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书生邹智——读史札记

肖肖

<h3>同事尹君在我家乡重庆合川挂职,出差的空隙去看望他,对一江春水,把酒言欢,尹君赠送一套《合州志》,无比珍贵。该地方志记史于明万历七年,修订于清康熙、乾隆、光绪三朝,共七卷。就像众多的地方志命运一样,日寇侵略中国,大肆抢掠文物,古《合州志》万历版本竟一度失传,消失于中华大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从日本内阁文库翻拍回国。手捧线装《合州志》,竟发现在大明王朝,我的家乡、离我小时候的住地仅三里之遥,出一杰出青年曰邹智,虽然他的生命止步于26岁,却名留青史,成为先贤人物。</h3> <h3>邹智,字汝愚,号立斋,别号秋因子,合州云门镇人,生于明朝1466年,卒于1492年。1466年是个什么概念?那个时代的背景怎么样?简单地说,1466年,欧洲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4年后的1470年,著名的画家唐伯虎出生了;6年后的1472年,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号称全能大儒的王阳明出生了;500年后的1966年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550年后的2016年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历经276年的大明王朝,总体上看,除了朱元璋、朱棣有所建树外,是一个宦官专权、后宫乱政的一个朝代,是一个主要依靠特务耳目统治的朝代。徐复观指出,中国秦始皇所开始的专制之局,到明代发展到高峰,由黑暗进入到野蛮的程度。当然这中间不乏有张居正辅佐的万历朝也中兴过,但也奇怪,明朝的思想、文化、(海洋)经济也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先进,如宋明理学的建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是明朝人写的,还有郑和下西洋,泉州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这是一个谜团。</h3> <h3>邹智就出生在一群宦官围在一个软弱的皇帝身边,这个皇帝叫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他的精力又全在一个女人身上的时代。明宪宗的功治,被后人记得的有四件:一件事是成化初年,给于谦平反,于谦就是那个保卫北京城的国防部副部长,留下著名的《石灰吟》“千鎚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冤死的于谦。当然研究明清历史的大家阎崇年先生考证这首诗不是于谦写的,而是写《于谦全传》明人孙高亮写的,我们暂且不论。于谦的冤与宋朝岳飞的冤有极大的重合类似,在外部政治上,是当政当朝者的黑暗与无能,在个人上,是他们都想接回被俘的前朝皇帝,直抵人性最弱点,触动了当政者的杀机,所以必死无疑。一件是宠爱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姐弟恋或恋母情结严重。另一件是设立西厂,任用宦官汪直、梁芳等奸佞,厂卫横行、朝纲败坏。第四件是一不小心生了个还算是沾点明君边的明孝宗朱佑樘。</h3> <h3>徐复观说,政治事功的发挥,在帝王专制时代,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际遇;而一个人的际遇,又决定于皇帝的昏明,和政治学术的风气。邹智的一生与这位皇帝明宪宗有关,他的死又与明宪宗的继任者明孝宗有关。邹智只活了26岁,却名垂青史,在二十四史里有近千字记录他的事迹。明、清、民国时期在云门曾立邹智祠以纪念,现在已找不到了。我们关注这个有理想、有人生信念、又刚直不阿的青年,主要有以下几件事。</h3> <h3>一是是家贫好学,乡试考四川省状元,会试一举中第。据史书记载,邹智幼有异质,日诵万言,居龙泉庵,龙泉庵就在今云门镇下街歇马庙位置,他家贫无钱买灯油,乃集树柴燃以读书,通宵不寐。成化丙午(1486年),年二十岁,领四川乡试第一名,也就是那年四川省的高考状元。这是一件轰动乡邻的大事。乡亲们涌到合州会江楼,一睹状元的风采。面对众人的指指点点,邹智双手抱拳,微微一笑,随即口占一首:龙泉庵上苦书生,偶窃三巴第一名;世上许多难了事,乡人何用太相惊?邹智说这话,是金榜题名人生快意时,想的却是世间难了事,治国安邦之策。邹智说这话,乡人不必太相惊,更为吃惊的行动在后面。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即公元1487年,邹智21岁,会试告捷,登进士第,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明翰林院是皇帝日常办公的秘书支撑机构,主要负责一般文告的起草、编书修史、经筵侍讲,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非翰林不入内阁,工作职责重要,是内阁及六部的人才储备库。庶吉士是在翰林院庶常馆内实习生,须三年后考试合格,才授以官职,所以并无参政言事的责任。邹智已一帆风顺年纪轻轻的进入了当时的政治中心。</h3> <h3>二是为《钓鱼城》作序,见解非凡。他说,予尝观天下之大势,立国于北者,倚黄河之险,立国于南者,恃长江之险。而蜀,实江之上游也。敌人有蜀,则舟师可自蜀沿江而下,而长江之险,敌人与我共之矣。由之言之,守江尤在于守蜀也。元南侵而必自蜀始,岂非有见于此欤?冉氏弟兄,受知余玠,而首画(划)城钓鱼之策。王玠、张钰,且战且守,致死不渝,岂非有见于此欤?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呜呼!当兹城之成也,宋无西顾之忧,元无东下之路。使贾似道能用汪立信之策,陈宜中能用文天祥之策,下游与上游齐奋,内郡与外郡并力,天下事未可知也!天时不齐,人事好乖,令人有千古不平之愤。</h3> <h3>邹智中肯的评价钓鱼城的历史功绩,还指出南宋的灭亡,在地理形势上是守江守不住,根本是用人不力、策略不当、举国不齐心协力。就像他说的那样,几百年后的抗日战争,历史重现,又一次异族入侵,日本从北面、东面、南面进攻中国,但东西防守掉了过个,我们守住了西北,守住了西南,而且策略不同、精神不同,结果迥异,中国最后赢得抗击异族入侵的胜利。</h3> <h3>三是两次上书皇帝,开罪皇帝与朝廷。邹智在进京会试的途中,得知原兵部尚书王恕免官在家,王恕官声不错,邹智决定去拜访他。见了王恕(1416一1508年),邹智慷慨激昂地说:“治道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群邪肆毒。智此行非但为会试,正欲上疏圣天子,使进君子退小人。则天下其庶几乎。”一个刚取得省会考第一,政治前途无量,可以彻底改变自己出身的青年,赴京考试竟然不是为了功名,而是要找机会给皇帝上书。上书的目的是为了挑出奸臣贤臣,让敢于直言敢于担当如王恕这类的大臣出来主政,拯救老百姓于涂炭。</h3> <h3>1488年,已是翰林院庶吉士的邹智上书明宪宗,写下《钦崇天道疏》。希望皇上“克谨天戒,不遑宁处,下修政之令,出罪己之言。”提出了“一曰任宰相以亮天工,二曰选谏官以开天听,三曰收人望以协天心,四曰复祖宪以正天纲”的四条政治主张。</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第一条说的是要信任大臣,发挥臣工的作用。现在军国大事,虽出自皇帝内批,名为皇上之独断,实为一、二太监操办。劝诫皇帝要任人则不疑,疑则不任,要经常与大臣朝上朝下商量,不给小人以掺和的机会,让朝政透明。</span></h3> <h3>第二条说的是天下大事,宰相行之、谏官言之。谏官地位虽卑,但与宰相使命相同。而现在的谏官以躯体魁梧高大帅为美,以巧舌如簧对答如流为贤,以薄书刑狱为业,群居混吃不履行职责,间或有忠义激愤之士,则强调“不是我不能说,不是我不想说,不是我没资格说,是还没说完祸事就来了啊!”希望皇上罢黜浮官,广求风节之臣,接待谏官以温颜,款之以厚语,使得展底蕴,无少顾忌,言有可采,则分步实施,如不可采,也要包容,而不能治罪,那么言路就开了。</h3> <h3>第三条说的是天下事必须有正人君子去办方能成功,为什么讨厌正人君子,还让他们遭受委屈呢?这是因为他们所言所为,是有利于公而不利于私,所以小人就在皇上面前挑拨中伤。希望皇上重用兵部尚书王恕、监察御史强珍,还有启用辛懋、林俊、张吉等人,施展他们才华。</h3> <h3>第四条说的是祖宗之训制不能轻变。创业之君,鉴于打江山难,所以考虑深远,立法严密,明太祖时期,僧寺之徒,除了做杂役,不委一毫政事。现在旧章日坏,邪路日开,人主大权尽出小人之手,欧阳修说的“宦官之祸甚于女宠”,不可不记得,不可不畏惧。希望皇上以宰相为股肱,以谏官为耳目,以正人君子为腹心,深思极虑,天纲就正了。</h3> <h3>最后邹智指出,施行以上四条要紧之事,根本还要皇上做到明理。朱熹说:“人主之学,当以明理为先。”这是帝王执政的准绳。希望皇上学习圣学,考之于经,验之于史,会之于心,体之于身,则万事必治。这封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上,中途被当权者或太监截住了,邹智的“退小人,进君子”已埋下了深深的隐患。</h3> <h3>不久,明宪宗驾崩,孝宗皇帝继位,对以前弊政作了一些调整。1489年,邹智十分兴奋,又结合当时星象变异,上了一道《回天变疏》。他在奏疏里说:“欲与天下之利当求利之所兴,欲革天下之弊,当求弊之所以革,欲正天下之衙门,当自大衙门始。”“小人不退,欲弊之革,不可得也。君子不进,欲利之兴,不可得也。”并点名指出,少师万安、少保刘吉、太子少保尹直是小人,王宏、王恕、彭韶是君子,应该重用;君子所以不进,小人所以不退,大抵是宦官把持朝政,蒙蔽了皇上。进而分析造成小人把政、宦官迷惑的原因是,没有人给皇上讲明正心之功,希望皇上存天理去人欲,自点检自省察。最后忠心耿耿表示:臣三尺微命,一介书生,非不知言发而祸应,计行而身危,愿以天变赫然可畏如此,而中外小大之臣,拱手熟视,无一人敢为陛下言之,是人之心天理可磨灭也,天经地义可澌尽也,天下以为何如,后世以为何如,臣之痛心实在于此。这次奏疏触动了明孝宗,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王恕也得到起用。但刘吉仍在高位,自然对邹智恨之入骨。</h3> <h3>过了没几月,刘吉设计诬陷御史汤鼎妄言朝政,邹智因为奏疏而获罪,下锦衣狱。史书记载:君身亲三木,仅余残喘,神色自若,无所曲挠。后在王恕、彭韶的营救下,邹智一帮人由死罪改为流放。1490年,邹智因此被流放到广东石城作吏目。在石城,邹智做官尽心政务,一有空闲,就师从理学大师陈白沙,一心研究圣贤之学,造诣颇深。但不幸于1491年十月,突然得病而死,年仅26岁。</h3> <h3>史家对邹智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是“疏劾权奸,直声动天下,然于君国之间,缠绵笃挚,至死不亡,与明季台谏务以骄傲沽名者,相去万万。邹智的诗文清劲平实,不为空言。如《咏怀》:朝野方传英主事,安危宁系小臣身。银山铁壁虽难动,玉色金声本易亲。人到白头终是尽,事垂青史定谁真。梦中不识身犹系,又逐东风入紫宸。《朝辞》:云韶声静拜彤犀,转觉婵娟不自持。罪大固应诛两观,纲踈尤得串三危。尽披肝胆知何日,望见衣裳只此时。但愿太平无一事,孤臣万死又何悲。后人张衡猷《吊邹翰林墓》:一柸埋乱草,千载大垂名。夜月云门镇,秋风古石城。危言钦抗疏,大节誓捐生。果了读书事,乡人岂妄惊。大理学家陈白沙有《吊邹立斋先生》:江水无光江水寒,角声杳杳夜漫漫。孤儿岁月初离乳,夫子风流尽盖棺。身后岂知名可贵,世间常苦路行难。鸱夷不乱当年计,还得云门枕上看。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阳明学述要》,编制阳明年谱时,特别指出,王阳明二十岁,邹立斋卒,年二十六岁。可见,英才邹智在宋明理学有一席之地,也可见,无论古今,历史、历史学家没有忘记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