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结伴成都之旅(七)峨眉山(2019年6月12日~13日)

王志敏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 今天去游览峨眉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为蚀余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处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峨眉全山包括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四座大山。</p><p class="ql-block"> 大峨山与位于其西南的二峨山位于峨眉山市境内,左右相连,因古人从成都远望此二山,犹如古代美女两片秀眉,故统称其为峨眉山,峨眉山市也因地处其东麓而得名。峨眉山市是四川省辖县级市,由乐山市管辖,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p><p class="ql-block"> 大峨山,即今日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是四座峨眉山中最大最高的一座(以下所提及的峨眉山或峨眉山风景区,均指大峨山)。</p><p class="ql-block"> 二峨山,又名绥山,属于广义的峨眉山,位于大峨山西南,跨峨眉山市九里镇、罗目镇、乐都镇、高桥镇、龙池镇、沙溪乡、柳溪乡与乐山市沙湾区,是峨眉山市与乐山市沙湾区的分界线。二峨山海拔1908米,实际亦为名山胜景、道教洞天,唯未做旅游开发而已。</p><p class="ql-block"> 三峨山,又名美女峰与西皇山,位于乐山市沙湾区城南6公里处、距郭沫若故居8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美女峰森林公园的腹心部位。三峨山长13公里,宽7公里,主峰海拔2027.1米,高出沙湾镇江面1625米,因形似一美女仰躺在地而得名美女峰。</p><p class="ql-block"> 四峨山有两说:一说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20公里,峨眉山市区北5公里,海拔982米。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谓《水经注》之武阳龙尾山。另一说在乐山市沙湾区南,海拔1256米,北临大渡河,山上有星罗棋布的古墓群。 </p> <p class="ql-block">  峨眉山,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佛教圣地华藏寺所在地金顶(3079.3米)为峨眉山旅游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风景区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 峨眉者, 山之领袖”之称。其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佛国天堂",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华藏寺),佛事频繁,据传为佛教中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更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神魅。春观群花漫野、层林尽染;夏赏涧深谷幽、清涼洞天;秋醉紅叶满山,烟云飘渺;冬眺銀裝素裹,圣洁世界。公元四世纪,印度高僧宝掌和尚在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后,不禁赞叹: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唐代李白咏叹:“蜀国多仙山,峨眉貌难匹”。</p><p class="ql-block">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目前世界共有35个双遗产,中国有4个,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武夷山。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按度假区类型,峨眉山风景区可分为温泉欢乐谷、清音平湖生态、万年养生、龙洞避暑、金顶原生态五大休闲度假区。</p><p class="ql-block"> 按海拔高度类型,峨眉山风景区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三大游览区:</p><p class="ql-block"> 1)低山游览区为报国寺到清音阁一线,区内植被葱郁、风爽泉清。该区主要以报国寺、伏虎寺、神水阁为代表景点。报国寺为峨眉山第一大寺庙,伏虎寺是峨眉山一座千年古刹,神水阁原为明代巡抚吴用先别墅。</p><p class="ql-block"> 2)中山游览区为清音阁至洗象池一线,区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山势巍峨雄壮,草木浓郁葱茏。该区主要以清音阁、万年寺、洗象池为代表景点。清音阁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而取名;万年寺是四川峨嵋山历史最久的古刹之一,也是峨嵋山八大寺庙之一;洗象池有个美丽的典故,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p><p class="ql-block"> 3)高山游览区为洗象池至金顶一线,区内人行云中,风寒雨骤。该区雷洞坪、金顶以及各大集中的寺庙为代表景点。</p> <p class="ql-block">  自清光绪年间,谭钟岳奉命绘制峨眉山全景图,特意强调了十处绝佳景点,堪称“<b>峨眉十景</b>”: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大坪霁雪、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灵岩叠翠、萝峰晴云、圣积晚钟。数百年来,此十景是峨眉山最负盛名之处,成了前往峨眉山必去的地方,传说,此生有幸亲临此十景才算圆满。</p><p class="ql-block"> 但由于受各种自然气候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目前仅存七景,且难一次亲临所有。相反,随着人们对峨眉山历史遗存、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游览峨眉山的方式增多、体验维度增加、感官刺激和心灵冲击愈发丰富,更多的景色被人们称赞,于是人们提出了“新十景”: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岩石刻、秀甲瀑布、迎宾石滩、名山起点,与传统十景构成了峨眉山作为天下名山的整体风采。</p> <p class="ql-block">▼ 图1)早餐后,乘坐旅游车来到峨眉山黄湾游客集散中心,趁导游去办理旅游门票与景区内住宿事宜的间歇,下车去抓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图2)“名山起点”</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传统游览起点的“天下名山”牌坊,现在人们提的最多的,就是此处位于峨眉山山麓、有“峨眉山世外桃源之称”的峨眉山第一乡黄湾乡(现已撤乡为镇)的“名山起点”,其仿古建筑群被誉为“新峨眉十景”之一。黄湾乡之所以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因为这里由山萦水绕,景色如画,有壮观的峡谷,被森林环绕着的翡翠似的峨眉河。四周有层峦叠嶂的山脉环抱,层层梯田盘绕山坡,与平畴沃野,村落瓦舍相连。真可谓一个充满梦幻、充满诗情、充满想象的“伊甸园”。</p><p class="ql-block"> “名山起点”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追溯到抗战时期。1939年6月,爱国将领冯玉祥从重庆经宜宾、乐山,水陆并进来到峨眉山。作抗日救国宣传,开展募筹款项活动,并顺道至报国寺住憩。他被峨眉山风光所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峨眉山,真是秀,不费三月看不够”,同时也题下了“名山起点”四个大字,立碑于来凤亭处,现已废。为纪念冯将军的爱国热情,所以将他原题之名移到黄湾乡。</p><p class="ql-block"> “名山起点”牌坊结合了南北古建筑艺术之长,既有北方建筑的庄严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精雕细刻,其牌坊顶部则采用了峨眉山民居典型的翘角手法,整个建筑均为仿古式建筑,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 图3)峨眉山游客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 集景区客运和管理办公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图4)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万年寺停车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而后,在万年寺停车场下车午餐。该停车场是农民集资修建的,在停车场周围,有农民开设的旅舍、饭店。旅舍内清洁、卫生、典雅、舒适,可以观光赏景;饭店里可品尝到峨眉地方风味的土特产菜肴:雪蘑芋、山笋、豆花、泡菜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雷洞坪</b></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换乘景区观光车,经过约1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雷洞坪车站。</p><p class="ql-block"> 雷洞坪是峨眉山景点之一,位于连望坡上,海拔2430米。雷洞坪,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年间僧心量移基重建,同治年间,僧觉园迁建于此,后毁坍,1992年,峨眉山佛协再建。一楼正中供弥勒像一尊,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亭前石埤,篆书刻“雷洞亭”三字。雷洞坪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死猪死狗或妇人衣裤鞋袜,往往雷雨交作。清康熙帝曾赐御书“灵觉”二字。寺右悬岩绝壁间,相传有女娲炼石的“飞来剑洞”(又名仙人剑)、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书的“鬼谷洞”……等,云遮雾绕,人迹罕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雷洞坪车站至接引殿1.5公里,有两条路可通行:一为右行大路,可通汽车直达;一为左行山径,曲折迂回,俗名“八十四盘”,这段路有点陡,走起来会比较累,因此,有部分同学乘坐滑竿上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另有部分同学,选择徒步上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生态猴区</b></p><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生态猴区。</p><p class="ql-block"> 峨眉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学名藏猕猴,简称“峨眉猴”。因生活在佛教名山,故又雅号“猴居士”、“猿居士”,当地山民俗呼“山娃儿”,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p><p class="ql-block"> 峨眉猴是猕猴属动物中体重最大的,成年雄猴平均18.3千克,最大21.5千克;雌猴平均12.8千克,最大15千克。四肢等长,尾短于后脚,长约9厘米,因此也叫短尾猴。</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是中国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态猴区,约有1000余只峨眉藏酋猴,分布于海拔800-2400米的群山峻岭之中,生活在高山深谷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稀树多岩的地方。通常出没在峨眉山的洗象池、遇仙寺、仙峰寺、茶棚子、洪椿坪、牛心岭一带大约面积为50多平方公里的深涧密林中。栖息场所固定,晚间多住岩洞或岩崖,有时也上树过夜。喜群栖,由10几只或20-30只组成,大群可达百余只。每群有1-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p><p class="ql-block"> 峨眉猴是杂食性动物,但以植物为主,以野果、植物嫩叶、昆虫为主食,未见它们捕食鸟类。有些猴子还常常溜进寺庙偷吃供果,僧人慈悲为怀,对这种小偷小摸行为,总是视而不见,只管专注打坐念经。峨眉猴不少是大胖猴,这显然是一些游客喜欢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喂猴子的结果。所以许多猴子已患上“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进入猴区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1)不要将塑料袋外挂在书包外面。</p><p class="ql-block">  2)不要手里提着塑料袋晃来晃去(塑料袋的话外音在猴子看来就是,啊,快来抢我吧!)。</p><p class="ql-block">  3)不要把饮料提在手里或放在书包外面的网袋里。</p><p class="ql-block"> 4)不要当着猴子的面吃东西(小心它急了去你嘴里抢)。</p><p class="ql-block">  5)不要当着猴子的面打开书包。</p><p class="ql-block">  6)手里的东西最好一次尽数全喂,不要逗弄他们。</p><p class="ql-block">  7)喂完食物,可以拍手示意,表示已经没有了,防止他们耿耿于怀、心生惦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接引殿</b></p><p class="ql-block">  约半小时后,徒步者与乘坐滑竿者差不多同时到达接引殿。</p><p class="ql-block"> 接引殿,接引意为引导、教导之意,出自《观无量寿经》“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据佛教传说,在释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间已有佛的出现,该佛就是“接引道人”,便是释迦牟尼前的佛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p><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宋时名新店,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明初改建为接引庵,或称朝阳阁,后殿宇朽败。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河北一80余岁老僧朝山至此,其心不忍,发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游人募化。老僧已饿六日,恰遇蜀人赵翊皇登山,大为感动,回成都劝说总督李卓捐金修复,由闻达和尚办理重建。康熙时再建,铸有铜铁罗汉一堂。民国五年(1916)火毁,在外参学的圣钦大和尚闻讯后即回山,当即决定恢复祖庭,经过3年准备,亲率徒果静以及两序大众于民国八年(1919)开工,因工程浩大,经数年艰辛努力,至民国十五年(1926)方可圆满。建成后的接引殿殿宇最崇宏,佛像庄严,法器华贵,连龛壁上的彩绘罗汉均由竹禅大师所作,艺技之精湛。1953年又经大火,后仅恢复一殿,遥不及往日。该寺原址在1982年用于修建索道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接引殿为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三重殿宇,由前殿(弥勒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弥陀宝殿)组成。建筑主体属全框架水泥砖石仿古结构,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素面砖石台基,如意踏道多级,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25米。</p><p class="ql-block"> 寺外视野广阔,可观云海、佛光;周有“梳妆留月”、“仙床卧云”、“相台睹光”、“神灯夕照”等古八景之胜。因寺所处高山游览区,冷杉成片,高耸入云,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前方约100米,就是1988年在接引殿原址上新建的直达金顶的客运索道下站,这是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双承载单牵引往复式客运索道,全套设备引进奥地利,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平稳舒适,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单跨最长、坡度最大、设备好、安全舒适的客运索道之一。进入索道房。</p><p class="ql-block"> 从海拔2540米的索道下站,至海拔3048米的索道上站,索道全长1164米,中间无支架,车厢每次可载100人,是全国载客量最大的索道,运行时间3分钟,是接引殿到金顶步行时间的三十分之一,每小时客运量1200人,也是目前国内运量最大的索道。</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金顶索道有二条,一是往复式索道,车厢一次载客百人;另一是循环式索道,吊篮式车厢一次只能乘坐6人。两条线轮换运行,我们坐的是前者,载客量大,运行速度快,但人多挤成一堆,视野不佳,也不易拍摄美照;后者为吊篮式车厢,虽然速度慢,单程需时10来分钟,但视野好,便于空中拍摄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缆车上拍摄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金顶景区</b></p><p class="ql-block">  3分钟后,缆车到达索道上站,进入金顶景区。</p><p class="ql-block"> 金顶景区位于峨眉山高山游览区,海拔从此处的3048米至万佛顶的3099米。这里覆盖着两亿多年前喷出地面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玄武岩层,气候寒冷,四时如冬,人文和自然景观奇妙,明代高僧梦鉴有诗云:“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烟云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大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p><p class="ql-block"> 本区景点主要包括卧云禅院、华藏寺、金殿、金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车后,至海拔3079米金顶的这段山路比较平缓,走起来也相对比较轻松,大家徒步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菩提达摩祖师在中岳嵩山少林寺开创中华禅宗伊始,便把禅宗弟子的行、住、坐、卧、吃等生活习惯都纳入了“禅修”的范围。佛教禅宗僧侣把“吃”作为禅修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佛教徒的“止恶修善”之心,为此,不但要求必须“食素”,也就是通常说的吃“斋”;而且还要“观心”,观心的方法有五种: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更重要的还要“喜舍”,也就是“施食与六道一切众生”。因此,佛教禅宗寺院僧侣吃饭的地方,不叫餐厅,而叫“五观堂”或“斋堂”;用餐的过程,不叫吃饭,而叫过堂。所以,佛教禅宗信徒都把寺院的“餐食”,叫作过堂斋。</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传佛教禅宗寺院的过堂斋,是针对“吃”这种“进食”行为所量身设计的一种“禅修”方式,其在僧团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则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因此除了提倡“素食”“疗饥”之外,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仪轨,来规矩僧侣的“进食”行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图中远处山崖旁的红墙建筑是卧云禅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虽还不是最佳云海拍摄处,但对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一则很少有机会看到如此美景;再则,峨眉山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谁知道待会儿天气又将会如何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瑞吉山石</b></p><p class="ql-block">  约12分钟后,到达瑞吉山石处。</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与瑞士的瑞吉山,山形相似。2009年,峨眉山与相距8103公里的瑞吉山结为姊妹山,为增进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两山互赠了上吨重的山石。在峨眉山的石头,是来自于瑞吉山的2.6吨重的砾岩石,在瑞吉山的山顶上看到的石头,是来自峨眉山的8吨重的玄武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心锁”栈道,赋予了峨眉山一份浪漫的情怀。在从雷坪洞前往金顶的扶手边,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栏杆上那密密麻麻的镌刻了无数情侣名字的同心锁。各地都是一样的说法,只要将锁锁上之后,把钥匙决绝地掷入旁边的万丈深渊,便可“情定终身,永不分离”。</span></p> <p class="ql-block">  金顶海拔3079米标高的石碑,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海拔高度从原先的3077米抬高了约两米。</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是个区域,有很多山峰,故不能单说峨眉山高程,应该有所指向,如金顶高程、万佛顶高程等。习惯上,人们所说峨眉山高程就是金顶的高程。</p><p class="ql-block"> 珙桐,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野生种只生长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和中部湖北省和周边地区,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名贵观赏植物(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位列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首。</p><p class="ql-block"> 珙桐为落叶乔木,可生长到15~25米高,叶子广卵形,边缘有锯齿。本科植物只有一属两种,两种相似,只是一种叶面有毛,另一种光叶珙桐是光面。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峨眉山就是其中之一,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珙桐是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父作为西方人首次发现并命拉丁种名,大卫神父也是为麋鹿命拉丁种名的人。</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是海拔3079.3米的峨眉山第二高峰——金顶。</p><p class="ql-block"> 金顶一词,既是地理概念,指的是峨眉山第二高峰;也是建筑概念,指的是金殿或包含金殿的华藏寺。在佛教中,金顶又称“光明之顶”、“幸福之顶”,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信众心中的圣地,代表着普贤菩萨无边的行愿。</p><p class="ql-block"> 金顶是峨眉山景点和寺庙的汇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普贤行愿和人们美好心愿的融合。因此,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不到金顶等于没有到峨眉山,到金顶不拜金佛是一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金顶,是以一尊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铜像为中心,由金光耀日的金殿(普贤殿)、雄浑庄严的铜殿(大雄宝殿)、银光灼灼的银殿(卧云禅院)、洁白的朝圣大道和四大观景平台(摄身崖、金刚嘴、睹光台、修心台)组成的新金顶,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典雅庄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卧云禅院</b></p><p class="ql-block">  来到金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处摄身崖畔、海拔3064米绝顶之上的卧云禅院,因其寺外白云环绕,如卧云中,故有卧云之名。</p><p class="ql-block"> 卧云禅院最早始建于唐朝,叫做卧云庵,元代时卧云庵的寺顶改用锡瓦,所以有银殿之称,后改名为卧云禅院,它是峨眉山最高峰仅存的古建筑寺院。</p><p class="ql-block"> 卧云禅院始建于唐宋,明嘉靖年间,性天和尚再建,明末时建筑朽败,清康熙二年(1663),伏虎寺僧可闻率徒“卧云四友”——照圆和照玉、照端、照元,受兵部侍郎哈点(瞻)及文武官员资助而重建。由于屋面覆盖锡瓦,每当云开日出,银光闪闪,有峨眉 “银顶”之称。道光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827~1932)和解放后曾多次修整。2005年峨眉山佛教协会依法进行落架维修,2006年6月竣工,恢复昔日 “银殿”之风貌。</p> <p class="ql-block">  现存卧云庵已是清末建筑,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全木结构重楼(正殿为三重楼)、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由前殿观音殿、后殿玉佛殿及厢房组成。 一门进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铝合金瓦屋面。</p><p class="ql-block"> 图1为禅院正面(西立面)</p><p class="ql-block"> 图2为北立面</p><p class="ql-block"> 图3为正、南立面</p><p class="ql-block"> 图4为南、背(东)立面</p><p class="ql-block"> 网上资料称,原庵下有池,形如半月,深广数丈,渗水足够千人饮用,古称观音水,或称井络泉。池前原有一石坊横书“扪参历井”四字。庵东面的小睹光台,台下有柱状玄武岩屹立,如铁所铸,名曰“金刚嘴”。睹光台下万石嵯峨,称七宝岩。台旁有小峰隆起,其形如锥,古称“飞来钟”,这些遗迹大都已不复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进入山门,穿过观音殿与天井,便是是玉佛殿,殿内有玉佛一尊,高约1.2米,为1989年7月缅甸佛教徒赠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卧云禅院东面,有一悬空600多米的断崖,雄险奇伟,为全山第一巨岩,名摄身崖,得名于在此处偶见佛光,摄人影于光中。由于在此处可以看佛光、佛灯,所以又叫小睹光台(万佛顶上的观光台叫大睹光台)。但由于此处险峻,或常有失足者成为崖下冤魂,或轻生者于此纵身一跃,追求一了百了,或传言从摄身崖跳下可以得道成仙,故此处是自杀率最高的所在。为劝阻众生,故在此竖有警示牌——佛曰:“不可”。</span></p> <p class="ql-block">  卧云禅院的右面(南面),就是位于金顶主峰上的华藏寺。</p><p class="ql-block">  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殿、铜殿为明时别传和尚创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禅师请西蜀藩王潞安,在铜殿后的最高处(当时为海拔3077米)营建普贤殿,殿高8米,宽4.8米,深4.3米,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棕锁窗,瓦柱门窗四壁通体全为掺金的青铜铸造、焊成,俗称铜殿。明万历皇帝朱翊钧题名“永明华藏寺”。因鎏金的屋顶檐瓦,在阳光映照之下,金光闪闪,迢耀百里,故又名金顶。</p><p class="ql-block"> 铜殿内置普贤骑象铜像,高5米多,两旁陈列24尊铜佛,规模仅次于万年寺。门枋阴刻“云栈剑阁”和“峨眉山道全图”,四周铜壁上刻有经文和佛像万尊。在铜殿外还树有铜塔和铜碑。</p><p class="ql-block"> 可惜清道光年间,一次大火烧坍了金殿,留存下来的只有一通铜碑,一面是王硫宗撰并集王羲之字的《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一面是傅光宅撰并集褚遂良字的《峨眉山普贤金殿记》,现存华藏寺中,另有几扇原金殿窗门也存在华藏寺。铜殿被毁后,光绪年间心启和尚在原址建以砖殿。据传金顶过去有大小寺庙及寮舍等共计548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1972年4月8日又不幸失火,将整个华藏寺(包括金殿)再次化为灰烬。大火烧毁铜门2扇、铜壁7面、铜碑1座、铜塔2座、铜炉、铜瓶、铜镜难以其数;烧毁象牙佛、锡莲灯、馈砂佛经书、古代名人字画等8972件;永德和尚也被火烧死。</p><p class="ql-block"> 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专款350万元进行重修;同年8月破土动工,1989年建成移交峨眉山佛教协会管理;1990年9月11日,云集海内外200余名高僧大德和千余名各界人士隆重举行了落成典礼暨开光法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华藏寺</b></p><p class="ql-block">  现今重建的华藏寺(包括金殿、大雄宝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砖石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1614平方米,其中金殿274平方米,大雄宝殿134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整个华藏寺巍峨雄伟,富丽堂皇,雄峙于海拔3079米的峨眉山金顶之巅,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由低到高分布着三重殿堂: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普贤殿。</p><p class="ql-block"> 第一殿是弥勒殿,殿门上方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华藏寺”金匾,两侧分别是觉光法师题写的“万德庄严”和竺摩法师题写的“愿海庄严”横匾。殿门有遍能法师所书对联一副:“华藏尊严普贤行愿;峨眉耸翠伯仲昆仑。”殿内供奉通高2.9米的铜铸弥勒佛像;背后是通高2.6米韦驮铜像。殿内还有三足铜鼎和明万历年间铜碑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弥勒殿两侧是客堂,并有通廊依山连接大雄宝殿,构成一四合天井。天井正中放置着一口铜鼎,高达5米,四周各放一尊铁鼎,高约1.6米。</p><p class="ql-block"> 第二殿是大雄宝殿,采用铜瓦,梁栓、门窗、斗拱等均为铜铸,称为“铜殿”。</p><p class="ql-block">殿门正上方悬挂着是黑底金字的“大雄宝殿”匾额,两侧有“愿王圣地”、“灵山一会”、“银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都是1990年开光时隆莲、宽霖、真禅等赠。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释迦牟尼“三身”佛像,坐高3米。三身佛后,有铜铸大象一只,铜铸普贤像一尊,皆为1972年金顶火灾劫后遗物。殿内还有铜磐、铜钟等法器以及铜铸像、铜普贤像等佛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  第三殿为最高层的普贤殿,即金殿、金顶,面积27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金殿。</p><p class="ql-block"> 殿正中高悬“金顶”横匾,是集唐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殿门两侧有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题写的楹联:“华藏长子,七处九会,辅助毗卢阐大教;金顶真人,四方八面,来朝遍吉出迷津。”</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殿内还有铜鼎等物。殿额悬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所书藏文横匾,意为“普贤愿王”、“普贤菩萨,是全山唯一用藏文书写的横匾。</p><p class="ql-block">  殿外台基上,竖有四通大石碑:</p><p class="ql-block"> 一刻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隆莲法师撰书《峨眉山华藏寺重建志庆》诗:“西南一柱峙神州,苍翠浮空静不流。双展黛痕天地秀,半轮玉魄古今秋。至人大愿恒无尽,游子归心志必酬。华藏庄严恢净土,天龙万稷护金瓯。”</p><p class="ql-block">  一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遍能法师撰书《和赵朴老四游峨眉山初登金顶华藏寺》诗:“金绳界道巧安排,更喜慈云覆玉阶。无尽重重华藏界,层层不二法门开。”</p><p class="ql-block"> 一刻当代著名佛教学者贾题韬撰书《金顶华藏寺重建落成喜赋》诗:“百城烟水此登峰,人境交参入画中。无尽华藏云不隔,眼前声色自重重。”</p><p class="ql-block">  一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乘缆车上峨眉金顶有感》词二阕:“金绳道上,上界俯层云。四上峨眉初到顶,群峦围绕一峰尊,待放大光明。”“华藏寺,金顶喜重兴。安得普贤行愿力,咸兴平等大悲心,世界永和平。”</p> <p class="ql-block">*  殿正门上方的“金顶”匾额是纯金的,殿两侧的“金顶”匾额为金丝楠木的。</p><p class="ql-block"> 殿内墙壁上的黄金壁画,十分少见,花了数百个工匠整整两年的时间,怪不得如此精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图分别为金殿的西、北立面和东、南立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观音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华藏寺的左前侧(西南侧)是正在新建的观音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顶金佛</b></p><p class="ql-block">*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不到金顶等于没有到峨眉山,到金顶不拜金佛是一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位于华藏寺正前方金顶广场上的金佛,为四面十方普贤菩萨佛像,是由峨眉山佛教协会本着宏扬峨眉山佛教,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振兴旅游的原则,在搬迁“703电视台”,拆除原华藏寺前部,整治环境的情况下承建的,工程于2004年8月动工,2006年底竣工,并经政府批准,于2006年6月18日,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p><p class="ql-block"> 金顶金佛集天地灵气,映日月光辉,俯世俗百态,圆众生心愿。典雅优美的普贤端座于白象和莲花座台上,端凝、悲悯、祥和,四方云雾飘浮缭绕着佛身,当太阳的霞光照在佛像的宝顶上时,无数的祥光瑞气从金佛上反射出来,为云海镶上了瑰丽的金边,震撼着芸芸众生的心灵,使得善男信女,莫不跪服仰望,顶礼膜拜。面对金佛,修的是心,得的是福,圆的是人们所有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是佛教普贤菩萨的道场,掌管平安。“朝拜峨眉山,全家保平安”,带着虔诚的心来此,也为家人祈福。</p><p class="ql-block"> 2006年,金顶重建后隆重开光,以金佛、金殿、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六大奇观享誉海内外,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汉传佛教朝拜中心和最大的观景平台。被海内外媒体和华侨盛赞为“华人世界的旷世之作”,风景建設专家称之为“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有机結合的范例”,世界遗产专家评价为“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典范”,海内外佛教界赞誉为“震撼心灵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金顶金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露天佛像,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四面十方普贤像。普贤菩萨素来以大愿著称,他和文殊菩萨一个大智,一个大行。文殊表示智、慧、证三德,而普贤显则理、定、行三德,合为解行并重。故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即为定慧合之义。两者名列八大菩萨之首,二者合一便是菩萨所有的智行的总集,也是诸佛事业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金顶十方普贤菩萨铜像,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采用铜铸鎏金工艺,总重达660吨,占地面积1256平方米。铜像通高48米,代表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意喻阿弥陀佛度脱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铜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表征同归极乐。</p><p class="ql-block"> 铜像从下至上分为台座和主体像两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1)台座部分高6米,长宽各27米,包括基座、圆环和祥云三小部分,四面刻有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岩浮雕装饰。</p><p class="ql-block"> ① 基座部分为四方六层:四方表征佛教的“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层表征佛教的“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伶俐(般若)。</p><p class="ql-block"> ② 圆环部分:表征“一真法界”。</p><p class="ql-block"> ③ 祥云部分:表征“空性”。 </p><p class="ql-block"> 2)主体像高42米,重350吨,包括头顶圆满宝柱的四面十方主体像,普贤菩萨端坐的圆形莲花宝座,承载宝座的四头后体相连的六牙吉象。唐代以来,图像上便流行着六牙白象是普贤的坐骑,而文殊骑狮子,观音骑龙。</p><p class="ql-block"> ① 四尊六牙吉象分别面向东、南、西、北,表征“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暨“普渡众生、大行无止”。六牙吉祥象,有六道轮回或六根清净之意。</p><p class="ql-block"> ② 莲花宝座:表征“众生之心,心生万物”。</p><p class="ql-block"> ③ 两面身,由前后两身不同装饰的普贤像连接而成:表征“华藏世界一佛二菩萨”。第一、二图为正面的普贤像,面向西方,顶戴花冠,面容圆满,胸饰璎珞,双手一上一下共持如意,下裳覆盖在腹腿间,裳纹随著下垂踩莲花的左足,及横置的右足,而衬托出自在适意的菩萨坐姿。第三图为背面的普贤菩萨像,面向东方,呈现阿弥陀佛面容,虽戴花冠,但胸无璎珞,内著偏袒右肩的僧衣,外罩两肩覆盖的汉式袍服,双手在腹前结法界定印,双腿结跏趺坐,袍服下端垂覆于盛开的莲花宝座之上。第四、五图分别为北、南向普贤菩萨像。</p><p class="ql-block"> ④ 十尊菩萨头像,表征“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十尊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分别体现普贤十大行愿的内涵,代表每一个愿的特定含义;象征佛法向十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传播,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意喻空间重重无尽。</p><p class="ql-block"> ⑤ 菩萨顶上的圆满宝柱:表征“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普放光明”和“法门尽虚空,遍法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普贤菩萨正前方的朝拜大道,宽18米、长108米,10级,由10对大象相对拱卫。十级、十对,既与普贤十大愿、行愿十方相对应,又体现普贤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朝拜大道两旁的汉白玉雕护法大象为站姿,朝拜平台上的为卧姿,它们或背金轮,或负如意,神态祥和,无比圣洁;它们均有六根象牙,寓意“六根清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首“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精华所在,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日出</b></p><p class="ql-block"> 在海拔3079.3米的峨眉山金顶,居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黎明前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空旷的紫蓝色天幕上,一刹那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颜色由桔红变成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悬在天边。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海</b></p><p class="ql-block"> 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苍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缓缓地铺展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涯无边。山风乍起时,云海四处飘移,群峰众岭变成云海中的座座小岛;云海聚拢过来时,千山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十分雄伟。</p><p class="ql-block"> 峨眉云海,是由低云组成,峰高云低,云海中浮露出许多岛屿,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白浪滔滔,这些岛屿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近代诗人赵朴初诗“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是这一景致的绝妙写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光</b></p><p class="ql-block"> 佛光,又称峨眉宝光,佛家称为普贤菩萨眉宇间放出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天气晴朗时登上峨眉,当下方弥漫着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站在巍峨的金顶上,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就是所谓的“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绝无仅有,既心感身受,又虚无缥缈,非海市蜃楼,乃人间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灯</b></p><p class="ql-block"> 圣灯又名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摄身崖下峡谷林莽中,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飘曳腾涌,忽高忽低,仿佛银河繁星坠落岩谷,“时而散舞,星星点点;时而相聚,网网团团,令人眼花缭乱,心动神摇。”此种现象,自古称作“万盏明灯朝普贤。”</p><p class="ql-block"> 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对此有不同解释:有人说是萤火虫,但多数认为是山谷的磷火;另一种解释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达到一定湿度时便会发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峨眉金顶观云海,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天气晴朗日子,站在摄身崖前,浩瀚无际的白云在岩下翻涌,山峰犹如座座孤岛,只现出青葱的峰巅。云海瞬息万变,时而平铺絮绵,称作“云毯”;时而波涛漫卷,称作“云涛”;时而簇拥如山,称作“云峰”;时而聚结蓬堆,称为“云团”;时而分割如窟,称作“云洞”。随着风势,云层缥缈多变,神奇莫测,如骑龙跨凤,车与队仗,飞禽走兽。</span></p> <p class="ql-block">  远处最高点就是的万佛顶,意示“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万佛顶、千佛顶、金顶三峰排列,从山下仰望,象是螓首,“螓首峨眉”之说就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万佛顶海拔3099米,顶上原有寺庙,名叫文殊庵,又名清凉庵、极乐堂,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光绪十一年重建,修藏经楼,收藏经书数千册。</p><p class="ql-block"> 现万佛顶建有万佛阁铜殿一座,高21米,雄伟庄严,悬于楼顶的“祝愿古钟”古朴庄重。万佛阁撞钟颇有讲究,常撞击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次,慢敲18次,不紧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复两次,共108次, 其含义是应全年12个月、24节气、72气候(5天为一候),合为108次,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祈福国泰民安,人间幸福。佛教也有称击钟108次可消除108种烦恼与杂念。万佛阁撞钟,是站在峨眉山极巅之上,面对四面十方普贤,用钟声叩响极乐世界的大门,传递美好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原始景观保存完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殿侧睹光台可观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神灯。</p><p class="ql-block">因为各种原因,金顶至万佛顶的轨道观光车暂时关闭,景区也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远远的眺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金顶高出云表,站在山头,顿感万象排空,视野无垠,胸襟开阔,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磅礴之景。</span></p> <p class="ql-block">  <b>峨眉宝光</b>,又称佛光,古称“光相”。当游客站在峨眉山金顶摄身崖背向太阳而立,而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有时俯身下望,会在前下方的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绝不分离。即使两人拥抱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绝无双影,故又名:“摄身光”。这便是令人惊奇的峨眉佛光。谭钟岳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p><p class="ql-block"> 公元63年,人们最先在峨眉山上发现佛光这种奇观,19世纪初,科学界便把这种难得的自然现象命名为“峨眉宝光”,并以世界奇观驰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看神奇的佛光,最佳地点是睹光台、摄身崖。据统计,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最佳时间是下午2~5时。</p> <p class="ql-block">  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佛光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由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引起的反射和折射作用形成的。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一方面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另一方面,当光线透过较厚的云层时,会受到云层深部水滴或冰晶的反射,反射光再穿出浅层云雾表面时,在微小的水滴边缘就会产生衍射射现象,形成独特的彩虹,人影正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这正如中国学者魏福平教授认为的那样:“佛光是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边缘或空隙间产生的展衍现象,即衍射作用而形成的。当云层较厚时,日光在射透云层后,会受到云层深处的水滴或冰晶的反射。这种反射在穿过云雾表面时,在微小的水滴边缘产生的衍射现象,有一部分光束会偏离原来的放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与水滴直径成反比,而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于是,不同的单色光就逐渐扩散开来,在人们的眼前,出现一个彩色的光环。为什么会形成环形的光反应,而且与同样形成环的彩虹又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只有位于某个“光锥”面的单色光,才能为人的肉眼所能见到,而且自己所站的位置,即“光锥”的视夹角大约为9度,而彩虹的视夹角达84度。同时光在衍射时,光波愈短其偏离的角度就愈大,所以佛光色彩的层次分布,一般呈紫色在外,红色在内,愈接近中心部位,色彩的能辨程度就逐渐减弱,到了光环中心就像一面发光的彩色玻璃镜。再由于衍射和漫反射的复杂作用,佛光的色相往往不像彩虹那样清晰分明,而是像水彩画那样湿润地融合在一起。又为什么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呢?主要原因是:虽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点很多,但人们各自所见的光环,只是各自眼睛所视为顶点的那个光锥面的水滴或冰晶点的作用的结果。就如同各自对照着一面小圆镜,自然照见的也就是各自的身影了。至于出现影随人动,人去环空的景象,则是佛光中“摄身光”的原理,至今尚无科学解释。还需要仁人智士深入研究、探讨,给大家一个清楚明白。”</p><p class="ql-block"> 佛光大小、色彩、形状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白色无红晕的,称“水光”;大如簸箕的,称“辟支光”;小如铙钹形的,称“童子光”;光稍上映,直东斜移的,称“仙人首”或“仙人掌光”;光环如虹的,称“金桥”;佛光出现往往依云而出,若无云出现,称为“清现”,最难得。还有一种称作“反现”的,即早上,光环出现在金顶西面,此种现象极难见到。</p><p class="ql-block"> 即佛光的出现,是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的结果,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而峨眉山摄身崖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孙仲良和刘福基同学拍摄的宝山佛光。</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晴</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万年寺景区</b></p><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早餐后,来到万年寺景区售票处。</span> </h1> <p class="ql-block">  万年寺景区,为峨眉山中山游览区,海拔高度在800~1900米之间。树木以阔叶树为主,间有针叶树种,帮春秋山色分明。春季,山色青翠;秋季,枫叶泛黄,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在万年寺一带,山民村舍错落,宛如一幅恬静的山乡景色画图。</p> <p class="ql-block">  万年寺海拔1020米,雄踞于骆驼岭下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是峨嵋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首,被称为峨眉山的开山之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全国重点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应身道场的由来:万年寺相传为东汉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传蒲公在此采药时,见一鹿留莲花足印,追到绝顶却不见踪影。于是便问在峨眉山中苦修的一个印度僧人,答曰:普贤菩萨。这也就是“依本愿而现身峨眉山”典故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万年寺创建于东晋隆安年间(公元397年—401年),名普贤寺,慧持大师所建;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慧通禅师重建,唐僖宗时(公元887—888年),慧通禅师来山驻锡,以山形象火,寺院屡建屡毁,改“三云二水”压抑火星,将普贤寺易名白水寺;宋时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茂真禅师奉诏入朝,太宗命他回山重兴六大寺庙,并派遣大臣张仁赞,携带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铜像,运至万年寺供奉。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失火,寺庙焚毁,仅存铜像未损。万历二十八(公元1600年)朝廷赐金修复,台泉和尚建造了无梁砖殿,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七月竣工,正逢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即赐白水普贤寺为“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明末三次遭火灾,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又毁又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万年寺又遭火劫,原有的七重殿宇:天王殿、金刚殿、七佛殿、大佛殿、毗卢殿、砖殿、新殿(即现在大雄宝殿和巍峨宝殿),除明代砖殿外,几乎毁坏殆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万年寺索道起于万年停车场,终点至万年寺,索道全长1480米,全套设备引进索道王国奥地利,代表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为单线循环吊厢脱挂式客运索道,间有11座支架,51个车厢,每个车厢可坐6人,最快速度为5米/秒,每小时运载量为1660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乘缆车,可免去2.5公里爬“万年坡”的劳累,同时可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乘缆车,眺望群峰峡谷、俯视山峦树木,皆笼罩在一片烟云雾霭之中,恍惚中竟似在仙境中穿梭。云雾稀薄处,偶见溪谷清流,蜿蜒流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前往万年寺的途中,忽见从路边窜出一只猴子,野蛮地抢下一游人的食品袋,然后敏捷爬到树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虽然上山前,导游也介绍过如何防猴子的袭击,但是,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还是看得我目瞪口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年寺</b></p><p class="ql-block">  10来分钟后,便至万年寺山门口。</p><p class="ql-block"> 山门“<b>万年寺</b>”寺名匾由赵朴初题写,其下是已故四川佛学院院长遍能法师所题写的“<b>大光明山</b>”。柱上有联云:“<b>妙相庄严,花雨曼陀分橘彩;峨眉耸翠,香焚宝篆霭慈云。</b>”两边门联:“<b>是谁将眼孔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到此要脚跟站定,方许入不二法门。</b>”山门两侧红墙上分别刻着“<b>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普贤菩萨</b>”,两座石狮分列山门两侧。</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万年寺寺院布局,坐西朝东,主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为:山门、弥勒宝殿/观音殿、圣寿万年寺、巍峨宝殿和大雄宝殿。弥勒殿前左右两侧,分别是鼓楼与钟楼,观音殿前左右两侧分别是毗卢殿和般若堂;圣寿万年寺后左右两侧分别是行愿楼和贝叶楼。其中,以山门、观音殿(弥勒殿)、毗卢殿、般若堂为前庭,圣寿万年寺、行愿楼和贝叶楼为中部,巍峨宝殿、大雄宝殿及两厢为后部,前后呼应,三点相连,承上启下。其间寺院内还有白水池、花园、亭榭、长廊等,使这座园林式寺院成为峨眉山规模最大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其中,大雄宝殿、巍峨宝殿、行愿楼、斋堂是1954年修复的;山门、弥勒宝殿、毗卢殿和般若堂是1986年修复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边的幽冥钟楼(现更名为钟楼)和右边的鼓楼、长廊和围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弥勒宝殿</b></p><p class="ql-block">  山门后,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寺庙为一屋二殿,前殿是弥勒宝殿,后殿是观音殿。</p><p class="ql-block"> 弥勒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弥勒佛木雕金身像,其外柱楹联:“<b>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b>”内柱中间有联云:“<b>白水清风,此是峨眉胜景;弥勒楼阁,俨如兜率道场。</b>”外联则是:“<b>五百年前,我辈是同堂罗汉;三千界里,问谁能安坐须弥。</b>”</p><p class="ql-block"> 弥勒宝殿背后是观音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木雕金身立像,其外侧有联云:“<b>天空朱霞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江山清风。</b>”中间的对联是:“<b>悲观清静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b>”内亦有联:“<b>杖大愿驾慈航寻声救苦,施甘露法度众生立地成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殿弥勒殿前左右两侧的鼓楼和钟楼。</span></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山</b></p><p class="ql-block">  万年寺山门左侧,矗立着一块长8尺,宽4尺的高大石碑,碑上镌刻着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b>第一山</b>”,字体如游龙舞凤、遒劲古朴,超逸若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人注目凝睇。</p><p class="ql-block"> “第一山”石碑,为清末乐山名士谢文明,从江阳拓下米芾“第一山”碑刻字,带回峨眉山觅良匠所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 祖籍山西,迁居湖北,湖北襄阳人,字元章,号襄阳居士,官拜礼部员外郎 (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的副司长),人称米南宫。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米芾写“第一山”三字,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米芾有一次上武当山,看见朝阳洞风景秀丽,随手就在大石岩上写了“第一山”三个字,此时恰值一位村妇走过,他洋洋自得地问道:“我的字写得好不好?”那村妇注视片刻,冷冷一笑:“好是好,就是不会出气儿!”</p><p class="ql-block"> 米芾听了,自然耿耿于怀,琢磨了整整一夜,终于悟出,村妇是笑他写的字“不活”。他感到十分惭愧,从那天起,就废寝忘食地练“第一山”仨字,不久,他胸有成竹地又在山上写了“第一山”。众人看了,无不啧啧赞叹,认为真的是“活”了。为此,有人还编了一首《竹枝词》来形容:美人挽髻不用簪,“第”字好像青丝盘。游龙戏水“一”字好,仙人打坐写成“山”。</p><p class="ql-block"> 这段传说,自古成为书苑佳话,据说在《峨眉文史》中有记载。但既是传说,其真实性自难判断,而“第一山”三字写得好,恐怕是没有人能否定的。</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通往圣寿万年寺的道路两旁,有许多石象,列队恭候香客与游人。因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白象。</p><p class="ql-block"> 道路两侧左边是毗卢殿,为法物流通处;右边般若堂,楼上为客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圣寿万年寺</b></p><p class="ql-block">  上一个台阶,就是万年寺的第二殿——圣寿万年寺,因全殿无梁无柱,不用一木,四壁全部用砖砌,故又称无梁砖殿。</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台泉和尚用这笔钱建造了这座无梁砖殿。万历二十九年(1601)七月砖殿竣工,正逢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即赐白水普贤寺为“圣寿万年寺”。据说,这座建筑400多年来,经历了5~7.9级的地震18次,一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无梁砖殿,系仿印度热那寺建筑,采用万年寺独一无二的金黄色涂装色,其外观就如一座巨大的金刚宝塔,实是古建筑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砖殿殿高17.12米,面阔15.79米,进深16.06米,系上为穹隆圆顶、下为四方形主体的四方形穹窿顶塔式结构,寓“天圆地方”之意。殿顶竖有五座白塔,分置东南西北中,四角塑有狮鹿象吉祥神兽;明代法式的门额、斗拱、垂柱、窗棂装饰有仿木结构的图案。 </p><p class="ql-block"> 殿前后有门对通,砖殿正面门额上有明神宗题“圣寿万年寺”五字。</p> <p class="ql-block">* 殿内穹窿殿顶上,绘着四位飞天仙女,分别抱着琵琶、箜篌、芦笙、笛子,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穹窿殿顶下正中,供奉着铸造于宋代的普贤菩萨骑象铜像。殿内四周墙壁下部有二十四个佛龛,每个佛龛内放有铁铸的佛像,中、上部砌有七层环形横龛道,供小铁佛1080尊。</p><p class="ql-block"> 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意振兴佛教,诏峨眉山白水寺僧茂真和尚入朝,赐金三千两,并派内侍张仁赞协助,铸普贤铜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贤寺。</p><p class="ql-block"> 普贤铜像通高7.38米(7.85米),重约62吨。遍体贴金的普贤菩萨佛像,体态丰润,头戴五佛金冠,上嵌六颗宝珠;两耳佩环,颈戴项圈,胸垂珠饰;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趺坐于金色莲花宝座之上,雍容华贵,典雅端庄,凝神端详,神情肃穆,颇有印度崇尚的心阔宽润之风。普贤座下的宝座莲花也正当开放,重叠四层花瓣,稳而持重。而背负莲座的六牙汉白玉白象,形态浑雄、俯首贴耳,四足立于四朵莲台之上,寓意厚德祥福,令人望之而心生坦荡。</p><p class="ql-block"> 这座出自一千多年前的普贤菩萨尊铜像,其体量之硕大、造型之优美、比例之匀称、形态之逼真、工艺之精湛,国内罕见,令人叹服,堪称国宝,实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铸造艺术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砖殿前的宝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无梁砖殿左后侧是行愿楼,右后侧是贝叶楼,正后方分别是巍峨宝殿和大雄宝殿。</span></p> <p class="ql-block">*  行愿楼,又称三宝楼。楼内供奉万年寺三宝:佛牙、贝叶经和御印。</p><p class="ql-block"> 佛牙是明嘉靖年间锡兰(今斯里兰卡)僧人所赠,长44公分,重6.5公斤,据鉴定为距今约二十万年的剑齿象化石。</p><p class="ql-block"> 贝叶经为明嘉‎靖年间,暹罗(今泰国)国王所赠。据《峨山志》等古史料记载:大明嘉靖年间,高僧别传大师去缅甸参学。精勤研究佛学十载。受到缅甸国王的尊重。并拜别传为国师,别传慧德圆满返回时。国王将此“贝叶经”御赠别传,保存于峨眉山。视为佛门珍品。此贝叶经为用梵文将佛经刻记于生长在印度热带雨林的贝多罗树叶之上经书。书长50厘米、宽12.5厘米,共246页,上书《佛经》69777字,为《尊益阿含经》全部经文。具有“不柱虫,不霉变,不千碎”等特点,为佛门至宝。</p><p class="ql-block"> 最为珍贵的御印,为明神宗朱翊钧赐建无梁砖殿时所赐。这枚方印13厘米见方,重4公斤,正中筹刻“普贤愿王之宝”六字,上方刻楷体“大明万历”,左边刻“御题砖殿”,右边刻“敕赐峨山”。</p><p class="ql-block"> 明代穆宗朱载厚的孝定皇后李彩凤,年轻时久未生育,曾派人到寺内普贤铜像进香求嗣,许愿若怀男婴,定为菩萨穿金,重修庙宇。不久,李皇后便怀孕生下朱翊钧,被立为太子。朱翊钧登基后,尊其母号为慈圣皇太后。他们母子对普贤菩萨的感激之情异乎寻常,不时赏赐白水普贤寺。寺下方曾经有座小巧的慈圣庵,就是专门用来存放慈圣太后和万历皇帝赐品的,而今改建为客舍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罩护普贤铜像的木阁毁于大火。次年,慈圣太后赐金重修,于1601年7月竣工。适逢慈圣太后60大寿(许多资料说是70大寿,但我查阅慈圣太后生卒年谱,应为60大寿),神宗亲自题额“圣寿万年寺”。从此,该寺改白水普贤寺名为万年寺,同时还赐了这颗御印。因是帝王赏赐,虽为铜质,僧人亦尊称为金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楼下为法堂。外侧有联云:“天上楼堂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中间的对联是:“峨眉讽诵皈依,同尊慈父;万年法轮常转,共仰能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巍峨宝殿</b></p><p class="ql-block">* 穿过砖殿是巍峨宝殿,上方匾额“巍峨宝殿”四字是乾隆皇帝御笔,据说当年乾隆游览峨眉山,登上金顶以后,忍不住大声疾呼,我终于征服了你。结果后来乾隆知道了金顶不是峨眉山最高峰,于是在写峨字时,把山字写在我字上面。这个巍峨宝殿里面,有88个观音化身。匾额两侧有联云:“花雨禅心寂,香云法座高。”殿前楹联众多,外侧的对联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升。”中间的对联更是气势磅礴:“鼎建刹竿,震旦名山开觉路;重建宝树,峨眉大士再通天。”殿内供奉的是铸于明代的阿弥陀佛铜像,通高1.75米,造型精美,通体敷金。殿前联曰:奉阿弥陀生安乐园,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后殿为韦驮彩绘泥塑像。 </p><p class="ql-block"> 巍峨宝殿后边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及左右两侧厢房与巍峨宝殿组成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匾额两侧有联:“十轮圆具,万法总持”。殿内供奉着三尊明嘉靖年间别传和尚筹铸的铜像三身佛铜像,每尊高3.85米。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 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即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寺院经常供奉的佛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殿内楹联众多,正中是:“佛眼垂青大地群生蒙福荫,峨眉叠翠三山五岳尽朝宗 ”(童韵樵书),还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左右两侧厢房供奉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1909年拍摄的巍峨宝殿。</span></p> <p class="ql-block"> 游览了砖殿后,悠然信步来到一水池边,木牌上书有“白水秋风”。原来,这里是万年寺绝佳之景、峨眉山传统十景之一的白水池。</p><p class="ql-block"> 白水池在寺门左侧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镜。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又名明月池。此处诸峰相映,苍翠环照,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特别是到了秋天,丹桂飘香,秋林色彩斑斓,红叶如醉,倒映在白水池中,风起叶动,池里泛起阵阵红波,碧波荡漾,蛙声如琴,令人怡然神爽,因而被称之为“白水秋风”。 </p><p class="ql-block"> 万年寺的有名,还与唐李白大诗人有关。 李白喜欢峨眉仙山,尤喜峨眉山月,因此曾写下千古传颂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开元年间,李白来游峨眉山时,住在万年寺毗卢殿,被广浚和尚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每天都要到毗卢殿尝听广浚和尚弹琴,两人交情很好。李白临走时,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广浚和尚。诗是这样写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随流水,遗响人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p><p class="ql-block"> 因此,后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为之纪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听琴处”。</p> <p class="ql-block">  峨眉山弹琴蛙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大诗人李白来游峨眉山,到了万年寺,被广浚和尚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每天都要到毗卢殿听广浚和尚弹琴,两人交情很好。李白临走时,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广浚和尚。诗是这样写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随流水,遗响人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p><p class="ql-block"> 李白为广浚和尚弹琴题诗的事一传出,广浚和尚的名声就愈来愈大了。许多诗人、画家来到峨眉山,都要到万年寺听广浚和尚弹琴。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做听琴台。</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黄昏时候,广浚和尚象往常一样,焚起檀香,抱着绿绮弹起来。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绿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门外听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听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经过和尚几次询问,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欢弹琴。今天是师父的琴声把我引来了。”和尚听她说会弹琴,就说:“姑娘既然喜欢弹琴,那就弹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说:“我的琴弹得不好,还请师父多指点。于是手拨琴弦弹了起来。从此以后,和尚每次弹琴,绿衣姑娘就来听琴,有时也带着琴来请师父指点。后来广浚和尚去世了,绿衣姑娘也不再来了。但是每当黄昏的时候,庙里和尚仍然听到毗卢殿后面的听琴台,有琴声传来,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当琴声悠扬的时候,和尚们就悄悄地跑到听琴台去看,只见一群青蛙正在鸣叫。叫声叮叮冬冬,好象琴弦初拨,与广浚和尚的琴声相似。大家才知道广浚和尚弹琴时,前来听琴的绿衣姑娘,就是青蛙变的,它从广浚和尚那里学会了弹琴。和尚死后,就继续弹出优美动人的琴声。后来人们就给这种青蛙取名叫“弹琴蛙”。</p><p class="ql-block"> 仙琴水蛙,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在大坪最先发现。张于1932年发表论文时,初名“乐声哈蟆”,后更名“弹琴哈蟆”,为峨眉模式种。</p><p class="ql-block">  峨眉仙琴蛙,又名仙姑弹琴蛙,俗名弹琴蛙,属于无尾目,蛙科,水蛙属。体长约5厘米,头部扁平,躯体较为肥硕,皮肤光滑。雄蛙的喉部两侧有一对声囊——共鸣器官,鸣叫时,声囊像汽球一样涨成圆鼓形,空气的振动引起共鸣,形成一个声谱,所以它的鸣声多变,婉转动听。仙琴蛙栖息于山地池塘、水沟或小溪岸边的草丛中。在海拔700—1500米处的万年寺、黑水寺、洪椿坪和大坪等地溪边、池畔,夏季黄昏或静夜时,能欣赏到仙琴蛙的歌声。它 的鸣声清脆悦耳,好似“1、3、5、I……”,如同电子琴弹奏出“登、登、登”的乐声。</p><p class="ql-block"> 每当夜幕徐降临到白水池畔,池中琴蛙成双成对,恰像年少和美的夫妻,“夫唱妇随”地合秦起和谐悦耳的乐曲,播向祥和的人间。这乐曲伴和着万年寺中点点暮鼓和声声梵唱,能不令人想起李白和广浚的诗声琴韵?这三丈见方的山泉,却包罗着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和许许多多的人世沧桑。</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白水池边,游人到此鼓掌三声,池内便有蛙声响起,声如弹琴,导游说琴蛙在谈恋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白水池畔,绿绮亭的楹联:“</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云为峰。</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水蛙弹琴,走在下台阶准备返回集合点时,冷不防遭到藏酋猴的攻击,将我身后双肩包侧的矿泉水瓶给顺势抢走了。</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万年寺,原行程安排下一站是白龙洞。当导游说,需徒步约2公里时,也许几天来的活动大家都感到有些累了,因此,即使是走下坡道,最终还是取消游览白龙洞了。</p><p class="ql-block"> 白龙洞,亦称白龙寺,位于万年寺下2公里,海拔约800米。明嘉靖年间别传禅师创建,清初重建,康熙四十一年,皇帝赐白龙洞僧人祖元大师《金刚经》一部,联语一祯:“挂衲云林静,翻经石榻凉”。现有的白龙寺庙建于清末(公元1909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毁于火,1953年维修,1980年修复,建筑面积211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白龙寺分前后二殿:前殿称三圣殿,内供“西方三圣”和韦驮;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奉华严三圣、药师佛、观音、地藏。</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为清末建筑遗物,殿内供有一尊南宋铁制的“数珠手观音”,通高1.6米,工艺精湛,保存完好。该佛像原供黑水寺,黑水寺毁后移至万年寺巍峨宝殿内,1981年迁至现处,是山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大雄宝殿隔壁,还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玉佛像,这尊汉白玉佛高1.8米,雕琢古朴,宝像庄严,是傅作义将军之妹傅凤英1991年所赠。此外,寺内还有活化石桫椤树,还有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时不小心失落人间的灵石——三生石。</p><p class="ql-block"> 白龙洞最著名的就是寺周的“功德林”。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别传禅师率领众徒种植松、柏、杉、楠,种树时口念《法华经》,一字一礼拜,按字计株,共植树69777株。数十年功夫绿树成林,浓荫蔽日,细雨不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取名“古德林”。可惜历代遭受破坏,尚存的10余棵古楠,高达二、三十米。树龄已在400年以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片清凉世界。1984年当地驻军和峨眉山管理局职工、佛协僧尼一起,在古德林里重新种植了两万多株楠、柏、松、杉,将来也会成为新的“古德林”。</p><p class="ql-block"> 寺后原有上下白龙二洞,相传为白娘子修真之所,寺因此而得名。过去寺右白岩石上曾刻有“白龙洞”三字,但现在上洞口早被淹没,下洞口也已自然封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话传说</b></p><p class="ql-block"> 白龙洞寺庙上写着一副对联:“千古白龙传佳话,七重宝树倚云栽。”原来这副对联传颂着白蛇在这里修炼得道的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 传说西天如来佛祖的莲台下有一只乌龟。这只乌龟每天藏在佛祖莲台下听经,听了几年,已有点道行。这天,乌龟趁如来佛祖讲经,就悄悄从莲台底下爬了出来,驾起了一朵乌云,在天上游来游去,想找个落脚的地方,修炼成人,享点人间乐趣。它站在云头上往下张望,忽然看到了峨眉这座天下有名的仙山。它想,峨眉山上有四时不谢的鲜花,八节长青的瑶草,还有仙人仙洞,奇岩幽壑,我何不就到峨眉山上去看看?要是那里景物迷人,就在那里修炼也比在佛祖莲台下整天被压得缩着头、气不敢出、腰不能伸强得多啊。于是,它就在峨眉山上落下了云头。乌龟往四处一看,这峨眉山果然名不虚传。但见洞泉飞瀑,云岑翠峰,真是一个修炼的好地方。这峨眉山上有大洞十二个,小洞二十八个。洞外是百花竞艳,飞爆流泉;洞内是清幽深邃,冬暖夏凉。它就在风景优美的清音阁附近,选了一个山洞,修炼了五百年。乌龟在洞里住得不耐烦了,它总想早点修炼成人形,好到山上游耍玩乐。但是还着了五百年道很行。它天天在打主意,怎样才能一下就增加百年道行?不久,它听说牛心寺旁边有个丹帮洞,孙思邈真人正在洞里炼金丹。它想,孙真炼的金丹,凡人吃了能增寿延年,仙人吃能增添道行。要是我能偷吃一粒金丹,岂不一下就能增添几百年道行吗?它把主意拿定,便在一天晚上,趁孙真人炼丹打瞌睡的时候,悄悄爬进洞内偷吃金丹。刚把一粒金丹吞进肚里,忽见孙真人动了一下,包龟怕真人醒来被捉住,就慌忙逃出洞去。包龟偷吃了这粒金丹,一下增加了五百看道行。乌龟有了千年道行,就变化成人形在山上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它有时变成一个莽汉,到处欺凌妇女;有时又变成一个憨厚的和尚,骗取居士们的钱财。吓得妇女们不敢上山游玩,居士们不也进庙拜佛。后来,这事被正在白龙洞里修炼的白蛇知道了。这条白蛇已经修炼了五百多年,它渴了吃点泉水,饿了吃些野果,从不到洞外骚扰。这天它正在洞中修炼,忽然听见洞外有人在呼喊:“救命啊!”它往洞外一看,原来是包龟变成的黑大汉,正在追逐一个青年妇女。那妇女被追得披头散发,上气不接下气。白蛇一见,十分恼怒,想去搭救妇女,又知乌龟已经有千年道行,自己道行浅薄,斗它不过。眼看乌龟快追上那个妇女了,白蛇忽然心生一计,它用嘴对着洞外吹了一口气,顿时吹得尘沙满天,伸手不见五指。乌龟被风沙迷住了眼,啥也看不见,等风沙停息以后,那妇女已经跑得不见人影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白蛇在洞中修炼完毕,将头伸出洞外,观赏风景。忽见空中有一颗明珠,金光四射,上下盘旋。白蛇仔细一看,认得是乌龟偷吃的那粒金丹。原来乌龟每天早晨炼功时将偷吃的金丹从口中吐出,以吸取天地灵气,增长道行。待炼完功,再将金丹吞入腹内。这粒金丹经过乌龟每天早晨的吐纳,已经变成一颗金光四射的明珠。白蛇见神珠在空中盘旋,灵机一动,有了主意。它昴起头来,用嘴对着神珠一吸,只听“呼”的一声,就把神珠吸到自己肚里去了。乌龟失了神珠,一下减了五百年道行,变不成人形,再也不能到洞外去为非作歹了。白蛇吞了神珠,一下增加了五百年道行,变成了一个头挽双髻,身穿白色衣裙的姑娘,自称白莲仙姑。白莲仙姑从蔷薇花上摘下一颗刺,吹了一口气,变成了一个金钩,再从树上扯下一根葛藤,吹口气,变成了一条金线。好用金线拴着金钩,往乌龟的洞里一甩,只见金光一闪,那金钩一下钩住了乌龟的肚皮,再用手一提,就把那作恶多端的乌龟甩到了东海底下。从此,峨眉山上再没有坏人捣乱,鲜花也开得硬艳丽,到峨眉山的人又渐渐多起来。那只乌龟被白蛇吞去了神珠,又被甩到东海,一直怀恨在心,但因为道行未满,斗不过白蛇,,只好重新修炼,等待机会报仇。</p><p class="ql-block"> 这天,白莲仙姑在洞中修炼完毕,到山上赏玩风景。刚出洞来,就见对面山坡上有一个年轻小伙子正在地上挖药。这小伙子眉目清秀,本分厚道。白莲仙姑一见就有几分喜爱,便慢慢走了过去。那小伙子顾埋头挖药,一点没有觉察。白莲仙姑想到自己是个姑娘,不好先开口,就想了个办法:当她快走到小伙子跟前时,忽然蹲在地上,用手按着肚子,“哎哟!哎哟!”地叫起疼来。小伙子听见有人叫唤,忙抬头一看,见是一个年轻姑娘双手按着肚子蹲在地上叫唤。连忙走过来问道:“姑娘,你哪里不巴适?”姑娘说:“早晨起来喝了一碗凉茶,现在肚子疼。”小伙子道:“不关事,我身上带有药。”边说边摸出一粒药丸,交给姑娘。姑娘吃了药丸,慢慢就不叫唤。好站起来对那小伙子说:“多谢大哥送药,治好了我的病。请问大哥,你在挖什么?”小伙子见姑娘问他,红着脸答道:“挖药。”白莲仙姑又问:“你家里有病人吗?”“我是挖回去种的。”“为什么要挖回去呢?”“我家几代开药铺,与人配药治病。我们那里缺少这几味药,不知耽误了多少人治病。所以我挖回去种在药园里,也好随时配药。”“你叫什么名字?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我叫许仙,家住杭州青波门外。”白莲仙姑和许仙就这样认识了。从此白莲仙姑每天都来帮助许仙挖药,许仙又给白莲仙姑讲怎样认药和医病。二人慢慢熟悉起来,感情越来越好。后来,许仙挖完药要回杭州去,白莲仙姑因是女子不便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二人你看着我,我望着你,依依不舍而别。</p><p class="ql-block"> 许仙走后,白莲仙姑日夜思念。后来,她变成一个身穿白衣白裙的姑娘,自称白娘子,飞到杭州西湖,与许仙成就了姻缘。白莲仙姑在峨眉山修炼过的那个洞,人们就叫它“白龙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万年寺游览结束后,下一个大景点去乐山大佛景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