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之行——关于文化遗产的小结

黑·花

<h3>  旅行渐进尾声,我们来说一说此次旅行的一个重点一一文化遗产。</h3><h3> 首先我们更知道,何为文化遗产呢? </h3><h3><br></h3><h3>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鉴于它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年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在我国,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汇迅速从小范围的研究变为全社会熟知。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同断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无比绚烂多彩的文化。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等3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h3><h3><br></h3><h3> 我们大家都知道,文化遗产在形态上分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是很好区分的一一有形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不可移动物以及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而无形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民族史诗、传统技艺、表演和一些传统节日等等</h3><h3><br></h3><h3> 那么我们这次的研学旅行主打的主题就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蜡染、银饰制作、古法造纸以及侗族大歌,苗寨风光。详细的关于这些我就不多做介绍了,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触,我今天想说的是文化遗产背后的曲折。</h3><h3><br></h3><h3> 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在历经国内文革风潮影响后对中国现状深感痛心,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国外,与凤凰卫视一拍即合,从此踏上万里探寻人类起源的路。他走过古巴比伦的辉煌,听过古印度的梵音,叩问过古埃及的金字塔,也访问过古老大地上苏美尔人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广袤草原里千年不衰的马蹄声。走了一圈,他回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的一个小镇,在鱼尾山屋中仰望巍峨山峦,他突然想到:我本来是想探寻其他各大古文化,寻找中华文化与他们之间的异同,可每次看到那些已经没落的遗迹时,我却不由自主的将他们和中华文化作比较。</h3> <h3>  于是他回来之后,编整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他叫余秋雨。</h3><h3><br></h3><h3> 后来,余秋雨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发表了关于中华文化的演讲,那天,鲜少有人的演讲大厅座无虚席,原因很简单——当中国像颗超新星在天边冉再升起,闪亮到令人无法无视之后,所有人都在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文化底蕴才能孕育出这样一个长寿而又充满活力,内敛而又坚定不移,谦逊而又寸步不让的国家,民族。这场演讲,可以说是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而在这场演讲中最令人瞩目的应该就是余秋雨提出了几个关于中华文化为何长寿的原因了。</h3><h3><br></h3><h3> 大家知道吗?在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中,中华文化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在其他文化各自征讨毁灭的时候,中华文化独善其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真正的“文化古国”。</h3><h3><br></h3><h3> 余秋雨提出了几点原因,关于中华文化为什么长寿,而其中有几点引起了我的兴趣。</h3><h3> 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中庸之道、以德为帜、科举制度。</h3><h3><br></h3><h3> 无一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着作用。传统的典籍,传统的制度。而这些,按照类别正是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部分我们的几千年的文化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承载体而得以保留,我们的祖先宝贵的思想结晶也得以传于后世,文字的一统让我们见字如面。</h3><h3><br></h3><h3> 其实,文化遗产最开始都是中华文化,他们是中华文化中一部分优秀的,极具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而他们在历史的波涛中被洗灌出来,在当代散发着光辉,或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或激励人们向前,或警诫人们珍惜当下,其中也有很多并没有像上文一样承担起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大使命,却也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h3> <h3>  我们的中华文化,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在历经五千年的上下求索后,中华文化已经依据地域、民族等完美划分,各大体系之间互不干扰,却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既保留着各自的特色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文化交织在一起, 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h3><h3><br></h3><h3> 我们的文化遗产正是部分优秀中华文化的体现,不论是已经入选世界名录的,还是国家级的,省级的,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各有不同,却都隔烩贯通的贯彻着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色,默默的传承至今。</h3><h3><br></h3><h3> 而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只在于体现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传承中华文化,更是民族精神形成中重要的参与者、丰富者。</h3><h3><br></h3><h3>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作为核心的爱国主义,以及创造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在传统文化发展的几千年间,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也滋养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精神。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迥异不同的文化相加持,他们所蕴含的不同的精神内核相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恐怕也会逊色不少。</h3><h3><br></h3><h3> 习近平主席说过,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h3><h3><br></h3><h3> 其实,在我们的定义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而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h3><h3><br></h3><h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h3> <h3>  而换个思路,如果我们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去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而作为此次旅重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很多难题。</h3><h3><br></h3><h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和加强少数民族群体认同的重要纽带,其保护既涉及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关系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h3><h3><br></h3><h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占绝对重要的地位。例如,在贵州的10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97项属于少数民族占92%。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拥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6.1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阻隔,使贵州各民族内部交流与外界交流都极为困难,阻碍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贵州各地形成了成千上万种风格独特、绚丽多姿的文化岛屿,不经意间保存下了各种精彩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存犹如一粒粒闪亮的珍珠,在贵州的大山深处的熠熠光辉令世人神往。</h3><h3><br></h3><h3> 而在我国西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巨大变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极易被强势的外来文化所吞噬。与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脆弱性。祁庆富指出"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长久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担忧以致恐惧传统文化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贵州也逐渐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轨道。封闭的山逐渐打开,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架在贵州崇山峻岭之间,翻山越岭,深入苗岭山脉、乌素山区、武陵腹地,乡村公路蜿蜒着伸进了每一个乡镇,全世界旅游者的足迹随之也踏遍了贵州那些有山水田园之美和文化差异的乡村。各地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旅游资源被以各种方式加以开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新获得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被异化、被瓦解和被遗忘的风险。</h3><h3><br></h3><h3> 那么,是选择随波逐流,放任珍贵文化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下,还是强硬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破开一条给传统文化的路,让他们更好的发展下去?</h3> <h3>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在国际竞争的格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延续,更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守护住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现代国际社会不仅是个比拼经济政治实力的社会,更是一个比较文化实力的时代,没有深厚正确的文化加持,这个国家的灵魂就是匮乏的,没有令人叹服的深厚底蕴,更不会得到他人的文化尊重。</h3><h3><br></h3><h3> 中国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已然深深地被卷入前演愈烈的全球化之中。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其注入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不可免。</h3><h3><br></h3><h3>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h3><h3><br></h3><h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没有生命的纯物质的“文物”目前我国传承人的保护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其中尤以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人危机最为严重。</h3><h3><br></h3><h3> 一是对传承人的挖掘远远不够。大量传承人生活在偏僻的村寨,其技艺无人赏识也无人继承;二是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人亡艺绝的悲剧时有发生。以贵州为例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遇六传承人中以大七十岁的居多年龄最大的已经89岁;三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贫闲,发展经济,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冲击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土壤正受到严重的“剥蚀”;四是传承人研究的理论供应不足,多数研究还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的层面,不能为保护传承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h3><h3> 这是中国所面临的状况。由于措施的不到位,难到位中国已经损失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而逝者已逝,接下来怎么做,才是重点。</h3> <h3>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那我们的邻居们是怎么保护他们的呢?。</h3><h3><br></h3><h3> 1950年,日本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了综合性的《文化财保护法》这项法律已经取代了以往所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直沿用至今。在无形文化财指定的过程中,可将无形文化财及其所有人一并指定。日本的都、道、府、县都有权在自己的辖区内指定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而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保护法》1964年韩国开始启动“人间国宝”工程。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学要向他人学习的。</h3><h3><br></h3><h3> 由此看来,在法律层面以及其他大规模的的行动是必要的,不论是保护传承人也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也好,开展各项活动宣传也好,而这些是政府要做的事情,那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能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呢?</h3><h3><br></h3><h3> 我们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随手转发关于文遗的文章,尽己所能的参与到宣传文化遗产中。积极参加相关活动,积极了解相关知识,认真学习等等等等,又或者就在这次旅行中,切身体会非遗的独特魅力,用笔尖,用键盘,用眼睛,用嘴巴,用心,去向身边的人传递自己的感悟,动员身边的力量发掘更多像这些技艺一样蒙尘的明珠。</h3><h3> 除了这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保护意识。</h3><h3><br></h3><h3> 习近平在一次发表演说中提到:“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h3><h3><br></h3><h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h3> <h3>  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作为泱泱大国的子民,我们要对中华文化保有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有了制度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开创新时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现东方雄狮的辉煌。</h3><h3><br></h3><h3>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从自己做起,自觉自动培养文化自信,深爱自己的国家,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为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h3><h3><br></h3><h3> 而对于上文所说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我想,我们可以转换思路,不只要保留传统的文化,也要发展现代经济。</h3><h3><br></h3><h3> 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的方式,吸引市场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中,为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搭建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重视公众的参与,并对参与的万式和内容有着多样化的规定,推行公众参与的方式,使整个社会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厂中来,有利于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播助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动创新发展,将传统文化化为中国的内在实力,助力经济增长、政治繁荣。</h3><h3><br></h3><h3> 如此,我相信,长久以往,中国的道路只会更加的宽阔,五位一体的发展,带来的是富强的国家,和谐的社会,民主的法治,文明的公民,是中华民族无比光明的未来!</h3> <h3>  我们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的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豪言壮志,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从点滴小事做起,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这么简单,更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一举一动, 更是这个五千年泱泱大国的象征,保护文化遗产,从今天的旅行开始,让我们怀揣伟大梦想,刻苦学习,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用枝枝叶叶,勾勒我们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h3><h3><br></h3><h3> “大风泱泱,大潮滚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一一中华世纪坛序。</h3><h3><br></h3><h3> 希望大家怀揣着这份自信与骄傲,认真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用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份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受那份来自血脉中的,涌动不息的情怀,感受那汹涌不止的,沸腾的热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