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分享,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

<h3>  2019年8月21日,我们美术小组迎来了暑期的第二次培训活动,此次的活动主题非常有趣,即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暑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可以是参观的一场展览,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件美术作品,亦或是一些读书感悟。<br>  八点活动准时的开启,犹如在等待一个心仪已久的广播电台那般心情愉悦。陈老师首先为我们分享了他所喜爱的书籍,他说,我记得贾平凹曾经说过,他的书架上只有两套书:《鲁迅全集》和《孙犁文集》。孙犁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我们在中学课本都看过孙犁的《白洋淀》。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孙犁写过许多反映战争题材且脍炙人口的好文章《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影响很大。利用这个暑假,我读了郭志刚、章无忌写的《孙犁传》,又重温了孙犁的《耕堂十种》(包括《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十部散文集)和《书衣文录》,感觉还是挺好的。古人说“修辞立其诚”,用这句话形容孙犁的文章是再确切不过了。每个人德、行、言也都应该是真实不虚的。课堂教学,为人师表的我们,更应该如此。陈老师的分享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重要性,更需要真诚坦率,于学生,我们担负教育者的责任,更应该真诚对待他们,亦不断反思自我。</h3> <h3>  龚越颖老师为我们分享她喜爱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个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但是南京博物院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将它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在这里,《韩熙载夜宴图》被制作成了动态的场景,可以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到南唐官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送客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废放纵的夜宴生活。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同时,该作品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画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又简练,设色以浓墨重色为主,配以淡色间隔,用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的画面作用。本身画作以人物神情动态为主,而南博的数字馆用动态处理的方法使画中的每个人动作神情都在变化使得这幅画更加的生动,仿佛置身于这纸醉金迷的夜宴中。让我们在欣赏这动态画作的过程中不仅仅看到它原来的价值,更多的让我看到了随着时代进步将先进的思想和情感加入了动态的作品中,让我们能关注生活中的涵养人文精神,更能让我们在欣赏中提升自我修养。原来,我们溧水无想山就有韩熙载书台,并有题诗,下次有机会一定去体验一下。</h3> <h3>  谢雨晨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的法国之旅,介绍了世界最具盛名的博物馆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占地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看着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卢浮宫里安静的表达着过往;“浪漫主义的狮子”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完美的黄金比例构图,通过女性的力量表现出最高的精神和深刻意义:自由与民主。我不禁感叹大师们的妙笔神功,感叹艺术创造的深刻意义,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h3> <h3>  看到熟悉又陌生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使我们大家都激动不已,这幅作品于我们,再熟悉不过,西方美术史文艺复兴一节,尤在脑海中浮现,达芬奇的伟大亦使我们为之敬仰。说到西方的人物绘画,其写实性使我们为之惊叹,但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物画,亦是传世经典,如龚越颖老师分享的《韩熙载夜宴图》,相传是画家受李后主命令去监视韩熙载的生活,可以想象,顾闳中绝不能支上画架子,在韩熙载的客厅里“写生”,而是经过了仔细地观察,细致地记忆,把形象从脑子里带回家,然后,全凭着他过去几十年锻炼的创作经验,把当时的饮宴、击鼓、跳舞、游乐……种种复杂的幕景,经过了思考、分析、研究、经营、布置,所以“闭目如在目前,下笔如在笔底”,生动地完成了这一幅杰出的作品。这样的创作不亚于西方油画的创作,其人物动态,神态无不传神,陈老师亦说我我们的人物画不比西方的差,只是流传的过程中损坏较大。</h3> <h3>  顾佳琪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一线带班》读后感,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带班经验,她说到,“抓”很重要,在她的分享后,自己也有所感悟,同样身为班主任的自己,亦感谢顾佳琪老师的分享,家长与我们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理解,“抓”好学生,做好家长工作。</h3> <h3> 李月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潘玉良的作品,这几幅是清华大学的珍藏之作,平时难得一见。之前在江苏美术馆有幸欣赏到潘玉良女士的作品,被她笔下人物的神情,线条所吸引,更被她也有的色彩所折服。潘玉良是一名处在特殊历史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她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蕴含人文精神的绘画作品。潘玉良所处时期正是20世纪初的中国,在文化领城、翻开新的一页,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和西方绘画的特点在碰撞,新观念此起彼伏。鲁迅对西方美术进行宣传,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号召得以响应,中西方文化此时得到了一 种前所未有的融合。具有东方审美情趣和西方绘画表现力的大批留学生归来,使得倡导新美术有了实施的可能。彩墨画作品春笋般地出现。尤其是潘玉良旅欧时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画人体作品。<br>  1921年潘玉良奔 赴法国学习,在法国留学7年的时间里,她的作品源于她长期的人体速写训练,对线的运用,对形体、结构水彩无不涉猎。此时画家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顾影》 《披花巾的女人》 《梳妆》 成为了其中的精品。1928年, 潘玉良在国外偶遇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大面积的平涂和色块对比,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而彩墨呈现出的一种内敛、含蓄的美感引人入胜。此后潘玉良一生都在追求“合中西于治,从古人中求我”的艺术理念。<br>潘玉良绘画的价值远 远超过了绘画本身的价值,特殊的经历赋于其作品重要的历史责任。</h3> <h3> 杜慧慧老师分享了参观观复博物馆的经历。观复博物馆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地面积八亩。观复博物馆1997年1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著名文物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和现任馆长。观复博物馆为公益性独立法人,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本馆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br>  一进入馆内,首先是可爱的观复猫,慵懒的在院子中散步,为这所博物馆添加了不少生气,馆内陈列了陶瓷、家具、玉器等,油画等个人收藏,陶瓷多明清时期花瓶、器具,因为是私人收藏,一些器具独具特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瓷器的化工精致,线条生动,以及前人对于艺术的卓越追求。亦有马未都先生收藏的陈丹青先生的油画《情人》,陈丹青先生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看不厌的境地,第二幅是罗中立先生的《姐弟俩》,亦有艾轩先生的油画作品《男孩》,画中男孩简单纯净的眼神,使人久久不能忘怀。</h3> <h3>  这次分享,大家积极参与,准备充足,各自收益良多,陈老师亦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一篇游记,语言优美,使读过的我们仿佛真的到了西冷,感受西冷。</h3> <h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陈老师的带领,又有各位老师的分享,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经验,使这次讨论学习更加有意义,使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更加快速成长,更加期待下次的学习!<br> </h3><h3><br></h3><h3> 撰稿:杜慧慧; 审核:陈义保;<br></h3>

分享

韩熙载

潘玉良

我们

孙犁

作品

夜宴

观复

陈老师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