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花鼓 不灭的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

青龙~赵培宏

<h3>  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类以及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h3> <h3>  北有黄河南有江,一条水流在中央,从小喝的是淮河水,玩灯的都是我老乡,吃喝全靠人帮忙......<span style="line-height: 1.8;">花鼓灯音乐和灯歌是花鼓灯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花鼓灯锣鼓和花鼓灯灯歌,具有很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的艺术价值,在开场之前先来一段“开场锣鼓”让你领略一下家乡花鼓灯的独特魅力。</span></h3> <h3>  花鼓灯是传播于安徽省淮河流域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是艺术上比较丰富完整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是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的优秀代表之一,是汉代民间歌舞的典范,是淮河文化在歌舞方面的集中体现,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音乐舞蹈语言体系。</h3> <h3>  花鼓灯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个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历史渊远,早在宋代,花鼓灯就在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颖上一带流传。明代淮河两岸又盛行“花鼓灯”(即玩红灯)历史上也有着“千班锣鼓百班灯”的传说。如今在安徽,“村村有锣鼓,乡乡有灯班”。这种传承像滚滚东去的淮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玩灯人。自古及今,花鼓灯始终以华夏戏曲文化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在世界舞蹈之林。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类以及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h3> <h3>  花鼓灯艺术民间有着很深的根基,流传区域广,参与人数多,流派丰富,艺人多,集灯歌,锣鼓,盘鼓,小戏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安徽北部的淮河流域-颖上,凤台,淮南,怀远,蚌埠等市县。</h3> <h3>  作为中国汉族人民自娱性,表演性相结合的民间歌舞广场艺术,集民间舞蹈,音乐,民歌,戏曲,说唱,杂技,武术之大成,形成了相当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有着较完备的艺术组织。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h3> <h3>  花鼓灯舞蹈动作超常度高,而且常处于多变状态,其激烈复杂,表情达意的准确、细腻程序,迄今为此,尚无其他任何一种民族民间歌舞能之相比。花鼓灯锣鼓具有鲜明的特征,与舞蹈相配并具有很高的复杂度。在原形态的花鼓灯套路中,灯歌与舞蹈交替出现,也构成了花鼓灯的一大特色。花鼓灯的语汇之多、难度之高,舞蹈、锣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之复杂协调,在世界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是罕见的。</h3> <h3>  花鼓灯的角色繁多,分工也较为细致。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根据分工的不同,"鼓架子"又可分为"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和"伞把子"。"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盘鼓"中的叠罗汉,俗称"底座";"小鼓架子"主要表演"大花场"和"小花场";"丑鼓"类似于戏曲中的丑角,演出时身青花鼓,善于即兴演唱,表演滑稽诙谐;"伞把子"又称"领伞的",负责全场演出的指挥和调度,其中,"文伞把子"主要负责领唱和对唱,"武伞把子"以舞蹈为主,调整队形,掌控节奏。"兰花"以折扇和方巾为主要道具,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执扇,通过步法及姿态的变换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h3> <h3> 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花鼓灯形成了自己的演出套路:开场锣敲响过后,"文伞把子"或"丑鼓"首先出场,接下来是"武伞把子"上场,然后依次进行"大花场"和"小花场"表演,最后是"盘鼓"或后场小戏表演。虽然有大体的表演程序,但由于表演是即兴的,所以也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某一部分可以重复多次,直到观众满足、演员尽兴为止。也正因为如此,花鼓灯的演出常常是通宵达旦,从晚上持续到天明。</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花花鼓灯始于明末清初,有省级3名、市级2人,以傅金云、石万美、石金礼、赵怀珠、石春彩、石春全、石昌法、石昌忠、石春根、石春兰、马红玲以及新一代的石红军、石春楼、石昌艳等的代表,是唯一体现怀远流派艺术风格的原生态花鼓灯。</span></h3> <h3>  莲花花鼓灯艺人相对集中,传承有序,在1990年的安徽省首届花鼓灯会上,莲花花鼓灯艺人们表演的传统花鼓灯舞蹈《大花场》、灯歌对唱《找对象》等节目,获得金奖。1991年,河溜花鼓灯培训班创作编排的花鼓灯舞蹈《小武伞》应邀进京参加建党七十周年演出。2016年11月,参加在颍上县举办的“2016年中国花鼓灯研讨会”的演出;同年12月,培训基地的石春楼、石昌艳老师应邀赴“北京舞蹈学院参加花鼓灯交流活动”;并在2016年的7月和2017年的4月,分别参加了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中加百小汇希望工程首届国际交流汇演”“ 中美儿童表演艺术团国际交流演出”活动;莲花花鼓灯培训基地30多年来,在几代老艺人先后精心培育下,培养学员200多名,创作、编排了40多个花鼓灯节目,奠定了花鼓灯艺术怀远流派的主导地位。</h3> <h3>  在莲花村,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贸市场,到处洋溢着花鼓灯的气息。</h3> <h3>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深入研究花鼓灯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文化生态、审美情趣、艺术和技术特点等,对研究中国汉民族民间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汉民族戏曲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地方戏曲艺术具有重大价值。<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原生形态的蚌埠花鼓灯已濒临消亡。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民间传承的机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护。&nbsp;</span></h3> <h3>“辛勤耕耘 默默奉献”</h3><h3> 为了传承花鼓灯事业,胡素琴、宋长勤夫妇创建的包集春苗花鼓灯培训基地,她们20年如一日为包集留守儿童免费培训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花鼓灯”。暑期培训期间还免费给小学员提供丰盛的午餐。</h3> <h3>  娄楼老师,2018年5月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学院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安徽省舞蹈家协会顾问;蚌埠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享受政府津贴的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安徽省“十佳”文艺工作者。</h3> <h3>  梅连社2018年5月8日,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花鼓灯(蚌埠花鼓灯)"的第四代传承人,其传承谱系清晰系。对该项目的技艺掌握全面娴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当地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多年来积极参加该项目的传承、培训工作,倾力推广,能力较强,在该项目的传承中起到重要的核心作用。</h3> <h3>  石春楼市级花鼓灯艺术传承人,为更好地发掘、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与石军艳、石红军等人,筹资30万元,添置和更新了排练、演出服装、道具、排练器械和演出设备,选招男女“小花鼓”学员,对莲花花鼓灯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传承、培训,使莲花花鼓灯培训、排练、演出有场地,发扬传承有后人。</h3> <h3>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在怀远学习花鼓灯</h3> <h3>北京舞台学院的学生在文化馆学习花鼓灯并合影留念</h3> <h3>第24届安徽省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花鼓灯表演</h3> <h3>每当重大活动,花鼓灯代表曲目《开场锣鼓》都是必上曲目</h3> <h3>女鼓手们在即兴表演欢快锣鼓</h3> <h3>踩肩是一组技巧动作,通过巧妙利用的肩膀、大腿、以及膝关节承受力的特点创作的一组技巧动作。</h3> <h3>反串是形容“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舞台表演艺术。</h3> <h3>衬子在花鼓灯表演中是特有的道具,类似“三寸金莲”。<span style="line-height: 1.8;">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要踩衬子扮演小脚女人,</span></h3> <h3>涡淮之滨的花鼓灯展演</h3> <h3>玩灯的孩子们</h3> <h3>武伞在花鼓灯中是必不可少的道具,要想把它表演好可不是简单的事。</h3> <h3>花鼓灯老艺人手拿文伞,即兴表演。</h3> <h3>  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原生态的蚌埠花鼓灯已濒临消亡。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民间传承的机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护,未来的花鼓灯事业将靠这帮孩子们。</h3>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欢快的锣鼓声中结束,愿我们的花鼓灯明天会更好。<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