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 <h3>一一杏林湾一瞥。</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类文明的发展,始于河流。</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街的形成,也印证了这个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 天马山与大帽山的南面水系,最终汇成两条溪流,分别穿过涵头和新涵,流入杏林湾,汇入大海。</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了这两条小溪流,才有了英埭头港,才有英埭头街的繁华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流入新涵的小溪,因靠近港头村,大家习惯称其为港头溪。</p><p class="ql-block"> 流入涵头的小溪,大家习惯性的称其为英埭头溪(或英埭头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一下雨时的港头溪。</p> <p class="ql-block"> 逐水而居的先民们,渐渐地在埭岸上、埭岸边以及东边山仔顶下安营扎寨,形成了英埭头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港头溪的流量较小,除了灌溉外,其他的作用较少。它最后顺着埭岸南边挖土筑埭的沟,向东汇入英埭头港。</p><p class="ql-block"> 而英埭头溪的流量较大,通过涵头以后,与港头溪水汇成一股,在退潮时将杏林湾的滩涂冲出一条弯弯曲曲的港沟,一直通向大海。</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港汊,造就了"小香港"之称的英埭头;成为方圆数十里的货物集散地;成为天马山前的政治、经济、宗教、交通、物流中心。</p><p class="ql-block"> 滿潮时,英埭头港水深可达两米以上,最深处有三、四米。可供货船行驶。当然,就是较大吨位的电船(铁壳机器船),在滿潮时也能来往自如。</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港,支撑起英埭头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甚至繁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至于周围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英埭头港。</p> <p class="ql-block">一一榕树,是闽南村落必不可少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英埭头港有两个码头,村里人不叫其码头。</p><p class="ql-block"> 上游靠近涵洞的还是叫涵头;</p><p class="ql-block"> 下游那个码头叫渡船头。</p><p class="ql-block"> 渡船头靠码头一侧的港内,有一圆形石块突出,状如龟背,俗称石龟。石龟涨潮时没入水里,退潮时露出龟背。稍稍影响船只的正常航行和停泊,航船只能绕过石龟,所以渡船头的码头只能停泊较小的船,或是俟大潮时停泊大船,码头的功能与价值反而低于上游的涵头。</p><p class="ql-block"> 涵头与渡船头相距四、五十米,两个码头之间的岸边有一大榕树。大树的树荫,大半遮住岸上的房子,小半遮住英埭头港。</p><p class="ql-block"> 这棵大榕树,在1959年的8.23特大台风时,被连根拔起,横倒在已经开始干涸的港汊中,连同英埭头港一起结束了自已的历史使命。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 平时,十里八乡的人,将甘蔗、芋头、地瓜、花生、龙眼等应时农产品;或者是肥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齐集涵头或渡船头,搭上渡船到厦门出售。</p><p class="ql-block"> 要到厦门旅游、走亲访友、上学公干,也从这里启程。</p><p class="ql-block"> 这种帆船我小时候也见过。只是当时太小,只记得两条跳板搭住船帮,上上下下的人走路都呈外八字,以求平稳。</p><p class="ql-block"> 后来长大了,曾问当过船老大的隔壁阿伯,才知道当时最大的船,可载五百石的货,相当于五、六万斤,折合现在的二、三十吨。</p><p class="ql-block"> 回航的船载来村民急需的百货,从油盐酱醋日常用品到各式生产生活资料。</p><p class="ql-block"> 生产生活流通的需要,刺激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涵头边的房子,都成了商店或货栈。</p><p class="ql-block"> 小商小贩把四处收购而来的农副产品,卖给商户或货栈,由商栈组织搭船运往厦门贩卖。</p><p class="ql-block"> 从厦门採购来的货物,由各商店再卖给四里八乡来的农户。</p><p class="ql-block"> 附近数十里的人,包括天马山大帽山北面的过岭(同安禾山等地)都要到英埭头作买卖,以弥补生产生活之需。小小的村庄,慢慢成了贸易中心和货物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英埭头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码头和商贸中心,是地理位置的决定,更是历史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同安县城到集美半岛南端的集美,在同集公路未建时,要从大帽山西侧的“小岭缺"翻过来(闽南语称山陵线最低处为“缺"),经过英埭头是最便捷的路线。加上有码头,英埭头自然而然地成为商贸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十八年同安县志记载,英埭头距县城三十五里,有店屋七百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让人存疑,好像英埭头根本就没有容纳这么多房屋的地盘,但英埭头商业街区的火爆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1920年代初,在陈嘉庚先生提议下,华侨集资建造了同集公路,英埭头的港区优势被集美龙王宫码头取代,才渐渐衰落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它的商品集散能力依然强劲。以致于解放后,同安县(厦门市郊区)依然在英埭头设立供销社和粮站粮库。</p> <p class="ql-block">一一同安县英埭头供销合作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一一兑英粮站及粮库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厦门岛。原来南来北往的船只,就无法从厦门鼓浪屿后经过,集美龙王宫码头和水道也都暴露在日军的射程内,失去了原有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所有客货船,不得不选择英埭头港作为中转港。从广东、漳州方向北上的船,为了躲避战火,全部拐进杏林湾,在英埭头港装卸。</p><p class="ql-block"> 卸下的货物,用马驮从陆路运到同安的下洋蔡店装船重新启运。</p><p class="ql-block"> 由福州、莆田、晋江南下的船队,在下洋蔡店卸船登陆,再由陆路转运英埭头港装载继续启航。</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成了当时的物流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战时畸形的形势,更加刺激了英埭头港的发展与繁华。</p><p class="ql-block"> 各种店铺应运而生,各行各业生意兴隆。百货、日杂、生资、商店重复开了好几家;有饭店、饼店、茶馆;有药铺、牙科、中西医诊所;有旅馆、理发店、照相馆;还有乡公所、礼拜堂、办公楼、税务所,有鸦片馆赌场,甚至还有金银加工店、棺材铺!</p><p class="ql-block"> 各色商铺林立,各种商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商铺最多时超过百家。</p><p class="ql-block"> 这对于解放时只有二百多常驻人口的小村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凌晨马嘶狗叫,人声鼎沸,一片杂乱。</p><p class="ql-block"> 装船的,扛包的,抬大件的,你来我往,在颤悠悠的跳板上如履平地;</p><p class="ql-block"> 装马驮,上马架的吆喝声、叫骂声,在黑暗中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的居民,获得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小业主们赶紧购置驮马,用以出租马匹;小商贩们,赚得钵满盆滿,整个英埭头港,呈现出一片"繁荣"。</p><p class="ql-block"> 这种"繁荣"一直延续了七、八年,直到日本侵略者投降退出厦门岛。</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港才又渐渐回复原来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一一现存的英埭头街道。</p> <p class="ql-block">一一英埭头码头至同安下洋码头之间的陆地转运工具一一马驮。</p> <p class="ql-block"> 商铺对外营业的门户一一店窗。白天营业时,将上半片翻起撑(吊)住;下半片在石柱上平放,将商品、样品摆上,以招徕顾客。</p> <p class="ql-block">最让家乡人津津乐道的是,家住兑山街、从小外出就读黄埔军校一期、抗战胜利后官至国民党军中将、22兵团司令兼福建省主席及厦门警备司令的李良荣,随国民党军败退驻守厦门时,曾多次坐着电船回家。电船就泊在渡船头。</p><p class="ql-block"> 这个"辉煌"的镜头,随着国民党军退守台湾,基本宣告了英埭头港历史使命的终结。</p><p class="ql-block"> 随着隆隆的炮声,英埭头港迎来了解放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业主更迭,英埭头的店屋也纷纷转手,早已不是汪、李两姓所有。</p><p class="ql-block"> 从1953年起至1956年,建起集美至杏林的集杏海堤,鹰厦铁路宣告通车。英埭头港枯萎了!</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潮水只能偷偷地从集杏海堤底部的大石缝钻进钻出,英埭头港的源头被掐断了。</p><p class="ql-block"> 涨潮的水,慢吞吞地穿港而上,还来不及漫上滩涂,就又开始退却了。</p><p class="ql-block"> 整个杏林湾,绝大部分成了滩涂。滩涂上的枷定(红树林),由于长期得不到海水的滋养,渐渐干枯,成了家家户户的柴薪。</p> <p class="ql-block">一一这就是枷定,学名红树林。</p> <p class="ql-block">一一1956年,集杏海堤建成,彻底改变了杏林湾,英埭头港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郊区直辖的灌口拖拉机站派出大型拖拉机,将干枯的滩涂翻了一遍。兴高彩烈的孩童们,跟在拖拉机后,一遍遍地追逐着,欢呼雀跃着。</p><p class="ql-block"> 翻好的滩涂,撒上山青种子(一种高大的草本绿肥),很快就长出了比人高的青纱帐。</p> <p class="ql-block">一一人工培养的草本绿肥,土名山青。</p> <p class="ql-block">那个退潮时港汊蜿蜒、万亩蛏田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涨潮时碧波千倾、宛如明镜的杏林湾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取而代之的是万亩良田。</p><p class="ql-block"> 1968年,集杏海堤的内侧干脆又填上三、四十米宽的土堤,彻底堵死了从大堤底下石缝出入的海水。土堤上挖好沟渠,滚滚九龙江水浩浩荡荡流入厦门岛。</p><p class="ql-block"> 杏林湾萎缩成小小的内湖。</p><p class="ql-block"> 杏林湾一下子又增加了三、五万亩良田,这就是这次围垦的最终目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占地11万平方米的园博苑,座落在杏林湾南畔。</p> <p class="ql-block">一一美丽的园博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旧的消失了,新的出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 class="ql-block">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人们,用新的思维,新的目光,新的画笔,涂抹着崭新而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现在,杏林湾成了高楼林立的集美新城;大学府第、商品楼区、中国科学院的城市环境及海西稀土研究所,还有占地11万平米的园博苑,都座落在这片曾经的海滩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孙坂南路拐进村里的水泥路,下面就是原来赫赫有名的英埭头港。</p> <p class="ql-block">英埭头港彻底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连一点点蛛丝马迹都没留下!以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生的英埭头人,都不知道英埭头这个村庄,原是热闹的码头!</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现在进村的水泥路下,遮盖着当年赫赫有名的英埭头港,谁都无法相信!</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如今的楼堂馆所,就是当年的滩涂港湾,会让人觉得不可思异!</p><p class="ql-block"> 而社会前进的步伐,让人体会到什么是沧海桑田!什么是万事皆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港,成了被遗忘的记忆,成了茶余饭后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一一老郭</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9-8-2</p><p class="ql-block"> 重新整理于2021-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