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晋大地、八百里秦川,多少风云巨变曾在此上演。</h3><h3></h3><h3>[政府补贴】8月9号——8月14号相约晋、陕户外6日休闲游!</h3> <h3>2019年8月9日,湘潭21位户外休闲游者,凌晨5:10到达长沙黄花机场,开启陕西、山西两省穿越线路旅行,饱览黄土高原震撼心灵的风景。<br></h3> <h3>7:25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向晋、陕出发。</h3> <h3></h3><h3>第一天接站,自由活动。</h3><h3>安顿好住宿,午饭后小憩,打卡太原第一站——晋祠。</h3><h3>晋祠 ,作为山西的旅游景点一直十分受游客欢迎。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h3><h3>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h3><h3>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h3><br></h3> <h3>过晋祠公园大门,经过十字桥,便是唐园的山门。唐园是当代在晋祠东南部所修建的一座园林,主景有山门、照壁、李世民雕像(群雕)、飞龙阁(凌云阁)、石桥等。</h3> <h3>进入晋祠第一道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上图是群仙会 ,中间正面从右至左依次是福星、禄星、寿星。</h3> <h3>纪念太原建成2500周年而塑的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中间骑马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前面为蔚迟恭,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h3><h3><br></h3> <h3>飞龙阁——重建于公元2007年,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整体建筑座落在假山石洞上,有登高远眺之意,游人又可穿行而过。</h3> <h3>水镜台是明清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h3><h3>“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h3><h3>水镜台,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它正对着圣母殿,是为圣母娘娘唱戏的地方。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每逢祭祀和庙会时,附近村民便会聚集于此举行庆典活动,为圣母娘娘献上动听的戏曲,来感谢娘娘的保佑并祈求来年美满的生活。</h3><h3>《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时变成的土地庙就是在此取景。</h3> <h3></h3><h3>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h3><h3>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楹联读来就很有清爽秀美之感,是清人宁淳德为晋祠撰写——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br></h3> <h3>水镜台门前的狮子,上图雄狮张嘴,下图纸母狮闭嘴。这说明古代社会男人除了在外打拼养家,也具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女人只要把家照顾好,不必说太多的话,这是封建礼教<br></h3> <h3>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h3> <h3>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h3> <h3>上排左呆萌的老大;上排右头大身子长腿短是老二。</h3><h3>下排左断臂的是老三,文革时期遭破坏;下排右完好无损的是老四。为1913年补铸。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h3><h3> 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祠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急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 ,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h3> <h3>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h3><h3>“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br></h3> <h3>对越坊的特殊之处还有一点,就是左右各配钟鼓楼,上图是钟楼,下图是鼓楼。</h3> <h3>紧邻对越牌坊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h3><h3>榫卯相接。天朝的古代建筑大多都具备这个特点,记得清华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最后结果是榫卯斗拱结构的木质建筑在九级大地震时才会倒塌。</h3> <h3>这座献殿,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都是用木头和卯榫修筑而成。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的独特构造,也可使贡品长久不坏,被称为天然的冰箱。</h3> <h3>圣母殿。为晋祠古建三绝之一。创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h3> <h3>晋祠有三宝</h3><h3>圣母殿、鱼沼飞梁与献殿。</h3> <h3></h3><h3>一般而言,古代看门狮子的摆放,雄狮居东,母狮居西。因为古代男尊女卑,我们看过的古装剧回想一下,,皇帝面南背北坐着,文官居东,即皇帝左手边;武将居西,皇帝右手边。这就说明古代靠武官打天下不能靠武官治天下,封建王朝文官地方大多都是比武官地位高的。狮子的摆放也是遵从这一规矩。</h3><h3>除了摆放位置,大家再注意雄狮爪下是什么?绣球。这个代表男人在外为锦绣前程打拼。母狮下边是什么?憨态可掬的小狮子。这个就代表女人看孩子照顾家。图片这里面一雄一雌均是张着嘴的。但也有很多时候,雄狮张嘴,母狮是闭着嘴的。</h3><h3>圣母殿的狮子与一般所见完全相反,母狮居东方尊位,雄狮居西方,并且母狮张口雄狮闭嘴。这就说明圣母殿是以女人为尊的。历代之所以不断扩建晋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弘扬孝道,本来这里为纪念唐叔虞而建,但逐渐却把他摆在次要地位,因为“母凭子贵”,所以把其母亲邑姜作为圣母供奉起来,其大殿也“喧宾夺主”,成为母慈子孝的一个标杆。</h3> <h3>圣母殿雕塑,晋祠三绝之二。</h3><h3>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h3><h3></h3><h3>圣母殿在整个祠庙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是晋祠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h3> <h3>被誉为“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的四十三尊宋代彩塑。 </h3><h3> 她们手执的器物不同,从而可以看出职司各不相同,有供奉文印翰墨属秘书类职务,有的是洒扫保洁,有的是侍奉饮食、起居,还有专职奏乐歌舞的艺妓。</h3> <h3>她们是宫里最貌美青春的丫头,在偌大的庭院中侍奉主人的起居,这些侍女戴官帽 ,着男装 ,表情从容,虽然深居简出, 但手中锦盒一刻不离,是主人最贴心的女助手。<br></h3><h3>红颜易老 韶华易逝,森严的等级让侍女们,噤若寒蝉 ,小心翼翼,更多时候选择沉默不语。</h3><h3>她们把一生华年都留在这里,尝尽人间冷暖,在深宫中来了又来 ,去了又去。</h3><h3>作为中国艺术的巅峰时代,北宋留给后人太多精彩。</h3> <h3>圣母殿宋塑侍女像。</h3><h3>眉毛如弯月 ,笑容似秋水,侧身回首, 顾盼多姿。豆蔻年华的眼神里,一半是烟火, 一半是清欢。</h3><h3>她是侍奉圣母邑姜的花旦侍女,虽无名无姓,却是太原晋祠里的头号明星。</h3> <h3>前廊内明间上方悬挂的华带牌“显灵昭济圣母”,是现存祠区保存体量最大的一块牌匾。牌匾为长方形,木质,高420厘米、宽300厘米, 匾文“显灵昭济圣母”六字,每字约大100厘米左右,文字均用阳刻贴金字,为颜体楷书(图二),牌匾无上下款题和钤印。对于该牌匾的制作年代问题,既无题记作证,又无旁证借鉴,而晋祠的介绍性的书籍中称为宋代原物。</h3> <h3>鱼沼飞梁晋祠古建三绝之三。</h3><h3>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h3> <h3>木雕盘龙,晋祠古建三绝之二。</h3><h3>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h3> <h3><h3>晋祠有三绝</h3><h3>周柏、宋代彩塑以及难老泉。</h3></h3><h3>周柏唐槐,晋祠三绝之一。</h3><h3>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宋朝时圣母殿建成后,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北侧称“龙柏”,南侧称“凤柏”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后来南侧的“凤柏”由于长了如瘤子的树疖,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一株了。古柏已有30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俗称“卧龙柏”。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h3><h3>周柏唐槐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h3><h3></h3><h3><br></h3> <h3>圣母殿西南侧一棵枯死的柏树。</h3><h3><br></h3> <h3>千年以上的古树在晋祠内几乎随处可见,也因此即使在盛夏,晋祠内也非常凉爽,蝉鸣一片,加上今天天公作美,下了一场雨,舒适度好,为游园增添了不少自然的雅趣。</h3> <h3>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三。</h3><h3>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h3><h3><h3>难老泉亭中的匾额。</h3><h3>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泉水温度为18℃,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h3></h3> <h3>难老泉水不舍昼夜 与天地同流。</h3> <h3>难老泉下游做成了龙首的出水口,引来游人轮流在此处接神泉之水。</h3><h3>难老泉处还有一设计分外有趣,只见从泉眼引一龙头,从龙口细泉流出,垂直下方的小石板已被“水滴石穿”,留下一个不算浅的小孔了。石板正前方立一汉白玉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单手托着一个石碗接着飞溅而出的泉水,那泉水不时飞入碗中,却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h3> <h3>置身于晋祠,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h3> <h3>参观完晋祠,托山西人民的福,乘免费公交(二青会期间太原所有公交车免费)到柳巷美食街。</h3><h3>柳巷,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接踵摩肩、络绎不绝。</h3> <h3>柳巷作为太原最繁华的商业街,每天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白天的柳巷平平淡淡。夜晚华灯初上时,这里才开始变得与众不同。</h3> <h3>柳巷是太原市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街,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与记忆。</h3><h3>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是个购物的街区,是太原的“王府井”、“铜锣湾”式的商业步行街,也是太原市一条历史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拥有中国四大夜市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多达二十余万。大凡外乡人到太原市出差旅游时,都要在柳巷里走一走,用心体味一番晋商的遗风。</h3><h3>街边的行人拥挤不动,各种特色小吃散发出的香味勾引着每一个人的味蕾。</h3> <h3>手工制作坊。</h3> <h3>图为柳巷最热闹的一段区域,深夜10点多,这里还是人山人海!</h3><h3>那么大的人流,当然少不了太原当地的一些特色名吃。对于初到太原,想要品尝太原特色小吃的吃货来说,柳巷不得不说是他们必选的一个地方。只是我们吃不习惯北方的口味!<br></h3> <h3>第二天早餐后,前往榆次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镇。一下车,忽然仿佛穿越了四十多年的时光,回到了六七十年代那时我们的农家里巷。</h3> <h3>官道巷,是民国前的通京官道,是一个民俗文化小镇。</h3> <h3>这里古香古色、古声古韵,是山西还原度极高、民风民情最浓、环境氛围最惬意的民俗休闲小镇。官道巷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城区环城东路文华街口,距离太原非常近,交通十分便利。</h3> <h3>通过多种形式重现古代乡镇商业街风格和古代繁华集市风貌。</h3> <h3>人们出行的车,农具家什,劳动场景次第再现,真是一幅建国初期农村生活的活画卷。</h3> <h3>手工腐竹</h3> <h3>官道镖局</h3> <h3>站在水车前,看风吹过时摇摇晃动的车轮,耳边响起了儿时的哪首《水车谣》。“祖先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生活,留下古老的水车古老的水车”。</h3> <h3>茶馆</h3> <h3>石磨豆腐坊</h3> <h3>石磨面</h3> <h3>醋坊</h3> <h3>酒坊。</h3> <h3>置身于简陋的木搭桥、茅草亭,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父辈们曾经贫瘠的生活和与之有强烈反差的生活的热情。</h3> <h3>官道巷——蒙古大营。</h3> <h3>此情此景,已经无需用语言来表达什么。我的快乐可以证明:这是一个让人有触动的地方、这是一个让人记忆复活的地方、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到我们所拥有的确实太多太多、这更是一个让我们无限感恩当下的地方……</h3> <h3>游玩管道巷后,乘车前往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平遥古城】。<br></h3><h3>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明清时期的杰出范烈,平遥古城保存了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h3><h3></h3><h3>平遥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城楼共有六座,是古时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h3> <h3>平遥古城墙。</h3><h3>历史的痕迹:沧桑感。</h3> <h3></h3><h3>平遥处处显示了他的古:古门楼。</h3> <h3>平遥县衙博物馆,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华北第一镖局。这几处景点是平遥古城内最具代表的景点,让我们近距离感受晋商的繁荣和发达。</h3> <h3>每天各地的游客充满了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h3><h3>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游人拥挤,仿佛进入了历史大观园</h3> <h3>山西老陈醋</h3> <h3>公元前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这里覆盖有大量树木。有一种叫漆树的树种分布甚广。先民们便用漆树的浆汁涂抹食器,以图光亮、好看、耐用。另外,由于漆器具有自动变黑的特征,它也被用来作为文字记号。3700年前,禹造祭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先染其内,证明当时已使用矿物质颜料调制朱色漆饰。</h3><h3>春秋战国时期,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已初具雏形,汉代达到鼎盛,随着晋商实力的增强,平遥漆器远销蒙、俄、东南亚一带。</h3><h3>魏晋南北朝时期,平遥推光漆器髹饰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以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足的进步。</h3> <h3>在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如果说牛肉是平遥人醇香可口的世俗生活,城墙是平遥人抬头仰望的邈远过去,那么漆器对于平遥人来说,既落入了尘俗,又高于生活,既是历史,又是现在。</h3><h3>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传布至北方广大地区。平遥古城,陶尧故郡,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名城,久负盛名的平遥推光漆器则是伴随着这座古城应运而生的一朵中国工艺美术奇葩。</h3> <h3>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h3> <h3>晚餐每人网红一根面,面粗,筋道有嚼劲,但不入油盐味,不软,吃不习惯。</h3> <h3>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h3><h3>围在城门外的小城形似大瓮,因她的形状而得名瓮城,这里是越过护城河以后的第二道防线。这瓮城又叫月城,就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h3><h3>南门翁城。</h3><h3><h3>上面修栈道,四周围护栏,今日,平遥古城南门门洞下近50米长的千年古车辙被妥善保护起来,为平遥古城南门迎接游客做好了准备。</h3><h3>平遥古城北面是108国道,南面是大运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开通前,古城游客主要走北门。虽然南门是平遥“龟城”之首,却一直没有修复。南门城外地势高,城内地势低,历史上几次洪水之后,淤泥进城,先是上千年的古车辙被埋进淤泥里,后来是越来越多的泥土堵得南门无法进出。解放后,平遥人在南门西侧的城墙上新开了个城门,一直使用到去年。去年,平遥人开始动工修复古城南门,城门外下挖3米左右恢复了历史上的“下沉式广场”;南门门洞里的泥土也被清理干净,青石板上深达15厘米左右的古车辙再现古城千年沧桑。</h3></h3> <h3>平遥古城是晋商的缩影。</h3><h3>山西人自古流传着一句名言:“学而优则商”,他们崇信商道,擅长经营。</h3> <h3>平遥古城南门。</h3> <h3>任由时光老去,我在平遥等你!</h3> <h3>夜幕下的平遥依旧是那么的热闹,古城的夜晚很漂亮,五光十色。走进平遥仿佛穿梭于古老与现代之间,要了解他的历史,才能品味他的味道。</h3><h3><br></h3> <h3>魅力古城,文化平遥文艺晚会。</h3> <h3>晚上入住平遥城内民宿,四合院,院内枣子硕果累累。</h3> <h3>平遥民宿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