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我20年的军旅生涯中,宁波、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都不会忘记。而宁波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地方,算得上是我的第二故乡吧!在那里记载着我一个十五岁少女太多太多的人生第一次体验。</p><p> 第一次离开家,</p><p> 第一次长时间的离开父母,</p><p> 第一次出远门就是近一千五百公里,</p><p> 第一次体会家书抵万金和见字如面的内心深处的震撼,</p><p> 第一次体会父爱如山的温暖与感动,</p><p> 第一次佩戴领章帽徽的时的兴奋不已和彻夜未眠,</p><p> 第一次感受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兵被称呼为解放军阿姨的窘迫、尴尬的心态和假装心不在焉的淡定,</p><p> 第一次经历南方湿冷,冻的骨头疼的寒冬,</p><p> 第一次发现不仅仅手会生冻疮,脸上也会被冻伤……</p><p> 第一次在冰水中赤脚清洗冬装和套着塑料袋穿着被雪水完全浸湿的棉鞋,依然英姿飒爽的在训练场上完成严格的队列训练……</p><p> 第一次真正心智上的成长,学会微笑着哭泣后,再笑着去面对一切。</p><p> 第一次知道摔倒了,再疼也不能放弃追求完美的信念,生活中没有人可怜和相信你的眼泪</p><p> ……</p><p> 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是一个美好的用青春撰写的回忆。</p> <p> 记得1977年1月8日凌晨3点,父亲骑着二八自行车,我坐在车大梁上,最后一次像乖乖女一样享受着父爱,感受到父亲蹬车时,已经不再像我小时候那样轻松自如,我使劲地把两条腿往前伸,尽可能让父亲减轻一点负担。父亲用十几分钟就把我送到了海淀区政府大院武装部大楼门前的空场,动作麻利地放下了简单的行李(一个手提旅行袋、一个部队发的被褥打成的背包、一个灌满白糖水的军用水壶和装有平时我爱吃的小零食的军用挎包)转身就走了……。千万别误会我的父亲,他因为我当兵已经近一个月没有好好的睡觉,而且,我们父女俩在来的路上约定好了,到了目的地他不停留,我也是下了保证——不哭鼻子!不许掉一滴眼泪!</p><p> 那天月亮🌙格外的明亮,院墙四周的路灯显得有些昏黄。很多同学在忙碌中唏嘘着,有很多父母强笑着,流着泪和女儿拥抱告别。天蒙蒙亮了,大约是四点钟左右,我们海淀区八十五名新兵分别坐在三辆军用大卡车上,缓缓地向北京火车站出发了。我心里一直以为父亲放下我就骑车回家了,是心灵感应?还是对家乡的眷恋?从上车的那一刻起,我的眼睛就一直盯着汽车篷布外可以看见的一切,期盼着能再看见父亲的身影。当军车刚刚驶出区政府停车场出口时,我兴奋不已的在一扇大门边扑捉到父亲熟悉的身影,他吸着烟,右手从内向外的挥动着,我还特坚强的说:爸爸,再见!我守约了,没哭!爸爸手中燃烧的烟头频繁的闪亮着,那只挥动的手一直不停的晃动着,直到我看不见了都没有放下来……</p><p> 北京站,我们从人山人海的过路人群中,紧紧的跟随着带兵的排长几乎是一路小跑的上车,落座。很多家长在站台上挥泪,大声的叮嘱着、拜托着……大约七点半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在一片哭声中驶离了生我养我的北京……</p><p> 一路平安,从上海转乘客轮没多久就来到了宁波码头,此时此刻的感觉已经没有离开家时的兴奋。周围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再是一片冬季的荒芜,水乡的绿色让人觉得新鲜,数九寒冬湖面上波光粼粼,路边的小溪水流潺潺,宁波人大嗓门的交流方式让人觉得像吵架,地方方言一句也没有听懂……这时候,才突然开始想家了,有点后悔当时和父亲分别时,怎么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拥抱,怎么就没有好好的表达出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的心情,表面的坚强都是装出来的啊!</p> <p> 宁波宝幢宝林路一号是我军旅生涯的起源地。在那里我和我的187名战友共同经历了三个月严格有序的新兵训练(1977年1月10日--3月10日),完成了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到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良好军事素养的合格女兵的人生蜕变。</p><p> 当年没有现在的便利条件,可以随时随地的保留各种影像资料。这张照片是2019-8同年兵战友重返营地拍摄的训练营大院门口。</p> <p> 这张照片我们新兵连四排战友和连长、指导员、教官、排长们在1977-3-10训练结束后拍的集体合影。</p><p> 我用这张照片作为美篇的基本资料,在2019-3-2制作了新兵连四排美篇相册,不经意间触碰到了战友们四十二年沉默已久的战友情愫。其他,三个排的战友通过微信提供信息,在短短的三天里,近百人集体回忆,把整个新兵连全体战友的名字对号入座,凭借四张照片完成四部美篇相册,把187名四十二年前的新兵连战友编辑入电子版美篇花名册。随之而来,在2019-6-(15-16)两日,在上海籍战友程伟的策划,十一位姐妹花的筹备,完成了八十位新兵连战友四十二年后的上海大聚会。了却大家几十年的牵挂和思念……。</p><p> 你找到我了吗?当年我们新兵连一共十七班,四排是由十四至十七班组成。拍照时基本上一个班站一排。我是十五班的,按顺序我们班在第三排。右边第五个……</p> <p> 这就是我在新兵连结束的最后一天在宝幢宝林路一号我们宿舍门前拍的。一看就是傻傻的新兵蛋子。崭新的军装肥肥大大,还没有完全驾驭她的精气神。</p> <p> 1977年3月10日新兵训练结束了。在连长的分配点名中,来不及相拥告别,所有人就在刚刚熟悉后,再次别离,第一次理解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具体含义。 </p><p> 美丽的东钱湖畔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我的人生,我和二十几个同年兵一起在那里用青春抒写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寄存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理想和刻骨铭心的情感。以至于走过了很多部队都从未忘记过东钱湖,接触了那么数以万计的不同单位的战友,都从未忘记过当兵伊始同吃、同住、同学习、形影不离的机务连战友。</p> <p> 闫晓旭1976年12月在北京接兵,在她和五位排长的一路陪伴和引领下,我们顺顺利利的从首都北京出发,经历了铁路和船运、汽运,终于到达了位于浙江宁波的目的地——宝幢宝林路一号(东海舰队新兵训练营基地),她又继续担任新兵连三排长,身先士卒的把我们训练成具有军人基本素质的合格士兵,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完成了第一次人生华丽的蜕变。</p><p> 我们有五个分配到载波班的同年兵,只有我来自新兵连四排,宋娟、崔玉英、孙钢三个北京兵、何龙仙一个上海兵,四个人都是她亲力亲为带出来的新兵连三排的战友。</p><p> 到了通信连,才知道晓旭姐姐是我们321机务站的副站长。她一直都是我心目中热情洋溢,善良,正直无私的学习榜样之一。</p><p> 在分别40年后的2019年5月,终于在微信中和姐姐联系上了,激动的心情让我话不成句就已经泣不成声。战友情也许就是这样,你一直静静地活在我的心里,定格在青春似火的年华故事里,虽然有时间度量,心与心依然是零距离。无隔的交流让人感觉到温暖。牵挂、惦念、祈福再一次把我们心绪拉回了东钱湖畔。多想再一起听到起床号列队晨练,多想再一起哼唱着歌曲去山坡上欣赏杜鹃花,多想再一起去陆军235的自留地“偷菜“……</p><p><br></p><p><br></p> <p> 这是我的师傅兵姐姐陆露霞,她七五年入伍,上海人。可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上海小女人的嗲声嗲气。性格豪爽的她有一股阳刚之气,更有侠女的柔肠。在她的指导下,我顺顺利利的“出徒“。</p><p> 露霞姐姐还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之一。入伍那年我还没满十六岁,很多人生道理还处在一知半解,半眯半醒之时。从踏上军车奔向老北京火车站的那一刻起,瞬间的成长便随之而来。在部队不会因为年龄小而在条令条例面前放宽标准,在军营里的各个岗位上,不会因为年龄小就让你随心所欲的任性。就如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没有人相信眼泪,没有人因为你的软弱无能而有怜悯你的义务和责任。当年露霞姐姐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师傅在专业技术上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爱。师傅外表看着大大咧咧,其实,内心深处非常细腻缜密。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我们两个的性格有很多相像之处,相处的非常融洽。</p> <p> 1977年3月底,我们同一个新兵连二十几名战友一起来到了东钱湖的舰队司令部电话台,我们四个北京兵和一个上海兵,五人被分配到电话台载波班321载波站。1978年机务连与通信营电话台剥离成为独立的一个连队。</p><p> 这张照片是1977年5月换装后,第一次穿上白下蓝的军装,载波班的老兵姐姐们带我们一起在东钱湖畔合影留念。并且还嘱咐我们把照片寄回家,让父母亲放心。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不仅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端正每一个人心中的品质,提升内在的素质。不仅仅身体锻炼的灵活强壮,最关键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世界陶冶的纯正,朴实无华。</p><p> 那一年,我们几个人都是当兵时期最胖的时候。大家常常自嘲,开玩笑自我安慰说,肥狗胖丫头壮门面。那时候,我们五个人的身高基本一致,一起同进同出的时候很多,常常被战友说,这次机务连挑选的女兵真棒,也因此成为被男兵关注的一道风景……</p><p> 照片从左至右:李敬群、何龙仙、崔玉英、孙钢、宋娟、夏誉健(75年入伍的老班长)。</p><p> 记得照片的位置是大礼堂右侧路往西到尽头就是东钱湖的湖畔,背景中最清楚的三层楼是通信连和机务连男兵宿舍,以及机务连的连部。左侧较高处的楼房就是我们和电话台的女兵宿舍和电传分队战友们的宿舍、食堂、工作区……</p><p><br></p><p><br></p> <p> 这张照片是和上面的那张照片同一天拍的,现在想想当时真的是我们的同年兵都是胖胖的。</p><p> 记得我们到电话台的第一顿午餐,把司务长缪三元和炊事班长吓坏了。在新兵连的三个月早上是泡饭,中午是米饭,晚上还是米饭🍚。作为北方人真的馋面食了……。而下连队的第一餐白花花的大馒头太诱人了!吃得少的那一顿吃三四个是普遍现象。最多的是九个,我们自己都没想到怎么那么能吃!打饭的时候,就看司务长蹲着门口的台阶上,一脸发愁的样子,嘴里碎碎念叨着:不许浪费,吃多少,拿多少啊!</p> <p> 第一次穿着上白下蓝的夏季军装,记不清是谁的相机📷了,但是,当时的情景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清晰看见,历历在目。我们的对面站着载波班的老兵姐姐们,她们指挥着,纠正着,评价着,再笑一点……,再靠近一点……。从照片中不难看出外面五个人的身高基本一致1.65~1,68米。统一的制式军装一穿,就是精神。</p><p> 左起排名:崔玉英、宋娟、何龙仙、李敬群、孙钢。</p> <p> 这张照片中的十个人都是当年321的女兵,还有一位叫夏誉健的班长和老兵郑秀恋,不知道她们为什么没有和大家一起拍照。</p><p> 我们十几个战友共同住在五号楼二层西边最里面左侧、阳面的一个大房间。屋里一共有三个大窗户,两个朝南的窗外是栽满松树的山坡,山坡上面还有战友们开拓的长势良好的自留地。每逢播种的节气,我们都会种上应季的蔬菜,用来改善连队的伙食。朝西侧的窗外,可以看见山坡上陆军老大哥235通讯站的营区和我们每天进入坑道机房值班必经的一条近似胳膊肘弯的盘山路和通往横山头通信线路起始点小山坳。</p><p> 房间里一共有六张上下铺,朝南的窗户前有两张三屉桌,桌旁靠墙各摆放了一组上下铺,我和陆露霞睡在靠西墙的位置,我们对面是黄晓非和夏誉健。宋娟、崔玉英的床铺在北侧两组上下铺的上铺,孙钢睡在宋娟的下铺。正对宿舍门口的床铺是赵孟枢和何龙仙,她们对面是闫晓旭和冯建明。我们刚刚下连时,郑秀恋外出学习了,回来就住在崔玉英的下铺……。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十几位战友同吃同住和平共处,亲如姐妹,其乐融融。</p><p> 记得那时候,我们年龄小,手臂力量不大,洗冬装、洗蚊帐都会一起在水房,把洗漱池放满水,人站在上面去用脚踩,洗干净了,还是两个人一起拧干水分再晾晒到设立在宿舍楼房与食堂之间的晾衣场。</p><p> 晾衣场和宿舍楼一样宽,由西向东平行架立了间隔八十公分用粗铁丝拉起来的大约十道晾衣绳,平时基本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如果赶上艳阳天就往往需要用背包带再添加充当晾衣绳。南方的天气比较潮湿,被褥不经常晾晒真的会发霉哦!在晾衣场也经常会发生拿错军装的事件,老兵姐姐们就告诉我们把名字绣在衣襟的内侧,即便别人那走了,也可以失物招领寻回来。当兵的第一年,老兵姐姐们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专业知识和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让我们受益终身。</p><p> 前排左起:赵孟枢、何龙仙、黄晓非、孙钢、李敬群。</p><p> 后排左起:陆露霞、闫晓旭、冯建明、崔玉英、宋娟。</p> <p> 还记得每年杨梅、蜜桃熟了的时候,322的战友都从横头山给我们成筐的送来新鲜水灵灵的杨梅,那是我这辈子吃的最多,最新鲜,最好吃的杨梅。我们把洗脸盆冲洗干净,大家在宿舍进门处围坐在一起,一边洗、一边吃。吃不了的杨梅就用高度白酒和白糖1:1:1的泡起来,对治疗腹泻绝对比痢特灵管用……。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直到调到天津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每年的杨梅季节,我都会浸泡几斤杨梅酒寄给在北京妈妈……。</p><p> 吃桃子的时候,大家也一样的围坐在一起,就是桃毛有时候弄不好抹到脸上、胳膊上……都是奇痒无比……现在想想都过瘾,在市场上看见新鲜的杨梅时,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战友们一起吃杨梅的情景……</p> <p> 有时候,在百度上看见杜鹃花的图片,或者生活中遇到盛开的杜鹃花,就会联想到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东钱湖营区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郁郁葱葱的翠柏林的映衬下,格外的妖娆,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每每从机房下岗回来的时候,都会蹦蹦跳跳的哼着歌、唱着曲穿梭在花丛中,偶尔还会采摘一束插在装满水的军用水壶里,放在桌子上装点一下肃穆的军营宿舍。当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一到检查内务的时候,就会贵在神速的清理干净。</p><p> 有时候,我们还会嬉笑玩闹着,一路小跑的从山坡上一口气跑下来。把盛开的杜鹃花扎成花环,戴在头上、套在脖子上、缠绕在手腕上……。虽然,我们都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在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面前,也会有掩饰不住的时候。</p><p> 偶尔,我们还会偷懒抄近路走直径,从坑道口出来,直接走几十米的山路,中间再跨过一条泄洪沟,就能到达我们的宿舍楼附近,可以节省一多半的时间呢!如果规规矩矩的走通往坑道机房的那条水泥路的胳膊肘弯(拐弯处的上面就是陆军的防地。)大约应该是几百米哦!</p><p> 我记得有一次抄近路,因为跑的太急太快了,在泄洪沟处原本应该一跃而起轻松跨过去,却因脚下拌蒜一脚踩空跌入沟内,泄洪沟有一米的深度,沟沿刚刚硌在胸口,哭都哭不出来的疼和尴尬,真的是糗大了。跑在前面的和后面跟着的战友,一下子围过来嘘寒问暖,检查是否有檫伤。七手八脚,神速度的就把我拽了上来……。这一跤让我记了一辈子,也暖了一辈子。</p><p><br></p> <p> 我们321机务站的老兵姐姐们,对我们都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从下连队第一天开始,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总是耐心细致的讲解,亲力亲为的手把手的传授经验。从直流电到交流电,从一个电阻器到整个机房里所有机器设备,每一张电路图的熟记于心。从零基础的白丁,到能够代表机务连和战友们一起去舟山基地参加大比武的演练。从老兵姐姐带我上岗,到我带新兵守机值班……。细心点人从照片中的站位和每个人的姿态就不难看出,载波的女兵官兵平等,像一家人一样亲如姐妹。</p><p> 一件件往事铭刻于心。感恩新兵连遇见连排长、教官们率先垂范。感恩入伍下连队就遇到您们这样人品优秀、技术娴熟、为人谦和、心地善良、正直率真的领导和老兵哥哥、姐姐们以及众多的战友们。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在我的军旅生涯初期奠定了高品质的根基,高起点平台的奠基人~机务连的战友们。</p><p> 树上左起:崔玉英、闫晓旭、冯建明、郑秀恋、陆露霞、宋娟。</p><p> 树下左起:黄晓非、李敬群、孙钢、何龙仙、赵孟枢。</p><p> </p> <p> 正是因为军旅生涯初期奠定了高品质基础,才使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老兵姐姐们无言的行动教会我很多东西。在我青春岁月的履历表中,留下了非常璀璨夺目的一页。陆露霞和夏誉健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家的时候,她们都会给予我亲人般的呵护与关爱。陆露霞是我的师傅,培训班结束后,第一次上岗就是她带我。手把手的教我如何使用电烙铁,教会我怎样处理焊点才更结实、美观。教会我如何多快好省的“中间开花”排除法。如果利落的去除电线外皮,对接出结实、漂亮的接头。怎样操作才能安全不被电……。</p><p> 记得机房的木地板经常需要打蜡维护,那一年,在执行保障东海”打捞阿伯丸“通信畅通无阻岛任务时,刚刚养护完地板,通信站领导来电话,要求带班的老兵接听,我拿着听筒喊在配电房准备夜宵的露霞姐姐接电话,她忘了地板打蜡的事情,健步如飞的冲过来了,接过电话听筒的同时,因为,脚底打滑整个人从桌子底下的空间一穿而过,滑出好几米,就这样都没有妨碍她接听电话。躺在地板上认真的听着对方下达的每一句命令……。也幸亏电话线没有太长,挂了电话,姐妹俩相互搀扶、小心翼翼的爬起来,收拾好被电话线拽到地上的物品,已经是该交接班的时间……。</p><p> 照片中最左边就是陆露霞和冯建明、郑秀恋在司令部大楼前的草坪上。</p><p><br></p> <p> 记得那一年,需要东钱湖321机务站作为起始点,到横山头322机务站为终点,铺设一条新的通讯联络线。分明线和暗线两部分。暗线部分需要挖60公分宽、70公分深的电缆沟用于埋线……。四十多年前可没有现在的施工用的小型挖掘机械工具,大多数都是手提肩扛。</p><p> 柯永华副连长提前带领几个男技师和老兵,沿途用白灰把东钱湖机务站需要完成的人工挖掘线路做好了标记。全站和连部以及当时代训的部分载波学员,大约六十多人列队,带着铁锹、镐头和两个大锤及钢钎,呈纵队一字拉开摆开阵势,想象着任务完成的不费吹灰之力。</p><p> 记得当时柯副连长用他很有特色的沙哑声音下达的挖掘任务:不分男兵、女兵,每个人每天必须完成三个延长米。这样需要七天的时间就能圆满完成任务。</p><p> 开干!听到一声令下,大家便各就各位,抡镐、挥锹的操练起来。两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柯连长当时想着,等男兵先完成任务后,再帮女兵干。可时间过得真快,进度完成的太慢,他自言自语的说着:这个进度七天怎么能完成任务啊!刚巧我听到了他的话。</p><p> 当时,女兵基本上都是拿铁锹,遇到坚硬点的土质或者石块,根本就挖不动,而抡镐的男兵一口气也抡不了多少次。我悄悄地跟柯副连长说:不是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吗?连长您的安排有问题,把女兵和男兵混合编队,两个男兵一个女兵,一个抡镐刨和两个拿用铁锹铲一组,用镐刨的有休息的时间。连长听了我的建议,很快就看到了效果。挖掘速度之快,出乎连长的意料。</p><p> 分别四十二年后,和机务连的战友重新在微信群中联系上以后,聊天时说起这段经历,还说:“ 当年,你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建议很好!你同谁合作知道吗?我参予了,不记得是同谁配合了,我的运气不好,分的那段有很多石头,手都磨出起泡了,不过,不让那女兵受累到是真的。那时候,特别是我们新男兵傻傻的埋头苦干,看到女兵,还会脸红,害羞呢。”</p><p> 记得那天天气炎热,大家挥汗如雨,由于有女兵一起劳动,男兵们还不好意思脱掉上衣,最后实在太热了,在柯连长的带头下,男兵们脱去了早就被汗水浸透了的上衣,更加拼命的挖掘着……。</p><p> 1977年还没有现在方便快捷的创可贴,卫生员的小药箱里,就是纱布和绷带,人丹和松节油,红药水和紫药水……。很多人手被石头磨出了水泡,又由于用力过猛而都绽裂出血了。卫生员为他们简单的处理包扎后,依然轻伤不下火线的继续努力中。</p><p> 为了抓紧时间赶任务,炊事班的战友不辞辛苦的做好防暑降温的保障工作。记得当时是一个大脸盘胖胖的战友,穿着围裙,把熬好的绿豆汤加冰块,放在两个大号的保温桶里,推着手推车一碗一碗的递到每位战友的手中。</p><p> 那一天晚饭前,柯连长下令收工的时候,一条蜿蜒的电缆沟垂直的沟壁,检验合格率百分之百,长度超过了预先下达的任务量……。以此类推,七天的任务,我们只用了三天半就顺利的完成了。</p><p> 时间过得好快啊!说起这些往事好像就是前几天发生的一样,脑海中依稀可见战友们年轻时的模样,忽然间发现他们中间很多人的名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记忆犹新。青春的故事真美。战友们真美!</p> <p> 当我在兵姐姐闫晓旭副站长编辑的相册里看到这张黄忠民技师的照片时,脑海中就浮现出印象最深刻的那次上岗考试。 </p><p> 当时,黄忠民技师作为主考官,他有点“老谋深算“的模样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们五个人:你们可以一起考,半小时内把线路恢复正常就算成绩优秀。你们现在去门外等着,一会儿开始考试!我们规规矩矩的呈一字排开,站在机房门口的坑道走廊上,每个人的表情都没有了平时的笑容。个个心情自然都很严肃。看着黄技师拿着电烙铁等工具走向设备,心里就咯噔一下,难道他还会更换元件不成?我开始猜测他会在哪里动手脚?</p><p> 黄技师改变了以往老兵师傅们惯用的手法——只是取下某一个插头或者在某一条线路的插头上缠绕细铜丝形成短路的故障。他居然用电烙铁更换元器件,把曾经被击穿不能用的电容器换上,可以说是真砍实凿的在线路板上制造出人为故障。而且,他的每个焊点都非常漂亮、光滑,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多亏兵姐姐黄晓非技师讲课讲得特别棒,师傅陆露霞和其他所有兵姐姐们带教的特别出色,我们五个人一起合辑出怎样配合才是最佳方案。一组设备被我们按上下左右分成了四个区域,大家按部就班的实施中间开花的规则,从端口输入信号,断开、接通,再断开、再接通,顺藤摸瓜,轻松的找出故障盘。取图纸,对应每一段集成线路很快就解决了战斗。我们看着黄忠民技师脸上得意洋洋的笑容一点点退去,就更有信心的完成了考试,恢复了通信线路的畅通。他会意的笑了,非常正式的宣布考试结束时,我们五个人抱在一起大声的欢呼声划破了坑道里的寂静……。</p><p> 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心里一直感觉亏欠黄忠民技师一个道歉。为什么这样说呢?</p><p> 时间倒退至1979年新兵正式上岗的前几天,大约有十几个新兵和其他单位代培训的学员一起到机房听黄忠民技师讲课和介绍整个机房内各种设备的布局以及走线的情况,什么电流如何从变电箱的380伏转换成220伏等等……。还记得那个放置小型设备的架子吗?就是紧挨着配电室门口的那个宽六米,高三米,分上下六纵四横的铁架子……。</p><p> 记得在大家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值班时,就总是感觉设备架带电,想着忙完机房常规检测后,好好的检查一下线路,肯定有哪里儿漏电了!这不是,还没来得及告诉黄技师设备架带电的情况,他已经搬着梯子攀上去了,他的手刚刚有力的握住设备架的立柱,电流通过人体的麻苏感一下子把他从梯子上打翻在地板上,就在他倒下瞬间伴随的一声大叫“啊!“、大家都下意识地围拢过去搀扶他起来的时候,我一下子想起来……曾经让一个新兵在配线架上连接过电源线,是不是他接错了!?说时迟,那时快,我和大家呈反方向的跑到设备架与呼叫台之间的配线架背后。我的天啊!眼前的接线顿时让我懵圈了:设备架带电的罪魁之源就醒目的呈现在那里,红色的火线结结实实的拧在了黑色地线的位置。想骂人、想扇自己……。亏欠、自责、羞愧……多种复杂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神速的拉下线头,同时告诉当班的战友断电数秒,一切恢复正常后。我把那个新兵叫到配线架前,询问他是怎么接线的?我不是想推卸责任,只是想让他知道做事情不认真是会产生严重后果。更多的是告诫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能够亲力亲为完成的事情,一定就要自己动手力争完美的操作。看到黄技师安然无恙地从地上爬起来继续给学员们授课,一带而过的平息了跌梯的意外,可这份愧疚感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一直想真诚地说一声:黄技师!对不起啊!虽然错不是我犯的,但是,没有很好的检查一下就是我的错。害得您当了一把“空中飞人“!如果有机会再见,一定给您深深的鞠躬表达歉意!</p> <p> 记得机务连伙房曾经养过一条这样的小土狗,只是它的头顶有一片白色的皮毛。它刚来机务连时,也就是照片中这样的小幼崽大概才出生两三个星期吧。开饭了!战友们在食堂门前列队,它就蹲在门口看着,等大家走进来了,它就会选择最喜欢的女兵就餐的桌下趴着,那样它可以很容易的把小肚子吃得鼓鼓的,四个小短腿儿有时候觉得快走不动了都不舍得离开那块“风水宝地“……。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都习惯叫它“小板凳“。因为,它的太胃口太好了,又什么都吃,胖胖的身体,短短的腿,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小板凳。</p><p> 有一天,黄忠民技师和那个胖胖的皮肤呦黑的炊事员战友,(好遗憾!我记不清他的名字。老兵王卫东不愧是当年机务连的文书,他看过美篇后告诉我:食堂胖墩墩的战友叫周德林 。江苏76兵。)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喝了点酒,嘀咕着准备把“小板凳“杀了吃狗肉。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女兵都劝他俩别杀小板凳,有这么一条小狗在,可以跟大家一起玩呢!可能是酒精的作用,他们执意用一根麻绳把小板凳吊在食堂的门框上,用斧子去劈它的头,砍了三次,小板凳哭着、哀嚎着,四只小短腿儿使劲的乱踹……。也就是那一次,我才知道小狗真的会哭😭!会掉眼泪哦!柯连长来了,一脸怒气!用沙哑的声音大吼着制止了他们的行为。终于停手了,从卫生员那里拿来了小瓶的云南白药和绷带……,小板凳没几天就恢复了正常。直到我离开机务连的时候,它每天还是在食堂的一亩三分地处玩耍,像跟屁虫一样尾随着炊事班的战友们……。</p> <p> 载波班的老兵姐姐们从来都是坦诚相待,把自己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我,”中间开花”快速判断和排查机器及外线故障,用最短时间恢复和保证部队上传汇报及时,首长下达指挥命令精准到位。</p><p> 记得刚到连队的第二天载波培训课就开始了,当时真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一切学习内容都是崭新的,大家都唯恐自己拖后腿就玩命的背,反复的看,不懂的就虚心的向老兵请教。不到一个月渐渐的一切陌生字符、线路图都变得那么清清楚楚。一百零八个盘的线路图熟记于心,假设的电流信号在图纸上就像自己在迷宫中熟练的从入口快速的到达出口一样流畅。</p><p> 在部队正是因为遇到了这样出类拔萃的带兵人,才有了我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从他们的身上读懂了工作只有认真钻研、学会脚踏实地、掌握真才实学,才可能“打遍天下无敌手“。才能真正意义上做的保证部队通信线路畅通无阻。在她们的带教中感悟了所有尊严与尊重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靠能力和努力获得的。感恩老兵同志们当年的严格要求,让我受益终生。</p><p> 左起排名:冯建明、黄晓非、陆露霞、郑秀恋、闫晓旭、赵孟枢。</p> <p> 这张是网络上战友们分享纪念自己曾经当过通讯兵的照片。</p><p> 看到这张照片就感觉非常熟悉和亲切。那一年,我们也都有这样英姿飒爽的样子,出现在东钱湖畔树立的电线杆上。记得最开始训练的时候,通信连外线班的男兵们都不相信我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姑娘能够顺利地爬到电线杆的顶端,更别说在空中排除故障接线啦!甚至拿着攀岩电线杆的专业脚套当面和我们打赌……。看着他们一双双充满蔑视的目光,我们一次又一次给他们的惊喜,让他们不再小看机务连这批新来的“新兵蛋子”。</p><p> 连领导和老兵战友们为了让我们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尽可能早日完成独立执勤上岗培训任务,在理论学习完成后,就让我们立体化、全方位的去了解电话台、机务连、通信连的三者分工合作的关系。懂得团队协作缺一不可,才能顺利完成保证司令部与部队之间,上传下达的通讯联络任务。真正做好千里眼、顺风耳的保障工作。</p><p> 因为,外线分明线和暗线,那天,我们沿途步行或坐在挎兜摩托车上,和通信连外线班的战友们完成了一次从东钱湖到横头山的巡线。根据每一根电线杆的标号,熟悉和记录相对应的周边环境,是在山坡、湖畔?还是在竹林、隧道?是在乡间小路旁,还是横穿马路或者稻田?是在荒无人烟的山沟或者山巅?还是在相对热闹的乡村公社?……。看似简单的像游山玩水,切身体会了外线班战友巡线的艰辛。</p><p>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在天气恶劣、外线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们在线路的终端,仅用一个万能表的正负两极测量出的电阻数据,经过测算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现故障的具体位置,避免或者减少外线战友跑冤枉路不应该付出的辛苦,缩短故障排除的时间,提前恢复电话线路畅通。</p><p> 记得那时候,每每台风来袭,一旦发现外线故障时,只要我们准确无误的报出故障点。通信连外线班的战友们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解决战斗,并且用他们的方式表示感谢。那种战友配合默契的喜悦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常常是见面后一个热情的击掌,伴着一句简单的:谢啦😄!</p> <p> 战友情温暖。因为,那一刻你就融入在我的血液里。那时候的物资没有那么丰富,我们无论谁有了好吃的,都不会自己独自享用。那怕每个人就一口也要大家平均分配。无论谁身体不适,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的为她排忧解难。去食堂像司务长张军发要好吃的。病号饭,你还记得是什么滋味吗?细细的清汤挂面,汤水中淡淡的咸香,绿油油的小油菜或者是鸡毛菜像翡翠一样点缀着荷包蛋的洁白与润滑。好像这种病号饭有它神奇的功效,吃不了两顿就身轻如燕,那里去找什么病倒如抽丝的依据。也难怪那时候司务长张军发会开玩笑的说:哪里是有病啊!分明是馋了,想吃病号饭。现如今,我会隔三差五的做一碗这样的“病号饭“犒劳犒劳上班辛苦的家人。</p> <p> 战友情难忘,因为,你在那一刻就住进了我的心底。我和崔玉英蹲着月季花丛中,那时候没有彩色胶卷,黑白照片就看出当时如花似玉的年龄和像花一样绽放的笑脸。虽然是身着戎装,青春的稚嫩无法掩饰。岁月静好,正是有无数个像我们一样的青春少年作为守护者为祖国无私奉献出自己的芳华。</p> <p> 记得这张照片应该是在司令部办公楼前右侧的草地上拍的,旁边有很多棵高大的雪松。我、崔玉英、孙钢、宋娟是同年来自北京的战友。我们从1977年3月开始,朝夕相处到1979年8月底。那一年,我和战友何龙仙跟电话台的很多姐妹们一起再次返回宝幢宝林路一号院,上学去了。 </p><p> 两年五个月的时间在人生的旅途中真的是很短暂,可这一段时间所经历和遇见的人和事让我感动了一辈子,回味了一辈子,惦记了一辈子!</p><p> 左起排名:李敬群、崔玉英、孙钢、宋娟。</p> <p> 这张照片是和上一张照片同一天拍摄的,我们的右边就是那个标志性建筑物~标语影背墙。在东钱湖生活的战友可能都在这里留下过倩影吧!</p><p> 左起排名:崔玉英、李敬群、孙钢、宋娟。</p> <p> 载波班,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是充满友爱,充满温暖,充满正义感,充满善良与真诚的一个集体,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我们在东钱湖畔一个温暖、和谐、幸福的家。</p><p> 前排左起排名李敬群、宋娟、陆露霞、孙钢。</p><p> 后排左起排名:何龙仙、冯建明、赵孟枢、闫晓旭。</p> <p> 这张照片是告别东钱湖四十二年后,告别军旅生涯二十三年后意外收获的惊喜。</p><p> 那天电话台电传分队长赵磊在微信里转发给我时,询问这张照片有你吗?惊艳中,脑海里的记忆库迅速打开回放,舟山基地~快艇~大比武……。点点滴滴的记忆碎片像一颗颗珍珠,用时光的红线串成了一片蔚蓝海岸边的美好回忆。</p><p> 记得去舟山是从宁波412医院附近的快艇22支队登上舰艇,很快就到达了舟山群岛的军用码头。在快艇上我们三三两两地踏上甲板,手抓船舷,任凭风浪的吹打感受和了解舰艇兵的海上生活。从舰艇的最前沿,观察舰长的指挥台和前卫炮到舰尾炮位上的具体细节。从水兵的休息舱体验仅仅几十公分宽的床板,到手握钢管滑落到设备舱……,如果不是成为军人,又怎能有这种身临其境的人生体验。怎能有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p><p> 在大比武的过程中,更是大开眼界,深深的感受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真正含义。自己不努力就会被战友轻而易举的淘汰。只有你尽心尽力的去努力,才可能了解那些从未显现的潜能。只有把自己逼的绝境,才可能“险象环生“。也正是经历了诸如此类的一次又一次的大比武,才深深的体会到人生就如同大浪淘沙,你不努力就会被人淘汰,你不进取就会落后于时代。抱怨根本就是苍白无力。只有拼搏,你才能有能力去拥抱生活,拥有你所想要的,美好的一切。</p> <p> 神秘的东钱湖畔,那里有太多太多值得铭记于心的人和事。当年有多少思念写满波光粼粼的湖水里,有多少欢乐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p><p> 战友情珍贵。因为,你在那一刻就刻录在我的脑海里。我们的脸颊上都有一对酒窝,你的在嘴角的两侧,小小的。我的在面颊的两边,大大的。</p> <p> 东钱湖畔记录着我们共同的成长,见证了我们友情的纯洁。那时候,机务连里我的年龄最小,时不时的就被大家宠着。这不是孙钢开玩笑的抱着我,何龙仙悄悄的说,再笑,我们就要掉下去了!那时候已经入秋,真的下去了非感冒了不成。孙钢说,正好去吃病号饭啊!哈哈哈。现在真的好怀念当年纯真的战友情谊。简单!质朴!</p> <p> 岁月可以老去,记忆可以浸染。你们清纯唯美的模样儿早就定格在如梦如幻的东钱湖畔。定格在我们芳华的世界里。</p><p> 这张老照片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模糊不清,看着姐妹们凌乱的头发和柳树叶的状态,回忆起那天是傍晚时分,刚刚雨过天晴,湖边的风依然刮个不停,后排左边兵姐姐的名字我记不清了,大家就是一起为她送行,晚饭后,在东钱湖畔一边散步,一边送她去车站。</p> <p> 充满活力的东钱湖畔,在月光下,大操场把角处那摇摆的独木舟上,我们从一开始站不稳,走不动,到后来随心所欲地窜上窜下,行走如飞……。记得那个可以随意滚动的,当时老兵们告诉我们说是飞行员训练的科目之一的大铁环吗?我们从站上去不敢转,到轻松自如地沿着操场环绕……。还记得男兵和女兵在休闲时的友谊比赛吗?哨声伴着我们的笑声、叫声,见证了我们的青春芳华如此绚丽多姿。</p><p> 晓非姐姐灿烂的笑容是我记忆深刻的一道风景,睿智、大气、善良和高尚的品质,一直在默默的引领着我、陪伴着我,影响着我。能文能武、工作起来的拼命三郎精神和认真负责的作风,一直贯穿于我的始终,为人谦和、热情洋溢、永远都乐于助人的美德就如同她的笑容一样,永远像一缕阳光照耀着我的心灵。</p> <p> 晓旭姐姐当年的风范,一直沉淀在我的心底,仔细的剖析自我时,载波班那一批我熟悉的老兵姐姐的言行举止,在我的身上都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p><p> 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1978年的冬天。依然是在距离司令部大楼最近的东钱湖畔……。</p> <p> 人生会有很多不同的遇见。无论是怎样的遇见,都是命中注定的相遇。东钱湖畔有我们太多的战友情谊。</p><p> 宋娟、李敬群、赵孟枢在东钱湖的合影。身后的那条马路应该是通往大礼堂的那条道路。</p> <p> 充满回忆的东钱湖畔,因为你曾经是我生活全部,岁月如何变迁,你永远停留在十五岁的那一年。</p><p> 充满期待和向往的东钱湖畔,从我离开怎么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二年。曾经一起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你们好吗?真的想你们了!</p><p> 1978年东钱湖畔的冬季,有你们像家人一样的陪伴很温暖。那天中午的阳光很灿烂。载波班的老兵姐姐都是这样没有一点老兵的架子,亲切、热情,怀念过去的时光,依然会被你的笑容感染着、感动着……。</p><p> 我们四个同年兵拉着兵姐姐冯建明在司令部楼前的标语牌前留影,摄影师应该是崔玉英。别看在东钱湖生活的时间只一年,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份成熟,少了很多稚嫩。这一年我们的业务都大大的提高了,都已经可以单独上岗值班了。兵姐姐们也可以轻松了许多。</p><p> 左起排名:宋娟、李敬群、冯建明、孙钢、何龙仙。</p> <p> 充满激情澎湃的东钱湖畔,灯光球场里杀声震天,我们撸胳膊、挽袖子,封网、扣杀、鱼跃、背摔……。从伸出带着一块块青紫的双臂开始练习,到六人合一的密切合作,排球🏐成了我们共同的最爱。</p><p> 记得那时候,我们五个同年兵总是在一起,身高差不多,身材差不多,像东钱湖畔的一道靓丽的的风景线。她们都比我大一点,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无言的爱和照顾。我都心领神会。谢谢啦!亲爱的兵姐姐们。你们的陪伴可不仅仅是在东钱湖的那段日子,人生中有很多人是擦肩而过,很多人是珍藏入心相伴一生的。</p><p> 左起排名:宋娟、李敬群、崔玉英、孙钢、何龙仙。</p> <p> 在灯光球场的观众席上,刚刚打完排球的我们,穿着海魂衫记录下当时的情形,快门闭合的那一瞬间宋娟眨眼睛了,那时候,照相都是用胶卷相机,无法回看拍照效果,只有等待冲洗成像后才能欣赏。即便如此,时隔四十多年再看,依然感觉美美的,青春的魅力十足。</p> <p> 下雪了,我们几个一起到宿舍楼与陆军235营区之间的靠右侧的山坡上拍照,天气虽然寒冷根本阻挡不了青春的芳华,每个人都笑得那么灿烂。我们轮流站在镜头前,这是我和孙钢在一起留影。</p> <p> 初春的下午,我们又来到山上拍下夕阳西下的美景。只可惜那时候没有彩色成影的相机,但是,又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常常自由自在地留下美好时光的点滴。宋娟和我依山而坐,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听风从耳边划过的声音……。</p><p> 我们所在的位置应该是电话台宿舍楼后面的那座山上,或者准确的说应该是坑道出口所在的那个山坡上,我们身后的那个小楼房应该是235的营房。那依稀可见的山路,就是我们每天上岗下岗所必经的那条水泥马路。</p> <p> 虽然是冬季,虽然是黑白照片,但依旧可以看出东钱湖美丽一角,我们军营依山傍水的幽静。</p> <p> 东钱湖畔留下青春的倩影,笑得甜蜜,虽然是戎装在身,想象手中拿有一把折扇也照样能够摆出模特儿的姿态,宋娟美美的在芭蕉树旁亭亭玉立。</p> <p> 充满情趣和欢乐的东钱湖畔,发津贴了,偶尔也会像大款一样,姐妹们一起在打完排球后,为了一句打赌的话,一口气吃完三十三根冰棍,结果还是输给了三十五根的第一名。军人服务社的军嫂们最喜欢我们去了,说我们花钱豪爽。其实,也只是偶尔豪横一下而已。</p><p> 我们那时候都喜欢选择司令部门前的这块草坪,三五人要么站着,要么蹲着,或者像我这样一屁股坐在草坪上,年轻就是好,手脚灵活,什么姿势都无所谓,轻而易举就完成了!</p> <p> 在东钱湖的日子里,春夏秋冬,我们都会一起在湖边、路旁和那些感觉漂亮的花草树木中留影,也许,就是这些在紧张状态下依然生活的有滋有味的生活细节,才让我们每一个人对东钱湖有了深深的记忆。以至于过了近半个世纪对东钱湖都记忆犹新。</p><p> 军人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各种条令条例的制约,在工作和训练状态下,根本找不到这种站姿。战友们在休闲的业余时间里,常常会选择这样的姿势,美不美不管,大家都感觉很帅。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会的一种心态!即便军装肥肥大大,每个人都能很好的驾驭她,当令行禁止的那一刻,整齐划一的如同一个人。当时间自由支配时,千姿百态,青春的律动在军营一样是绚丽多彩。</p> <p> 这张照片是老兵杨玉泉看完这个美篇以后分享给我的,加入美篇方便更好的回忆。背景中的小楼就是我们当年居住的宿舍楼,在吴方臣(右)右侧看见的就是通往321坑道的那条水泥山路,右上角的营区是陆军老大哥的235机务站。</p><p> 根据老兵杨玉泉(左)介绍照片是拍摄于1979年夏,他和茅裕生(中)吴方臣(右)在楼前路边的石凳上合影。他们的前面应该是大家经常一起打排球的小运动场地。</p><p> 说起排球,载波女兵班当时在闫晓旭副站长和黄晓非技师两位兵姐姐的带领下,在比赛场上真有点杀气腾腾的气势,场上、场下,永远都是呼声一片,此起彼伏,在司令部女兵比赛中,无论对手是谁,一般情况都是3:0……。</p><p> 记得刚刚开始学打排球的时候,也真的吃了不少苦头,两个前臂的内侧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练习接球留下的瘀斑,不碰还好,一碰钻心的疼。两位兵姐姐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习惯了就不疼了。</p> <p> 这张照片是在宁波公园里拍的。记得那时候部队的要求星期天放假,每次只能外出两个人,所以,在东钱湖以外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个人留影。</p> <p> 这个战友叫张晓辉,是我的同学加战友的同年兵。新兵连训练结束后,她分配到宁波东航载波。</p><p> 我们俩都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都住在“人大“的校园里,父母亲也彼此认识熟知,而且,我们两家还住在一栋家属楼里,只是我家在楼头(一单元),她家住楼尾(四单元)。我们是一个年级的同学,我们一共有十四个班,每个班都是四十多人。不了解情况的人都感觉我们这个年纪的队伍庞大。其实是有原因的。</p><p> 我们赶上了教育制度改革,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在我们那年改成了五年,这样原本是学姐的张晓辉就变成了同年级的学友。只是我们依然分大小班。大班的是她们完成六年制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占十个班级。而我们小班的是历史上唯一的戴帽班,完成小学五年级学习任务后,在小学完成初中一年级教学课程的学生,共有四个班级。</p><p> 我们能在宁波一起当兵也是一种缘分。时常会在星期天相约在宁波公园小聚。一起逛逛宁波市的人民大街,吃吃宁波的小吃——猪油汤圆、炒水磨年糕和河粉等等……。记得那时候,在部队常常会有老乡之分,有一句顺口溜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确,当年在那种陌生的环境当中,听到熟悉的北京音,标准的普通话,也是一种幸福。真的感觉特别的亲切,人自然而然的就觉得像一家人一样亲切、贴心。</p> <p> 宁波公园里可以自己租船划船按时计价,那时候,划船很便宜哦!我们就一个人在岸上当摄影师。大家在岸边轮流相互拍照。就这样我们都感觉特别开心。</p> <p> 那时候就是公园里假山也特别少,不像现在公园、路边到处都是雕刻艺术,那么作为我们年轻的时候,手脚又都很麻利,看到假山不愿意在山脚底下拍一些死板的动作,而往往都喜欢爬到假山的最高处坐下或者站着拍照。现在看看好像很不可思议,有好好的假山形象为什么不拍下来,而自己像个猴子一样爬的那么高,可能这就是青春的故事,青春的痕迹吧。</p> <p> 对这张照片印象挺深的,这是一棵好像是被雷劈过的歪脖子树,这树的树干很长,向左延伸过去应该有4、5米,当时坐在树根部,就想拍下整个树的全貌,但是却只拍下了这一段好像坐在木头上一样。很多时候,拍照是一个人的审美观念的体现。可能当时还是拍照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很难把握和掌控更好的布局。</p> <p> 我和张晓辉同时爬在假山的最顶部的那块大石头两侧,拍这张照片应该是还有一个战友,但是,具体是谁?我忘了。只是觉得那时候真的是青春无忌,没有什么害怕的,登梯子爬高是强项,而且,我们俩又都是通讯兵,好像都有查寻外线的那段历史,爬个电线杆子、爬个树都很轻松的,现在想想很有意思的。因为,你要见到我们本人,你永远都不会想象得到,我们会是那种敢爬高的人。尤其是我的好朋友张晓辉更让你难以想象。</p> <p> 我和张晓辉坐在宁波公园里假山的最高端拍照留念。</p> <p> 这是在假山上的空隙中探出头来拍的照片。真是当时一身军装,也没掩饰住一颗十五岁的少女心。</p> <p> 这张照片你可能觉得特别不可思议,怎么就会露一张脸,旁边都是草木纵生,其实这个是当时特别少的温室大棚,相机是在隔着玻璃拍下的这张照片。如果是彩色照片就看得更清楚了。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彩色胶卷。</p> <p> 这是在宁波公园里一个比较有特点的花型的拱门旁边,正好也是在东钱湖的一个岸边,很多人都会在这里留下倩影。</p> <p> 我和张晓辉一起在宁波公园的水面上划船。那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这要是在颐和园就好了!其实,大家都很想家,只是都藏着噎着,不能直说罢了。</p> <p> 在部队的时候,因为驻地旁边很少有卖新鲜水果的,所以,我们经常是买水果罐头吃,这张照片应该是张晓辉在公园船上吃刚刚买来的水果罐头。</p> <p> 这是坐在船头的那个我忘了叫什么名字的战友,叫张晓辉紧紧的握着船桨,把身子扭到一边,然后,拍下我在吃罐头的照片。要说起来,的确那时候的寻常百姓很少能够随意去购买这些零食,所以,说我们那个年龄,在那个年代真的可以算是大款啦。</p> <p> 呵呵,张晓辉终于扛不住了总是歪歪着身体,坐起来继续划船,我继续品尝美味。亲爱的战友姐妹继续拍照。</p> <p> 崔玉英在灯光球场的看台上照的这张照片,那时候,她就特别喜欢这样,只要迎光一站,她的眉头就会这样紧锁着,然后,微微的抿嘴一笑,可好看了。</p> <p> 那个年代汽车很少,所以,拍照的时候,在营区大礼堂门口看见政治部的吉普车,就习惯性地站在车旁拍了这张照片,好像我们每一个战友都有这样的照片。</p> <p> 我和崔玉英一起去宁波公园玩时,她给我拍的照片……</p> <p> 这张照片应该是我和崔玉英当年在宁波公园玩时留下的纪念。</p> <p> 这是崔玉英七八年时的样子,多可爱、多年轻、多漂亮。</p> <p>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完成协助电影《青春》的拍摄任务,虽然,条件艰苦,可留下了太多青春的记忆和体验。黄山的迎客松,山体正面一千多阶连绵不断地台阶,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和不足一米高的铁链防护。姐妹们那两条不听话、不断地抽搐、抖动的小腿肌肉、战友们彼此鼓励相互搀扶的呵护、回到临时居住在农村大队部……。一幕幕感动,充盈和丰富着我们的军旅生涯。</p><p> 这张照片是网络上下载后拼接成图,电话台一起去的战友名字记不清了,后排左起是潘卫、崔玉英和宋娟在化妆。孙钢和我在观看演出……。这个细节是电影中哑妹参军成为海军通讯兵,在执行任务途中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开篝火晚会的情形。我们此时此刻是在充当观众,镜头一转,我们就一字排开表演女生小合唱了。</p> <p> 那年我们有幸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谢晋导演、演员张瑜,陈冲一起拍摄电影《青春》。这张照片是我和孙钢一起,在在安徽黄山脚下的一个密林处,穿着灰色的军装,拿着道具枪的摆拍。</p> <p> 我自己在草丛中做着蹲姿射击的动作。</p> <p> 穿着红小鬼的军装,拿着手枪来一个站姿射击。</p> <p> 我和宋娟,还有夏誉健班长,在我们所住的宾馆的楼顶上,呈一字队形站姿手枪射击预备动作。</p> <p> 在拍摄场的业余时间,我们几个轮流坐在双跨的摩托车上拍照。</p> <p> 我和何龙仙一起在挎斗摩托车上拍照。</p> <p> 电话台参加电影《青春》拍摄组的女兵们在拍摄现场一起围坐在一辆摩托车上合影留念。</p><p> 左起排名:丁岩、孙钢、唐婕、蔡秀玲、夏誉健、崔玉英、XXX、张烨、陈慧琴、仇剑平、刘继萍、何龙仙、王玮、李敬群。</p> <p> 我们是在安徽黄山地区拍摄的电影《青春》。在拍摄任务完成后,领导们就组织大家去攀爬黄山。观看黄山的日出和云海。</p> <p> 黄山的景色真的是太美了,云山蝶绕,高山耸立,迎客松和送客松从岩石中生长成奇特的景象,至今都记忆犹新。</p> <p> 我们是从后山较为平坦的盘山道沿路而上至山顶。在这里观看了日出东方的奇景。俊俏的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瞬间那云海一半成为淡粉色,一半成为淡蓝色,仿佛你误入了人间仙境,真的让人流连忘返。</p><p> 当我们下山的时候,路经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峭壁的千级台阶。真正体验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的分量。况且,悬崖这边只有不到一米高的一条铁链作为栏杆。人的小腿肌肉处在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下,会不断的抖动。我们就是这样颤颤巍巍下几个台阶后,坐下来休息片刻再继续前行。途中遇见了很多挑夫,真的是掏心掏肺的佩服的五体投地。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黄山顶上的饮料和食品那么昂贵。</p> <p> 这里是我们和摄制组一起居住的安徽黄山脚下一个小山村河边的小堤坝。溪水潺潺,清澈透亮,喝一口甜甜的。</p><p> 记得我们刚刚住下的第一天,就住在村委会的平房里。没有自来水需要用水桶和扁担去河边担水。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女兵们,真的不会使用扁担。挑一担水以为自己能挺直腰杆儿走得杠杠的,可当重重的担子真的压在肩头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我们自嘲的说,自己有点像电影金环、银环挑水的模样。说心里话,依稀记得是何龙仙一次一次的把大家需要的生活用水从河边挑回来。她挑担子的样子真美。她的身体随和的复合着水桶左右摇摆,她的肩头左右微微的晃动着,在夕阳光环照射下的影子,清晰和魔幻的出现在眼前像大片一样……。</p> <p> 这是电话台参加电影《青春》拍摄的战友们的合影。</p><p> 后排左起:夏誉健、宋娟、崔玉英、孙钢、李敬群、何龙仙、王玮、陈慧琴。</p><p> 前排左起:刘继萍、蔡秀玲、丁岩、仇剑芳、唐捷、张烨。</p> <p> 电话台的战友们和电影《青春》的导演、编剧、主要演员,还有通讯总站的领导合影。</p><p> 第一排左起排名:夏誉健、葛雪钧、朱月萍、演员、演员、陈冲、俞平、张瑜、潘卫、李敬群、刘继萍。</p><p> 第二排左起排名:蔡秀玲、司机班战友、上影工作人员、通信站参谋、谢晋(著名导演)、通信站领导和编剧等工作人员。</p><p> 第三排左起: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袁岳(上影演员)其他人都是摄制组工作人员。</p><p> 第四排左起:陈慧琴、郑鲁红、XXX、宋娟、崔玉英、孙钢、XXX、XXX、唐婕、何龙仙、丁岩、王玮、仇剑萍、张烨。</p> <p> 宋娟和孙钢在花池前留影。</p> <p> 我们几个都在这个花丛中留下了自己青春的样子。</p> <p> 这张照片是在载波班女兵宿舍里,靠西侧朝南窗户下的二屉桌前拍的。我的右边是我和兵姐姐陆露霞的床铺。</p> <p> 我和孙钢在东钱湖畔……</p> <p> 我在司令部楼前的草坪上……</p> <p> 我在电话台和通信连之间的岔路口……。</p> <p> 我和兵姐姐赵孟枢在哪位领导的办公室拍的照片具体位置真的记不清楚了,反正不是在宿舍。😍😍</p> <p> 这个是位于军营大礼堂大门口正对面的宣传栏,宣传栏里头经常有各个单位摄影比赛的照片,或者还有很多有趣的宣传内容,我和何龙仙一起在这个宣传栏前合影留念。</p> <p> 这是宋娟七八年时的样子,多可爱、多年轻、多漂亮。</p> <p> 这是孙钢七八年时的样子,多可爱、多年轻、多漂亮。</p> <p> 崔玉英提干后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