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生读图(之七)

笨歌

<h3>  承蒙我市《井冈山报》的信任和抬举,为我开辟了“冬生读图”专栏,“意在牵引去往精品摄影的解读赏析,以奉献更多的艺术审美”(编辑语)。读图为每期六图,本期作品均为我省名家名作,有的作品曾在全国各大媒体刊载过,都是获奖和优秀作品,非常感谢他们赐稿于我,所读图乃一家之言,敬请关注并赐教。</h3> <h3>《初冬》</h3><h3>摄影:彭学平 </h3><h3>读图:刘冬生</h3><h3> 《初冬》是一幅自然风光摄影之作。初入眼帘,觉得作者是在营造一种“如入梦境雾雪霜,原野皑皑白鹅翔”的意境,大片桦树林静静地伫立在初雪草原上,通体洁白,树梢上依恋着似金色的火星在雪花上跃动的叶片,毛茸茸的枝条,披着雪粉,显得更加皑皑耀眼,那种无规律的天然野性的气势让人怦然心动,有一种难以释怀的白桦情结。雪地上泛起浅浅的金黄色小草的光泽,像是仙女撒下的金粉在阳光下闪烁,白桦旁有一群羊在静静地享用大自然赋予的美餐,显得那么安详和自在。作者在后期调色时采用淡彩写意的表现手法,把白桦树那高条的身躯,屹然的姿态,肃然的伟岸,素洁的枝叶,表现得淋漓精致,可谓庄重朴实,优雅宁静,妩媚动人,让人观后有一种渴望走近它的心情,或许有置身于这片静静的白桦林里的感觉。在构图上采取的是“满幅构图(也称‘布满式构图’)”,这一构图方法,使画面疏密有致,张弛有度,气宇轩昂,取舍大胆、均衡,前松后紧,羊群位置得体并起到平衡作用,还利用对面高地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使画面更紧凑,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感。</h3><h3>“满”即形象布满构图空间,画面效果饱满。这种方式在我国民间绘画中比较常用,取其圆满吉祥的美好寓意。但摄影的构图采用哪种方式方法是由内容决定的,有时候也会被个人的风格所左右,无论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解读作品主题才是硬道理。</h3> <h3>《踏浪》</h3><h3>摄影:夏一军&nbsp; </h3><h3>读图:刘冬生</h3><h3> 《踏浪》是一幅纪实摄影之作。画面是高大的身躯,长长的颈项,鬃毛耸立的马儿在渡河奔跑时的一个场景,那气势雄浑的马儿似乎在喧嚣着,嘶鸣着,疾速飞跃泛起的水花飞溅,显得那么豪放、亢奋和富有激情,惊心动魄,如惊涛骇浪般不可抵挡。牧马人深情地驻足助阵,让他的宝马尽情酣畅地展现它们的矫健雄姿和搏击的性格。“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牧马人虽然不及诗人的政治抱负,但其归途的心情是相同的。作者火眼金睛,快手出击,使用F4的光圈、200MM焦段、1/1000秒的速度抓拍了这一精彩瞬间,使马那剽悍的美、奔腾的美、力量的美、威武的美跃然画面。马为六畜之首,给人以憨厚、诚实、纯朴的印象,它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进程,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它成为画家、作家和摄影家等一切文艺创作的重要素材,作者不是就马拍马,而是在有限的两位空间里利用摄影语言赋予它勇士和英雄般的品质,画面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马的崇敬和喜爱之情!在影调和色调的处理上,作者转换成黑、白、灰色,影调上体现了一种韵律之美,与牧马人那古式服装的打扮相吻合,有意识的把画面的内容推向了久远,让想象空间更开阔、更丰富,落脚点仍然是马那忠实于主人品格,勇往直前、甘当坐骑的奉献精神。</h3> <h3>《江岭春早岭》</h3><h3>摄影:王&nbsp; 岩&nbsp; </h3><h3>读图:刘冬生</h3><h3> 《江岭春早岭》是一幅田园风光摄影之作。画面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一个春风化雨的日子,山峦迭翠,莽莽苍苍,远山的云雾变幻着各种形状飘散开来,蜿蜒连绵的油菜花盛开在山野梯田间,与素洁的徽派建筑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中国水墨山水画,清新、悦目、赏心,这就是我们品读作品时得到的最好感觉。其实,作者拍摄这类作品是他内在素质的综合反应,首先是主题先行,此景此情他想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婺源乡村,有那漫野的油菜花和轻莎曼舞的云雾之朦胧美,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卷;其次是抓住了拍摄时机,有经验的摄影人都知道,春雾千变万化,不可琢磨,婺源的主色调是淡雅的水墨,只有守望到如画面效果,方能充分体味她的神韵;三是角度选择严谨到位,选择拍摄角度很重要,尤其是在拍摄变化中的场景,角度不好就如随手拍的纪念照,作者这幅作品就充分照顾到前后、上下和左右,采取俯拍展现了场景的气势,因为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四是画面的取舍准确,碰到比较壮观的大场景,一般人通常是大包揽,结果什么都在画面里,没有趣味中心,为此,作者用好了手中的镜头,焦段为60多毫米,很好地选择了中远处的精彩的景色按下快门,避开了画面中的一些干扰因素。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心仪的流露,那轻纱般的薄雾时隐时现,给人以神秘感,它清雅温婉还给人以含蓄却又自然的感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婺源在作者镜头里的完美展示。</h3> <h3>《旋律》</h3><h3>摄影:池晓虹&nbsp;&nbsp; </h3><h3>读图:刘冬生</h3><h3> 《旋律》为纪实摄影之作。芦笙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但不同的地区习俗也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这幅作品所反映的芦笙舞广为流行苗族,吹笙的男子为三人,女子舞者有二三十人,且舞时也不拿巾和铃,是徒手而舞。作者居高临下,利用广角俯视拍摄,芦笙吹奏者、舞者尽收眼底,在那乐声雄厚,明快的旋律下,舞者把吹奏者围成两圈,看得出他们节奏自由,步履轻盈,活泼有力,技巧娴熟,引人入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采用1/8秒的低速快门拍摄,把这动作优美,节奏平稳舒缓的舞步拍成流云似水般的动感十足的效果,看上去舞者个个旋转如飞,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动人心魄,更好地起到渲染主题的作用。对于拍摄这类作品要在保证主体(如吹奏者)清晰的前提下,采用怎样的速度最为合适,一般要根据动体速度来确定,对有经验的人一看自明,如《旋律》的作者就用了1/8秒的速度拍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可以在多种速度上试拍,取其最佳状态。这幅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广角俯视拍摄形成“O”型构图,这种构图的突出特点就是呈活跃性和稳定性,它吻合了主题,把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用“O”型构图形式来表现,即丰富了内容,又令人回味,这是难能可贵的。</h3> <h3>《梦幻上海滩》</h3><h3>摄影:陈靓珂&nbsp;&nbsp; </h3><h3>读图:刘冬生</h3><h3>&nbsp;&nbsp;&nbsp; 《梦幻上海滩》是一幅摄影创意之作。“上海滩”乃经济繁荣、荣华富贵之意。当下她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作者借“梦”抒情,抒发对上海滩的情怀。画面的构成为一滴椭圆状的“水滴”渐入虚化了的黄浦江,并溅起了水花,此刻,水滴“折射”出浦江东岸的现代化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高高的耸立于夜空中,就像一颗颗由珍珠串联起来的明珠宝塔,在夜空闪烁着,散发着奇光异彩的光芒,五颜六色的灯还将幢幢高楼大厦打扮得眉清目秀,把这浦江映衬得更为艳丽。画面做两次重叠,一大一小,一虚一实,以摄影手法营造梦幻效果,达到臆想中的意境。“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作者用一滴水折射着浦东一角,这种创意还意味着上海有无数这样的水滴。上海对没去过或去过的人都是神秘和着迷的,——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等等......这都是作者想表达的,但他确选择了这高467.9米的世界第六高塔,上海地标之一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中心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来抒发自己对这座城市敬仰和爱,这正是每个去过上海的人都想去外滩与之留影的原因。 &nbsp;&nbsp;&nbsp;&nbsp;上海,摩天建筑林立,高耸碧霄,它的繁华与富足为世人皆知, 它为岁月而存在,记载所有的人情世故。它既是作者的梦,更是很多人的梦,尤其是年轻人的梦。它的繁荣与发展同是中国梦,更是上海梦!&nbsp;</h3> <h3>《满载而归》</h3><h3>摄影:华增龙&nbsp;&nbsp; </h3><h3>读图:刘冬生</h3><h3>&nbsp;&nbsp;&nbsp; 《满载而归》是一幅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摄影之作。目睹这占据画面三分之一多的是朔料桶、朔料壶、朔料框、朔料袋等,看到这装载超高超宽的旧品回收车,虽然让人有几分揪心,但这又是社会生活中并不少见的现实。塑料的发明和应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但是塑料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环境危害也逐步显现,若处理不当,势必会破坏环境,危害百姓健康。作者用褒扬的标题语言肯定回收者的劳动行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曾经有人说过,拍出自己的思想、拍出超越于生活和人类灵魂的东西,这样才可能算是摄影的精髓。俄裔美籍摄影师罗门‧维许尼亚克说:“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纪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我比较认同这句话,作者的纪录不是从车辆“超载”入题,而是以“满载而归”切入主体,来诠释主题回收旧品的现实意义。还因为这些废品的处理目前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和回收再利用三种方法,且回收再利用是最优办法,这也许就是作者的真正用意。这幅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光影和技术技巧,是生活中的偶遇,但其思想深邃,很具现实意义。</h3><h3>&nbsp;&nbsp;&nbsp; 读这幅作品启迪我们,“站在不同角度,你才能看到真相”, “立意”好才能出精品佳作。&nbsp;</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