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8月14日,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我是张曙光。</h3><h3> 嗯?你?</h3><h3> 是繆宏良介绍的。</h3><h3> 喔,是繆老介绍的呀!大喜 。</h3><h3> 是谁把繆老介绍给我的呢?是三线建设研究会的王春才老会长。</h3><h3> 王老何许人也?</h3><h3> 王春才,原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主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办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发起人之一,副会长。</h3><h3> 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修改再版了他的著作巜彭德怀在三线》,被四川新闻出版局,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优秀图书奖,被四川省报告文学学会评为优秀二等报告文学奨;1995年北京电彰制片厂与中共四川党史研究室合作摄制成《彭德怀在三线》彩色宽银幕电影,1996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首映式,被评为国家华表提名奖(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奨。</h3><h3> 199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巜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4册,160万字,评为四川1993年优秀图书,拉开了宣传三线建设的序幕!</h3><h3> 在他八十高龄的时候,作为总顾问,还不辞辛劳,带领央视拍摄的《大三线》摄制组跑了许多山沟沟里的三线军工单位。<br></h3><h3> 王老为筹备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做了大量推进工作,担任副会长。</h3><h3> 王老现已经八十有三,仍然在为三线建设的老人和三线历史奔波,是三线建设研究的灵魂人物。</h3><h3> 他目前正在为著名老作家陈荒煤1992年巜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一书作序:《三线建设是点燃中华民族灵魂的一簇圣火》。<br></h3><h3><br></h3><h3> 与本文最最重要的关系是:1996年王老与国家计委三线办黄义浦处长一行考察国防工业三线厂,受到新彊国防工办、计委、库尔勒自治州、工厂领导及维吾尔学生和青年热情接待、交流。23年前,是他们看过之后决定阿拉沟的军工厂撤出的,所以,他对阿拉沟的军工厂是了解的。</h3><h3><br></h3><h3> 2019年7月7、8、9三日,三线研究会在四川大邑召开。会议讨论了习主席关于宣传三线精神和保护三线遗址的讲话。习主席的讲话令人鼓舞,我希望原阿拉沟军工厂的遗址能够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会议期间,铁五师战友段成凯向我介绍了原阿拉沟乡书记张德双,张德双已经调到了乌恰县工作,他很热情的给我介绍现在阿拉沟军工遗址的有关情况,并且又把我介绍给了现任阿拉沟乡乡长阿拉西。在张书记和阿乡长的帮助下,我对现在阿拉沟军工厂的遗址情况有了新的了解。</h3><h3><br></h3><h3> 我将了解到的情况一方面填写了研究会下发的调查表,一方面向王春才老会长做了汇报。</h3><h3> 王老知道我的心愿后,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其中,他于会议结束的第二天,7月10日,刚刚返回家中,不顾疲劳,马上就给我介绍了他的老同学老同事繆老。</h3><h3> 王老和繆老是国家二机部1952年办的杨州工专校友。1955年王老服从分配去建设大西南,繆老服从分配去建设大西北。王老1935年出生在苏州黄包车夫家庭,缪宏良1936年他出生在江苏南通市如㡍县农民家庭。</h3><h3> 缪处长退休后回到如㡍老家居住,会开小车,会打电脑,是研究马列主义学者,已写了40多万字论文稿。</h3><h3> </h3><h3> 他俩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专生,现在都已经是期杖之年,还在笔耕不缀,真的值得我学习。</h3><h3><br></h3><h3> 王老介绍我与缪处长联係上了,在王老和缪老的支持下,7月11日,我发表了【女兵讲故事】《新疆也有三线军工》一文。<br></h3><h3> 关于三线军工的遗址保护和合理利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把有关的情况及时向二位老领导汇报。于是,繆老又将原阿拉沟星火厂副书记张曙光同志介绍给了我。</h3> <h3> 1996年10月1日,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和库尔勒市的领导欢迎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和黄义浦处长。</h3> <h3> 1996年10月6日考察结束,新疆国防工办主任王士生和繆宏良处长欢送王春才主任和黄义浦处长,乘飞机回成都。</h3> <h3> 这是三线建设研究会上我和王春才老会长的合影。</h3> <h3> 这是繆宏良老领导的近照。</h3> <h3> 同日,繆宏良老处长给我转发了一封关于阿拉沟兵工纪念碑揭幕仪式的邀请信:</h3><h3> 为隆重举行“中国新疆阿拉沟兵工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定于2019年8月16日下午4时,在阿拉沟原燎原厂露天电影院旧址。我们热忱邀请和欢迎原阿拉沟兵工企业职工家属学生子女、原阿拉沟的政府各单位、各条战线、铁道兵、武警、铁路和兵团等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阿拉沟三线建设的领导们、同仁们、朋友们、战友们、同志们,前来参加“兵工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br></h3><h3> </h3><h3> 我把情况立刻向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各位老师做了通报。</h3><h3> 并且经过阿拉沟乡阿乡长和张曙光书记的介绍,了解了更多的有关情况:
这次阿拉沟军工纪念碑是原军工厂一个工人李朝晖发起,各个军工厂的领导,原审计厅副厅长,文化厅党组书记都参加了。有70——80人参加集资,找了一块大石头(阿拉沟不缺大石头)不用花钱,其他搬运、平地、刻石等等项目花了四万多块钱搞起来的。阿拉沟乡给批了一块地,经过和静县政府批准。这块纪念碑得以落成,前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h3><h3>
8月18日,阿拉沟乡阿乡长转发了纪念碑揭碑仪式的文章,文章如下:</h3><h3> 纪念时代精神——阿拉沟乡举行纪念碑揭碑仪式
和静零距离 </h3><h3> 前天,8月16日,为纪念胜利厂、星火厂、燎原厂等五个兵工厂在上世纪60年代发挥的巨大作用,原兵工厂的军工人从疆内外各地赶来齐聚阿拉沟,为“中国新疆阿拉沟兵工纪念碑”揭碑。
在纪念碑前,兵工战友李朝辉同志介绍了整个兵工纪念碑石的发起和建设过程,建立纪念碑石工作从2016年12月开始,历时两年七个月终于完成。在原兵工厂的军工人、和静县人民政府、阿拉沟乡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刻有“天山神剑”四个大字的兵工纪念碑矗立场地中央。
揭碑仪式上,阿拉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阿拉西致辞,对远道而来的兵工厂前辈们表示了热烈欢迎,表达了阿拉沟群众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号召群众向前辈们学习艰苦奋斗、为国家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
之后,吕家传、张曙光等前辈讲述了兵工厂几代职工为完成使命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往事,并表示现在虽然兵工厂不在了,但兵工厂的驻地还在,兵工厂人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将长存。</h3><h3> 最后,原兵工厂职工和阿拉沟乡牧民群众共同表演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和舞蹈,也有前辈们气势磅礴的红歌大合唱,各类精彩节目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活动现场,大家一起重温了阿拉沟的光辉历程,回忆艰苦奋斗的岁月,在场群众为前辈们扎根岗位、无私奉献,并创造出不凡业绩的精神所深深触动,纷纷表示一定传承并发扬阿拉沟兵工精神,为建设新时代的美丽和静努力奋斗。<br></h3><h3><br></h3><h3> 我将此文转发以后,三线建设研究会的作家晓露反应迅速,征求我的意见后很快就发到《今日头条》上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的三线军工。</h3> <h3> 兵工纪念碑筹备组成员。张曙光提供照片。<br></h3> <h3> 这位是原自治区审计厅副厅长宣国苗。</h3><h3><br></h3><h3> 他毕业于包头技校,原来是星火厂的财务科长,历任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税务局长,副区长;自治区审计厅副厅长。是新疆三线军工培养出来的领导干部。</h3> <h3> 这位是原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吕家传。 </h3><h3> 他原来是燎原厂工会宣传科长,历任无线电厂(地方三线军工企业,俗称小三线)的工会主席,自治区干部管理学院副书记,阿克苏行署副专员、常务副专员、副书记,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也是从军工系统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h3> <h3> 这就是我还没有见过面的阿拉西乡长,在揭碑仪式上讲话,热情欢迎各方来宾。</h3> <h3> 这位就是发起人李朝晖。</h3><h3> 李朝晖原来是星火厂的职工,军工厂撤出后,他到北京寻找发展。多年来军工情未了,他曾经是五厂一院阿拉沟联谊网的创始人,也是这次揭碑仪式的发起人之一。</h3><h3><br></h3><h3> 在纪念碑前,他介绍了整个兵工纪念碑石的发起和建设过程。</h3><h3> 建立纪念碑石工作从2016年12月开始,经历了动议倡导、成立筹备组、勘察设计、申请报批、选址寻石、撰写碑文、施工立碑、刻字描红、平整场地,发动老军工人,大家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出钱出力,历时两年七个月。</h3><h3> 在原兵工厂的军工人、和静县人民政府、阿拉沟乡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刻有“天山神剑”四个大字的兵工纪念碑终于得以在原燎原厂电影院旧址高高耸立。</h3><h3> </h3><h3>
<br></h3> <h3> 这是我也没有见过面的张曙光书记,他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在揭碑仪式上讲话。</h3> <h3> “兵工纪念碑”高约4.2米,宽约1.6米,正面刻着“天山神剑”4个红色醒目的大字,左面刻着兵工纪念碑铭文,右面刻着捐建人名字。 </h3><h3> “兵工纪念碑”高高耸立在阿拉沟军工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牢牢地留存在每一位阿拉沟人的心中。纪念碑为每位兵工人、每个阿拉沟人提供了一个追根寻梦、怀念故乡、培根铸魂,代际相传的见证。<br></h3> <h3> </h3><h3> 揭幕仪式结束后,吕家传书记率领以他为团长组建的“老军工合唱团”表演了歌舞节目,晚上军工合唱团与阿拉沟乡政府举行了歌舞表演篝火联欢晚会。<br></h3><h3> 夜幕下,纪念碑尤显高大巍峨。</h3><h3> 纪念碑镌刻着每一位兵工人和阿拉沟人心中的如歌岁月。</h3><h3> 阿拉沟像一幅故乡岁月的卷轴,打开这幅卷轴,就是打开了无尽的思念。</h3> <p class="ql-block">从阿拉沟口依次往沟里数,可以发现,沿着这条古丝绸之路的中路,新疆三线军工五个工厂和中国人民解放路铁道兵第五师的各个部队是伴行的。</p><p class="ql-block"> 在阿拉沟和鱼儿沟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峰燧,如今是历史古迹加以了保护。这里是乌鲁木齐市南山区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分叉,往北是鱼儿沟,往南是阿拉沟。</p> <p class="ql-block"> <b>第一群落:鱼儿沟群落</b></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丰收电厂,起先是负责为阿拉沟五个军工厂供电的,铁道兵部队来了之后,也为沿途的部队供电。</p><p class="ql-block">南疆铁路建设原来是由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所属的南疆铁路建设指挥所领导的,1975年由铁道兵东北指挥部改编成立了铁道兵第二指挥部,接替南疆铁路建设指挥所领导南疆铁路建设,正军级单位,驻地就在鱼儿沟。</p><p class="ql-block">鱼儿沟还有铁道兵第二指挥部直属的铁路新线管理处(后期迁至阿拉沟里面的曙光厂遗址附近的22团遗址)、通信营、安装营、汽车营。</p><p class="ql-block">参加南疆铁路建设的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二师(简称铁指)所属的几个团。其中铁指机关、铁指三团驻鱼儿沟一带,其他团驻阿拉沟口一带。</p><p class="ql-block">从鱼儿沟往里走,经过丰收电厂、汽车营等单位,有一些大仓库,这里就是铁五师医院首批进疆的一个所。这个所的任务是负责收容治疗前期进疆的部队官兵,作用相当于前线医疗单位。</p><p class="ql-block">我1974年夏天进疆后,先在阿拉沟十七公里处,医院院部和这个所的任务是参加营建。我参加了几个月的营建之后调到鱼儿沟那个所从事医疗工作,1974年第四季度我是在鱼儿沟度了那个奇寒的冬天。</p><p class="ql-block">丰收电厂被铁道兵部队包围了。</p> <p class="ql-block"><b>第二群落:阿拉沟口群落</b></p><p class="ql-block"> 铁五师二十一团(89321部队)就住在这一带。在这一地区还分布着师机械营、汽车营、修理营、师仓库。</p><p class="ql-block"> 再往阿拉沟口不多远的一大片河滩地是东风厂。</p><p class="ql-block"> 东风厂是生产各种枪械(步枪、机关枪、冲锋枪、迫击炮)的击发底火的。</p><p class="ql-block"> 从东风厂往后不远,阿拉沟9——10公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89205部队)机关。</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东风厂基本被铁道兵各部队给包围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沟口修了水库,原东风厂周围这一带地区已经被水库淹没了。</p> <p class="ql-block"> <b>第三群落:胜利厂群落</b></p><p class="ql-block"> 阿拉沟十七公里是铁五师医院,1974年夏天我在五师医院参加营建。</p><p class="ql-block"> 阿拉沟三十公里是铁五师二十四团(89324部队)机关。在原铁五师医院和二十四团之间,发现了古代的岩画,已经进行了保护。</p><p class="ql-block"> 原铁道兵部队的营房都是干打垒的平房,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已经成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 这是铁五师医院,我们曾经在这里自己盖房子,挖菜窖。</p> <p class="ql-block"> 从二十四团机关的位置可以看见胜利厂的红砖楼房。</p><p class="ql-block"> 胜利厂是生产82迫击炮的炮弹的。</p><p class="ql-block"> 1965年,当年中国被北极熊和纸老虎战略包围,毛主席根据最困难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各自为战,省自为战”的战略部署,各个省、自治区都建立自己的常规武器工厂,叫做“地方三线军工”,俗称“小三线”。</p><p class="ql-block"> 东风厂和胜利厂都是地方三线军工厂,在新疆像这样的地方三线军工厂有十几个。</p><p class="ql-block"> 修建南疆铁路的时候,铁24团和胜利厂是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常有来往。那时候的厂长是李毓凡,张曙光书记认识他,说他已近78岁了,身体好。说一定会带到我们对李厂长的问侯。</p><p class="ql-block"> 如今胜利厂旧址是保护的最好的,夏尔尕村迁入了胜利厂旧址,而且还新盖了楼房。</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夏尔尕村夏季牧场。阿拉西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夏尔沟(尕)村远景,原胜利厂。张曙光提供照片。</p> <h3> </h3> <h3> 原胜利厂遗留的厂房。</h3> <p class="ql-block"> 第三群落和第四群落之间,也就是胜利厂和星火厂之间是星源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b>第四群落:星火厂、燎原厂群落</b></p><p class="ql-block"> 从胜利厂往里五公里处是星火厂。</p><p class="ql-block"> 星火厂是生产40火箭筒的弹筒的。</p><p class="ql-block"> 星火厂地势比较平坦,是峡谷中难得的好地势,因此厂区比较集中,占地三平方公里。撤离阿拉沟的时候,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拆迁完成。当年种下的小树,如今已经长成大树,掩盖了废墟。</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原星火机器厂,好壮观的规模。张曙光提供照片。</p> <h3> 原星火厂的篮球场。张曙光提供照片。</h3> <p class="ql-block"> 星火厂的一墙之隔就是燎原厂。</p><p class="ql-block"> 燎原厂是生产40火箭筒的炮弹的。</p><p class="ql-block"> 燎原厂在峡谷中地势狭窄,因此横亘了十几公里。</p><p class="ql-block"> </p> <h3> 这就是原燎原机器厂,横亘十几公里。张曙光提供视频。</h3> <h3> 铁路穿过燎原厂。张曙光提供照片。</h3> <p class="ql-block"> 在阿拉沟三十九公里,就是铁五师二十五团(89325部队),就在星火厂和燎原厂附近。</p> <p class="ql-block"> 从第三群落到第四群落之间的铁路、桥、站是铁25团施工区间。</p> <p class="ql-block"> <b>第五群落:曙光厂群落</b></p><p class="ql-block"> 从燎原厂往里十五六公里,就是曙光厂。</p><p class="ql-block"> 曙光厂是生产火箭筒的引信的。</p><p class="ql-block"> 星火、燎原、曙光三个厂分别生产40火箭筒的筒、弹、引信,因为生产的都是40火箭筒的同一套设备,所以就叫做“一套三厂”。</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厂属于中央军工企业,就是俗称的“大三线”。看,在阿拉沟里,既有“小三线”也有“大三线”的军工企业。</p><p class="ql-block"> 这“一套三厂”建厂时间比“小三线”的东风厂和胜利厂要晚四年,位置比靠近沟口的东风厂和胜利厂更加靠山里面。</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阿拉沟深处要建这个“一套三厂”?这是被“前苏联老大哥”所逼!</p><p class="ql-block"> 1969年,前苏联在东北的珍宝岛吃了败仗,不服气,就在新疆搞事情。前苏联在新疆的裕民县边境(就是唱“小白杨”那首歌的那个地方)设下圈套伏击了我们的一个排。这件事当年真是奇耻大辱!因此,国家决定在新疆布局生产40火箭筒,专门打苏军的坦克。不仅在新疆,在全国不同省份一共布局了四五个这样的企业。</p><p class="ql-block"> 1969年,由五机部和国防科工委领导,新疆军区参与进行勘探选址。</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选在阿拉沟?</p><p class="ql-block"> 1965年新疆地方三线军工东风厂和胜利厂在阿拉沟建设,到1969年这两个厂已经有四年成功生产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选择在阿拉沟深处建设“一套三厂”,符合当年三线军工选址“分散,隐蔽,靠山”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火箭筒是怎样打坦克的?</p><p class="ql-block"> 当火箭筒遇到金属,触发引信,引信就会击发燃烧炸药,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加上火箭筒本身的冲击力,瞬间就能击穿坦克。</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当年会那么重视火箭筒?</p><p class="ql-block"> 当年前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中苏、中蒙边境大都是广袤的平坦的沙漠戈壁和大草原,如果苏军使用坦克集群,就可能长驱直入。所以当年怎样对付苏军的集群坦克是中国最重视的问题,而火箭筒具有打坦克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曙光厂地处一个狭长地带,海拔比较高。</p><p class="ql-block"> 阿拉沟的海拔是逐渐升高的,星火厂海拔在1500公尺,附近的燎原厂海拔就升到了1700公尺,到了曙光厂,海拔就到了2200公尺。</p><p class="ql-block"> 曙光厂是生产40火箭筒引信的,由于海拔高,引信的击发实验受阻。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曙光厂下马,引信由内地运进来。</p><p class="ql-block"> 曙光厂下马以后,人员分配到了燎原厂和东风厂,如今还保留了厂房、办公楼等等。</p><p class="ql-block"> 星火、燎原、曙光一套三厂从1969年建厂,到1975年建成。总经费是二、三个亿。那时候军工厂要求设备是最先进的,人员从全国各地调集最优秀的。开始建厂时是由军队干部管理,各车间都是营连排编制。1975年工厂建成后军队干部才撤出,部分军队干部转业留在了厂里。</p><p class="ql-block"> 其中曙光厂因为海拔高,引信击发实验受阻而下马。</p><p class="ql-block"> 后来,阿拉沟乡政府迁入了曙光厂旧址,遗址保护利用也是比较好的。</p><p class="ql-block"> 阿拉沟四十八公里,是铁五师二十二团(89322部队),就在曙光厂附近。</p> <p class="ql-block"> <b>第六群落:奎先冰大阪</b></p><p class="ql-block"> 曙光厂再往里走,就没有军工厂了。里面是最艰苦的著名的奎先冰大阪。</p><p class="ql-block"> 阿拉沟83——105公里,就是奎先冰大阪。铁五师23团(89323部队)负责奎先隧道的施工。</p><p class="ql-block"> 奎先隧道海拔三千多公尺,在雪线以上,高寒缺氧,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师医院常年有医疗队驻在隧道口负责战地急救。师机关和师直属部队也派出干部战士轮流支援前线,甚至特务连的女兵都参加过施工。</p><p class="ql-block"> 奎先隧道也是南疆铁路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方,如今那里有一个铁道兵的烈士陵园,不但铁道兵战友常去扫墓,也是和静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翻过奎先冰大阪,就出了阿拉沟辖区,隧道的那头就是原铁六师的施工路段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阿拉沟里的铁路已经停运,不再使用。</p><p class="ql-block"> 从鱼儿沟往里经过两、三个隧道,铁路就拐上了南疆铁路新线。</p><p class="ql-block"> 出了阿拉沟之后就是著名的马兰基地,阿拉沟与马兰基地直线距离只有七十公里,那里有一个火车站。如今马兰基地已经解密,可以参观了。</p><p class="ql-block"> 马兰在和硕县境内,火车也要经过和硕车站。</p><p class="ql-block"> 如今从乌鲁木齐经吐鲁番火车站至库尔勒,铁路缩短为140公里,火车只要四个半小时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阿拉沟虽然铁路停运了,但是公路修好了。在半山上修了省道,不再受洪水威胁了。而且,公路通往巴音布鲁克草原,巩乃斯林场至伊犁,是非常有名的旅游路线。</p> <h3> 阿拉沟,从古至今,历史悠久,不简单。</h3><h3> 古,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路,遗迹有古烽火台和古岩画。</h3><h3> 今,这里是新疆三线军工厂最集中的地方,在新疆,这就是唯一,没有唯二。而且,这里既有地方军工的“小三线”,也有中央直属军工的“大三线”。</h3><h3> 阿拉沟军工厂和铁五师部队伴行,可见这里的地理位置具有多么重要的军事价值。</h3><h3> 这里的南疆铁路曾经是现代石油之路,库尔勒的石油从这条铁路运出。</h3><h3> 阿拉沟是一条红色旅游之路,这里有奎先冰大阪的铁道兵烈士陵园,在燎原厂遗址有三线军工纪念碑。</h3><h3> 阿拉沟一头连着乌鲁木齐、达坂城、吐鲁番、葡萄沟、火焰山;一头连着美丽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和巩乃斯林场。</h3><h3> 去一趟阿拉沟,沙漠、戈壁、风口、冰大阪、草原、森林全都能看到了。</h3><h3><br></h3> <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阿拉沟是一条纽带,把当地的政府和百姓、铁道兵战友和铁二代、三线军工的老职工和三线二代,以及关心关注三线建设历史研究的人们聚合到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前晚用五个小时一口气写完本文,休息一下吧,休息休息,小一休!</p><p class="ql-block"> 早上,将此文分别发给王春才老主任、繆宏良老处长、阿乡长、张曙光书记和段成凯战友,请他们阅后予以指正。</p><p class="ql-block"> 他们阅后很快给了反馈,发表了意见。</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关铁五师各团驻地情况是段成凯战友从网易博客的博文中下载,我们都在铁五师工作过,认为基本准确。因为该博文地理位置的表述比较凌乱,我以沟口为标地,依次进行了整理,并且与阿拉沟五个军工厂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整合,分成了五个群落,这样读者阅读起来就比较清晰了。</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张曙光书记,在电话里给我介绍了很多情况,有关阿拉沟五个军工厂的情况,基本都是他提供的。给我好好上了一堂军工厂的知识讲座,非常感谢!有关兵工纪念碑揭碑仪式的照片也是张曙光书记提供的。</p><p class="ql-block"> 有关阿拉沟军工遗址保护利用的情况是阿拉沟乡的阿乡长提供的,也非常感谢!</p><p class="ql-block"> 由此,当然要感谢引导我认识各路英豪的伯乐王春才和繆宏良两位老领导!</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昨天又用了一下午修改,请各位领导、朋友、战友继续指正!</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根据各位老师提供的情况进行了修改。</p><p class="ql-block"> 读者心系远方替我做了总结: </p><p class="ql-block"> 阿拉沟是一条真正的纽带,它联结了古代的絲绸之路,现代的南疆铁路,三线军工之路,自然山水之路。</p><p class="ql-block"> 把当时的阿拉沟切割成五个群落,是作者对这一特殊地域深刻记忆和理解的结果,把军队和军工结合的更紧了,使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的记忆更清淅了。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用散文的形式记录真实的历史,用反复求证的态度记录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