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丰知青纪念馆

王钧

<h3>昨天,发小倪图带我去盐城市大丰区参观大丰知青纪念馆,这是国内最早的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纪念馆之一。</h3><h3>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这是一片一望无际,坦坦荡荡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近10万上海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h3><h3>其实,来到这里又何尝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一个活下去的出路呢。</h3> <h3>这个知青纪念馆的新馆,是国家AAAA级景区,看上去中规中矩,大气豪华,有着土豪的气派,可是,这和知识青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豪华的背后,想说明什么呢?</h3> <h3>走进知青纪念馆,迎面的这堵墙上,书写者是改变这些知识青年命运的人——毛泽东以及他那句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请打住,这世界“永远”是他们的!</h3> <h3>在纪念馆里仔细端详那些并不久远,也并不陌生的物件,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还有就是触及思想和灵魂深处的日记本,这里有闪闪发光的豪言壮语,有对自己小资产阶级意识的深刻批判,这些都摊开在橱柜里,贴在了墙上。</h3> <h3>从1962年到1979年,全国一共有1776.48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超过百万人的几个年份是1967~68年199.68万人,1969年267.38万人,1970年106.40万人,1974年172.48,1975年236.86万人,1976年188.03万人,1977年171.68万人。</h3><h3>接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超过百万的地方是辽宁,黑龙江和吉林。占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28%。</h3><h3>现在,全国共有大大小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馆超过150家。</h3> <h3>走过那些展板,走过那些已经发旧的陈列物,忽然觉得,这里展示的一切,不正是在歌颂和赞美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特殊的运动,他们在赞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啊!</h3><h3>这里有着和青春相联系的一切美好辞藻,激情燃烧,朝气蓬勃,干劲冲天。</h3><h3>这里从来没有过失望,挣扎,饥饿和绝望,这里没有苦难!他们有着怎样的高超手段,把苦难掩藏的那么好,空气中洋溢着高亢的气息。这里甚至没有了烦恼了,连“蹉跎”两个字似乎都会玷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高尚的情操。</h3><h3>这里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生活的“乐土”!</h3> <h3>有人说,赞美苦难是可耻的。是的,选择性的遗忘苦难是可悲的。</h3><h3>这个纪念馆好就好在,满眼已经没有了苦难的痕迹,好就好在把一切都粉饰了,就像那陈旧的宣传画,夸张,高亢,火红。</h3> <h3>什么是青春无悔,什么是青春万岁?</h3><h3>他们那样的,已经逝去的青春难道不后悔?因为,这不是他们自愿的选择,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当离开那里三十年后,他们大声说出,青春无悔!是的,他们不这样说,又能怎样说!因为说后悔,有用吗?</h3><h3>有用!只有大声说出来,他们的苦难历程,他们痛失的学习机会,他们的挣扎绝望,为了子子孙孙,请说出来吧!</h3><h3>在那里,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写在门楣上的四个大字“青春万岁”!</h3><h3>青春怎么可能万岁,只是这千万人生生不息的青春,连绵不绝,浩浩荡荡而来,形成了这万岁的洪流,我们的青春席卷在里面,又滚滚而去。</h3> <h3>我没有下过乡,也不会有他们的感受。</h3><h3>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和我一个宿舍的是一位在东北建设兵团生活过九年,然后考上大学,又留校当老师的人,他并不愿意说他在建设兵团的经历,只是有一次,他感慨的说到:他们这些在东北建设兵团的干部战士,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是要接国家的班的,结果,毛泽东死了,他们的梦想落空了。我还记得他说话时那落寞的神情。</h3><h3><br></h3> <h3>有多少知识青年在那里只是挣扎地活着,也有多少知识青年在那里憋着一口气,他们发誓要接这个国家的班,经过艰苦努力,有些人代表知识青年实现了这一愿望。</h3><h3>我们只是希望,这些接班人,不要再让未来的孩子们重蹈覆辙,不要再让孩子们重走他们的“光辉道路”,让上山下乡运动,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后的强制,最后的野蛮!</h3><h3>无论历史必然地选择了知识青年,还是无奈地选择了知识青年,请不要让苦难延续,请不要让罪恶延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