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拾贝》系列散文之十二:化作波涛奔大海——记抗日名将李涛先生

天山雪

<h3>(时任远征军新22师少将副师长李涛在前线)</h3> <h3></h3><h3> 化作波涛奔大海</h3><h3> ——记抗日名将李涛先生</h3><h3><br></h3><h3> ——作者:佘德平</h3><h3><br></h3><h3> 小时候,从老辈人那里得知,我们滩头有一个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大官的,姓李名涛,还是个什么军长。后来看电影《南征北战》,那里面也有一个李军长,于是就有乡人言之凿凿地说,这就是滩头砖屋里的李军长,大家就都信以为真。但在我心里对家乡的这位大官是颇为不屑的:这个李军长长得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一看就是个坏蛋。倒是李军长向张军长求救的经典台词“张军长,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至今记忆犹深。</h3><h3><br></h3><h3> 后来又有一次在809(国防军工三线单位)看《南征北战》,恰好旁边坐着一个60多岁、胡子拉碴的老汉,我听人说起过他是李涛军长的大弟,叫李梅。前不久刚从砖屋乡下来到滩头老街,在三坡街井眼边从事打豆腐的营生。便逮住机会问他电影里的李军长是不是他哥哥,当时讲阶级斗争,他因哥哥的原因,是不能乱说乱动的。只见他左顾右盼,似乎没有发现周边有干部模样的人,于是凑近我耳边轻声说:“我哥哥哪里是这个样子啰,他打仗蛮厉害的呢!在远征军的时候,把日本鬼子都打怕了”!</h3><h3><br></h3><h3> 后来我通过考证,知道了《南征北战》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其背景就是1947年国、共军队在山东进行的两次决战,其中“张军长”的原型是国民党军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李军长”的原型则是当时国军“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彼李军长确实不是此李军长。</h3><h3><br></h3> <h3>  (远征军新22师与日寇激战)</h3> <h3> (一)</h3><h3><br></h3><h3> 李涛,字涤吾,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按当时的家庭条件来说,是无力供他读书的,但因他自己的一份坚持,加之族人的帮助,才时断时续读到了中学,等到他1926年毕业于湘潭益智中学时,已是24岁了。当时中国的局势十分混乱,湖南的政局更是扑朔迷离,赵恒惕执掌湖南,许多湘人不服,要把他赶出去,湘人治湘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谭延闿和程潜两个老资格湘籍政治家落败,就食广东,时时不忘打回老家去。唐生智拥兵湘南,南北观望作骑墙之势。 </h3><h3><br></h3><h3>  赵被看成北方政府派来治湘的军阀,湖南一般有些文化的年轻人受新思想的影响,将为赵效力看成落后反动,而珠江边正在酝酿一场改变中国政治版图的大文章。从湘军建功以来,三湘俊杰以投笔从戎为荣,李涛也深受这种风潮的影响,何况,在黄埔的前五期,湘籍子弟占相当大的比例。 </h3><h3><br></h3><h3>  中学毕业的李涛,在当时算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北上报考大学非他所愿,而且乡下那个农耕之家,也很难供得起一个大学生,受新思想影响的他,选择了南下报考黄埔军校。 为供李涛的学业,全家耗尽了财力,连他去广州考试的路费都没有筹集到,还是家乡先贤、本家李剑农先生送给他盘缠,才得以成行。</h3><h3><br></h3><h3> 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毅然南下赴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与抗日名将廖耀湘(新邵人)、新六军副军长刘建章(滩头镇罗面村)皆为黄埔军校六期生。1927年冬,李涛赴杭州入浙江省军事训练总队,继而转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深造。1931年,离职赴南京陆军教导队炮兵团任职,同年考入陆军大学第十期。1935年陆大毕业后,派任军令部参谋,并参与中、印、缅勘界工作。同年转任广东第四分校总队副。第二年调广东叶肇军任参谋处长。1939年冬,参加桂南对日作战的昆仓关之役。</h3><h3><br></h3><h3> 1939年11月,昆仑关战役打响,这是一次中日两支钢铁部队硬碰硬的交战,当时李涛任新22师上校团长,师长邱清泉,包括副师长廖耀湘在内,都在这场战役中威名远扬。 </h3><h3><br></h3><h3>  昆仑关位于广西境内,距南宁七十华里,周围群山环抱,地势险要。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直指滇、黔,威胁陪都的安全。统帅部要求将昆仑关夺回来。憋了很久的廖耀湘在战前宣誓,要把军旗插到昆仑关上,为国家争光。 </h3><h3><br></h3><h3>  12月18日,新22师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向昆仑关猛攻,驻守昆仑关的是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号称“钢军”。此役李涛表现非常抢眼,在廖耀湘的指挥下,他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带领部队打冲锋。是役日军4000余人被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战后从阵地搜索出他的日记本,中村如此记载:“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21旅,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廖耀湘实现了诺言,带领部队将军旗插上关口,李涛也一战成名。</h3><h3><br></h3> <h3>(时任远征军新22师师长廖耀湘(左)与副师长李涛(右)在前线研究作战方案)</h3> <h3> (二)</h3><h3><br></h3><h3> 1940年,李涛转任桂林军令部西南参谋班教官。是年冬,调任第5军新22师参谋长。1942年,中国组建远征军,随军入缅作战。1942年3月8日,廖耀湘率新22师与兄弟部队200师在同古接替英军防务。之后,新22师在同古地区与敌激战半月,给日军第55、56师团以沉重打击,其强大战斗力和顽强精神使日军感到震惊。英、美盟国亦高度赞扬新22师和200师是“世界上最精锐之部队”。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说:“华军以少胜众,英勇果敢,将使华军之战绩,益增光辉。”</h3><h3><br></h3><h3> 同古保卫战结束后,李涛协助廖耀湘率新22师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斯瓦阻击战,以新22师1个师的兵力与日军5个主力联队周旋达半个月之久,打得日军晕头转向,始终摸不清中国军队的虚实。由此,新22师获得了“丛林之虎”的美誉。</h3><h3><br></h3><h3> 3月底,新22师与友军一起深入缅南,解救被日军第18师团围困的英国盟军,反被日军第56师团从背后包围。战斗中李涛负伤回昆明就医。1943年,伤愈出院即赴印度继任新22师参谋长,随后升任该师少将副师长。</h3><h3><br></h3><h3> 1943年10月底,中国驻印军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重新打开中印交通线,展开了反攻缅北的作战。廖耀湘、李涛的新22师和孙立人的新38师,奉命进攻胡康河谷,打响了反攻的序战。胡康河谷地区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有“绝地”之称。防守该地区的为日军第18师团,主力为其步兵第55联队全部和114联队一部及炮兵第18联队等,由师团长天中新一中将指挥。新1军分左右两路向该敌实施夹攻,廖耀湘、李涛部担任右路,向打洛攻击。1943年1月9日,廖耀湘率部渡过大奈河,沿左岸崎岖山地逐段开路前进。14日,进至白贼河北岸。廖耀湘按照盟军参谋长史迪威拟订的作战计划,命其第65团担任渡河攻击的突击任务,驱逐南岸之敌夺取登陆场。但该团团长傅宗良实地勘察后,发现史迪威的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乃反史之意而行,并将新的作战计划上报廖耀湘与史迪威。史迪威接到傅的报告后,勃然大怒,电报战区最高当局,当局认为事态严重,让廖耀湘制止。</h3><h3><br></h3><h3> 廖耀湘见傅之计划优于史,便复电自认新的计划是他批准的,并声明成败皆由他负责。接着,副师长李涛主动请缨到傅宗良团督战,结果获得大胜,敌大队长冈田中佐重伤饮弹自毙。战后,史迪威亲至战场点得敌尸617具,倍加赞许,并为李、傅请奖。</h3><h3><br></h3><h3> 在四五月间的索到卡战斗中,廖耀湘、李涛采取迂回与突破战法,出奇制胜,仅以4个步兵团兵力,击败敌人号称“常胜军”及“森林战之王”的第18师团。是役,廖、李部毙敌5000余人,生俘敌英田中队长以下官兵百余人,缴获大炮56门,车辆190辆,机枪、步枪3000余支,骡马300多匹。</h3><h3><br></h3><h3> 缅北的胜利,不但彻底解决了日军对中国大西南的威胁,而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英勇善战的现代化军队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蒋介石给新22师的嘉奖电只有三个字:“中国虎。” 史迪威给廖耀湘的贺电如此说:“这是你的光荣,是新22师的光荣,是中国驻印军的光荣,是全体盟军的光荣,更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h3><h3><br></h3><h3> </h3> <h3>(时任新22师副师长李涛(左)向第13医疗营以及第60和第45卡盟流动外科医院赠送锦旗时讲话)</h3> <h3> (三)</h3><h3><br></h3><h3> 1944年8月5日,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充实战斗力。1944年8月,新1军奉命在缅北重镇密支那进行整编,以新编38师为基础,扩编为新1军;以新编22师为基础,扩编成新6军。至此,被国民党称为“主力之主力”的新6军诞生。廖耀湘任军长,李涛继任新22师师长。</h3><h3><br></h3><h3> 李涛刚就任师长,就奉命指挥部队南下,对驻守英多的日军发动了全面的攻势。这一仗打的十分惨烈,英多驻守的日军获得的命令是死守英多,不许放弃英多擅自撤退逃走。所以他们被逼无奈,困兽犹斗,依托城内外的坚固工事,来阻击中国军队的猛烈进攻。</h3><h3><br></h3><h3> 新22师此次南下,因为运输和道路的原因,还有作战目的不同,所以没有配属战车部队,故此他们缺乏攻坚的坦克协同作战。可是即便如此,新22师的作战风格在哪儿摆着,并没有因为缺乏坦克助战,就打的缩手缩脚,他们保持着一贯的作风,悍不畏死的向着日军阵地发动一波又一波的猛攻,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把一座座日军坚固的工事给攻克摧毁。</h3><h3><br></h3><h3> 虽然这样付出的代价不小,可是却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士气,在日军坚固工事前面,大批中国军人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扑向那些日军的阵地,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迎接射向他们的子弹,然后用他们可用的所有武器,向日寇射击,直至将敌人的阵地攻克 。甚至于在一些阵地上,突入日军阵地中的中国官兵,和日寇直接展开了肉搏战,用他们的刺刀,用手榴弹,甚至是用他们的双手,牙齿,石头和鬼子厮杀在一起。</h3><h3><br></h3><h3> 日军面对着如此凶悍的新22师官兵,即便是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也依旧是无可奈何。一座座阵地,在新22师官兵们的猛攻之下,纷纷陷落,迫使日军不得不步步退缩,在十一月十五日的时候,整个英多外围的阵地全部被新22师官兵拿下,并且将英多城区彻底包围,最后强攻全歼守敌。</h3><h3><br></h3><h3> 随后李涛率新22师渡伊洛瓦底江,会同友军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全歼日本第18师团,师团长自杀。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歼灭敌人20000多,一雪1942年初兵败野人山的耻辱,其中新22师在卡盟一役中就击毙伤日军不下5000,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h3> <h3>  (中国远征军新22师反攻缅北)</h3> <h3> (四)</h3><h3><br></h3><h3> 是年11月,日军进逼贵州,李涛奉令率新22师从八莫以南临时机场空运到湖南芷江驰援湘西会战。下机后即向安江、洪江等地推进,雪峰山一带日军闻新22师不寒而栗。同年秋,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李涛随军长廖耀湘参与芷江与日军副总参谋长金井武夫洽降,随后奉命率部空运至南京接受日军投降。年底李涛晋升为新六军副军长。</h3><h3><br></h3><h3> 1946年,廖耀湘、李涛奉命率新6军进攻东北,同东北抗日联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1947年,廖耀湘升任第9兵团司令,李涛晋升为新6军军长。</h3><h3><br></h3><h3> 新6军入东北近3年败仗极少,而新22师作为该军主力骨干及第9兵团的精华保持常胜记录,一开始攻占鞍山、本溪、辽阳到2次四平战斗,最终打到伪满洲国首府长春,使东北国民党军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以至在东北野战军中流传着“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军”的顺口溜。直到辽沈战役在辽西新3军龙天武得到空军通知东野6纵逼近,但他疏忽未将紧急情报及时上报廖耀湘的兵团部,导致警戒的新22师先被6纵突袭击溃,东野“旋风部队”第3纵队楔入砸碎兵团部,打烂了新1、3、6军3个军部。</h3><h3><br></h3><h3> 新编22师在黑山战斗中,向新民撤退时,先被东野6纵打了阻击后,没有恋战,随即奔赴辽河抢占渡口。结果,又遭到7纵和8纵的阻击,激战中,6纵又迅速跟上,在他屁股后面直接捅了一刀。就算面对3个纵队的阻击,新编22师阵型始终没乱,他们还组织了敢死队,这些敢死队员个个也都是不怕死的主,拼命往前冲,子弹打光了,冲锋枪上没有刺刀,就抡起枪托打。</h3><h3><br></h3><h3> 面对3个主力纵队的围攻,新编22师的确打出了“虎师”的气势。气得几个纵队的战士们边打边骂:“这个虎师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嚣张!”可是,一个师再厉害也架不住3个纵队的猛攻,激战中,新编22师被全部消灭。</h3><h3><br></h3><h3> 可在战后记功时,新编22师是被谁消灭的谁也说不清楚,各个纵队都是一团乱账,下属纵队的各个师、团,谁也说不清楚。各个纵队清点俘虏时,也都有新编22师的俘虏。</h3><h3><br></h3><h3> 歼灭新编22师可是大功一件,几个纵队争来争去,始终争不出头绪。于是,几个纵队向东野司令部提出:新22师究竟是谁消灭的?参谋长刘亚楼听后,哈哈大笑说:“反正都是解放军消灭的!”</h3><h3><br></h3><h3> 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新6军军长李涛在化装逃跑途中,相继被解放军战士俘虏。因表现好,李涛留部队任军事教官。1950年,调齐齐哈尔人民军政大学战术研究班任教官。1953年,复被逮至绥化狱,囚于解放军官高级队。后,转囚于沈阳军区军法看守所。 1957年,病死狱中。</h3><h3><br></h3><h3> 上世纪70年后期的一天,我去三坡街那口水井挑水,在井眼边遇到一群人围着李梅(李涛的弟弟),李梅手里拿着一沓照片,脸上抑制不住兴奋的神情,我凑过去看,照片上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穿着是当时我们那里很少见的大红大绿大朵花儿的旗袍。原来这个老太太便是李涛将军的老母亲,解放前夕随老三、老四两个儿子辗转去了香港。这时虽年愈90,但看照片却显得精爽、富态。</h3> <h3>(全部美式装备的新六军最终兵败辽西)</h3> <h3>  </h3><h3><br></h3><h3><br></h3><h3> 作者简介:佘德平,男,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人,大学文化。曾从事过教育、企业、新闻、党政工作。原湖南电视台记者、邵阳市某政府部门主任(正处),现退居二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台发表散文、诗歌、言论、论文、新闻通讯数百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