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莲花山文学院)第三届“跟着名家去游学”之湘西古城多俊杰

一面湖水

<h1><b><font color="#b04fbb">古城多俊杰</font></b></h1><h3><br></h3><h3>“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是一座独特的边城,是沈从文一边听着音乐,一边伏案,只愿意向批评家等大多数以外的人倾诉的故乡。</h3><h3><br></h3><h3>在这里,时光悠悠荡荡,沱江河水漫不经心,日奔夜流,归宿湘江;小镇人民生得欢喜,死得安乐,数着光阴,痛着,爱着,爱着,痛着,日子过得扎扎实实,步伐迈得不张不扬。</h3><h3><br></h3><h3>匆匆而来,只须一瞥,便可揽一缕清风,采一方风情。</h3><h3><br></h3><h3>晨雾弥漫,早起的船夫,光着膀子,抖出一身精神,叨着烟斗,坐在船头,握紧双浆,开始筹划一天的生计。江水清澈,日子也清澈,他们微笑,沉默,不问客从何处来,只管在一趟又一趟的水上行程中,载着沉醉痴狂的游人,和岸边的风水楼一起,送往迎来。</h3><h3><br></h3><h3>那些兜售乌梅和蜂蜜果的妇人们,用背过几个,甚至十几个娃娃的肩膀,在初升的朝阳里,兴冲冲地挑着些许期待出发。她们大概并不靠此为生,只是想借此多看看陌生的面孔和异地风情,她们中有些人,也许终此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h3><h3><br></h3><h3>所以,她们和那些船夫一样,并不过多思考活着的意义,挑着担子,数着日子,或走街串巷,或蹲坐一隅,若远道而来的人们,肯侧目而视,或低头细看买走一些有着某种寓意的水果,她们似乎就和外界建立了某种联系,从而感到了充实。</h3><h3><br></h3><h3>人来人往,她们静待有缘人,不用主动吆喝,甚至并不言语,你问一句,她答一句,从不夸赞,好在那里,不好也在那里。等你吃在嘴里,品在心里,酸也好,甜也好,不过回头一笑,并不苛责。她们默默接受着这种永远不可能产生交集的疏离。</h3><h3><br></h3><h3>因为她们深知:平凡不必滞留,山水之中,自有杰出等待。因为这种杰出,她们的平凡和庸常有了神的观照。</h3><h3> 一一编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一部分 游篇</font></b></h1> <h3></h3><h1><b><font color="#b04fbb">再游古城</font></b></h1><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再到湘西,主要是冲着沈从文先生和黄永玉先生这叔侄二人去的。<h3><br></h3><h3>初到凤凰古城,是五年前。那几日,与好友两人住在沱江岸边的客栈里,正值一次罕见的洪水后,沱江两岸受损严重,许多桥被冲垮了,四处在重建修复,进古城还要另收门票。</h3><h3><br></h3><h3>好友的功课做得细,我们游玩很从容。去了沈从文先生墓地和沈从文故居,还在它旁边的小书店买了明信片,写、寄、寻黄永玉先生捐建的风雪雨雾四桥,未果。</h3><h3><br></h3><h3>后来又去吉首参观了沈从文博物馆和黄永玉美术馆,特地走了黄永玉先生设计并捐建的吉首市峒河上的“肥桥、爱桥、花桥、醉侨”四座桥,它们各以夸张的手法凸显特点,极具视觉冲击力。 </h3><h3> 此次再游故地,在凤凰广场先见到的是黄永玉书写的“南华里”三字,与它对应的是沈从文图书馆。第二天无意中见到了雪桥。</h3><h3><br></h3><h3>究竟一方水土对这一方人有多大影响?我印象中,沈从文、黄永玉两人的性格是多么不一样啊,他们作品表达方式风格特点也很不一样。 </h3><h3> 在《边城》中,读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中“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这青山绿水又是如何“长养且教育”作者的呢?<br></h3><h3><br></h3><h3>在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来不及慢徜徉细品味,匆忙中买了两本《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想从中寻求答案。</h3><h3> 沈先生的一些名言诸如: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h3><h3>“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h3><h3>“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h3><h3>“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温情脉脉,直击心底,无人能敌。他的作品是“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一直都是。 而黄老先生,则截然不同: “关上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读书,是老虎长了翅膀。”</h3><h3>“画一幅大画,像控制着几百只将要逃跑的螃蟹。” 我翻了以前拍的照片,尤喜欢他的这些画与话。 </h3><h3>同一片山水,生养出不同的高才,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值得反复咀嚼,甚至反复再来。</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文:柏华)</h3> <h1><b><font color="#b04fbb">古城人杰:熊希龄</font></b></h1><h3><br></h3><h3>来到凤凰古城,不能不去一个地方:熊希龄故居。</h3><h3><br></h3><h3>熊希龄故居位于凤凰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往东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比较矮小但很精致。</h3><h3><br></h3><h3>1870年,熊希龄就诞生在这栋小四合院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故居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于苗族情调,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h3>熊希龄故居环境幽静安谧,建筑古老质朴,四方形布局,中有一天井宽坪。进入宅门,左侧是一个约十平方米宽的前室,又称会客室,天井东侧为专门的柴房,内有石磨、石碓等食用家具装置,充分显示了这家主人当时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h3><h3><br></h3><h3>熊希龄小时最喜欢到这间柴房里走玩,并经常学习推磨和冲碓的技术,从小就培养出了一种悉心体察民间疾苦、关心贫民忧乐的高尚情怀。</h3><h3> 过天井便是正室,在正室的木门两边,有一幅笔力雄健、字迹清晰的对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写出了熊希龄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同时也写出了他披肝沥胆倾注心血办慈善事业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伟大功绩。</h3><h3> 正室三间两层木质结构,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留下了他人生的印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蹈武略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毛泽东同志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h3><h3><br></h3><h3>周恩来总理曾中肯地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两位伟人对熊希龄这么高的评价,充分说明了熊希龄先生思想情操的伟大和爱国恤民精神的不凡。</h3><h3><br></h3><h3>1937年,熊希龄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李小娟)</h3> <h1><b><font color="#b04fbb">墨戎苗寨,神秘湘西</font></b></h1><h3><br></h3><h3>走进墨戎苗寨,必须去了解神秘的湘西文化,巫傩文化是湘西文化的代表。</h3><h3><br></h3><h3>巫师,在苗寨有着尊贵的地位,他们是沟通天地的代表。然而作为行色匆匆的过客,我们只能是把巫傩文化当作一种体验与表演,连皮毛都无法触摸,但是我们对未知的世界满怀敬意。</h3><h3><br></h3><h3>苗族婚礼是了解苗族民族文化的窗口,作为一个母系社会,这里的女人在家里有着权威地位,当然也承担了家庭的重任,生儿育女、养家糊口样样行。想娶苗家美丽能干的阿妹,需要先在阿妹家“试用”三年,试用合格的方可与阿妹举行婚礼,结为夫妻。</h3><h3><br></h3><h3>吴佳骏老师就亲自体验了一把娶亲风俗,看!美人在侧,吴老师乐得合不拢嘴啦。</h3><h3><br></h3><h3>苗家的银器制作工艺精良,随着苗寨打开寨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苗族小伙们可坐在家门口靠制银手艺吃饭。一件件精美的银器由游客带出苗寨,走向更远的天地,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h3><h3><br></h3><h3>苗寨里的老人平均寿命八十五岁,他们不仅生活自理,还能穿针引线,绣出各种图案,制作成工艺品让游客们来有所购,购有所念。我想,这与他们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如苗药)以及习惯(如唱山歌、喝茶等)有关吧?!</h3><h3><br></h3><h3>苗寨,不仅仅是一个了解别样文化的地方,还是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李于兰)</h3> <h3></h3><h1><b><font color="#b04fbb">篝火点燃了谁</font></b></h1> 火热的凤凰,火热的湘西,阳光点燃白昼,我们点燃了黑夜。<h3> 顾督学用他雄浑高亢的歌声点燃了第一把火。几次游学晚会上,只要顾老师一上场,我们都会嗨爆。我见到过他轻轻松松领一遍《九儿》这首歌,交代两句,在场的二十七个男女作家都在他的指挥棒下跟着合唱起来。</h3><h3> 嗨起来后,大家轮番上场,节目精彩纷呈。吴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缠绵悱恻的情诗,不由得让大家想起今天在湘西苗寨里,他不就是那个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新郎官嘛!</h3><h3><br></h3><h3> 随后巧云老师表演越剧 《帝女花之香夭》。音乐起,一个亮相,一开嗓,把我们都惊呆了。</h3><h3><br></h3><h3>彩文邀请顾督学对唱一曲陕北民歌《拉手手亲口口》将大家彻底点燃。在这之后从来不喜欢上台的高院梅老师受到感染,也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当《回娘家》的音乐响起,舞台上涌上来一波小姐姐跳起来了《回娘家》。要问谁跳得最有范,毫无疑问是我们的秦班主任。那眼神,那动作,活脱脱一个娇羞的小媳妇。中国文化报记者秋圆妹子即兴的一段舞蹈《九儿》,让在场的男士们忍不住站起身,探出头,献上一捧捧的玫瑰花儿。</h3><h3><br></h3><h3> 在大家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鼓掌声里,游学团的团友们唱《诗经》,唱英语歌,粤语歌,爱国歌,吹葫芦丝,甚至把名著《简爱》的经典场景搬上舞台。在顾督学和秦班主任提议下,我们又增加了即兴戏剧表演。由大家每次推荐一男一女两位团员,从临时准备的四个组题目里随机抽取一个,30秒内开始即兴表演。被推荐上台的团员们使出浑身解数,用最生动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激起台下一阵阵纵情的欢笑。</h3><h3>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夜间十一点回到房间,仍然心潮澎湃,毫无睡意。我在想,一贯不喜欢热闹,在人群里带着淡淡疏离感的我,是如何变成今天这样如烟火一般一点就燃的模样?</h3><h3> 读书时我有一颗火热但自卑的心,从小学到大学,我最想做的是班级的文娱委员,但我从来不敢举起手来自我推荐。黑黑胖胖矮矮的我毫不起眼,也没有人推荐。做了十几年,二三十个学期的文艺梦,今天在福田作协的“跟着名家去游学”研修班里实现了。</h3><h3><br></h3><h3>作为研修班的文娱委员,本以为只用领领班歌,下午统计安排一下晚上的节目,不曾想,篝火晚会开始前几分钟我正在练葫芦丝曲子,班主任说:“甘利红呢,快要开始啦,赶紧准备主持节目!”就这样我被推上了台。</h3><h3> 这次游学团有两个小团员戴筠和黄文海,出来第一天满脸羞涩,和谁都不主动说话,这个夜晚,我看到他们眼里燃起不一样的烟火。</h3><h3><br></h3><h3>戴筠给大家献上一曲英文歌,他说:“我本来想唱Lily,但今晚的篝火使我想起了这首歌Rolling in the deep。”</h3><h3><br></h3><h3>黄文海同学也十分激动,冲上来深情并茂给大家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h3><h3><br></h3><h3>在那一刻,这两位少年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横亘在我心里的这个问题——谁点燃了你,你点燃了谁?<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二部分 学篇</font></b></h1> <h3></h3><h1><b><font color="#b04fbb">吴佳骏:散文创作之我见</font></b></h1>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散文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三方面说起:为什么写?怎么写?写什么?在分享前,我先介绍一下《红岩》杂志。 1979年,《红岩》正式复刊,作为重庆市双十佳品牌期刊。从2015年起,《红岩》全新改版。改版后,《红岩》杂志变成了双月刊,主要由几个板块构成: 1、中国叙事:主要刊发中短篇小说,亦可刊发15万字以内的长篇小说。 2、中国文存:以刊发散文为主。 3、国际诗集:刊发诗歌作品,同时邀请国内文学大家为作品撰写评论。 另有一本《重庆评论》作为增刊,主要刊发理论文章,稿费和正刊一样。<div><h3><br></h3><h3>关于散文创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享:</h3><h3> </h3><h3>一、为什么写</h3><h3> 1、作家不仅仅要有悲悯心、有思想,还需要对人类精神有所构建。如莫言谈自己写散文,称写作是为了让自己能吃上饺子。而他的文学作品无一是为了让自己吃上饺子,而是为了让比他更穷的人吃上饺子。真正优秀的文章要有对社会足够高的关注度,既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情怀,也有强烈的社会担当。</h3><h3> 2、写作无非八个字: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而我们书写人间百态,书写不同的生活与生命故事,最终都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好的作家创作任何作品时,都在极力书写自己的困境与困惑。史铁生跟神对话,神就是他内心的自己,作品最终的导向就是观照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认知。</h3><h3>3、写作有三个层面之分:</h3> 第一层面,书写熟悉的生活和生命体验。 第二层面:思想境界有所提升。 第三层面:灵魂的层面,是更高级的层面。 <h3>二、如何写</h3><h3>1、信息共享时代,散文同质化非常严重。要写出诗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作家要有文字自觉,对自己的文字要精益求精。</h3><h3> 2、题材的运用。一事一议往往很难写出彩,可以考虑叠加题材。作家对所得的题材要足够敏感,懂得过滤。</h3><h3> 3、要写真正能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和事。能打动自己的文章,才有可能打动别人。</h3> <h3>三、写什么</h3><h3> 我的文学作品里,一直在书写两个字——痛与爱。我认为任何作者都应是这样。我们极力写苦难,写某些光照不到的地方,都是为了写出明朗与开阔,表达对世界的爱,甚至对社会有所疗愈,为了更多美好的呈现。</h3> <h3>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技法和心法。技法是技巧等表面的东西,技法是更好境界的呈现,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与人文价值。因此,写作者功利心不要太强,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时不需要技巧。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读有品位的书,而无论读再多的书,也一定要读生活这本书。向大地学,向一只虫子学,向河流学。另一方面,我们只管沉下来,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与生命体验,感受文学带给人心灵的滋养。</h3> (老师简介:吴佳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红岩》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创作以散文为主,曾获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丝路散文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掌纹》《院墙》《在黄昏眺望黎明》《飘逝的歌谣》《生灵书》《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等十部。) <h3> (整理:温秋圆)</h3></div> <h3>|</h3> <h1><b><font color="#b04fbb">王铎:新媒体·心传播</font></b></h1><h3>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 1、过去我们运用的都是传统媒体,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新媒体,如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冲击。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媒体人。 2、我身边很多艺术家,画了一辈子画,有些作品确实很好,但他从不举办展览,作品很难推出去。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展览提升名气;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将它传播出去。作家也一样,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很重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优秀作品,让它走进更多人眼里。 3、信息时代,新媒体以其时效性赢得了很多人亲睐,网民们能即时看到很多新闻。缺点是,新媒体很快被新的信息覆盖,而纸媒是能永久保存的,因此传统媒体是不能被取代的。我们在纸质刊物上刊发文章,可以把这些报纸、杂志等保存起来,若干年后翻出来看,它将会成为我们很大一笔精神财富。 4、新媒体平台如何创新?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领域、各行业拼的是IP知识产权。所谓IP,来源于一个故事的意识形态,首先它具备原创性、衍生性、互动性,以及粉丝群,其次它能与人们产生文化与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予以重视。 新媒体时代,对于个人而言也一样。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思想,让我们自己的东西变得与众不同。如翻开我们的朋友圈,发现多了许多做微商的朋友,有些商户的朋友圈我们会看,有一部分会拉黑。做微商,有些人做着做着就倒了。那是因为其在推送内容时,大部分内容是复制的,毫无新意,难以吸引人。 二、我参与和运营平台的相关介绍 1、《文化艺术报》 该报刊是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面向全国发行的文化专业性报纸。前身是陕西省文化局办的《陕西文化报》,1958年创刊,于1988年更名为《文化艺术报》,从一周一版改为一周三版,即将改为一周四版,发行量在不断增加。主要是政府单位和学校订阅。 2、艺术教育板块:深圳承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深圳承明美术馆 深圳承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开放艺术课程,今年深圳平湖区的11所中小学全部定我们的艺术课程。我们从事教育10年,关注群体从高考学生、青少年,过渡到如今的教师。 深圳承明美术馆以培育书画艺术家,为艺术家搭建交流传播平台为宗旨。美术馆拥有可以容纳60人左右的会议场地,具备举办朗诵会、旗袍会等活动的条件。 3、卷卷品牌。以生产原创IP文化创意衍生品为主。我们生产了自己的绘本,深受市场欢迎。以后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碰撞,一起把优秀的文化和艺术理念分享出去。 ( 老师简介:王铎,毕业于西北大学,学士学位。文化艺术报社运营总监,西安名都美术馆馆长,深圳承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承明美术馆馆长。) (整理:温秋圆)<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三部分 精彩瞬间</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