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巴尔干全景大环游(三)

老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游走在亚得里亚海东岸</b></span></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1·黑山海滨双城记</b></span></font></p> <h3>&nbsp; &nbsp; &nbsp; &nbsp;从濒临黑海的巴尔干半岛东部,逐步向西经过中南部至西南部,来到半岛的西海岸也就是亚得里亚海东岸,由南向北游走在一座座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h3><h3>&nbsp; &nbsp; &nbsp; &nbsp;跨越阿尔巴尼亚与黑山之间,山峦叠嶂,郁郁葱葱,尤其是两国交界的跨界湖—斯库台湖,此湖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湖泊,整个湖区成为两国间共同的跨国界保护区。阿尔巴尼亚与黑山间的海关就设在湖岸边。可惜的是、要赶行程,这么美丽的湖光山色也只能是坐车观景了。</h3> <h3>&nbsp; &nbsp; &nbsp;进入黑山境内,斯库台湖畔小渔村密布。</h3><h3>&nbsp; &nbsp; &nbsp;黑山共和国: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一个多山小国家,面积仅1.38万平方公里。公元6世纪末和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移居到巴尔干半岛。9世纪,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区建立“杜克利亚”国家。12世纪末并入塞尔维亚,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现波德戈里察及其以北地区。1878年柏林会议承认黑山为独立国家。1910年黑山王国建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山再次并入塞尔维亚并加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nbsp;1945年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加盟共和国。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与黑山联合组成南联盟,2003年2月4日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独立公投,独派微弱优势险胜。6月黑山正式宣布独立。 黑山的独立也使塞尔维亚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国。最近两国均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一条由中国建设的从塞尔维牙通往黑山的高速公路通车,也保证了塞尔雅亚的通海通道。</h3> <h3>  不知不觉间就走上了亚德里亚东海岸的沿海公路,当湛蓝的海水、游艇点缀其间、飘飘渺渺的小岛和海岸边一幢幢地中海风情的红瓦小楼映入眼帘,全车人情不自禁发出阵阵欢呼。从黑山一直到克罗地亚的这条海滨公路,堪称景观大道。</h3> <h3>  圣斯特凡岛: 位于布德瓦东南约6公里的亚德里亚海中,面积0.015平方公里,该岛在十五世纪时只是一个小渔村,曾一度建有皇家别墅。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成为投资酒店,也是黑山最昂贵的度假酒店之一。</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路经布德瓦,美丽的海湾和小城就在眼前,今夜我们就驻扎于此,所以暂时与她擦肩而过,直奔科托尔开始今天的游览。</h3> <h3>&nbsp; &nbsp; &nbsp; &nbsp;从古城西门也被称为“海门”进入到科托尔老城,城楣上有一排南斯拉夫语: “Tuđe nećemo, svoje ne damo.” 是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豪迈名言,“是别人的我们不会拿,是我们的别人休想抢” 。“21-XI-1944”是科托尔在二战中脱离纳粹统治的日期。</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城墙上镶嵌着象征威尼斯王威的飞狮塑像,标志着这座古城曾在威尼斯共和国长期治下。</h3><h3>&nbsp; &nbsp; &nbsp; 科托尔历史悠久,7世纪时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在此开始建城。11世纪初被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占领,后又割让给塞尔维亚帝国。15世纪初由威尼斯共和国统治。18世纪末被并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一战后归属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属于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2006年,黑山共和国独立,成为黑山的观光圣地。由于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h3><h3>&nbsp; &nbsp; &nbsp; &nbsp;要完整了解科托尔,必看三大景观:一是科托尔古城虽经历过地震,仍存有的许多罗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和宫殿,可寻迹到中世纪时期小城的繁荣与辉煌;二是后山上的保存较好,长4.5km古城墙和古堡;三是科托尔海湾。</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尼古拉斯教堂:是东正教教堂的代表和主教会址,建于1902年到1909年;教堂顶部双六角塔的结构展现了新拜占庭风格,内部装饰简洁大方。</h3> <h3>&nbsp; &nbsp; &nbsp;建于1166年的圣特里芬大教堂,呈罗马风格。<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圣奥萨纳教堂,建于1221年,为巴洛克风格。</h3> <h3>建于科托尔后山半中腰罗马风格的安康圣母教堂。</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圣特里普纳天主教堂:尽管科托尔人大部分都信奉东正教,但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教堂却是这座天主教堂。史料记载威尼斯商人于西元809年从土耳其带回3世纪基督教圣贤特里普纳的骸骨,却在科托尔湾遇上风暴,于是在科托尔为他建造了一座临时庇护所。据传,特里普纳的遗骸会显灵,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从此圣特里普纳就安放于此,成为这里的守护神。圣特里普纳是基督教世界的圣人,作为科托尔的守护神不论对东正教或天主教而言,都是他们共同崇敬的神祗。</h3> <h3>科托尔古城之一角。</h3> <h3>&nbsp; &nbsp; &nbsp; &nbsp;位于兵器广场一侧,建于1602年的钟楼和威尼斯建筑风格的民房。</h3> <h3>  如同大部分旅游城市,科托尔古城堡底层和临街门面均辟为小商品售卖商铺。特色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售货员热情大方。</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科托尔古城的后山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威尼斯人经几个世纪用石头垒砌的古城墙和城堡,与小城的城墙相衔接,拱卫着古城的安全。</h3> <h3>  无论站在古城内仰望或是沿古城墙拾级攀登至山顶古堡,均能体验到这曲折蜿蜒4.5公里长的古城墙在中世纪是项多么不易和浩大的工程。</h3> <h3>  科托尔古城北门外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护城河,城墙堡垒厚重坚固,石桥与城门相连,透着美感。</h3> &nbsp; &nbsp; &nbsp; &nbsp;科托尔湾深入内陆32公里,两岸高山夹峙,海峡狭长,出口处宽3公里。水深8-15米,潮差小,是天然避风良港。自古为航海、贸易和军事要地。 &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科托尔湾已经不是繁华的商埠,成为了旅游度假胜地,在环抱港湾的巍峨山脚下各式别墅鳞次栉比,风平浪静的港湾停满了大型邮轮和私人游艇。 <h3>&nbsp; &nbsp; &nbsp; &nbsp;结束科托尔的游览,南返30分钟抵达黑山另一个著名海滨小城布德瓦 。布德瓦海岸长达21公里,同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美的建筑物和令人燃烧激情的夜生活,共同构成了黑山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h3> <p>&nbsp; &nbsp;&nbsp;</p><p>&nbsp; &nbsp; &nbsp; &nbsp;布德瓦延绵悠长的海岸 拥有17座海滩。&nbsp;正值欧洲夏季假期,海滩上举家出游的人们密密麻麻,尽情享受着亚得里亚海的浪漫和明媚阳光。</p> &nbsp; &nbsp; &nbsp; 蔚蓝的海湾停满大大小小的游艇和招揽游客海钓和出海游玩的游船。 &nbsp; &nbsp; &nbsp; &nbsp;围绕四周兴建的各式宾馆酒店也是客满为患。 <h3>  蔚蓝的天空,湛蓝清澈的大海,小艇、小岛点缀,远处红顶的古城和现代建筑的酒店相映,构成一幅幅布德瓦魅力四射的绚丽画卷。</h3> &nbsp; &nbsp; &nbsp; &nbsp;漫步在白色石头铺就的窄街小巷,石质的建筑、小窗户、瓦片屋顶、众多的特色小商店、咖啡馆或是啤酒屋的布德瓦老城,是那么的幽静,仿佛回到中世纪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罗马风格小城。 <h3>巧遇新人在拍婚纱照随拍上一张,中国大妈也跟着来一张。&nbsp;</h3> <h3>&nbsp; &nbsp; &nbsp; 布德瓦老城有三个主要的教堂,分别是建于7世纪的圣伊万教堂其高耸在古城城北的塔楼是布德瓦的地标;城南建于840年的蓬塔圣玛丽教堂(上图)以及建于1804年的圣三一教堂(下图)。</h3> 老城的威尼斯城墙。 <h3>古城西门外著名的莫格伦海滩。</h3> &nbsp; &nbsp; &nbsp; &nbsp;黄昏时分的布德瓦海景迷人漂亮。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老城西海湾礁石上的舞蹈家塑像是布德瓦一道独特的风景。</h3> <h3>游客与塑像共舞。</h3> <h3>在威尼斯古城墙上俯瞰布德瓦。</h3> <h3>&nbsp; &nbsp; &nbsp; 老城门外广场和海滨夜景。</h3><h3>&nbsp; &nbsp; &nbsp; 由于有丰富的夜生活,布德瓦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他们进入大街人行道上那一字排开的户外俱乐部 ,狂欢到凌晨一点,甚至彻夜狂欢。年长的可以到海滩上密布的酒吧,要上一杯啤酒或冷饮,观赏着大海夜景,享受喧闹中的那份宁静。&nbsp;</h3> 2·地中海明珠杜布罗夫尼克 <h3>&nbsp; &nbsp; &nbsp; 恋恋不舍地结束黑山双城的游览,继续沿亚得里亚海滨景观大道北上约50公里,跨境来到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该城古名“拉古萨”,是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口城市,位于风景旖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依山傍海、林木茂盛,中世纪风貌保存完好,是全球最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之一,有地中海明珠之美誉 。</h3><h3>&nbsp; &nbsp; &nbsp; 派勒城门:杜布罗夫尼克的主要出入口之一,文艺复兴式的拱门,满满的艺术感。与城墙相接,环绕城墙的起点之一,门上方有圣布莱斯的雕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熙熙攘攘,进入内门后才是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主要的街区。</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进入古城,就被一个多边形有着圆形穹顶的罗马式风格的大欧诺佛喷泉所吸引;它于15世纪设计建造,标志着从12公里外引水入城、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完成。 由于在1667年的大地震中严重受损,现在只是作为著名景点供游客参观和休闲放松的场所。</h3> <h3>  杜布罗夫尼克保存了大量罗马风格、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群,故有中世纪建筑搏物馆之称。</h3><h3> 加泰隆尼亚大道(上两图),旧城的主街道,上空海燕翻飞,砖石之间刻满了苍桑的历史印迹。</h3><h3> 圣方济修道院(中)。</h3><h3> 教区长宫(下图),由议会古址改造的文化博物馆,承载着杜布罗夫尼克小城的历史。多次被战争和地震破坏,又修复重建,成为多重建筑风格混搭的融合体。</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多明尼加修道院,始建于15世纪,也是历史上饱受战争和地震蹂躏,至今内墙上仍保留1991年南联盟军包围炮击杜布罗夫尼克时留下的弹孔;经过多次修建、扩建,基座部分是罗马式,中段是晚期哥特式,楼顶为巴洛克风格。多明尼加修道院具有收藏艺术品的传统,因而现在更改为博物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圣母升天主教座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在杜布罗夫尼克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是在很多不同世纪教堂的基础上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修建而成的,藏有很多珍贵的画作和遗迹。在南斯拉夫内战期间,教堂曾经遭到损坏,但已经得到修复。</h3> &nbsp; &nbsp; &nbsp; &nbsp; 杜布罗夫尼克钟楼,已有600年历史,上面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小铜人在整点的时候用小锤子敲钟报时,被人们称为杜布罗夫尼克的双胞胎“Maro 和 Baro”。现在原本的敲钟小人被放置在了其后斯庞札宫的庭院里,钟楼上的是复制品。 <h3>  古城墙是环绕在老城的防御性石墙,从7世纪起就矗立在克罗地亚南部,被认为是中世纪时期最牢固的防御系统,数个世纪从未被敌军攻破过。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在12–17世纪修建的,长约3000多米,除至海事博物馆和出海口外几乎环绕旧城,最高处25米,是欧洲最大最完整的复杂结构城墙,保卫了杜布罗夫尼克500多年的平安与繁荣。</h3> <h3>  拾级攀上古城墙,沿着城墙漫步或登上碉楼、烽火台,可多视角欣赏到杜布罗夫尼克完美的景色。</h3> <h3>  无论是俯瞰整个古城全貌,还是远眺洛克卢姆岛及亚德里亚海岸风光,旷世美景尽收眼底。难怪萧伯纳说:“如果你要看到天堂是什么样子,那么就去杜布罗夫尼克吧!”。</h3> <h3>  罗维里耶纳克要塞,中世纪最伟大的防御建筑之一,分别从海陆两方面拱卫着老城。如今堡垒被用作戏台,这里常上演世界著名戏剧和演唱会,已成为杜布罗夫尼克夏季盛典的标志。</h3> <h3>  结束杜布罗夫尼克旧城的观光,继续沿海滨景观大道北上,回眸美不胜收的杜布罗夫尼克让人留连忘返。</h3> <h3>&nbsp; &nbsp; &nbsp; 杜布罗夫尼克周边海天一色、一座座森林覆盖的小岛,错落有致的别墅......,这样的景色实在让人陶醉。</h3> 3.波黑掠影 <h3>&nbsp; &nbsp; &nbsp; &nbsp;结束杜布罗夫尼克的游览,沿着亚得里亚海海岸跨境来到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亚共和国(波黑)的唯一的沿海市镇,涅姆。波黑这个唯一的出海口,将邻居克罗地亚向西北延长的海岸线给砍成两段。好在两国在与塞尔维亚的内战中结下深厚友谊。但这个出海口涅姆港的确让两国有点纠结。</h3> <h3></h3><h3>  我们下榻于涅姆城郊的小镇,这里风景如画,沿海是成排的小旅馆,只有一些当地人来此度假,宁静、祥和、惬意,如只是到亚得里亚海滨旅游度假,到此小住几日是个不错的选择。</h3>&nbsp; &nbsp; &nbsp; &nbsp;波黑,是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国之间的国家。1945年,二战后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南斯拉夫解体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波黑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个实体,其一为波黑联邦(又称穆克联邦),另一为塞族共和国,再次为布尔奇科特区。<h3></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第二天一早先来到波黑的南部重镇莫斯塔尔。莫斯塔尔城于15世纪时由奥斯曼土耳其建造,1878年成为奥匈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战胜国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留有中世纪罗马建筑古迹。城南的波奇泰尔以土耳其建筑风格闻名。</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莫斯塔尔以拥有一座古老石桥著称,是一座曾有427年历史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横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奈莱特瓦河,桥宽4.55米,桥长27.34米,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石桥的风貌与周围古老石头为主体的建筑和大河卵石铺砌的古街道相和谐、呼应,充分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和艺术风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遗产名录。</h3> <h3>&nbsp; &nbsp; &nbsp; 站在古桥之上向两端遥望,碧绿如玉的奈莱特瓦河缓缓流淌,壮丽的山谷下沿河两岸民房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石桥曾经将居住在河两岸信奉回教的穆族和信奉天主教的克族居民联系在一起。</h3> <h3>  1993年9月9日,波黑战争期间老桥被炸毁,1996年战后即开始筹备重建和恢复,2001年开始重建施工,2004年4月27日工程竣工。重建和恢复工程所用石料沿用了沉入河中的部分原始石料,不足石料和其它材料均从当地取材,其材质和效果基本与老桥原始状况相同。然而,虽然古桥复旧如初,游人如织。但2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阴霾久久难以消散,至今穆族和克族仍是隔河分区而居,心灵相悖。我们由衷感到:生活在和平安宁的国度是何等幸福,倍要珍惜啊!</h3>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坐落在莫斯塔尔老城北头大街旁在波黑战争中被摧毁的一幢老楼,墙壁上弹痕累累,十分扎眼。 <h3>&nbsp; &nbsp; &nbsp; 结束莫斯塔尔的参观,辗转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对于上了点年纪的国人来说,对萨拉热窝的印象大多还停留于80年代前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精彩故事情节。</h3><h3> 当来到萨拉热窝的主要大街上,不经意间抬头一看,街道两旁波黑战争炮火毁坏和弹痕累累的建筑物随处可见。萨拉热窝围困战期间,这条大街被称为“狙击手大街”,埋伏于制高点的南联盟军和塞族武装的狙击手只要看见大街上有人均予射杀。</h3> <h3>修复后的萨拉热窝市政厅。</h3> <h3>  铜匠街,老城区著名商业街上,石块铺就的街道两旁有几十家出售波斯风格的手工铜、铁制品小商店,小到挂件、子弹式园珠笔,大至盘、瓶、盆,钵、壶等琳琅满目。</h3> <h3>  这位仁兄老板,非常热情、健谈,不仅要你给他拍照,还用英语介绍他的店铺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他的家人还当过群众演员呢。</h3> <h3>友善、热情奔放的老板娘。</h3> 塞比利喷泉亭,坐落在老城中心广场上,建于1891年,是萨拉热窝的重要标志。<br> <h3>&nbsp; &nbsp; &nbsp; &nbsp;阿里帕夏清真寺,是按照哈迪姆·阿里·帕夏的遗嘱,用阿里的遗产在1560年至1561年期间建造的清真寺。是萨拉热窝历史悠久最著名的清真寺,该寺在波黑战争期间严重受损,战后进行了断续的修复工作。这里也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谢老英雄献身救瓦尔特的主要拍摄地。</h3> <h3><br>&nbsp; &nbsp; &nbsp; &nbsp;拉丁桥,这座桥之所以出名,因为是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的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桥梁过去是座木桥,在洪水中被破坏,1798年重建。1914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大公夫妻被暗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为纪念普林西普的爱国主义,曾用其名为桥命名,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其名称恢复为拉丁桥。</h3> <h3>在拉丁桥北侧街边的橱窗内有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图片介绍。</h3> <h3>  耶稣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为歌德式的建筑。</h3> <h3>克族聚居的萨拉热窝新城区街景。</h3> <h3>新城区内修葺一新的天主教堂。</h3> <h3>  萨拉热窝隧道博物馆。萨拉热窝隧道是波黑战争的萨拉热窝围城战时(1992~1995),为避开封锁,保证物资运输和城内人员疏散由穆族军修建的地道。现在已经把位于城郊的入口和市内出口均辟为博物馆。</h3> <h3>  这条地道入口修建在离机场不远的一个穆族村庄边上,这个村庄里保留着许多千疮百孔、禅痕累累的房子,村边的墓地上墓碑林立,多数亡者都死于那场战争;可以想像当时战斗是多么惨烈。</h3><h3> 波黑战争是1991年主张独立的穆族和克族与反对独立的塞族之间,民族、宗教、政治和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双方发展到兵戎相见,又扩大到维护国家统一的南联盟和支持独立的克罗比亚、西方国家的介入,双方参战兵力均超过10万,动用了飞机、大炮、导弹等重型武器。后期穆族与克族又因利益相争反目,又相互打了起来。3年多的波黑战争导致数万人死伤、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经济衰退。被认为是二战后欧洲最大的战争。</h3> <h3>  波黑河流、湖泊纵横、山峦叠翠、森林覆盖率很高。出入其境内途中美景连连,十分养眼。</h3> <h3>美景有时不在景区,是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