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张照片,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一群孩子从会议现场步行而出,天降小雨,所有男生撑起小伞,为身边的女孩遮挡风雨,30名孩子默默前行在雨中。无推搡、无争抢、无抱怨。
有一场表演,给我莫大的震撼:三个篇章,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表演,没有教师在前场调度,无论上场与下场,还是节目之间的衔接全在无声中进行。不喧哗、不混乱、不慌张。
这就是赣州之行给我最大的印象——被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过的孩子,就是那样的优雅、从容与高贵。灿烂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从马加爵事件到复旦投毒案,从群殴教师事件到湖南的杀师案,桩桩件件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首都师范大学徐建顺老师的讲座令我如醍醐灌顶:我们的教育是缺乏理想和信仰的教育。如今的老师不传道,只授业解惑。这就解释了我们的孩子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日益荒芜,常常感到焦躁和烦闷,孤独和自卑……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 引用徐老师的话:之所以要做国学教育,是为了弥补中国百年的瘸腿教育,不是仅仅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知识和技艺。
然而我们的学校已经习惯了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很容易就把国学又做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许还会做出一套新的国学应试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做成中华传统野蛮。
如何避免悲剧的上演?就是要对国学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国学教育是精神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品性教育。我的理解就是用优秀传统文化,重建道德保底工程。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一句话,呼唤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用优秀传统文化达到“立德”的目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我们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确认传统文化的民族身份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根,才能形成文化认同感 ,形成民族凝聚力。
我很庆幸在曙光乍现的时候,前往赣州参加了此次学习。此行为我拨开了西学迷雾,寻找中国传统教育的真相。“古之教者,教人以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铭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和技艺不是目的,人生态度才是归宿。 真正的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孩子的心灵。请相信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力吧!惟愿我们的孩子都可成为谦谦君子,楚楚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