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全过程(山东、宁津)

农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线索提供:</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王洪利、王洪波</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王洪岗 等</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整理/我是农民</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鲁西北为例)</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土葬(不火化)</font></h3><h1><b><font color="#808080">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丧葬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各地风俗五花八门,但基本意思大体相同,是追忆先人一生的功德,教育子孙要懂得传统的生死轮回、天命难违、祸福善恶、因果报应、感恩行孝、来世福音,作恶多端会祸及子孙等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妥。它涵盖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也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因此安葬和厚葬老人理所当然,渐渐形成葬礼习俗,代代相传。</font></b></h1><h1><b><font color="#808080"> 我搜集整理了鲁西北地区宁津县大柳镇附近老人过世以后的一些程序,主要是想让朋友们了解我们农村的风土人情。一是可以勾起人们的回忆;二是万一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沉着应对,给办事的人提供些参考;三是通过这篇叙述可以和其他地区进行传统习俗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西北地区的风土民情。</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人去世后的全部程序</b></h1><h3>&nbsp;</h3><h1><b>1、净身、穿寿衣</b></h1><h1><b>男:理发、刮胡子、用白酒将身体擦洗一遍。</b></h1><h1><b>女:梳头、用白酒将身体擦洗一遍。</b></h1><h1><b>寿衣(装老衣服):</b></h1><h1><b>(三层领)衬衣、棉袄、袍子、裤子(裙子)、腰带(上衣贴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蓝线拧成一股系在死者身上,这股蓝线系在死者身上也不能打结的。)帽子(手帕)、袜子、鞋子、头枕、脚枕。</b></h1><h1><b>(五层领)衬衣、棉袄(加层领子)、袍子(加层领子)、裤子(裙子)、腰带(上衣贴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蓝线拧成一股系在死者身上,这股蓝线系在死者身上也不能打结的。)帽子(手帕)、袜子、鞋子、头枕、脚枕。</b></h1><h1><b>为死者穿的衣服一是要逢单数,穿单不穿双,穿双有人亡。如五件、七件或九件。再就是不能有纽扣,迷信说法有了纽扣就表示在世时与人结下的仇恨到来世也不能化解掉,因此死者衣服的所有纽扣在穿衣服时都要剪掉,即使贴身衣服的纽扣也要剪掉,此风俗至今未变。</b></h1><h1><b>农村有一个说法,父母咽气时身边有几个儿女是命中注定的,不在跟前的就等于命里没有。所以儿女离得再远,父母病危就一定要尽量赶到老人身边。有的老人病危时几天不咽气,专等儿女来到跟前才咽气闭目。有的老人没有见到想见的儿女,会一直睁着眼睛离世。算命先生常常爱用离世时几个子女在场预测。</b></h1> <h1><b>2、报庙</b></h1><h1><b>以最快的速度抬着水桶(茶叶和小米,据说人刚去世时会暂时居土地庙,送去的是茶和饭)带上纸钱去十字路口报庙,第一次报庙不分时间,要以最快的速度去报庙。去时哭着去,回来时也要哭着回来。目的是告诉街坊邻居家里的老人去世了,请大家赶紧来帮忙。烧门幡前晚上都要报庙,只不过去的时候就不哭了,回来时的路上才哭。报庙人回来的路上一定不能回头!</b></h1> <h1><b>3、挂门幡</b></h1><h1><b>&nbsp;&nbsp;&nbsp;&nbsp;挂门幡可能是我们附近特有的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在一根木棍上悬挂一串烧纸,斜立在角门口,纸的页数和老人的年龄相等。剪纸的页数时讲究的正一剪、反一剪。门幡要在去世的第二天晚上烧掉叫“烧门幡”</b></h1> <h1><b>4、上灵床</b></h1><h1><b>&nbsp;&nbsp;&nbsp;&nbsp;灵床一般搭在堂屋(外间屋)。两条长板凳上面放门板或沭秸秆编织的褓(báo),尸体下面的褥子是褥子面和烊子铺成的,不可以用针线。尸体上面用专用的被单覆盖。如果逝者张着嘴巴,就放根香。</b></h1><h1><b>逝者左手塞馒头,右手塞纸钱烧的灰(左手粮右手钱)。灵床前用小桌子做供桌,摆放供品、香炉、长明灯(不可以熄灭)要看好长明灯,油灯碗不能断油。逝者的脚一定要顶到北墙上。里屋有镜子的房间要用烧纸或者单子罩住。灶膛口也要用白纸贴封,嫡亲必须在入殓前赶到灵床前,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b></h1> <h1><b>5、封鞋、扯孝衣</b></h1><h1><b>&nbsp;&nbsp;&nbsp;&nbsp;儿子、儿媳、女儿穿重孝。孝帽顶要缝合,向下折几折,扯一块和围巾差不多大的“塔头”,孝衣用麻绳系腰,裤腿用白布条扎住,鞋子要用白布全部包住,并且一直到发丧完毕鞋子必须趿拉着。</b></h1><h1><b>&nbsp;&nbsp;&nbsp;&nbsp;儿媳、女儿的白布包头比别人的长,自身可以系住,穿孝衣和孝裤,孝衣用麻绳系腰,裤腿也用白布条扎住,鞋子要全部用白布全部包住。</b></h1><h1><b>&nbsp;&nbsp;&nbsp;&nbsp;其他人员孝子的孝衣要比重孝要简单些,不扎裤腿、缝鞋时后面留点缝隙、没有“塔头”。稍远点的孝衣就不是做的了,是租来的。出殡完要归还的。凡新做的孝衣都要带回家,等以后有的“圆坟”、“烧七”还用。</b></h1> <h1><b>6、搭灵棚</b></h1><h1><b>&nbsp;&nbsp;灵棚紧挨着外间屋门,用物单把里外隔开(后面的经要挂到物单上),前面放一八仙桌。入殓后棺材停放在这里。八仙桌上摆放供品、纸货等物品。</b></h1> <h1><b>7、报丧</b></h1><h1><b>&nbsp;&nbsp;根据亲戚的多少,安排几个年轻人,到人家家里去报丧。顺便把丧事的安排计划告诉亲戚朋友,让人家做到心中有数。报丧人不得直接到亲友家中,应在大门外叫门等待。原来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现在通信虽然方便,但是报丧一般允不允许电话通知,要亲自当面报丧。</b></h1> <h1><b>8、守灵(女)趴灵(男)<br></b><b>&nbsp;&nbsp;&nbsp;&nbsp;女孝子在逝者近处两侧守灵。男孝子一般在院子进角门的右侧靠北墙处,地上铺些棒子秸、黄草、滑秸(麦秸)类的东西,不可以铺被子,不然是对逝者的不敬。男女各有一两个接纸的,带领吊孝者到指定位置,同时大声告诉守灵(女)趴灵(男)的人“来戚(qie)了”!男吊孝者来了由男孝子哭陪,女吊孝者来了由女孝子哭陪。<br></b><b>男吊孝者要按照习俗行叩拜礼的,叩拜礼罢了孝子要叩谢,有专门的迎揖人高声喊“孝子谢”!孝子磕头。<br></b><b>女孝子陪哭时要念叨逝者的好处、一辈子的不容易、边哭边叙述,吊孝者哭罢后要劝说陪哭的。特别亲、感情深的女吊孝者哭的时间会长些,这就需要其他人去劝。<br></b><b>&nbsp;&nbsp;&nbsp;&nbsp;到晚上,要安排比较亲近的侄子或堂弟通宵守灵,附近放擀面轴、扁担等武器,防尸体诈尸、防狗钻灵床下,猫爬到灵床上。几个人轮番值夜守灵、续香点灯通宵达旦。这些致亲,除了自己痛吊亲人外还要解劝和宽慰孝子悲失亲人之痛,同时不定时的替换一下几天来伤心加劳累的孝子们值夜守灵。在城市,那些通宵守灵着,都是一生患难与共的铁杆兄弟!<br></b><b>&nbsp;&nbsp;&nbsp;&nbsp;通过这些大事,看出了平时的亲近远疏和骨肉亲情之间的关心、关爱、可敬之举,另丧家孝子感佩!</b></h1> <h1><b>9、入殓(遇殓)<br></b><b>&nbsp;&nbsp;&nbsp;&nbsp;棺材:棺木俗称寿材、寿木。用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过去家有上年纪的老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棺材是由盖、帮、底和前后回头组成。盖、帮、底用长料,前后两回头用短料。所谓“三长两短”,因为不论材质优劣,必是由上下左右四块,前后两块共六块木料拼合而成的。上为盖,称天,下为底,称地,左帮为日,右帮为月,前后两块称为乾坤。有的地方后代有中了秀才以上的老人的棺材可以在前方的盖上加龙头叫“龙头棺”。<br></b><b>棺材内:1、棺材的底部先铺一层草木灰。草木灰来自街坊邻居7家灶火门朝北的灶火堂内(草木灰可以防潮、多年后尸体及棺材腐烂后可以准确找到尸体的位置);2、抓一大把烊子,均匀铺在草木灰上;3、烊子上面铺一层烧纸;4、垫背钱&nbsp;用青线绕7根约50-60公分长,子女数加一趟。比如3个子女,要绕4趟有死者自己一趟。每趟线上压7枚铜钱或硬币。入殓前子女依次隔一枚取一枚钱。可以取4枚,也可以取3枚。另外,还要扯些逝者的旧棉衣,卷成布圈,叫“栽头子”用来固定尸体用。有的地方叫“元宝枕”。<br></b><b>“开光”由长子手拿“布吉”蘸点香油,在执事的指挥下进行:(点到为止)开眼光,看四方;开嘴光,吃四方;开鼻光,闻花香;开耳光,听四方;开心光,亮堂堂,开手光,拿四方;开脚光,走四方,脚踏莲花上天堂!<br></b><b>头戴金,脚踩银,怀里抱着聚宝盆。(纸货)<br></b><b>&nbsp;&nbsp;&nbsp;&nbsp;入殓时,由死者的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员帮忙抬尸入棺。<br></b><b>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子女、亲属盖棺前不可以哭,眼泪也不可以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灵魂将无法升天而滞留丧宅。念叨“爹呀、娘啊占好你的房屋啊,自己照顾好自己啊”等等。<br></b><b>尸体安放完成后,如果是女老人,还要叫其娘家人来看看这家老姑娘穿了哪些穿戴,带了哪些物品,神态是否安详等等,等回家要给娘家的长辈汇报。如无异议,才正式盖棺楔钉。<br></b><b>&nbsp;&nbsp;&nbsp;&nbsp;盖棺,又称"盖寿木盖",家人、亲友齐集,迅速合盖落木、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亲人恸哭!女眷在寿木周围坐长櫈哭灵,男孝子回谷草秸秆上趴灵。亲友依次吊唁,入殓仪式结束。</b></h1> <h1><b>10、特殊情况:<br></b><b>&nbsp;&nbsp;&nbsp;&nbsp;有些亡人是少亡、车祸等,尚有老人健在,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般不发丧,更不能发大丧,但要分别对待。年轻未婚,或者结婚不久无儿无女,或者儿女尚小,或者穷苦困难发不起丧者等等,如果不动响班的,当天晚上即可成殓、出殡、埋葬。<br></b><b>不发丧者有的不得入坟茔埋孤坟。女人先离世或者成年未娶者入坟茔不入穴,先寄埋(待与配偶时发丧入穴),成年未娶者待有合适的少亡女子可以“娶阴亲”,有活长死不长一说。就是假如少亡者是26岁去世的,不管10年20年后仍然可以娶年龄相当的少亡媳妇。</b></h1> <h1><b style="color:rgb(1, 1, 1);">11、送盘缠、烧"门幡"</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要在死后第二天晚上。事先要准备好备烧的烧“门幡”。物品:1、钱库(裤) 把剪好的烧纸,三张五张的叠起来,装在裤子里,裤腿扎起来,装满!2、牛、马、车、人 (起名叫常跟常随或舒心如意)。如果死者的是男的,用马拉车,女的,用牛拉车。3、用彩纸糊个书包,里面装上用剪刀剪的一些生活用品,像筷子,碗,梳子等一起烧掉。4、门幡。5、死者一些用过的一些不需要保留的衣物。</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大约11点到12点之间,由执事带领孝子,带上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出门向西南方向的十字路口,孝子的跪下来举行仪式。</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大家要虔诚地念叨:(按生前称呼):西南大路,好处安身,见道上西南,收下你的轿车子,钱箱子,钱库、旱路坐车、水路坐船,一路上西南。</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听别人说的送盘缠的说口摘录如下:</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老…人你听言,车有轮、马有鞍,吃完饭、打完尖,喝完水咱抽完烟,战马身旁站一站,弹弹尘土咱紧马鞍,脚上蹬,手搬鞍,骑上大马上西天,西天到有桥两座,金桥道比银桥宽,做恶之人过不去,您老行善路平坦,从此不受人间苦,早成正果早成仙,阴阳两隔亲情在,保佑子孙得平安!</b></p><h1><b style="color:rgb(1, 1, 1);">同时,长子反手背着门幡围着车、马等纸货,正走三圈,退走三圈,回到原位。各处念叨的也不一样,大约都是这些词语。烧牛马车时要迅速打断牛马腿和车轱辘,意思是断绝一切来往。等差不多烧完后,孝子们哭返!</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禁忌回头、喊活人名字!</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原来所有人员回来后要喝碗面条汤,现在人们条件好了,就唅块糖果,反正不空嘴。</b></h1> <h1><b>12、辞灵“带把儿”<br></b><b>&nbsp;&nbsp;&nbsp;&nbsp;是在有响班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是在出殡前天晚上(有的在出殡当天上午),在响班乐队的伴奏下进行“敬酒”、“敬饭”(由长媳)、“磕寿头”(长女磕和死者年龄同样数目的头)、孝子行“三拜九叩”礼等环节。<br></b><b>13、开丧&nbsp;出殡<br></b><b>&nbsp;&nbsp;&nbsp;&nbsp;这天早上,由炮手鸣三、六、九响炮,提醒邻里庄乡今天出殡,早些过来帮忙。</b></h1> <h1><b>14、开矿(看坟)<br></b><b>&nbsp;&nbsp;&nbsp;&nbsp;早晨响班来到之后,在唢呐队伍的伴奏下,孝子到墓地破土,孝子在墓地处铲一铣土即为破土,然后再有打坟的人挖墓坑。开矿的一般选择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人一瓶酒、一盒烟。吃饭时有下酒菜。坟坑挖好后有外甥负责看坟,不可以让乌鸦、鸟类及其它动物的粪便落入坟坑。<br></b><b>15、谢近门<br></b><b>&nbsp;&nbsp;&nbsp;&nbsp;在执事的带领下,由响班伴奏,去同宗的近门家磕头。感谢他们以往对逝者的照顾、关心,对本次丧事的尽心尽力。</b></h1> <h1><b>16、求经、求花、求祭<br></b><b>这是比较隆重的场面。在执事的带领下由响班伴奏,大张旗鼓的到全村比较开阔的场地,进行求经、求花、求祭。此时的响班是最卖力的时候,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努力吸引观众鼓掌叫好。如果不卖力,下一次同村的丧事就可能不用他们了。<br></b><b>&nbsp;&nbsp;&nbsp;&nbsp;经共有两张红纸白字,座经挂在棺材前面的屏障布上<br></b><b>座经:(右:生于公元一九xx年x月x日&nbsp;&nbsp;中间:x府x老先生讳名字享年xx岁之灵座)&nbsp;左:卒于二零xx年x月x日)座经要在下葬后烧掉。<br></b><b>铺经:(右:生于公元一九xx年x月x日&nbsp;&nbsp;中间:x府x老先生讳名字享年xx岁之灵柩&nbsp;左:卒于二零xx年x月x日)铺经要在下葬时铺在棺材上。两片青瓦用毛笔写:一片写:迎棺大吉(起灵时摔碎)一片写:安棺大吉(下葬时放棺材上)<br></b><b>&nbsp;&nbsp;&nbsp;&nbsp;由女儿、侄女等亲戚在娘家带来的纸货或者做的祭祀用品,也是在这时候大张旗鼓的请来,供到祭桌上。</b></h1> <h1><b>17、谢席<br></b><b>&nbsp;&nbsp;&nbsp;饭菜准备好后,在执事的带领下,由响班伴奏,孝子门去摆席的地方磕头后,前来吊唁的亲戚就可以动筷子吃饭了。<br></b><b>18、求戚(qǐe)<br></b><b>&nbsp;&nbsp;&nbsp;&nbsp;起灵前,在执事的带领下,由响班伴奏,孝子门去亲戚吃饭的地方,磕头请求亲戚一起参加下葬仪式。</b></h1> <h1><b>19、起灵</b></h1><h1><b> 长子(长孙)抗幡,其它儿子要手持哭丧棒,只能在棺材前,面对棺材退走,儿子、女儿都有子女或侄子侄女架着,子女孝子鞋子只允许趿拉着。摔瓦必须是长子长孙,摔得越碎越好,摔不烂的还要有架孝的人踩碎,再抬棺前行。(一般起灵前在适当的位置放一块“砸布石”供摔瓦用,待出殡回来“砸布石”压住“孝衣”)现在男女都一样,女儿也是继承人,所以有些有女无儿者,又没有过继人的,就有女儿发丧摔瓦。无儿无女又无过继人的“绝户”,就用棺材将瓦压碎。</b></h1><h1><b> 兜罐子 由长媳实施。罐子外用谷草编“五谷囤”罐子里盛开水烫过的小米(不可以再发芽)和两个馒头,馒头用一双筷子插入连接。</b></h1> <h1><b>20、行路祭、转灵<br></b><b>&nbsp;&nbsp;&nbsp;&nbsp;把棺材抬到街上,放好神案、神牌,开始行路祭仪式。孝子在执事的带领下到送葬队伍前面磕头、请戚(qǐe),然后孝子列跪一旁(下首)。从前路祭很讲究,看的人也很多。第一场哪些客,第二场哪些客,第三场哪些客,都有大执具体指挥安排,顺序进行。一般是按血缘亲疏的次序出场,行旧礼者大都有一个客头领着,众目之下有的客头也紧张出错,引得大家一片哄笑。<br></b><b>行路祭时又是一次响班大显神通的一次机会。路祭也是孝子、家人、女婿等表孝心亮相的时候,谁孝谁不孝,谁疼谁不疼,从各人的泪水、鼻涕和哭声上可一目了然。也有做样子给大家看的,众人便窃窃私语,说三道四。<br></b><b>转灵也是行路祭的响班卖力表现的一种形式,有阴阳的因素,又有带领亡灵上路的意思。</b></h1> <h1><b>21、添罐<br></b><b>&nbsp;&nbsp;&nbsp;&nbsp;快到墓地时,由威望女长者将罐子里的小米取出一部分,用东西方向田地的土添满。馒头、筷子和小米带回家分吃。<br></b><b>22、下葬<br></b><b>&nbsp;&nbsp;&nbsp;&nbsp;棺材上放“铺经”,铺经上用“安棺大吉”瓦压住。面对棺材头下面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将罐子放在左(右)下角。</b></h1> <h1><b>23、圆坟<br></b><b>&nbsp;&nbsp;&nbsp;&nbsp;是一种祭奠形式。在葬后3日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一般会把坟培整齐美观,还要培土足够多,以后三年不动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圆坟后,丧礼基本结束。<br></b><b>24、烧七<br></b><b>&nbsp;&nbsp;&nbsp;&nbsp;一七又叫烧头七,民间说法头七的时候,逝者尚能认人。谁参加了烧七祭祀,他心里最清楚。以后每个期他都会盼着他来。所以如果离得远的亲戚,头七最好不要参加。二七也称儿七,一般只有儿女们参加一下就可以了。三七一般子女们都要参加。如果亲戚和近门儿参加了,主家应该设宴待客。四七没什么讲究。五七是最大的一个七,女人们要扎些纸货,准备一些祭祀用的供品,近一点儿的亲戚都应该参加,祭祀活动后应该宴请宾客。六七谐音留七,留一个七就不举行仪式了。七七又称断七,是烧七祭祀的最后一个七,只有子女就可以了。<br></b><b>25、百日<br></b><b>&nbsp;&nbsp;&nbsp;&nbsp;百日的计算:从去世的这天起算,三个月加十天。是按月加十,不按实际天数。这一天,重要亲戚也都要来上坟烧纸。</b></h1> <h1><b><font color="#39b54a">老乡群里疯传的一个哥们儿学宁津女人哭丧,学的真像!有念叨、有腔有调,天生的表演人才。哭丧的女人停下来马上可以交谈!</font></b></h1> <h3> 为什么出殡要摔瓦盆</h3><h3><br></h3><h3> 摔瓦盆的习俗要从古代说起,当时一名叫张生的书生娶了一名姓何的女子,而后不久便生下一子,名叫金生。不过,老天总是要作弄人,在金生刚满月,母亲便不幸去世了。不过,不久张生便又娶了一名女子,名叫慧娟,慧娟十分贤惠,对待金生也十分好,这就让张生很是欣慰,一家人生活的和和美美。</h3><h3>但是没过两年,张生也去世了,但是慧娟没有丢下那个没了爹又没了娘的两岁孩子金生,而是把他抚养成人。慧娟为了把金生抚养长大,把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床头的柜子上放一盆糖果,金生什么时候想吃拿一个就好。</h3><h3>等到金生长到17岁中了举人的时候,慧娟生了重病金生请了郎中却没有治好,慧娟就因病去世了。慧娟去世后金生非常思念他,他每每看到床头柜盆里的糖果,就会想起慧娟。在慧娟出殡前金生想到床头柜盆里的糖果晕倒了,这个时候一个长辈就把那个盆摔碎在地上。后来就慢慢流传出了这一风俗,在出殡的时候,长子都要在手中捧一个瓦盆。</h3><h3>“摔瓦盆”的人必须是长子或者长孙,如果长子过世或者没有长孙,可以由次子代替,上门女婿是没有资格“摔瓦盆”的,因为“摔瓦盆”这个习俗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以后,不仅仅意味着是祭奠逝者,更多的是意味着家中权力的交替和财产的分割,按照古代习俗,长兄如父,父母去世,家中最有话语权的就是长兄,也就是“摔瓦盆”的那个人。</h3><h3>这“摔瓦盆”又被称为“摔老盆”、“摔吉祥盆”、“摔阴阳盆”,主要用来烧祭奠用的纸。它不能是随便一个瓦盆,必须专门从市场进行购买,直径大约是4寸左右,深1寸多,底部有一小圆孔。瓦盆买来后,家中晚辈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在瓦盆底部钻孔,钻的孔越多,说明老人福气越大。</h3><h3> 在摔瓦盆时注意的是,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且摔的越碎越好。如果第一次没能摔的太碎,也不能再继续捡起来摔,后面抬棺的师傅会用脚踩碎。这又是为何呢?主要是古人将这瓦盆当作了死者去另一个世界的“锅”,摔的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阳间的亲人也会越平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