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h1><h1><b></b> 拜读了一位作家同学写的《百年老宅》,特别是看到里面的实景插图后,也勾起了我对自家老屋的回忆。</h1> <h1> 我家这座宅子具体有多少年历史,我没有考究过,只知道它承载了父母亲和姊妹们一生的记忆。脑海里现在还存储有老房子的印象。老房子是土木结构,因为土不要钱,土制品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所以当时建房过程中土用的最多。记忆中屋里屋外到处都是土,院墙是土砌的,隔墙是土“胡基”磊的、就连睡觉的炕、烧饭的灶也都是土盘的。只有房梁和门窗是用木头做的,这部分需要出钱找有手艺的匠人加工,也占据了一多半的盖房支出。</h1><h1> </h1> <h1> 父母亲一辈子很勤劳,又省吃俭用,把种地仅有的收入基本都用在盖房子上,所以我家屋子较多,结构也一应俱全,有南门房北上房、西住房东厨房,后院还有专门为养牲口搭建的饲养房和堆放杂物的小隔间。门房和上房修建的年代久远,岁月洗礼后的斑斑印迹在墙里墙外随处可见。 </h1> <h1> 后院小隔间盖的比较简单,堆放着农具和干麦草。透过这摆放整齐的农用器具,就可以看出父亲是农业方面的“全把式”,犁耧耙耱样样精通,而且做事很讲究、很严谨、很细致,更很能吃苦。</h1> <h1> 八九十年代的合阳老家,能了解外界信息的除了广播就是电视,而且还是有线电视。家家房顶都有个电线杆子,用来接收电视信号。我们离山西近,使劲转动和调整接收器位置后就能收到隔壁临猗县的港台武打剧《倚天屠龙记》,只记得马景涛很卖力,周海媚好惊艳,张三丰武功深不可测。虽然电视雪花点密密麻麻,画面不清晰,但也很过瘾。</h1> <h1> 老屋前后经过几次翻修。我能记得最遥远的一次约在1985年,当时我7岁,读小学一年级。父亲在村里人缘特别好,自家修房时,热心的伯伯、叔叔们都来帮忙,母亲和阿娘们在后方烧水做饭。当年拆老房子时的场景我记忆犹新。虽是拆房,但叔伯们“拆”得非常仔细,都是亲自用手把瓦片一片片慢慢地揭起来、溜下去,把木椽一根根轻轻地撬开来、递下去,然后各自码放整齐,以备继续再用。老房子拆完后,一家人都临时住在邻居家,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依然温暖。这次主要是修一排朝东坐西并联的三间房屋,合阳人把这叫“厦子”或者“厦房”。</h1><h3></h3> <h1> 渭北的夏天干燥、冬天寒冷,一年四季受风沙肆虐。生锈的自来水龙头告诉人们这里常年干旱缺水。厦子毕竟是土房子,怎能经得起几十年的风吹日晒。慢慢的房屋土墙开始泛黄;房顶瓦片的缝隙间也长出不少类似宝塔形状的植物,人们好像叫它“酸酸”;屋内纸糊的顶棚也开始破损漏雨;尤其是厨房间隔一段时间会滴土下来,几天不收拾,案板上、灶沿旁到处都是小土块,着实不安全。</h1> <h1> 赶上新农村建设的好时代,村口几家人房子盖的都很漂亮,砖混结构的小院子、二层小洋楼令人眼前一亮。整个村子的人们都在向着美丽乡村的目标迈进。与日益变化的村容村貌相比,我家的土房子更显得陈旧,就好比这台年代久远的手工织布机一样。听母亲回忆说,在西安工作的五舅带他女儿来老家时,还特意和织布机合了影。五舅给表妹拍照是教她体验农村生活的不易,而我留照片是想把“父耕母织”的辛苦场景永远记住。</h1> <h1> 考虑到老房子的安全问题,在征得父母亲同意后,自己放弃了在县城买房的想法,计划再次翻修老院子。2015年刚开年不久,住了30年的老房子伴随着挖掘机的一声巨响光荣完成了它肩负的使命。30年期间,它见证了家人的变化。父母亲从30多岁的青壮年变化成了年近70的老年人;哥哥迎娶了嫂子,新添了侄儿侄女;姐姐出嫁到了邻村,有了外甥女和外甥;我也在厦子里成了家,娶了媳妇生了儿。30年期间,土房子一直为我们挡风遮雨、御寒避暑,让我们体会着家和归宿。今后这些情怀将永远地锁在了老式的箱子里,永远地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中。</h1><h3></h3> <h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老式的拉拉车逐渐被手扶拖拉机取代。拉拉车无活可干,只能踮起轮子,依墙倒立,心甘情愿的把历史舞台让给机械化作业的新设备。这是时代的更替。也许是年龄大的原因,父亲把这次修房的事全部交我兄弟俩负责,他只在过程中帮忙照看。哥出力、我出资。哥哥是匠人,心很细,从房子功能设计到具体施工再到最后的装修,都从严把关。尤其是那副气派的大门,那是他从厂家买的原料和配件,找了几个匠人朋友,亲自动手打造的。新房子用时半年左右时间全部修好了。</h1><h3></h3> <h1> 赶在冬季之前,父母就住进去了。原来住了大半辈子的土房子,现在搬到砖混结构的楼板房里还多少有点不适应。土房子虽然密封性稍差,但是自带呼吸系统,室内外环境差异不大;而楼板房密闭性较好,一旦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外环境差异较大,屋内的人容易缺氧。吉人自有天相。刚开始父母不太适应,经过这两三年,基本都能舒服地住着了。去年邻居家也修了新房。现在老家四周院墙都是砖砌的,地面也是用水泥硬化的,干净又卫生。前两天,父亲又把水窖周围的区域扎了塑钢、封了顶,便于存放杂物,整个院子看着更实用美观了。</h1> <h1> 有房才有家。房子花去了关中人一辈子的心血和积蓄,凝结着好几代人的勤劳和汗水;老家的房子永远是在外游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后方稳固,父母健康,才能使你全身心的驰骋疆场、笑对生活……</h1> <h1> 谨以此文纪念老家的老房屋</h1><h1> 2019年8月19日</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