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h3><h3> 对仙槎最早的记忆源于一个雪夜,那是外公去世的夜晚,也许是上天也不忍直视一个并不苍老的生命离去,所以在天地间扯起了白幡。</h3><h3> 我不记得外公的模样,但一直记得那个白的耀眼,静的让人窒息的雪夜;母亲抱着我艰难的在雪地里挪移;穿林子,爬陡坡,近半夜才到达那个粉雕玉砌,梦幻般的云中小村;这个坐落于松溪县、渭田镇西北方向最高海拔的村子从来不缺雪,每年都能如期的在这儿的上空看见它们曼妙的舞姿;冬日的仙槎“素草寒生玉佩”,“三日柴门拥不开,阶除平满白皑皑”的景象常有。</h3> <p> 因它建在山坳口,四周山峦起伏,形如云中浮槎(仙人的小船)而得名。这里常年云遮雾绕,夏日气温偏低,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儿时,暑期常赖在仙槎舍不得回家。传说仙人路过此地也怦然心动,按下云头,驻足停留,烧一壶水泡茶,一边享受茶水浸渍的香甜,一边欣赏这个美丽的村庄;因此,这儿的村民有时也会自称仙茶人,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要求进步年代,岂能容忍一个与“差”字谐音的名字,所幸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的摒弃了这个生动形象、美好的村名。</p> <p> 要感受最美的仙槎,可循古道入村,当进入仙槎的水尾时,突然受阻,左边是山峦叠翠,玉竹绵延,右边巨石壁立突兀,拥着一条山涧,涧中的古石碓遗迹和一个早年修建的小水电站,在树木的遮蔽下,和飘忽的涧水若隐若现;巨大的风水树各具特色,擎着翠绿的华盖欢迎你的到来,如若天庭垂悬人间的一幅山水画卷;即使是枯了的那一棵古树也站成了千年,如巨人扼守在进村的咽喉要道旁;这一段要道全是陡峭的石阶,绵延入村,足有一公里,外人路经腿脚发软,当地人却能负重前行,如履平地。淳朴好客的仙槎人常为一客人沿着石阶飞奔下山买菜,不用一小时能来回。我呢,东瞅瞅,西望望,被野花吸引,为小动物驻留,采一把诱人的野果,得用他们几倍的时间磨蹭。一到坡顶顿觉清爽,如入仙境,赶路积攒的燥热顿消,无比神奇。据说这山涧谷口是仙槎的隐形山门,每到夜深人静,右边的山便会向左边缓缓靠拢,外人难以入内,护佑村子的平安。天一亮山门又会徐徐启开,迎接新的一天到来。</p> <p> 仙槎之旅,总是那么的快乐,年前随表姐挨家挨户剪白糖,把我喂得饱饱的。或随南瓜妹妹到林子里闲逛,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认识不少野果,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当地人叫“泡pong”的藤生野果,百度叫木莲果,奇的是它能制成和果冻一样的美味冷饮。</p> <p> 当然窘事也不少,一次垂涎于邻家煎的那香酥无比的蜂宝宝,捅了个马蜂窝,被蛰成了猪头,害得外婆到处找药,还忙着焚香给我收惊。</p><p> 这里千山叠翠,林深谷幽,植被特别的茂密,除了野生的香菇,还有江浙一带的菇农在山上伐木种菇,在密林下,随处可见这里几根,那儿一堆植入菌种的木头,木头里长出的香菇芳香扑鼻,特别是那些小小的菇蕾,圆滚滚的尤其可爱。那次巡山,本想邂逅猴子的,结果猴子没看到,倒是看到了许多香菇,我抠了许多,用袖子兜着,兴高采烈的挥舞着回家,不曾想香菇的主人随后就到,吓得我躲在后门的大地窖里不敢吭声,地窖口对着山上引下的泉水,叮叮咚咚的哼着歌儿落入木槽,好像在安抚我狂跳的心;所幸主人没有深究,香菇也送给我了。</p> <p> 这里山高,林密,田少,梯田卧在山脊背或山谷里,窄的一步就可以跨越,翻个筋斗能滚到谷底。竹子尤其多,春日的竹笋,一波又一波轰轰烈烈的从土里冒出,一不小心就长高了,忙得这儿的人直接住在竹林里,和时间赛跑挖笋,达不到卖鲜笋苛刻的要求,就煮笋,挤笋,晒干,没日没夜的忙活。冬笋,春笋,入秋开闸曝晒笋干,卖竹子,竹林维系着这里的经济命脉,也是这里人归乡的理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起来的仙槎村民陆续搬到生活更为便利的城里,集镇上安家置业。仙槎日渐空旷,从鼎盛时的三百户行政大庄到现在接近空村,平时只有一些不舍家园的老人们坚守这里。但一到挖笋的季节,仙槎又热闹了起来,人们像候鸟一样归来,在竹林里耕耘,收获大自然的馈赠。</p> <p> “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我觉得冯梦龙形容他主政的寿宁的这句话,特别适合仙槎;因此战争年代仙槎成了游击队青睐的地方,是当时的革命基点村,董老兵和陈贵芳常在这一带活动,幽深的林子,茂密的植被为游击队提供掩护,造就了他们神出鬼没的形象。</p> <p> 外婆和这里的许多村民一样,是游击队坚定的拥护者,专门为游击队送米和做鞋子,她给队员们做的鞋子都非常合脚,深受游击队员的喜爱。爱琢磨的外婆总结了一个土法量脚非常管用。就是用稻草芯在大脚趾的趾跟绕上三圈的长度,就是此人布鞋的长度。因此外婆后来被尊为“五老”,享受政府津贴。</p> <p> 外婆像这里不停地奉献给人们丰厚礼物的竹子一样清静优雅,大爱无边。她像母亲一样呵护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姑子,经常下山背裹脚的小姑子回家,玩够了又背她下山;后来我姑婆生了九个孩子,日子愈加艰难,外婆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她们一家渡过难关。有一年外婆卖了一片山林,将姑婆一家接到仙槎过冬,给她家11口人做了新棉袄,唯独自己没有。她不仅对亲人如此,陌生人也一样,不求回报的收养过两个孩子,一个是流浪的小女孩,照顾她长大成人,但此女出嫁后不久就把外婆忘记了;外婆还收养了一个男孩,从奄奄一息、嗷嗷待哺的幼儿养到芳华正茂十八岁,他的家人看外婆把他养得高大英俊壮硕,就带个算盘要和外婆算账,算他为我外婆赚多少钱,找借口带走这个男孩;我想外婆一定不后悔,否则会和我们唠叨的,我是在妈妈怀念外婆时才获知的。从记事起,外婆就是一个满头银发,干净优雅,从不抱怨生活的老太太。</p> <h3>(外婆一手养大的小表妹)</h3> <p> 也许是这一方的水土造就了外婆坚韧隐忍又热于助人的性格。外婆最后的几年几乎是在我妈家度过的,只是年前一定要回仙槎一段时间,接受政府的慰问。这让我们都很担心,好在乡邻都很关注她,住在三角段的那个傻媳妇,一日三餐都要过去看看外婆,别看她傻乎乎的,一发现外婆哪儿不对劲,便会千里迢迢的翻山越岭徒步到我妈家通知我们,真是让人感动。</p> <p> 这里有一座颇有传奇色彩的姜公殿,始建年代久远,相传最初是纪念到仙槎做香菇的浙地人姜公修建的,因姜公刚正豪爽,行医济困,与村民感情融洽,亲如一家,后经仙人点化,入闾山学法,学成后继续为村民排忧解难,一次路过此地的路奇妈与其纠缠,斗法时,姜公法术不幸被路奇妈识破,不能回阳,但其精灵仍为村民消灾治病,村民感恩,于唐咸通年间(860-870年)集资建造姜公殿,祭祀姜公,尊为姜大元帅,并祀叶、李二位天师及观音大士,可见这里的村民有一颗包容的心,将本土的信仰和佛教完美的结合,一并祀奉。</p> <p><br></p><p> 姜公殿常年香火不断,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姜公的诞辰,五月十八日则是两位天师的纪念日,六月十九为观音诞辰。姜公殿由于殿宇倾斜,于公元1992年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原正殿梁上书:“大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壬申太岁扩建” 梁上还书:“姜公大法三,九真官元帅。”因正殿上下厅之间两侧有斜坡,传说皇封名:“金鸡岭”。因而姜公殿又名金鸡寺。相传姜公殿产、田地曾遍及本地及周边的蒲城,政和东平等地;民间流传的儿歌“吃姜公,穿姜公,没有姜公打长工。”便是佐证。</p> <p> 传说庙里的各路神仙很灵验,即使是柱子上的龙都不甘寂寞,每逢五、六、九的五更天都要到庙下方左侧的龙塘里洗澡嬉戏,天亮又飞回庙里,原样盘到柱子上,清晨庙前路上湿漉漉的水渍便是最好的证明。我不能不佩服仙槎人丰富的想象和文学创作能力;我想,龙洗澡的事,大概和这儿山高雾重有关。但文革期间,仙槎发生的一件事却是难以解释,亲历的村民一致认为是庙里的菩萨显灵所致。那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山高路远的仙槎,村民把庙里的菩萨束之高阁,大殿成了生产队的木工房和做篾的地方。一日,村书记的一双儿女来这里看师傅们做活,回家时,家人发现三岁左右的妹妹不见了。于是全村村民敲锣出动,翻遍了村里的犄角旮旯,和附近的山,田野,也没有找到。夜里响起阵阵惊雷,电光闪闪,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家人都以为她即使没有被野兽叼走,也被雷电大雨吓死,想着第二天给她收尸,不至于惊吓到路人。奇的是第二天大家在来来回回找了无数遍的姜公殿附近找到她,而且衣服不湿。回去后书记的母亲就疯疯癫癫的说自己是神仙,要回大殿去……</p> <p> 转眼,外婆已离世十年有余,今日(2019年7月29日)我觅得机会,去了一趟我惦记的仙槎;古老的山路被硬化的盘山公路替代,一路蜿蜒曲折,路边的修竹翠树伴着芦苇荡将骄阳弱化,滤成筛眼,斑驳的照在路上。雪白的云团游弋在蓝天和绿树之间,砍竹的村民将竹子,沿着山坡滑到公路边装车。山谷里的梯田改种经济林,少了些诗意,多了一份葱茏,不一会儿,卧在绿色的锦缎之中的仙槎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依然古朴。</p> <p> 去仙槎的水尾古道走了一段,古道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聚集在路上纳凉的蝴蝶纷纷起舞,为我让路,如入幻境,呼吸着山谷幽兰送来的芳香,享受着温润清凉的山风,没有酷热,只有满眼的绿,透凉的风,完美的如同仙女婀娜婆娑的夏竹轻轻摇曳,时间在这里凝固,忘却了尘世的一切纷扰,恍若隔世;涧水轰鸣,只闻其声,浓密的枝叶挡住了视野,难以窥见飞奔而下的瀑水。若不是有着美好的回忆,断不会走进这荒芜了的古道里来寻觅昔日的情愫。</p> <p> 昨日的欢愉仿佛就在眼前,承载着我无数的欢乐和诸多美好的回忆的外婆家已被萋萋的野草湮没,彻底抹去了我留在这儿的生活印迹,却抹不掉我刻在这里的记忆。</p> <p> 村委会前的广场上国旗飘扬,一个村民在忙碌着碎木,为种菇做准备,其他几位村民将目光聚焦在我的身上,眼里有无数的疑问,在他们的目送下,我拜访了姜公殿,看到了它门前奇怪的布局,这布局据说是一种护佑村子,防范于未然的措施。没有看到那个令人浮想联翩的龙塘,却收获了姜公殿的由来,也算是不虚此行。</p><p>丁平红写于2019.7.29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