大批转业官兵、知识分子、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在党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到农场的开发建设中,崭新的农垦新城在这里崛起。</h3><h3> 北大荒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百万垦荒大军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北大荒精神的壮丽篇章,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些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英雄群体。</h3> <p class="ql-block"> 859农场场部已是一座拥有2万人囗的漂亮的现代化小城了。过去的招待所、老商店、旧影院早已不见了踪影。代替它们的是堪称雄伟壮丽的文体中心、烏苏里江农贸大市场、世纪公园、搭有演艺舞台的休闲广场、场部政府大楼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场部和各连队、各作业区之间的沙石路都改建成了水泥路。作业用的那些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先进,驾驶舱全封闭并配空调。作业人员每天像城里的白领一样,衣冠整洁地开着轿车到作业区上班。这完全颠覆了我们记忆中机务战士浑身油污满脸灰尘狼狈样子的形象。</p> <h3> 这是十九连学校第一张师生合照。</h3><h3>时间:一九七O年初秋。</h3><h3>地点:十九连公路叉道处。</h3><h3>人物:陈显月、徐亚云两位老师与三、四、五的三个年级3O个学生。</h3><h3> 记得当时办学条件较差,曾有一段时间上课采用在一个教室里三个年级复式上课的方法。我担任班主任并任教语文课,北京知青徐亚云老师任教数学课。学生年令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已18岁了,只比我小三岁。他们的父辈大部份都是56年的铁道兵与58年的十万转业官兵,为了北大荒献了青春献一生;献了一生献子孙。他们是我一直最崇敬最不能忘怀之人。为此,他们的子女与我结下了半世纪的牢不可破的深厚的师生之情。</h3> <p> 十九连学校首届初中毕业班师生合照</p><p>后排左起:张桂荣 徐亚云 夏云杰 周玉芬 聂磊 杨金友 姚修伦 郭宝树 刘 芳 蒋铁针 江景砚 蔡文良 任书勤 巩天玉</p><p>中排左起:刘喜英 杜红梅 王爱萍 傅荣珍 陈宝兰 龙秋花 聂继兰 龙秋兰 陈显月</p><p>前排左起:刘 燕 郑凤娣 姚连娣 蒋大梅 杨金芝 李 靜 聂继霞 潘海凤 刘喜春 </p> <p> 一九七一年五月,离开十九连调往二十连新工作岗位前与女学生们在场部照像馆合影留念。记得那天离开十九连去2O连报到时,大家含泪一直步行送我到2O连。沒想到这一别竟达48年后再相见。</p><p>后排左起:王爱萍 龙秋兰 傅荣珍 刘喜英 杜红梅 聂继兰 陈宝兰</p><p> </p><p>中排左起:聂继霞 李 靜 龙秋花 潘海凤 蒋大梅</p><p>前排左起:姚连娣 杨金芝 陈显月 刘喜春</p> <p>渔业连学校79届初中毕业班师生合照</p><p>后排左起:徐永林 吕建光 王 洪 吴增山 孙春生</p><p>中排左起:胡淑丽 李淑成 郭 红 孙秀珍 许 华 赵成芳</p><p>前排左起:刘志坚 钱世锦 刘贵文 蔡文良 陈显月</p><p>(合影中缺少:龙 贵 赵 燕 潘序兰 陈 利 )</p> <h3> 渔业连学校79届初中毕业后六女生合照</h3><h3>后排左起:赵成芳 龙 贵 郭 红</h3><h3>前排左起:胡淑丽 许 华 孙秀珍</h3> <h3> 2016年9月25日上海天鹅宾馆师生聚会合照</h3><h3>后排左起:胡淑丽 任书勤 聂继霞 徐永林</h3><h3>前排左起:陈 利 龙 贵 陈显月 吳增山 龙秋花</h3> <h3> 在陈显月家师生合照</h3><h3>左起:胡淑丽 龙贵 陈利 陈显月 徐永林 吳增山</h3> <h3> 在上海陆家嘴环形天桥上师生合照</h3><h3>左起:吴增山 龙贵 陈显月 胡淑丽 陈利 徐永林</h3> <h3>横批: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h3><h3>上联:50年前不爱红装爱武装</h3><h3> 赴北大荒屯垦戍边</h3><h3>下联:5O年后首返回第二故乡</h3><h3> 师生相聚情深意长</h3> <p> 2O19年7月27日中午,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了四十多年的第二个故乡——859农场,终于见到了分别了四十年仍留在那儿的原渔业连学校的五位学生和含泪离开了四十八年的原十九连学校的九位学生。</p><p> 学生们早早地等候在859农场公交站。当公交车刚停稳打开车门时,李静同学一个箭步跨上车牵着我的手迎下了车。眼前有那未多同学急切、惊喜、热烈地迊接我,怎不使我激动万分、老泪纵横啊!</p> <h3> 师生相见,握手问好、亲吻拥抱、喜极而泣、感慨万分、高兴幸福、场面感人、难以言表。</h3> <p class="ql-block"> 师生在公交车站相见后合照</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郭宝术 蒋铁针 孙春生 王 洪</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郑建军 杨金芝 傅荣珍 刘喜英 陈显月 龙秋兰 潘序兰 孙秀珍</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潘海凤 李 静 蒋大梅</p> <h3> 师生相见后与渔业连学校四位学生合照</h3><h3>左起:王 洪 潘序兰 陈显月 孙秀珍 孙春生</h3> <p class="ql-block"> 接客宴后师生合照</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杨金芝 蒋铁针 郭宝术 傅荣珍 潘海凤</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 靜 龙秋兰 蒋大梅 陈显月 刘喜英</p> <h3> 师生共游览859农场世纪公园</h3> <h3> 潘序兰家素食宴后师生合照</h3><h3>左起:王 洪 潘序兰 许运河 陈显月 赵 燕</h3><h3>孙秀珍 孙春生</h3> <h3> 烏苏里江畔东安镇师生合照</h3><h3>左起:王 洪 孙秀珍 陈显月 许运河 赵 燕</h3><h3>潘序兰 孙春生</h3> <p class="ql-block"> 学生孙秀珍为我们在 1979年3月离开东安镇返城前居住的老屋前夫妻的合照。</p> <h3> 渔业连学校原址地师生合照</h3><h3>左起:孙春生 孙秀珍 陈显月 潘序兰 </h3><h3>赵 燕 王 洪</h3><h3> 曾记得:四十年前,在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九年朝夕相处的三年中,在这烏苏里江畔第三大镇,在这山秀水清人杰地灵的东安镇,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吃一河鱼、同在一个校、同上一堂课、同唱一曲歌、同打一个球、同爬一座山、同挖一簇菇……</h3><h3> 岁月难回首,光阴似水流。美好时光怎能忘怀,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凝结了你我情深意厚的师生之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珍藏!</h3> <h3> 参观边防哨所后师生合照</h3> <h3> 东安旅游船上吃全鱼宴</h3> <h3> 东安游览船上师生合照。身后江对岸是俄罗斯小镇——谢屯。</h3> <h3> 参观“全国十大种粮标兵”葛柏林的橡树林庄园的师生合照</h3> <h3> 859农场南山山顶上师生合照</h3><h3> 去年已修通了从山脚到山顶的山路,小汽车可直接开到宝塔跟前。登上塔顶,极目远望,859农场的全景美丽风光尽收眼底。</h3><h3>后排左起:刘喜英 龙秋兰 许运河 陈显月 杨金芝</h3><h3>潘海风</h3><h3>前排左起:李 靜 蒋大梅</h3> <h3> 左起:蒋铁针 陈显月 郭宝术 郑建军</h3> <h3> 十九连农田示范田观景台上师生合照</h3> <h3> 站在十九连农田示范田观景台上,看到了眼前长势喜人的一根垄三里长的苞米地,想起了5O年前收割苞米的情景:北大荒的冬天来的早,1O月底已是大雪纷飞了,没收完的庄稼都让白雪所复盖。那时收割苞米基本上靠人工。早晨太阳升起我们下地气温在零下,中午太阳照射下气温回暖至零上,沾附在棉鞋上雪花溶化后又浸湿了鞋,到了下午太阳下山收工时气温又开始降至零下,走回到宿舍时,穿在脚上的棉鞋成了冰砣砣脱不下来,只能使劲敲碎冰化了鞋才得以解脱。</h3> <h3> 杨金芝家先进拖拉机前师生合照</h3> <h3> 登上杨金芝家先进联合收割机上师生合照</h3> <h3> 在2O连原住地师生合照</h3><h3> 身后职工家属房早已不见踪影,现是一片葡萄园。八十年代开始,各连队职工全部住进了场部新楼房。</h3> <h3> 万亩水田稻,揺穗千重浪。昔日满目荒凉的“北大荒”已变成了阡陌纵横良田万顷的”绿色米都”。这里已成为年产440多亿斤粮食,可供全国四分之一人口吃一年口粮的生产战略基地。</h3> <p class="ql-block"> 在一年一度的麦收开镰收割时刻,我兴奋地张开了双臂拥抱了金灿灿的喜丰收麦田!一股独特的麦子芳香沁入心脾。感觉好极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旧时进入麦田的感觉是这样的:大蚊子蜂拥而至,铺天盖地把我们团团围住,头、脸、手所有暴露的皮肤无一幸免,一通猛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观 小南河村前师生合照</p><p class="ql-block">左起:郑建军 刘喜英 郭宝术 李 静 陈显月 龙秋兰 蒋大梅 杨金芝</p> <h3> 饶河大顶子山上师生合照</h3> <h3> 饶河鳥苏里江畔师生合照</h3> <h3> 在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与热心帮助电话联系导游的俄罗斯大妈友好合照</h3> <h3> 参观859农场场史展览馆后师生合照</h3> <h3> 在859农场世纪公园巧遇胡淑丽母亲合照</h3> <h3> 8日9日中午送客宴后师生合照</h3>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送客晏如此丰盛,鸡鸭鱼肉堆满盘,各类蔬菜也不少,饭后还配上爽口瓜果,真是应有尽有。回想起50年前刚到北大荒的那一年,我们吃了一冬春的粗窝窝头和大渣子,新鲜蔬菜更是见不到。大食堂经常吃的菜是咸菜瘩头和酱油黄豆。咸菜瘩头是用卷心菜和白菜老根头所淹制而成,酱油黄豆大家戏称为”饲料豆”。</p> <h3> 8月10日早晨离开859农场客运站师生合照</h3> <h3> 再见了!同学们!我们从校园一路走来,走过了纯真的童年;走过了美丽的青春;走过了丰收的金秋;迎来了绚烂的夕阳!无论在何时、何地,纯洁、真挚、深厚、珍贵的师生情永远伴随着我们!</h3><h3> 衷心的祝愿大家健康平安幸福!祝愿我们能够早日再相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