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的声音——此时有声胜无声(学习笔记之一)

一米阳光

<h1><b>  浩宇老师那深沉厚重的声音开场白,悬空的舞台,如同背景画面从地球探索而来,从那遥远的时空而来,如此的神秘、深邃,感动全场。</b></h1> <h1><b>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些人在生命中抹不去的痕迹;总有一些遇见温暖如春天般美好;总有一些经历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b></h1> <h1><b>  第二届华语大会的参与学习与观摩经历,特别聆听大师们的成长经历后,幡然醒悟:千帆过尽,仿佛一场大雨的洗刷,洗净那所有经历过的磨难。遇见那一场声音的重量,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从教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那一刻,才真正体会有声语言的魅力,她如同一份厚礼,送给迷茫中的人们,重新启程,踏上遥远的人生旅途……于是开始追随,</b><b>学不会的语言技巧,却也可以懂得欣赏她的华彩。</b><b>在有声语言中寻找一份不一样的情趣。</b></h1><h1><b> 一直期待第二次步入这样的课堂,终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只要争取过,幸运之神总会降临。</b></h1> <h1><b>  第一天的学习安排,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程,来自澳大利亚的华人吕忠堂先生、台湾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影视配音演员田丽云老师、一代影视配音演员楷模及朗诵艺术家乔榛老师及张云龙导演,著名译制片配音艺术家及刘楠老师,他们津津乐道地讲述了关于声音领域中各项艺术技巧。在此感动于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经历分享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及他们的成功之路……</b></h1> <h1><b>  吕忠堂老师给我们讲述的是题为《中国官方语言在海外的发展》。</b></h1><h1><b> 他说,二十五年前,在海外问你会中国话吗?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话就是广东话,是粤语。过去,我们学英文,是为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而今,中国的官方语言,全世界都知道是普通话,中文逐渐成为或将成为世界的一种通用语言。外国人纷纷学习中文,那是外国人要向我们学习。短短的二十五年,中国发生的巨变,那是中国骄傲,吕老师充满深情地分享他三十年的海外生涯,依然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怀,难怪,连续两届大会,他都不远万里赶来了……</b></h1><h3><b><br></b></h3> <h1><b>  乔榛老师朗诵的《小草的心》《雨巷》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用他的话说:朗诵了四十年,每一次的朗诵,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新的感动——即他的人生感悟,如小草一般,坚韧不拔,默默无闻地顽强地生长。让他从一个曾经几次与癌症病魔作斗争,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老艺术家,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靠着轮椅行动的乔老师,每次登上舞台时,都拒绝要人搀扶,他总是拄着拐杖,面带微笑,以最饱满最热情的姿态走上舞台。</b></h1><h1><b> 他说:每一个人都很平凡,只要兢兢业业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找到自己的乐趣。《雨巷》的朗诵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其实所有作品都一样:一定要走进作品,把感情带入作品中;其次,一定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融入角色扮演情境之中;真听、真看、真感受。把自己的灵魂融入作品中——再塑荧屏形象。</b></h1><h1><b> 揣摩透、理解透作品,非常质朴的语言,自然地如流水般地自然流露——朗读的最高境界。</b></h1><h1><b> 他特别指出:朗诵时,要去掉朗诵当中的烟火气,自我展现,向观众展现自我的现象,过度地夸张表现,更多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b></h1> <h1><b>  田丽云老师以题为《从声音的技术与技巧浅谈语言美学》</b></h1><h1><b> 田老师说: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些现状——语言惰性,当只是用语言而用语言时,语言的粗暴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语言那种中高素养的东西、语言的美学在消失。</b></h1><h1><b> 美的语言,始终应该是言行合一,语言准确,逻辑清晰。时尚用语——流行的语言其实是最不流行的东西……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可以体现在语言中,《论语》更能找到这样的语言。如要表达一个人老去的伤感——黑发的脚步越向白发的蹒跚。这语言的美学就不言而喻了。</b></h1> <h1><b>  刘楠老师以题为《诵读活动中的对话与交往空间》分析了“诵读的空间在哪?朗读是为了什么?”</b></h1><h1><b> 他说: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语在前,文在后,只阅读文本很难传达内在的情感,读文只是为了记忆为了表演,这是很遗憾的事情。</b></h1><h1><b> 他主张朗读的回归,说话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不只是在表演;要以对话与交往来诵读文本,听出真话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能力。宁可做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也不愿做一枝妖娆、婀娜、优雅的塑料花——回归本真。</b></h1><h1><b> 他再次指出: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合朗读,给孩子选作品,选适合每个孩子朗读的作品。</b></h1><h1><b> 刘老师给我们解读朱自清的《匆匆》的时代背景,本文并不是感慨时光流逝有多快,而是讲述他们那一代人经历了那段革命混乱的年代,到略有安稳的日子后,回想当年那一群人的雄心大志,那份斗志的热情如今在哪了呢?不觉思索万千。于是创作了《匆匆》的佳作。这作品曾经放在小学语文课本,教孩子们怎么能理解作品呢?又怎能读出作品的真正情感。</b></h1><h1><b> 最后他以歌德的名言总结结束他的解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耐人寻味。</b></h1> <h1><b>  专家点评环节,字字句句直戳人心。</b></h1><h1><b> 齐克建老师:朗读的技术,拿到作品要多看,有更多的感受和想象的东西,要有画面感,把自己融入作品中。他还说:你们不要想着去模仿成第二个乔榛老师,就让他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乔榛。你们只需要用他交给的方法去塑造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朗诵风格,你们甚至可以超越乔老师。</b></h1><h1><b> 乔老师针对《雨巷》《再别康桥》——柔的东西才是最美的。</b></h1><h1><b> 田丽云:断句要大胆,速度可以再慢些,找到音乐的节奏,不要让朗读与音乐冲突,这样听不出你在读什么。还要给一些地方留下留白,让听者有思考的空间。</b></h1> <h1><b>  课间休息时间时,与小梅悄悄地溜进专属孩子们享受大师现场指导的分会场。孩子们的热情奔放,大师直接针对孩子们朗读一针见血地剖析,尤其提醒孩子们:声音要平和,痛苦的时候,你也别痛苦;不要把声音吊起来,那不真实;他问孩子们,大家喜欢听真声音还是夸张的声音。答案可想而知。当他再次给孩子们示范朗读《躺在马路中央的老牛》时,真情流露,这让我们叹为观止——过瘾。</b></h1><h1><b> 大师表演,钢琴演奏,学员挑战,专家点评,场面气氛热烈又不失温情。感谢遇见最美的声音。</b></h1><h3><b> 2019年8月19日</b></h3><h3><b><br></b></h3> <h1><b>  大师云集,继续期待后面的精彩!</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