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有你更充实 读《苏东坡传》点滴 顽石

顽石

<h3>今夏有你更充实</h3><h3> 一一读《苏东坡传》点滴</h3><h3> 顽石</h3><h3>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不错。每个人因生活范围及阅历束缚,对世间万物所知有限,光思不学必然倦怠。早闻苏轼大名仰慕已久,期末幸遇林语堂著《苏东坡传》,便欣然阅读。</h3><h3> 阅不及半,颇感意外。此乃《苏东坡传》,何言王安石之众?且书中所言王安石其人其事,皆非往日所知。原来我所认识的王安石是个"唐宋八大家",是个变法改革家。是个文学家、政治家。是个令读书人仰慕的成功人士,我一直以为这才是真正读书人应效仿的对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不知征服了多少文人墨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境多么开阔,展示了何等的雄心万丈!然而,就是这个人,几乎陪伴了苏东坡一生,苏的起伏跌宕多拜他所赐,至少逃不了干系。因为如此,所以林语堂才浓墨重彩地写了王安石和他的变法。</h3><h3> 苏的青少年时代应该是比较幸运的。祖父虽然算不上读书人,但是家庭殷实,且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深得地方敬重。其父苏老泉虽大器晚成,但教子有方,所以兄弟二人年少有成。兄弟二人进京赶考也是顺风顺水,颇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器重。连神宗皇帝也认为兄弟俩可为相才。事实上也确如此,兄弟俩最通达时都官居尚书。当然,子由性情平和稳重,不似其兄长子瞻豪放不羁,政治生平相对平稳些。</h3><h3> 东坡的性情和才华注定了他漂泊的一生。由北向南,自东而西,他几乎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得势则为民请命,润泽一方;失势则自立自强,独善其身。杭州是他一生不会忘记的地方,杭州人民也永世不忘这位多才多艺的父母官,据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杭州人认为苏东坡是杭州人。也难怪,因为他的确在杭州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初到杭州为通判,再到杭州为太守。无论是通判还是太守,他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判案也与众不同,有一次,一位商人被告欠钱,问之乃一扇商,因父亡花费加之雨季,团扇滞销,故而欠账。苏则命其取若干团扇到堂,亲自在扇子上写画,忙乎一阵,令其取回销售,结果百姓哄抢,一瞬即空,欠款自还。又遇一穷儒所挟绢匹,外包所书"苏辙收,苏轼寄",民以为其欺诈告至官府。苏问明情况,原来此穷儒所挟绢匹乃乡人所赠之盘缠,因惧怕一路盘查,所以冒用苏家兄弟名头。东坡知情后便亲自手书且信告苏辙实情,让穷儒放心进京赶考,穷儒果然高中,对苏千恩万谢。东坡对"囚犯"尚且如此,对百姓更是关爱有加。钱塘江口一带水道险恶,常发船毁人亡之事,苏上书请求拔银疏浚河道。闻知百姓饮水困难,即整治西湖引水筑库。至今西湖还留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得知百姓无处问医,得不到救治时,通过自己捐资和多方筹措在杭州兴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馆。可以说,苏之心系于民,他是一个真正为生民立命之人。</h3><h3> 正是因为苏东坡心系于民,所以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青苗法,可能从初衷来说并无恶意,甚至对有的农民可能还有益。但是,在官员执行时变味了,一些官员为了政绩强制推行,让每个农民都向政府借钱,秋收后连本带利还给政府。政府倒是高兴了,以为做了好事,且国库日渐充盈。皇帝老儿高兴了,重用了王安石等一干人马。所以,王安石才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他真是身在最层,他当时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民之上。但是,皇帝老儿高高在上,根本不了解民间疾苦。每遇荒年,穷苦百姓还不上债,纷纷破产,甚至变卖房产妻离子散。就算是富户,也因为为穷户担保而相继破产。可以说新政所到之处民不聊生。苏东坡就是因为深入民间,所以他了解百姓疾苦,当然,他也是忠君爱国的,他不愿看到国家资本主义与民争利,民之不存,国将安附。苏东坡他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断上书为民请命,说多了就触怒了王安石集团也惹恼了皇帝。王安石、吕惠卿、章惇等都不喜欢说实话的苏东坡。所以,苏被外放和流放就成了必然。</h3><h3> 被贬黄州时,他已非官僚。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农夫,他要养活自己和一大家子。他和普通农民一样开荒种地,种果树,自己酿酒,自己下厨。所以他特别喜欢陶渊明,陶渊明的每一首诗,他都十分喜欢,而且还写了和诗。他沦落到此,也并不灰心丧气,他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写诗撰文从未落下,他一生中许多重要作品,就是此时完成的。《赤壁赋》让他对人生和自然看得更透彻,他知道每一个人在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但自然也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然的恩惠,清风明月,高山流水不会嫌弃任何人。夜游承天寺便有了《记承天寺夜游》,寂静的夜,月光如水,竹柏摇曳,影布庭下……他说自己是闲人,的确在政治上他是个闲人,但对生命、生活和艺术上他永远没闲过,永远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这就是苏东坡之伟大所在。不畏强权也无惧生活艰辛。</h3><h3> 即便到了晚年,被流放海外,即现在的海南儋州,于宋代远离本土,实属蛮荒之地,被称为海外。此处无医,只有巫师,苏东坡便自学医,自己采药,医己治人。他认为自己再也无缘北上,但他仍不忘为五经作注,过去曾与子由分别为五经作注,谪居黄州时已注完《易经》和《论语》,在海南他又注完了《尚书》。直到临终前才把这三本书的注解托付好友钱世雄,并嘱咐他妥为收藏。</h3><h3>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流放,按说心中定有怨恨。苏晚年时章惇为相,章对其一贬再贬,由惠州直至海南儋州,而且据说章因东坡字子瞻,瞻与儋形似故贬于此,又苏辙字子由,将子由贬往雷州,就因为由与雷相似。颇有戏弄苏家兄弟之嫌。但对章惇我们也未见其恨。哲宋驾崩,章被罢相,苏家兄弟被赦。章惇之子章援生怕苏家兄弟重新得势之后加害其父,所以章援这个苏轼往日门生,觉得无颜拜访特书一长信为父求情。不料,苏东坡不计前嫌,反而让章援照顾好年老的父亲。这是何等胸怀!这就是苏东坡!所以,苏的朋友遍天下,上至皇太后附马爷王子公卿,下至僧人道士贩夫走卒都可为友。他无论被贬何处都有人千里迢迢去看他,无论身居何处都有乡贤邻人照应。这就是苏东坡,兼容并蓄的苏东坡。他有着神一样的才思和高贵,又有着普通人的善良之心。他是个天才,更是个有血有肉的人。</h3><h3> 如果苏东坡活在盛世且遇明君,那他一定会政绩卓著,但恰是北宋那个乱世,成就了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锤百炼更为精采的苏东坡!</h3><h3> 感谢林语堂先生研究了苏东坡一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采的人生。林语堂先生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为了掌握翔实的材料参考资料竟达123部!让海内外读者更真切更贴近地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东坡。让我在这一夏感觉更充实更清凉,感谢有你有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