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丽水越千年

吴铁彪

<h3><font color="#010101">2019年7月18日至20日,随上海市普陀区作家协会联合上海当代作家馆、普陀区万里街道创作基地,组织区作协20余名作家前往浙江丽水龙泉进行创作采风考察活动。虽是伏天烈日当头,但为探寻有千年历史的浙江丽水的古代文明,大家还是兴致盈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丽水,古称处州。丽水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丽水市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是长三角地区的一块“净土”,风景区内不仅广布奇峰、异洞、幽谷、流泉,还有众多的摩崖题刻、古建筑群、宗教寺观等人文景观。这块秀丽的土地上留存着千年的古文明遗迹,千年古堰通济堰、千年古村落堰头村、千年石函立交引水桥、千年古樟群、千年古窑址和千年古镇等人文胜景,向我们展示了丽水深厚的古文明的历史传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丽水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第一高峰。而瓯江流经丽水莲都段和支流松荫溪汇合处被称为八百里瓯江最美的的段,这里也是跨越千年的《古堰画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通济堰位于浙江南部碧湖平原一个名叫“堰头”的小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堰头村历史悠久,其古朴自然的田园农耕风光和独特的历史环境、自然景观交相辉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堰头村口的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92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座引水桥是通济堰的标志性建筑,建于北宋政和初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因下面的两座桥墩将渠道隔成三洞,故又称为三洞桥。上层为人行道,中层是浑浊的溪坑水,从桥面上直接流入瓯江;最下面一层是较为清澈的堰渠水,一直流往通济堰。当年这里每当山洪暴发,其挟带的沙砾、卵石就会淤塞渠道,使堰水受阻,每年都得动用上万人来疏通,影响灌溉效率。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知县王裎按邑人叶秉心的建议,建造了这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裎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有十棵树龄在1000--1500年间的古樟树。千年古樟树群是古村落的风水树,千年岁月沧桑,捍卫着堰渠,呵护着古村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棵古樟树干中空能容数人,曾多次遭雷击火烧,死而复生,坚而不摧,民间敬其为“舍利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村中的贞节牌坊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历经二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在村民的竭力保护下,如今成了古村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斑駁的砖墙和精细雕刻的门檐显示出古村落独树一帜的建筑风貌,构成了难以复制的美景。</font></h3> 江南特有的内院结构。<br> <h3><font color="#010101">走在碎石铺就的道路上,两旁是陈旧而毫无修饰的民居和商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通济堰大坝它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还在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詹司马奏请在松荫溪与大溪汇合处筑堰埧,朝廷又遣南司马共治其事,首创拱埧形式得以建成,汇松荫溪水入堰渠,渠道长23公里,藩溉农田2.5万亩。后人为纪念詹南二司马而建司馬庙祭祀,俗称“龙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通济堰根据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落差20米这样的地理形势营造,从而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瓯江帆影、一江碧水和两岸青山、古街古村交相掩映,富有画乡的韵味。可惜这次来瓯江未见帆影,这张照片是我摄于2016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古堰景区坐船经松荫溪到达大港头古镇,一条约550米长临江而建的古街,是古堰画乡的核心景点和文化产业聚集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码头岸边一棵硕大的千年香樟树。树龄1300多年,胸围过7.45米,树冠覆盖面积超达500平方米。千年以来她守望着大港头的历史变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双荫亭是因亭前两棵大樟树而名,始建于民国,是古街的入口。据当地人说这是一对夫妻树,右为夫左为妻,互为依靠,互生互长。亭内18根红漆亭柱寓意18罗汉,又名“罗汉亭”</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街建筑基本为南方民间两层楼式的木、青砖结构,青砖</font>素<font color="#010101">瓦、木楼飞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的酒家茶楼依然保留着江南风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商贾云集熙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成了文化产业聚集地,少了商业气息,多了许多文化气氛。</font></h3> 古堰画乡展览馆是古堰画乡创作基地的重要展示窗口。<br><br> <h3><font color="#010101">展览馆陈列了丽水巴比松画派40多位画家的90多幅油画创作作品,同时展览馆还设立了行画(商品油画)展示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瓯江和古街为题材的</font>画<font color="#010101">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丽水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依然光彩耀眼。故宫陶瓷专家陈万里曾这样评价龙泉青瓷:“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足见龙泉青瓷 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代表了中国青瓷烧制技艺的最高水平。现在国家在龙泉大窑建立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大窑龙泉窑是龙泉青瓷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烧制青瓷始于五代,长于北宋,南宋至明代早期为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窑业衰退。南宋期间,琉田(今大窑村)瓷窑有四十余家,尤以章氏兄窑制品为佳。自宋代以来不仅皇室御用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远销亚、非、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闻名的龙泉青瓷文化。&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梅镇大窑村位于龙泉市区南部,整个村庄依山伴水,美丽的琉华山环抱着整个村落。大窑村还有多处明清建筑遗产、文物古迹,不仅安清社殿、千年古瓷等展示着龙泉青瓷文化,而且整个大窑的民居、土墙、道路、山林、田野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深厚的青瓷文化底蕴。&nbsp;</font></h3> 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遗址保护区、游客服务中心、遗址展示博物馆等。现已建成的陈万里纪念厅里展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位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陈万里先生的历史资料<br> 陈万里(1892年-1969年),原名鹏,江苏苏州人,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是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部首任主任。他早年从医,平生多才多艺,研究过昆曲,能唱能演,还是摄影家。<br>&nbsp; &nbsp; &nbsp; &nbsp; 近30年来,我国在陶瓷考古与科研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陈万里先生是密不可分的。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位走出书斋,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先后发现龙泉窑大窑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50年代以来,陈万里先生更是不辞辛苦地走遍了我国南北各地,调查了许多窑址,发表了许多调查报告与重要论文。 <h3><font color="#010101">陈万里先生为考查浙江龙泉青瓷,自1928年起曾"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一条瓷器考古的新途径,从而使我国陶瓷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现代陶瓷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被学术界誉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7年11月14日,文汇报与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在大窑村举行陈万里纪念亭捐款碑揭幕仪式。故宫博物院、龙泉市人民政府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纪念中国田野考古先驱、考古界的“徐霞客”陈万里先生诞辰115周年活动并开展捐款,为陈万里树铜像,建造陈万里亭。</font></h3> 陈万里铜像和陈万里碑<br> <h3><font color="#010101">由上海普陀区作协副主席钱汉东撰写的碑文。“ 陈万里先生生于1892年,卒于1969年,原名鹏,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为我国田野考古先驱、龙泉青瓷遗址发现者。2007年为纪念其诞辰115周年,故宫博物院、文汇报社、龙泉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于11月16日在龙泉大窑村建陈万里亭,竖其铜像,并镌之以碑文曰:专门之学,百代之师。哲人踪影,念兹在兹。知公处世,磊落嵚崎。仰公处事,敬业岐嶷。初植杏林,继统省医。江浙两地,端赖其滋。敦煌宝藏,外邦觊觎。公挺身出,奋力护持。零落残编,端赖收之。逊帝出奔,摄像急追。史事阙文,端赖补遗。从此稽古,日夕累累。龙泉八探,会稽七窥。奇葩独放,麈尾一麾。考献先驱,誉不佻移。共和初创,百业待釐。受聘故宫,总理示规。为救国宝,南奔北驰。传道授业,端赖决疑。不意四凶,恶如枭鸱。高明之家,鬼瞰魔欺。贤难遁厄,家室同悲。红羊劫尽,拨乱及时。薪尽火传,为公之垂。公自不朽,建亭如祠。感公沾润,敬献颂辞。故宫博物院篆额,丁亥孟冬诸暨后学钱汉东撰文并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钱汉东副主席在陈万里展厅、铜像、立碑前给大家讲述在新中国成立后,陈万里先生在田野考古的故事,以及与龙泉发展的渊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陈万里先生在大窑考察时工作和生活的旧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盞油灯一块方砚,陈万里先生对各处窑址进行调查,在此笔耕不止,完成了《瓷器与浙江》一书。</font></h3> &nbsp;大窑龙泉古窑遗址分布图<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青瓷,被誉为瓷器之根,中国最早烧成的瓷器是青瓷,而在庞大的青瓷窑系中,又以龙泉窑最为杰出。从三国两晋开始,1700多年的时间里烟火不绝,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遗址开放了部分可供参观的区域,远处可见搭建的木质栈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宋中期始,在皇室、官僚的支持下,龙泉窑的制瓷匠师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高级瓷器,供皇室和官僚使用。</font></h3> 匣钵是一种窑具。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br> <h3><font color="#010101">开放的坑道,各种宋元时期的碎瓷片随处可见。夹杂在匣钵残件中的碎瓷片,历经约千年仍然晶莹如玉。</font></h3> 元明大窑龙泉窑遗址青瓷小碗残器碎片<br> 哥窑琉梅尊(龙窑烧制)<br> <h3><font color="#010101">明代龙兵窑青瓷刻花执壶(复制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季进入鼎盛时期龙泉青瓷,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如今,龙泉青瓷更发出璀灿的光彩,在杭州G20会议上作为国礼赠送世界各国的与会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促进龙泉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龙泉青瓷宝剑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 为窑业祖师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龙泉宝剑历史悠久,中外驰名。春秋战国时期欧冶龙泉宝剑子于龙泉秦溪山麓冶剑,《百越先贤志》载:欧冶子“凿茨山,泻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代讳“渊”,改名龙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龙泉宝剑由此名扬天下,龙泉亦成为宝剑之代名。自欧冶子之后,龙泉铸剑技艺递代相传,逐步形成“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在历史全国性武术器械评比中独占熬头。龙泉宝剑创始人欧冶子是龙泉剑业的祖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推崇龙泉宝剑,传承中华武功的正武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秀山丽水越千年,历史文化传千年。</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