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汤和因病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汤和一生战功卓著,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审时度势,适时引退,是朱元璋手下少数几个得以功名终老的开国元勋之一。下面这只青花梅瓶,瓶肩赫然写有“赏赐 统军大元帅信国公汤和受用 大明洪武二十二年秋月吉辰谨记”的铭文,这在明洪武瓷器中第一次发现。除开铭文,仅从瓷器鉴赏的角度,这件梅瓶无论是造型,胎釉 特征,青花发色特征,纹饰等等,应该是一件开门的洪武青花瓷。但有了这段铭文,此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存在许多的疑问。最大的疑问在于,1973年11月国家文物部门已经对汤和墓进行了考古发掘,据专家考证,汤和墓墓室在历史上至少两次被盗。1973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发掘该墓时,偌大的砖石墓内被捣碎打烂的陶瓷片随处可见,虽然清理出上百件精美文物,但都是一些小件。而令考古专家惊喜不已的是,一件大型青花带盖瓷罐竟然完好无损,未被盗走实乃不幸中之万幸。但这是一件元青花瓷,而非洪武当朝瓷器。这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罐”青花瓷器可谓是国之瑰宝,是研究元明之际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在考古发掘报告中并没有提到发现有赏赐铭文的瓷器整器或者残片,如此器真为朱元璋赏赐汤和之物,按理在汤和死后应该会随葬。当然,这个疑问也可以有其他的解释。大家还是针对实物进行鉴赏和质疑吧。</h3> <h3>这件赏赐汤和铭文梅瓶造型端庄,线条优美流畅,整个造型还有元代梅瓶的影子。</h3> <h3>云肩绘凤纹,其中一个云肩内青料书写“赏赐 统军大元帅信国公汤和受用 洪武二十二年秋月吉辰谨记”字样。有铭文的瓷器十分少见,以赏赐大臣为名的瓷器更少见。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找机会对他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此事足见汤和的聪明与智慧,同时也是汤和能够平安终老的一个重要原因。</h3><h3>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诸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此梅瓶当是朱元璋对汤和的赏赐之物。</h3> <h3>胎釉是典型的洪武特征,青花发色也是洪武的典型表现。釉质肥润,釉色奶白,这也是洪武瓷器的一大特征,釉面缩釉明显。</h3> <h3>铭文书写流畅。铭文为:“赏赐 统军大元帅信国公汤和受用 洪武二十二年秋月吉辰谨记”。统军大元帅,信国公都是汤和退隐前朱元璋给他的正式封号。洪武二十二年汤和正式告老还乡,朱元璋赏赐汤和及其家人大量金银钱财,但史料中未提赏赐其瓷器。</h3> <h3>龙纹尚有元龙的影子,元明过渡特征明显,符合洪武晚期的时代特征。</h3> <h3>龙为三爪,与汤和的身份相对应了,龙爪的画法尚有元代风格。</h3> <h3>凤纹清晰生动,青料吃胎明显,浓重处下凹明显。</h3> <h3>胎质细白坚致,明早期御窑典型胎质。</h3> <h3>底足是典型的明早期修足工艺,底足中心部位有一暗红色圆形印迹,这种情况在元瓷中比较常见,应是特殊垫烧方式留下的痕迹。</h3> <h3>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盖罐,现藏安徽蚌埠市博物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