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女性以气为本,以血为用。而分娩是一种剧烈的生理过程,分娩中大量的出血和剧烈的疼痛往往会损伤人体的气血。从中医学的角度而言,产后元气大损,阴血骤亏,百脉空虚,又多瘀血,故有“产后多虚多瘀”的说法。艾灸作为一种外治方法,能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补益气血的作用。应用艾灸方法进行产后调理,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诸多不适症状,这是和女性产后多虚多瘀的病理生理特点相适应的。</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恶露</font></h3> <h3>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在宝宝出生后,新妈妈们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阴道出血,医学上称之为“恶露”。产后恶露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分娩后,胎盘附着部位的血窦要逐渐关闭,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出血。另外,妊娠后,子宫内膜增厚成为蜕膜,分娩后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蜕膜要脱落,在蜕膜脱落,新的子宫内膜生长这一交替过程中,会有少量阴道出血。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当胎盘完全剥离,自宫腔排出,有利于子宫的复旧和产妇身体的康复,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因此,恶露的正常排出,可以看成是女性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有益于肌体康复的生理现象,是肌体自身的一种生理保护性反应。一般情况下,在刚分娩后的几天内,恶露颜色较红,量也与月经相似。以后颜色逐渐变淡,量也逐渐减少,</h3><h3>一般在产后1个月内恶露会消失。若产妇子宫复旧不全,则会出现恶露量增多,持续时间延长。</h3> <h3><font color="#ff8a00">艾灸方法:在腹部的关元穴、子宫穴和腰骶部的大肠俞、次髎穴区域进行艾灸,灸可以温通气血,加速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恶露的排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腰痛</font></h3> <h3>妊娠后,随着胎儿长大、准妈妈的腹部逐渐向前突出,重心前移,腰部肌肉张力增加。产后,重心又恢复到孕前状态,但关节、韧带却还在一段时间里处于松弛状态。如果新妈妈在哺乳时姿势不够正确,或者长时间抱小宝宝,都会使腰部肌肉紧张,增加腰部肌肉的疲劳。此外,新妈妈在孕期和产后的运动都会相对减少,腰部肌肉疲劳后产生的乳酸会在局部堆积,从而产生疼痛的感觉。</h3> <h3>腰骶部的大肠俞、命门、肾俞进行艾灸,其作用是通过扩张局部的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消除组织间隙的水肿,加速组织代谢,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加速局部和全身的气血运行,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h3> <h3><font color="#010101">三.胃部不适、腹胀和便秘</font></h3> <h3>有一些新妈妈产后还会出现胃部不适和腹胀的症状。这是因为产后胃液中盐酸的分泌减少,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再加上产褥期卧床时间多,缺少运动。腹直肌及骨盆底肌松弛,肠蠕动减弱,也容易发生便秘。</h3> <h3><font color="#ff8a00">在腰部的脾俞、大肠俞区域,腹部的天枢、大横穴和小腿前外侧的足三里、上巨虚穴进行艾灸,可以加速胃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也可以砭石刮痧器进行揉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外感</font></h3> <h3>孕妇分娩时由于产创和出血,以及临产时的用力过度,耗损气血,使产后抵抗力减弱,所谓“百脉空虚”,稍有不慎则容易感受外感六淫之邪。尤其易于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出现恶风寒、喷嚏、流涕、发热、咳嗽等风寒表证,甚至出现畏寒喜暖,食少便稀,倦怠少动等寒凝血瘀证症状。</h3> <h3><font color="#ff8a00">在背部的肺俞、大椎、风门、风池、至阳穴区域进行艾灸,能温阳逐湿、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提高产妇抗风寒能力,改善寒凝血瘀症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肥胖</font></h3> <h3>有些体态窈窕的女性,经过妊娠分娩当了妈妈以后,身体逐渐“发福”起来。</h3><h3> 产后肥胖的发生与肌体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由于摄入热量多,而消耗少,使过多的热量转为脂肪储存在体内。代谢过程是受神经、体液系统调节的,当性激素分泌异常或功能紊乱,使肥胖的发病率明显提高。</h3> <h3><font color="#ff8a00">背部的脾俞、肾俞,腹部的神阙,关元、子宫穴和小腿的足三里、三阴交穴区域进行艾灸,艾灸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整机体的脂质代谢,亦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卵巢功能改善,月经规律来潮,使产妇的内分泌系统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