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这是父亲曾经用过的一本笔记本,一本已经陈旧的棕面硬抄笔记本,一本普普通通22开有着80 页数,页面已经泛黄的笔记本</b></h1><h1><br></h1> <h1><b>这本父亲自1978—1979年两年间用过的笔记本里,有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艰苦岁月和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大生活的文章</b></h1> <h1><b>有手抄《新四军军歌》、《五月鲜花》和剪帖的《大路歌》《梅娘曲》等歌曲;有为共和国建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的诗抄和烈士遗书摘抄</b></h1> <h1><b>有离开南京军院后调昆明军区工作后回忆在南京的往事,读后感和自己创作的诗歌等,但大量篇幅,记载最多的还是四十年前发生在祖国南疆的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b></h1> <h1><b>也是我国和平年代,历史记录距今最近的一场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轮战”</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作为一个战场亲历者和参与者,随昆明军区前指来到云南省金平县,并且同前线部队一起,跨过越境,直到胜利回撤。还有之后的扣林防御作战</b></p> <h1><b>通过采访边民和前线部队官兵,以自己的所记所思所录所悟,亲笔写下的文章和记载整理的前线官兵战斗故事、诗歌、烈士及给亲属的家书、遗书,英雄事迹等等……</b></h1><h3><br></h3> <h1><b>父亲笔记里的字里行间不仅透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新四军老战士,对党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在祖国人民需要时,一样义无反顾,同年轻的官兵一起走上前线的老兵胸怀和行动</b></h1> <h1><b>更展示了中国军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为了世界和平,不畏强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b></h1> <h1><b>尤其是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献出了火红的青春和宝贵生命的烈士,“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血染的风采</b></h1> <h1><b>父亲这本笔记本里那一页页,一篇篇的记载,不仅能让亲历者回忆起四十年前那场战争中熟悉的人和事,更能让我们和后来人感动和震撼,更多的还有涌入心怀的深深思考,让人热血沸腾</b></h1> <h1><b>这是父亲一九七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在前线马多衣上寨14军42师师部胃病复发时写得一篇日记</b></h1> <h1><b>这是父亲在云南河口马多衣上寨和南溪岗前线部队于一九七九年二月二日和二月五日写的诗篇</b></h1> <h1><b>这是一九七九年一月父亲在昆明军区前指时,于金平县革委会招待所住地写得文章</b></h1> <h1><b>标题是《罪恶的行径,流氓的嘴脸》</b></h1> <h1><b>父亲的笔下深刻揭露了越南当政的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蚕食中越边境,侵略中国盟友柬埔寨,赤裸裸的地区霸权主义,对中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事实</b></h1> <h1><b>这是父亲于一九七九年一月在河口马衣多上寨部队的帐篷里写完的采访</b></h1> <h1><b>标题是:母亲的心愿—访石越南同志</b></h1> <h1><b>这篇通讯父亲通过新战士石越南母亲的心愿:从十八年前送丈夫支援越南经济建设并将刚刚出生儿子取名石越南到十八年后为粉碎越南当局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送子到前线当兵</b></h1> <h1><b>人民战士爱中华,<br>岂容越寇来践踏,<br>正义在胸枪在手,<br>以血图报战天涯,<br>宁愿自己鲜血流,<br>不让祖国寸土丢。</b></h1><h3><b></b></h3><h1><b>父亲采访摘抄的前线战士的话</b></h1> <h1><b>这是父亲与前线记者于1979年2月18日在河口南溪农场十四军前线指挥部写得纪实报道</b></h1> <h1><b>报道标题是《奋起还击严惩越寇》</b></h1> <h1><b>向国内各大报刊报道了我西线云南前线部队在1979年2月17日在中越两国边界线上,万炮齐发,以排山倒海之势,开始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b></h1> <h1><b>这是在笔记本里出现的父亲拍摄的一张彩色照片: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日南溪河畔小学生帮助伤员洗衣被等</b></h1> <h1><b>这是父親在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河口南溪水果农场</b></h1> <h1><b>在医院看望伤病员和安葬完牺牲的战友后写下的《向英勇负伤的战友,向英勇牺牲的战友学习》</b></h1> <h1><b>在血与火的的战斗中,战友之间的情谊心连心,比海深。战友掉队了,大家抢着帮;战友遇险了,大家迎着炮火上,战友负伤了,大家安危挂心上。像这样的战斗集体狂风是刮不散,巨浪是冲不开,敌人的炮火也摧不垮。这就是我们战士的风格,这就是我们战士的情操,这就是我们战士的感情。(父亲笔记本里的话)</b></h1> <h1><b>这是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战地故事:《一壶冷水全班喝》</b></h1> <h1><b>这是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战地故事:《一缸稀饭让给病号吃》</b></h1> <h1><b>这是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战地故事《两个水果让着吃》</b></h1> <h1><b>这是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一篇短文,抒发了对“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战斗情谊</b></h1> <h1><b>这是父亲笔下激动人心的几件记忆:<br>1、县农机公司女同志陈文群同志感人肺腑之言</b></h1><h1><br></h1> <h1><b>2、13军37师109团八连战士杜思忠捆在被包里给父母亲的一封信和诗抄</b></h1> <h1><b>3、记载了13军37师111团四连连长刘建荣烈士的光荣事迹</b></h1> <h1><b>这是父亲拍摄到的前线部队向后方医院转送伤病员</b></h1> <h1><b>这是父亲在对越作战采访前线40野战医院秦凤珠医生的一段话</b></h1> <h1><b>这是父亲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整理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英雄事迹</b></h1> <h1><b>这是父亲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整理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英雄事迹</b></h1> <h1><b>这是父亲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整理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英雄事迹</b></h1> <h1><b>这是父亲整理记载的14军42师126团班长一等功臣刘吉炳烈士的生平</b></h1> <h1><b>这是父亲记载1981年5月18日在歼灭越南特工队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37550部队战士吴宇坤烈士给父母留下的一封信</b></h1> <h1><b>这是父亲记载的14军42师126团六连六班战士唐运合烈士的生平和事迹</b></h1> <h1><b>这是父亲记载的刘吉炳烈士遗留给父母亲的信</b></h1> <h1><b>这是父亲收集记载的14军42师126团八连四班班长战斗英雄吴良保给家中信的摘抄</b></h1> <h1><b>这是父亲拍摄的战地照片</b></h1> <h1><b>这是父亲一九七九年九月十四日整理的十一军团工兵营机械连卫生员孙振旺烈士日记摘抄</b></h1> <h1><b>这是十一军团工兵营机械连卫生员孙振旺的日记摘抄</b></h1> <h1><b>这是父亲记载的孙振旺烈士的诗抄</b></h1> <h1><b>十一军党委给孙振旺烈士记一等功,昆明军区党委授予“模范卫生员”称号</b></h1> <h1><b>这是父亲整理记载的14</b><b>军42师126团</b><b>七连班长苏安锋烈士的生平</b></h1> <h1><b>这是父亲记载的苏安锋烈士亲属给团党委的一封信</b></h1> <h1><b>这是父亲在扣林还击战后,从边防某部工兵连一负重伤的副班长笔记本上摘抄</b></h1> <h1><b>父亲记载的牺牲官兵遗物发现的家书、遗书、诗抄,这些看上去虽没有文学大家的语言修饰,也没有华丽的词汇的装点,但却流淌着中国军人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打动心扉,事迹可歌可泣</b></h1> <h1><b>父亲记载整理的烈士战斗事迹和前线官兵战场上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通过把中国军人的英烈和战斗故事再现给后人,也以此表达了一个老军人对中国军人烈士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拜和敬意</b></h1> <h1><b>这是父亲与战地记者采访前线官兵的一篇通讯《他们是怎样书写自己历史的》</b></h1> <h1><b>这篇通讯虽没有在父亲的笔记本里,但是在新华社当年的稿库里却发现了</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拍摄的战地照片</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父亲笔记本里记载的前线官兵的诗抄</b></h1> <h1><b>这是父亲在前线拍摄的战地照片</b></h1> <h1><b>这是父亲当年与战地记者采访的一篇报道,在新华社稿库里找到</b></h1> <h1><b>这是父亲当年与战地记者采访的一篇报道,在新华社稿库里找到</b></h1> <h1><b>这是父亲拍摄的我云南边防部队凯旋回到河口照片</b></h1> <h1><b>这是父亲与战地记者报道的当年我云南边防部队凯旋回到河口情景,这也是在新华社稿库里找到的</b></h1> <h1><b>最近,把父亲的笔记本里记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内容一篇篇整理出来,做成美篇,尽管篇幅不是很多,而且又是父亲四十年的手迹难以辨认,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难得的精神财富,一个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美篇。不仅便于我们家庭收藏保存;更是通过美篇把中国军人叱咤在战火硝烟中英雄群像,尤其是长眠在西南边陲的英雄们所展现出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通过父亲的笔记的形式公诸于众</b></h1> <h1><b>就是要让世人永远的记住,在和平年代里,战争硝烟虽然已经散去,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人们面对历史不只在于记住那血与火的残酷,更是让人们记住血与火锤炼的中国军人伟大的献身精神,永远是我们当代人的人生标杆和典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旗帜,要世代传承下去。</b></h1> <h1><b>过去总以为时代变了,一些精神也会随之失落。可在父亲笔下的那场血与火的经历中再次告诉人们,无论时代怎么变,中国军队英勇顽强、敢打必胜、忠诚守节、严守纪律的精神不仅永远不会改变,而且还将成为一支明亮的火炬,照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不断迈向新的征程</b></h1> <h1><b>在和平年代曾经浴血疆场的中国军人,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凝聚民族精神和创造今日中国之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对今日重塑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己然具有现实意义</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