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郑樵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夹漈草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求学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修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通志初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主要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书香飘荡的森林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夹漈揽胜,诗情画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书香世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世代书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纪晓岚与莆田郑樵及其后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郑樵故宅与广业书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南峰书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芗林寺-“修史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草堂山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一、古邑新县书画家</b></p> 古邑新县地域隶属 <p> 远古时期,先秦典籍称之为“闽”人,是一群以崇拜蛇为主体的原始民。</p><p> 上古《山海经》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p><p> 夏、商时期域属“九州”之一的扬州。</p><p> 西周时属七闽地。</p><p> 春秋时属越国。</p><p> 战国时属百越。</p><p> 公元前221年,秦朝在统一六国以后,派军队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了闽中郡并冶县。</p><p> 汉时,汉高祖正式承认封无诸为闽越王,封国闽越国,闽中郡的建置不再出现。</p><p>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为侯官县。</p><p> 战国时期的隶属楚国。</p><p> 三国时期隶属吴国。</p><p>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出会稽南部都尉地,设建安郡,隶属之。</p><p>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晋安郡改名晋平郡。不久,复原名。</p><p> 陈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地置莆田县,属丰州(今福州),不久即废。</p><p> 隋开皇九年(589年),又置莆田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地再置莆田县,属丰州。 </p><p> 圣历二年(699年),分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今仙游县)。</p><p> 699年前属侯官县东南乡清源里。</p><p> 699年----979年属福唐县清源里。</p><p> 979年----1448年属兴化县长乐乡广业里。</p><p> 新县古称湘溪, 是兴化府 兴化县古县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拆分莆田县北部和游洋(今属仙游县)置兴化县,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兴化邑令以“县境形势负山,地窄人稀,时广业里湘溪居民辏集,地势坦夷,乃迁县于其地。” 游洋因作为兴化县的旧县城故称兴化“旧县”,而湘溪作为兴化县的新县城,故称兴化“新县”。 新县镇位于莆田市涵江区东北部,东与新厝镇、渔溪镇、东张镇相接,西邻白沙镇、庄边镇,南连萩芦镇, 北接大洋乡。</p><p> 建国前区划为莆田县游洋乡,乡址设新县文峰宫。</p><p> 建国后隶属于莆田县第十区、十二区区公所设新县枫岑亭。</p><p> 1958年成立新县人民公社,1960年新县人民公社改为新县区,1965年撤区并乡析大洋人民公社,新县人民公社。</p><p> 1984年新县人民公社改为新县乡,1992年乡改镇建制至今,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新县村。</p><p> 2002年5月后属于莆田市 涵江区。</p><p> 2017年,新县镇行政区域面积13203公顷,常住人口10150人 。</p> 歌曲《郑樵》 <p class="ql-block"><b> 一、 郑樵生平</b></p><p class="ql-block"> 郑樵(1104年三月三十日-1162年三月初七日),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p><p class="ql-block"> 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p><p class="ql-block"> 著述据统计达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共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在《艺文略》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12类、100家、432种的分类体系,著录10912部、110972卷图书,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p> <h3><b> 二、夹漈草堂</b></h3><h3> 夹漈草堂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䂬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44公里,这里海拔662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h3><h3>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h3><h3> 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h3><h3>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占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h3> <h3><b> 三、求学时代</b></h3><h3> 《通志·氏族略第二》追溯过郑氏的悠久历史,汉代曾聚居于河南荥阳。绍兴八年(1138)秋,郑樵对一部蠹痕斑斑的族谱进行过认真的考证,并于次年十二月初十日写了《荥阳谱序》,指出:“吾祖自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源流。”郑贞文亦称:“先世自河洛入闽,始迁莆田,后分支。……所载大姓中,首推梁、陈间之郑庄。《儒林传》亦然,谓郑庄先出荥阳,过江入闽。……至陈时,庄与兄露、弟淑,庐墓构书堂以修儒业,作篇章以训子弟,即夹漈先生(郑樵)亦庄之后也。”郑樵祖父郑宰,为熙宁三年(1070)进士;父郑国器,为太学生。因此郑樵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人们称他“性资异人,能言便欲读书,为儿时已有脱落流俗志”。他也曾自述:“幼不学犁锄,慨然有读书志,胸中便以古人自期。每于史册见一传而高风凛凛者,必读之再三,通即掩卷长思,跻仰其为人,扦搏气概以从之游,若骤若驰,及之而后已。”而且,他还下定决心继承家风,把自己培养成为才华出众的人。其《家园示弟桶八首》之一的最后两句诗写道:“家风留不坠,少贱自翱翔。”显然,郑氏重学的家风为郑樵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h3> 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高祖郑冲、曾祖郑子堂、祖父郑宰(熙宁三年的进士)、父郑国器(政和年间的太学生),都是读书和做过小官的。郑樵是唐五官中郎将郑庄的后裔,当年郑庄曾与兄长郑露和乃弟郑淑入莆倡学,是开发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郑樵的家乡虽然处在万山之中的莆田广业里山区,但他从小就立下要读尽古今书,</h3><h3> 要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宏伟抱负。当他刚长到16岁时,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h3><h3> 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但要研究书本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h3><h3></h3><h3> 不幸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郑樵的父亲郑国器从太学回家,病死于苏州,那时郑樵只有16岁,就冒暑赶往苏州,徒步扶柩而归。大约受到郑庄兄弟庐墓构书堂修儒业的影响,郑樵也结庐在越王峰下他父亲的墓侧闭门苦读。此时他已立下了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其《献皇帝书》云: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h3> <h3><b> 四、修史</b></h3><h3> 年轻时代的郑樵,在刻苦追求学问的同时,还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靖康元年(1126年),当郑樵看到宋朝由于受到北方强敌金兵的侵犯,国家处于空前的危难,他就立即和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权者上 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并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国家转危为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视。尽管如此,郑樵的抗金爱国思想,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h3><h3>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由于宋高宗畏敌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处在动荡不安之中。这时,郑厚在悲观失望的同时,下山参加科举,继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郑樵则认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会埋没自己的读书志向,因此他不愿下山应试。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这时,郑樵还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h3><h3> 由于当时朝廷不允许私人修史,所以郑樵著《通志》有三个大困难:一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他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则就要受到官方的打击;二是如果没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参考史料和充足的纸张笔墨,这部书就很难成功;三是如果没有得到比当年司马迁更为雅博的学问,这部史学巨著就难以写好。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学问,郑樵再次背起包袱,独自一个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经过三年的努力,郑樵在三十刚出头的时候,就读遍东南各地藏书。当时有人称颂他说"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h3><h3> 当郑樵得到著《通志》所需学问后,就把书房搬到了夹漈山中的芗林寺,开始了他漫长的修史著书生涯。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书,并把这些新书寄给朝廷礼部。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上方礼部书》中,明确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这时,郑樵的渊博学问和远大抱负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重视。然而,也就在这时,由于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领秦桧为宰相,所以赵鼎等人很快被秦桧排斥出朝廷,并严加破孩。而秦桧自绍兴九年(1139年)当宰相起,一直当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这长达16年的漫长时间中,秦桧不但不支持郑樵著《通志》,反而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在这种残酷的政治环境中,郑樵所遭受的危险,可想而知。</h3><h3> 绍兴十八年(1148年),年已44岁的郑樵遭受一个又一个厄运的打击,先是他的胞弟郑槱不幸早亡,继之他的幼儿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死去,就在郑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击时,秦桧又下了一道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这道禁令终于激怒了郑樵,于是他在这一年的冬天,毅然背起又著成的140卷新书,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书献给皇帝,请求皇帝准许他继续著述。然而,由于秦桧的阻挠,所以尽管郑樵在杭州苦苦等待了一年时间,依然见不到皇帝,也得不到朝廷准许他续著的公文。郑樵见自己著《通志》的路已被朝廷当权者堵死,悲愤不已,但也无可奈何。为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学问传给后人,郑樵在回归山林之日起,就把书房搬迁到远离人烟的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并在夹漈草堂开始著述一部远避宋朝国史三百年的史学巨著《通志》。他要把自己心中的全部愤懑,倾注于《通志》之中。</h3> <p class="ql-block"><b> 五、《通志》初稿</b></p><p class="ql-block"> 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郑樵终于在54岁那年,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就在他为无钱买文房四宝抄正《通志》成书而发愁时,所幸有抗金派官员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郑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对。在召对时,郑樵见皇帝也欣赏自己的学术,就当场提出要求皇帝允许他归山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献给朝廷。由于高宗不能体会郑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他留在朝廷担任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官。</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由于郑樵的学术批判和科学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许多学士大夫,因此他们不愿意看到山林穷儒出身的郑樵也在朝中为官,于是当即有御史叶义问出面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郑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红皂白,竟批准了叶义问的弹劾,让郑樵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漈山抄正《通志》。</p><p class="ql-block"> 郑樵对自己无辜受罪是痛恨于心的。但为了《通志》,强忍人间奇辱,依然以一人之力,在高山虚谷中发愤述作。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58岁的郑樵终于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史学巨著《通志》的著作。这一年的夏天,当郑樵把这部倾注他毕生心血的巨著送到杭州时,宋高宗由于战事无暇顾及接收《通志》上殿,便让郑樵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一生不愿在朝廷为官的郑樵,因见这个官职可以使自己得以方便在朝中读到许多至今尚未读到的图书,于是便欣然接受皇帝所封之官,随之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又一头钻进书山学海。然而,使郑樵万万没有想到的悲剧又发生了,由于朝中学士大夫嫉恨郑樵的高明学术,他们害怕《通志》流传于世,于是他们就照搬叶义问诬陷郑樵的卑劣手段,联名上疏弹劾郑樵。这一次高宗没有罢去郑樵的官职,但他很快终止了郑樵到三馆借书读的方便,同时也不愿为郑樵分清是非。郑樵见自己一生清白到头来仍要遭受如此不白之冤,忍愤不过,当即病倒在床,随之蒙冤而逝,年仅59岁,时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初七日。</p> <h3></h3><h5>新县方糕</h5><h3></h3> <h3> <b>六、</b><b>文学成就</b></h3><h3> 喜游览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读尽所藏。于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术之学,皆有论述。在史学上,推崇司马迁、刘知几。他认为史学应该广博会通,故尊通史而抑断代,称司马迁而贬班固。著述繁富,《通志》200卷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二十略最为学术界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是他研究目录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而以《校雠略》影响最大,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著作之一。</h3><h3> 它评述了历代各家目录,总结了自刘向、刘歆以后1000余年目录工作实践,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学术观点。在目录的著录方法和范围上,指出不能“只记其有,不记其无”,应将书、图兼书,通录古今,不应遗漏亡佚之书,以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图书分类理论上提出“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若无部伍之法,何以得书之纪”,“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h3><h3> 在解题和编目上,认为“书应有释者,有不应释者,不可执一概之论”,即使对应释之书,也不能泛泛而谈,提出了“泛释无义”的原则。要求编次目录要著录全面,一书中如有多种学科,应分别标出名目,编次应分先后,他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类例可以剖析学术源流的思想。他的目录学思想对我国目录学发展有重大影响。清目录学家章学诚据其精要,著《校雠通义》,把古典目录学研究推向高潮。私人藏书亦丰,对采访购求图书颇有心得,他总结出访求图书有八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求,八因代以求。世称“求书八法”。著述达80余种,多已亡佚,今存者除《通志》外,仅有《尔雅注》《夹漈遗稿》《诗辨妄》等数种。</h3> <h5>史书“三通”:《三通》指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h5> <h5>郑樵纪念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h5> <h3> <b> 七、书香飘荡的森林公园 </b></h3><h3> 莆田夹漈草堂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北偏东,距莆田市44公里,属新县镇辖区。总面积968.93公顷,分为朝圣揽胜区、赏瀑探幽区、休闲度假区、森林健身区、果园观光区。森林公园以大史学家郑樵和史学文化为背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风光为依托,充分挖掘夹漈草山植被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融合植被景观、人文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水体景观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文化和景观旅游体系。 </h3> <h5>密林深处</h5><h3></h3> <h5>夹漈山果园采摘联系电话:余永忠 15105926083</h5><h5>枇杷采摘时间:2月一5月</h5><h3></h3> <h5>红心蜜柚采摘时间:9月一12月</h5><h3></h3> <h3> 公园内危岩耸立,怪石峭峋,凤峦迭起,崖接壁连,雄伟壮观,占星石、下马石、晒书石、鱼鼓石、风动石、乌帽石等急各具特色,有兼有人文色彩,极具观赏性。园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风光秀丽,苍松翠柏,自然生态景观极佳。景点密度大,可览度高,境内共有景点105处,天景3处,地景40处,水景12处,生景21处,人文景29处,其中Ⅰ级景点22处,Ⅱ级景点35处,Ⅲ级景点48处。“夹漈飞瀑”、“双龙瀑”、“龙门瀑布”、“阶梯瀑”、“鲤鱼瀑”为闽东南一绝,集、特、险于一身。公园内还有莆田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石窟遗址—清芳寨。该公园集森林生态保护、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修学旅游、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森林公园 。</h3> <h5>夹漈巨石阵</h5><h3></h3> <h5>占星石</h5><h3></h3> <h5>曝书石</h5><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夹漈揽胜,诗情画意</b></h3> <h5>夹漈史书传寰世,</h5><h5>草堂清景胜蓬莱。</h5><h5>陈金城撰</h5><h3></h3> 夹漈山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h5><h3></h3> <h3> 兴化雄邑,广业名山,东顾白云①,西携双溪②,北靠瑞云,南藐九华。扼广业之重地,踞三地③之要冲。灵山秀水,蕴天地之精华,聚古今之文明。</h3> <h3> 予观夹漈胜状,山水相恋,峨峨玳瑁③兮滔滔凤摶④水;浩浩湘溪兮莽莽五峰山⑤,夕阳熙照,水呈五彩。凭一地之斑斓,囊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⑥、榛橡之胜;含一方之英华,荟萃时风、夜月、飞禽、走兽、樵薪之地。夹漈山岳之灵如同王母之瑶池也!夹漈草堂之妍宛若桃源之仙境焉!</h3> <h3></h3><h5>洗砚池</h5> <h3> 夹漈之清幽,在占星台与“清芳寨”⑦之间。觅曲径而通幽,攀石阶而闻香;仰松柏摩天兮入云霄,睹枫林浴火兮色绚烂。穿灌木之丛丛,仰松柏之葱葱;攀阶绝壁之巅而天风拂襟,穿云走雾之险而身轻飘然;赏清芳寨之雄势,发闽越王之幽思,此乐陶陶然也。</h3> <h5>山寨清芳</h5> <h3> 夹漈之雄奇,在“清芳寨”上“天之涯”。危岩耸立,怪石嶙峋,断崖绝壁,峰峦叠起。崖上有飞檐书亭,登此亭,俯湘溪,一马平川,炊烟袅袅。至若春和景明,满山卢橘⑧飘香,田园美景,尽收眼底。亭中小憩,闲看天外云卷云舒,静观足下雾开雾合,海阔天空,别生情趣。秋高气爽,书亭揽月,湘溪⑨静谧,翠峰如簇,幽幽绝响,乐而忘归。若夫晴日破晓,红日乍起,喷薄而出,霞光万道,天山俱赤,此“天崖初日”也,乃夹漈山一奇<br></h3> <h5>登书亭,俯湘溪</h5> <h3></h3><h5>天崖初日</h5> <h5>大美新县(四十七,正月初九·清晨·新县文峰宫妈祖石像上空500米,大疆4带你流浪地球🌍~[太阳])</h5> <h3> 夹漈之雅韵,在龙船坡天池之水。飞泉叠瀑入西南涧谷,随山势幽曲前行,若隐若现,峰转路回,迭宕下泻,东奔西突,一路奔流,聆玉瀑而戏流泉之沥沥,驾雾岚以越千峦之蜒蜒。碧水幽潭而迂回旋卷,翠玉飞溅而山景壮观。飞瀑流泉,天弦古韵,曲水流觞,云翥雾绚。艳羡何人泼墨?浑然山水画卷。<br></h3> <h5>夹漈之水天上来</h5><h3></h3> <h5>泉瀑视频</h5> <h3> 夹漈之神彩,乃雾海时现,横贯四时云雾而缭绕,天赐春夏烟雨之弥漫。匆匆来去若时间荏苒,流连忘返;绰绰形影如美好易逝,遗恨中天。倚山岭而眺沧海之茫茫;剖峰体而断长风之飒飒。夕阳西下,暮霭迷蒙之时,几杵钟声,山鸣谷应,抑扬回落,几多念想。</h3> <h3></h3><h5>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郑樵仅用「豆腐、白盐、白姜、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下山时,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h5> <h5>夹漈出米石,石洞出米盐。</h5> <h3> 夹漈之盛誉,盖得益于郑樵伐茅结庐于此也。草堂胜迹,四山长护,五龙会聚,又有龙泉出焉,此集山泉之福佑是也。夹漈先生会五湖之书而修,集四海之书为册,卅年面壁参造化,著书五百留青史。吕仙感其艰,石洞出米盐,鲤娘慕其德,偕佐之立说,真乃万斛血凝《通志》成。诗曰“夹漈著书有孑遗,万古不磨修史笔”;“赢得朱熹甘下马,笑尝‘四白’叹贤臣”。雅士之情怀,言不虚也。</h3> <h3> 唐刘梦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信哉斯言!山因人而灵,人因地而秀,所谓钟灵毓秀者也。遥想先人开莆来学,讲学于芗林。远而观也,曾经野老布棋,近以察之,历代鸿儒走笔,十一状元鳌头独占,二千进士雁塔题名⑩。郑公诞辰900年,重修草堂,建林苑,古道变通途,八方游者云集。村落与山道纵横,公路偕铁路通港,灯火万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经济繁荣,旧貌换新颜,古邑展新姿,揭历史之悠悠,展沧桑之灿灿。幸甚至哉!<br></h3> <h5>莆田六中2019届学生文化游学</h5><h3></h3> <h5>莆仙文旅</h5><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书香世家</b></h3><h3></h3>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梦回千年》,古邑新县二大名人“黄中庸”和“郑樵”关系史谱(图/文 许金焕)</span></p> <h3><font color="#167efb">一脉书香,一室清幽,一缕思绪......</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世代书香</b></h3><h3> 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高祖郑冲、曾祖郑子堂、祖父郑宰(熙宁三年的进士)、父郑国器(政和年间的太学生),都是读书和做过小官的。郑樵是唐五官中郎将郑庄的后裔,当年郑庄曾与兄长郑露和乃弟郑淑入莆倡学,是开发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纪晓岚与莆田郑樵及其后裔</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与莆田宋代史学家郑樵及其后裔清代学者郑文炳、郑远芳有着一种奇特的关系。</h3><h3> 1、纪晓岚与郑樵《通志》、郑樵砚台</h3><h3> 纪晓岚(1724-1805),原名纪昀,晓岚为其字,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河北人。清代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主持编写《续通志》等,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初八,奉命视学福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丁忧归里。与莆田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诗酒唱和、往来频繁。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后又自号“溪西遗民”,人称“夹漈先生”,又自称“莆阳田家子”。兴化县广业里下溪(今涵江区新县镇霞溪村)人。郑庄后裔,祖父郑宰,父郑国器。南宋杰出史学家、目录学家,中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著有《通志》等。</h3><h3> 据《纪文达公遗集》文卷13载,纪晓岚任三通馆提调官兼纂修官,清廷此次诏修的“三通”(分别是唐代杜佑撰的《通典》、南宋莆田人郑樵撰的《通志》和宋、元之际的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这三部书)的续编。纪晓岚恩师裘曰修知纪晓岚耆好藏砚,把自己收藏了多年的一方古砚送给他。纪晓岚吃惊地发现砚腹内刻有“夹漈草堂”四字,正是郑樵当年用过的旧砚。裘曰修笑公有郑夹漈砚铭一文,其孙纪树馨案之:江西农人凿井得古砚,腹有夹漈草堂字,裘曰修以稻三斛易之,后先大父续修《通志》,公因付焉。砚之左侧有邵公齐然题识,曰:晓岚受诏续《通志》,漫士先生以夹漈旧砚赠之。阁公居士为之铭曰,“墨锈斑斑,阅人几觚?棱刓缺字,不毁夹漈。有灵式凭,此六百年后侍吾子。”时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月。纪晓岚续修郑樵《通志》,又得郑樵用过砚台,实属奇特的巧合。</h3><h3> 2、纪晓岚与郑樵后裔郑文炳</h3><h3> 郑文炳(?-?)字慕斯。莆田人。郑樵后裔,郑光春子。清初学者、经学家、诸生。少负志探性命之学,作《正字论要》,以闽洛为归。以孝行著称。父郑光春客游四方,久绝音问。郑文炳千里跋涉至滇南,往见其父归。后父卒,负遗骸归。乡里有“郑孝子”之称。补弟子员。张伯行抚闽时选入鳌峰书院。张氏抚江苏,复请赴江苏讲学年余。从蔡世远学。一生淡泊仕进,专心治学。雍正、乾隆间两举孝廉方正,皆辞不就。晚年主持洞桥书院。著有《周易要义》《性理广义》《省 心堂家训》及文集节选古书关于五伦的论说成《明伦初集》《续集》共十卷。卒年86岁。</h3><h3> 2005年,在莆田荔城区三亭圆智庵里出土了两根长2.33米的石条立柱和一根长3.3米的横梁,立柱上分别刻有“少寻父长负骸两度滇南殚子职”和“行格天书传世千秋道左合工评”,落款为“礼部尚书河间后学纪晓岚拜书”,横梁上刻有两条龙和一颗龙珠。经过有关专家的辨认和考证,人们挖掘出了背后的感人故事。据《清史稿》载:“郑光春妻叶氏,莆田人。光春游湖南,久不归,叶以纺绩养姑。子文炳幼,或不率教,辄拊心号天,文炳惧,向学。姑老病痺,叶负以出入。七年,姑乃卒。”清乾隆年间,莆田孝子郑文炳两度孤身一人千里寻父,从湖南背负父亲骨骸回乡安葬;礼部尚书纪晓岚获悉后,深受感动,擢请乾隆皇帝恩建“孝子坊”于圆智庵东边的驿道上,并亲自撰写楹联,题书刻石以表彰。</h3><h3> 3、纪晓岚与郑樵后裔郑远芳</h3><h3> 郑远芳(1710-?)字朝红,一字茞朋、香林、竹悟等。莆田人。郑樵后裔,郑文炳孙,兄郑清芳。清代学者。诸生时,以诗闻名。诗称纪晓岚为师,大兴朱珪、河间纪晓岚均器重之。后入梅峰书院,受业于孟瓶庵,声气益广。尝以事忤某倅,倅遭弹劾革职,阴谋报复之。逃至江南,专心学术。在纪晓岚修编《四库全书》时献出家藏宋代版本的郑樵《通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福建乡试举人,次年二月由涵江迁居城关,同年入京应试,落第,四十六年(1781)返乡,并撰《莆乘志略》,载有纪晓岚《题兴化府衙署》:“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倡修谯楼。编纂有《莆田二十四景古今名人题咏集》(福师大图书馆藏)。著有《用拙居存稿》诗集2卷8集(莆田市图书馆藏),“寿萱园藏版,河间纪先生鉴定”,自序于嘉庆四年(1799)九月,时年九十岁。该书载有纪晓岚诗《题鉴亭吟草》等6首;《题夹漈公遗像》3首。《用拙居存稿·香林旧咏集》中有首《夹漈草堂砚诗》,序记:该砚径八寸广半之厚三寸许,刻存“夹漈草堂”四字,左镌元祐(1086-1093),右篆“郑樵”公名,由西江土著掘地而出,距郑樵时已600多年,漫士裘尚书得之,赠给纂修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远芳登纪师之堂时获睹该砚,感而赋诗。</h3><h3> 纪晓岚与莆田郑樵、郑文炳、郑远芳之间的奇特关系,给莆田“文献名邦”增添一种神奇色彩。 (本文作者“十年品茶”发表于2014年4月13日《侨乡时报》)</h3> <h3> <b>郑樵故宅与广业书院</b></h3><h3> 郑樵故宅,属白沙镇广山村(霞溪)的林边村,面积约七、八百平方米,当时只剩下残桓断壁,成为放牛牧羊的青草地。当地老人传说宅前原有九口,当时只剩两口,可能即《福建兴化县志》中所说的“日月井”。</h3><h3> </h3> <h3> 后人为纪念郑樵而在其故宅右边兴建的广业书院,几经修葺,厅堂左壁嵌一块“清道光重修广业书院碑记”,碑长0.94米、宽0.50米,碑文为楷体,共有26行字。说明兴建书院的原因和目的,还记载书院“创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br></h3> <h3> <b>南峰书堂</b></h3><h3> 南峰书堂,是郑樵、郑厚兄弟读书处,后改为南峰寺,在今庄边前埔村南峰山麓,寺后右边有夹漈祠,为纪念郑樵读书的地方。祠中存“宋枢密院编修浃漈郑公神主”和“宋湘乡县知县溪东郑公神主”的木主牌,祠右前一厅堂有郑樵衣冠小塑像。南宋左司郎中郑寅造访过南峰书堂并题诗。南峰寺已重修辟为郑樵纪念馆。</h3> <h3> <b> 芗林寺-“修史堂”</b></h3><h3> 芗林寺,“修史堂”,在新县芗林村山上。是郑樵、郑厚青壮年时研读讲学之处,从者二百多人,两郑在此时间最长,所谓“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之学,为方书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的大部分研究著述在这期间。原寺有正殿和左右四间偏房以及二十多间边房,有郑樵坐像,“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毁掉,仅存残垣断壁,至今未加修复。“修史堂”是两郑著述处,在寺旁,今已不存。南宋丞相陈俊卿来此凭吊过,并作“咏修史堂诗”。<br></h3> <h5>伏处山林蔬食布衣修史册,<br>夜灯星月柴门漏屋著书堂。<br>陈金城撰</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十、草堂山记</b></p> <p> 陈开中</p><p> 闽中之北多山,奇秀形胜。其最著者,戴云山之东麓夹漈山,其境胜绝。凡人至古邑者,无不往游。士之寻幽探奇者,乐以趋之。境中有廿四景,然吾居其旁者,尚有佳景未尝一至。山中四时之景亦不同,朝晖夕岚。春之山,烟之景,祥云缭绕,咫尺似天涯远。夏之荫,木华山滋,山花野果烂漫,幽涧泉瀑,飞漱其间。秋之意境,景物堪入画图中。 冬之韵,斜阳铺谷,风烟俱净。山非高峻,然景千姿百态,皆成奇观,盖因其四时之景易变矣。</p><p> 至若夹漈由来,兴化县志载:绍兴二年(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讲学于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并潜心著述。从芗林寺远眺西北,两条涧漈夹着龙潭坑瀑流,此便夹漈由来。</p><p> 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郑樵召对归,在夹漈山坳里筑草堂三间,覆茅以居,名曰“夹漈草堂”。“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于是乎“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专心著述,常“厨无烟火”,仍“风晨雨夜,执笔不休”,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历卅载始成。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兴化府知府钟离松书额曰“夹漈草堂”,夹漈山声名远播。</p><p> 堂之枕六七步许有泉,日夜汤汤,闻之有声,汇聚于堂前。堂后依山,有小径通往山顶,奇松怪石,景之幽绝,尽在其间。峰顶有古寨,山门额雋刻“山色清芳”四字,寨中树木蓊郁,荆桧丛生,奇花异果,山色清芳,所以得名“清芳寨”。登顶览胜,村落尽收眼底。南望马洋,雄骏昂首 。西南广山,畴似双鲤跃龙门。西眺宋洋,如仙桃之境。山顶径东,有曲径通书亭,亭踞崖上之胜,俯察湘溪如带,古邑一览无遗。山之灵,谷之秀,非以文能述之矣哉!</p><p> 遥想当年,郑樵承家学渊源,力学山中,欲“读尽天下书”,砥砺品学。宋时,鸿儒硕学朱熹、刘克庄、陈俊卿来过。今之国外友人、大学者来过,侨胞、百姓来过。梁启超赞曰:宋郑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马迁)千岁之後,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鲁迅先生认为“今人已无从企及”。乃至于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认同郑樵的世界性影响。此文化圣地,滋养一代又一代广业人,枝繁叶茂,乃至结硕于天下。人以地闻名,地更因人闻名。</p><p> 草堂自修筑历元明清,代有兴废。 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百姓资建胜迹殿,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市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胜迹灿灿,幸甚至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脉世代相传。千百年来,古邑几多新颜,然唯一不变的是贯穿古今的一缕翰墨,亦是广业人为之留藏的书香文韵。</p><p> 仰望草堂山,仿佛夹漈公还居山间,与游云、野鸟、流泉相伴。先生执卷握管,凝眸间,若有所得。“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乃先生毕生境界之写照。一盏灯,一杯茶,一卷书,夜窗孤影幽泉,夹漈先生正散发着远古的书香缓缓向我们走来......</p><p> 庚子春漂泊老松旧忆草堂山并记于青璜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一、 古邑新县书画家林开亮</b></p><p> 林开亮,1972年出生,福建莆田新县文笔峰人。1991年毕业于泉州师范美术专业。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莆田市涵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锦江书画院副院长,莆田市画院画师。</p><p>【艺术简历】</p><p>1997年国画《夜潮》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p><p>1998年国画《寂》入选“98中国山水画展”;</p><p>1999年国画《夜涛》入选“中国首届功在千秋书画扶贫大展”;</p><p>2000年国画《暮韵》获“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书画精品展”银奖;</p><p>2001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p><p>2007年国画《山川之脉》入选“第三届齐白石奖中国书画作品展”;</p><p>2008年国画《晨露》获“十四届群星奖比赛福建省选拨赛”铜奖;</p><p>2008年国画《清泉石流》入选“2008中国画作品展”。</p><p>出版有《林开亮山水画集》</p><p>tel.13850286661</p><p> </p> <h3> <b> 心超物外澄怀 涧瀑流声韵远</b></h3><h5> 翁开恩(福建师大艺术学院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h5><h3> 大凡山水画中,画山必画水。《林泉高致》中云:“山以水为血脉......无水则不媚”。从传世画迹看,荆浩《匡庐图》“两岸逼而为瀑”,关仝《山浮待渡图》瀑水三折,皆留白为水,后世画瀑泉者多用此法。</h3><h3> 闽中莆阳青年画家林开亮深谙此道,从三五十幅山水画作品中,一览皆为山石丛木、奔湍巨瀑、云山俺霭,烟气出没,回溪断崖、空濛寂历,大有壮志萧森屈曲摅发胸意之势。画面所绘山水绝涧,飞流泉喷,其态惝恍跣足披发散人,穿梭于云霞缥缈之间,匆匆如激电,天真烂漫,情趣高古。</h3><h3> 荆浩在《山水节要》中论画之诀——“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宗炳在《画山水叙》里说“致于山水,质有而趣灵”。这里所提到的“质”应该是指自然山水实际存在的具体形质,而“灵”即为画家所感受到的超越山水形质的灵妙意趣。开亮幼处闽中俊秀的文笔峰下,与前贤史学家郑樵故里为邻,浸淫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神巧文脉,耳濡松风,目染湍濑,心师造化,迁想妙得,毫锋洒脱,自然一体,可喜可贺。</h3><h3> 以山水涧瀑为命题,抒写个人对宇宙宏环,世态万千的感悟,亦是画家虚静的心怀写照。如果年轻画家能以激流飞瀑涤荡心中欲念和躁动,能凝神静思,驰骋象外,把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到的哲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审美体验融于所画的山水之中,达利“澄怀观道”、“应目会心”的畅神境界,那崎岖的山道将迎来骄阳一片。</h3><h3> 写以上文字,诚为《林开亮彩墨山水画》读后感言,亦与同道共勉。</h3><h3></h3><h3> 2009年3月于石屏筱院</h3> <h3>林开亮《雨润湘溪》 80㎝X180㎝</h3> <h3>林开亮《清泉石上流》 110㎝X180㎝</h3> <p>剧照摄影:王正泉 许金焕等</p> <h5>鸣谢:海洋影像</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鸣谢:</span></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静提供古邑新县精美图片及篆刻</span></p><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行者自娱美篇-《文随山起伏,烟围山萦绕,久违了,夹漈草堂!》</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莆田广播电视台-忘不了的乡愁:一方草堂梦</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行者自娱-《从芗林寺通向“夹漈草堂”的路》</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落英缤纷-再访夹漈山</span></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可可的美篇-《夹漈草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看涵江》-《涵江夹漈草堂搜奇揽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呼噜王的美篇-《访郑樵故里 游夹漈草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感谢余文理提供龙船坡瀑布视频、照片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声明:美篇部分文字、图片、影像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span></p> <h5>著名篆刻家 陈白丁 篆刻</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背景音乐:郑樵</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词曲:陈开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演唱:林丽娇</span></p><h5>《夹漈山记》备注:</h5><h5>①白云:地名,指新县白云山,建有森林公园。</h5><h5>②双溪:指䂬溪、湘溪,为萩芦溪两条支流,两溪汇于西山之南。</h5><h5>③三地:新县处大洋庄边白沙三地中心。</h5><h5>③玳瑁:指玳瑁山,位于夹漈山北,系笔架山之主峰,秋冬草黄,山顶状如大帽,玳瑁山因此得名。</h5><h5>④凤博:指凤博溪,系萩芦溪支流䂬溪之源流。</h5><h5>⑤五峰山:指夹漈山有五峰。</h5><h5>⑥修竹:此地的竹是方竹,乃全国少有品种。</h5><h5>⑦清芳寨:夹漈山山顶有古寨,传为闽越王建。</h5><h5>⑧卢橘:出自苏东坡“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诗,有人问他:卢橘是什么果子?他说“枇杷是也”。</h5><h5>⑨湘溪:新县旧称湘溪。</h5><h5>⑩莆田一邑中进士者多达2000多人,其中状元11人,又有武状元11人。(见《莆田传统文化概论》第80页)</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