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漫记

王新华

<h3>  1973年,我在重庆后勤高级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员。春节就要到了,妈妈来信要我回老家看看,老家在四川阆中,因为我在重庆离老家最近,因此妈妈委托我利用春节假期代表她回老家看看家人。我也正有此意,看看父亲出生和成长的地方。</h3> <h3>  春节期间客车票十分紧张,我去时客车票已卖完了,只剩卡车票了,我只得乘坐长途汽车站临时加的卡车走了。头天下午出发,晚上在一个很简陋的旅馆住了一晚,第二天天还没亮司机就把大家叫起来开始上路。由于早上起的早大家都没吃早饭。快到中午时,车在一个小饭店停下,司机说只停8分钟,大家赶快吃饭。老百姓一下把小饭店围的个水泄不通,饭店只卖面条。我穿着军装不好和百姓争抢买饭,心想等到县城再说。离县城不远了,右边是蜿蜒的嘉陵江。碧绿的江水宛如一副美丽的山水画。阆中地处嘉陵江中段。是座千年古城。这里的嘉陵江没有重庆的嘉陵江宽阔,壮观。重庆是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但这里的嘉陵江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另有一番风味 。 下午3点我们终于到了阆中县城(当时是县,现在是市)。</h3> <h3>  下车后只见街道两边是店铺,我立即寻找饭店先解决肚子问题。结果走了几个饭店都不接待,说过了吃饭时间。那时的饭店可不是24小时都营业,过了吃饭时间不伺候。于是我问老乡到清泉公社怎么走,多远的路。老乡告诉我40里,并指了路。后来才知道是到清泉公社40里,到老家是70里山路。我想拉练我曾强行军90公里,这点路算什么。于是我拿起提包快步向山间小路走去。一路上换了3个向导,没有向导时,遇上岔路我就爬到山顶,那里有老百姓的房屋可以问路。这里的百姓都是住在山顶,山下是水田。可能是因地少所以人都住在山顶。问完路我下山按指定的路线向老家走去。巴山蜀水人杰地灵,这里风景秀丽,可我无暇欣赏沿途美丽的风光。因为我要在天黑前赶到老家,否则天黑看不见路,会更难走。好在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都很热情。问路都会热情的告诉你。</h3> <h3>  来到一个河边坐船渡过了河,这时天快黑了。四周的人越来越少。我按老乡指引的小路进到山里。这时大山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天渐渐黑了,突然前方出现一个人影,我快步撵过去,快到跟前我叫他,他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解放军这才放心。问我干什么,我说我要回老家并说了地址。他听后说,你今晚走不到了,你先去我家住一晚吧,到你老家路过我家。我心想到你家我要继续走。路上他告诉我他曾当过志愿军,后来回乡务农。这里很少有军人,难怪这里的红军家属都没遭到迫害,因为这里是山区,国民党兵不来,所以红军家属也都没事,不像江西红军家属很多都被杀害。天完全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我俩深一脚浅一脚,过小溪时一会掉在水里,一会踩着石头上。裤子都湿了。终于爬到山顶,看到了他家的油灯。这时我突然心发慌,累的走不动了,叫他陪我坐下休息休息,整整一天没吃饭,又走了70里山路,后来才知道心发慌是由疲劳过度又没吃饭引起的低血糖。离他家只有100米了,可我却休息了三次。终于到他家了,他的家人给我们做的粗面条吃,我给他粮票,香烟等,这都是给爷爷他们带的,当时物资奇缺。这些在地方都是买不到的,我是在军人服务社买了两提包东西。吃完饭他把我安排在东面房子住。他走后我勘察了屋子的情况。杂乱的屋里放满了杂物,像是柴房。没有门栓,我找来一把铁锨把门顶住,找了把镰刀放在我身边,这才放心睡觉,这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 。也许太疲劳了,一觉到第二天早上9点钟他敲门我才醒。起了床他向对面山头指去说那就是你老家。我向他道别,下山后向老家的山头爬去。</h3> <h3>  到了山顶我看见一个老爷爷站在屋前,身后的门是敞开的 ,屋内放一口棺材在正中。这里有个风俗,人到六十岁要准备棺材,而且放到正屋一进门就能看见。爷爷这口棺材已经放了30多年了。我看他像我爷爷,因为我见过爷爷的照片。就对爷爷说我是你孙子 。他听不懂普通话,我叫旁边一个年轻人给我充当翻译。当老人家知道我是他孙子时,拉紧我的双手泪水喷涌而出。</h3><h3> 山顶上住的人家不多,也就十户八户的。很快大家都知道我回来了。大哥把我接到他家。家里条件不算好。和大多数百姓差不多。这里的房子比起北方农民的房子显得简陋的多。晚上没有电,昏暗的油灯,这些就是七十年代南方农家的真实写照。</h3><h3> 我和大哥在一个床一个被窝睡觉。粗布的被子一看就是自己纺的粗布,盖在身上都拉人。可见当时的生活条件的艰苦。第二天大哥对我说,到底是当兵的,一晚上一动不动,岂不知我那是不适应这么艰苦的环境。</h3> <h3>  清晨,我到外边走走,看到有人开始赶着水牛下田,一路上看见我的人都和我打招呼二,三十岁的人叫我二爸爸早。父亲在这里辈分很高。因为我的假期是有限的,因此我必须抓紧时间走访,好在爸爸的家族都住在一个山顶上,相互之间离的不远。第一个去大伯家。大哥带着我向大伯家走去,爷爷那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他不拿拐杖一路小跑的跟着我们。一会到了大伯家。大哥告诉我大伯已去世了,他是夜间在山里行走,掉下山涧摔死的,伯母现在正得着癌症也为时不多了。那时没有电,更不用说路灯了,所以夜间出行是很危险的根本看不清路。大伯家到了,伯母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嗓子沙哑的和我拉着家常,伯母说她是食道癌,现在已吃不进饭了,就是病成这样还在干着活。那时的农民即能吃苦,又过着艰苦的日子。</h3><h3> 从大伯家回来后,大哥问我下午去不去二伯家,他是富农成分,那时讲究阶级成分。我爷爷家族大都是中农,唯有二伯是富农 。原来村里有户富农没有孩子,就和我爷爷商量把我二伯过继给他 。条件是他供我父亲上学。这样我父亲才有条件上学了,最后到阆中县上的初中。大哥问我二伯家是富农,去不去看他,征求我的意见 ,我说去,亲二伯哪有不看之理。到了二伯家他很吃惊,没想到七十年代我这个解放军能去看望他这个富农 。离二伯家不远的地方是我的一个叔叔家,可惜没问清是不是亲叔叔。叔叔和我父亲一起参加的红军,但他一去就鸟无音讯,再也没回来。估计是牺牲了。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父亲的家乡,那时清泉乡参加红军的有250人,我是73年回的老家,四十年过去了,还有二十五个当时的红军还活着。也就是说十分之一的红军活到七十年代 。比率是很高的。</h3><h3> 第二天我的姑姑带着她八岁的儿子,走了30里山路来看我。她们家只剩她和儿子两口人。可见当时的农民多么艰苦。缺医少药缺吃少穿是农村的普遍现象。</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哥告诉我一些父亲的事。爸爸原名王建林,现在的名是出来当红军后改的。爸爸在阆中县里上到初中。在那里接受了先进思想。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青年,初中毕业后,乡里想让父亲当保长,被父亲严词拒绝 。1933红四方面军来到父亲的家乡 。父亲和许多有志青年毅然报名参加红军,从此开始了他革命的生涯。父亲被分配在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265团,也叫夜老虎团。该团善于夜战,国民党军听见夜老虎团的威名,闻风丧胆。</font></h3> <h3>  父亲后来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西路军于马步芳匪军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原突围,等重大战役。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多次负伤甚至失去一只眼。爸爸在四零年曾寄给老家一张骑马照片和军人家属证。爷爷曾拿着家属证到县里问有什么优待。县里的人把爷爷一脚踢出去,并说八路军是没屁眼的军,一会倒向这边,一会倒向那边 。那时国共已合作。后来我查了四零年八路军序列里有记录,爸爸那时是留守兵团的骑兵团的参谋长。所以才会有军人家属证和骑马照片的故事。后来父亲很后悔,怕家人到县里遭到不测,解放后给县里写信寻找家人,县里给找到后,56年他带警卫员回乡住了几天,这也是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h3> <h3> 父亲病重后,我们兄弟姊妹从各自部队返回青岛看望父亲才有了这张照片。</h3> <h3>  父亲的忌日快到了,写此文已表达对父亲的怀念 。</h3> <h3>这是父亲所在的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