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9年(2.17-3.16)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距今已整整四十年了。当年,28天的战争,是极度的艰难困苦,激烈残酷的撕杀搏斗。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惜流血牺性。</p><p class="ql-block"> 此次作战为跨境作战,伤病员数量多,转运困难,伤情的复杂和严重程度超过预期,很多人经战场急救、早期治疗后急待转入后方医院进行专科治疗。 </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时条件限制,设备完善的医院不便于靠近前线,大量伤病员亦不可能在战场附近长时间停留接受治疗。</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前期参战的各医疗单位已超负荷救治伤病员,他们竭尽全力日夜工作,仍全线告急!</p><p class="ql-block"> 此时,抽调常年备战、移动迅速的野战医院,迫在眉睫。我所在的南京军区第695野战医院有幸名列其中!全院接令后即刻出发,千里奔驰,在指定位置迅速安营扎寨,接收和救治前方运抵的伤病员。</p><p class="ql-block"> 虽然,较之作战部队,较之前线和边境的医疗单位,我们是在后方,只见伤病员,未闻枪炮声,没有直面残酷的战场,没有经历血雨腥风,但,作为参战部队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医疗保障梯队,我们也在战斗,打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在中越两国延绵500公里的边界线上,万炮齐发,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开始。同一天的《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一文,宣布对越正式开战。</p><p class="ql-block"> 我们695野战医院是南京军区战备值班医院,下设三个所,每个所是一个独立的医疗单位,平时保持一个所机动,二个所收治病人,战时则全院三个所整体出动。医院曾多次承担抗洪救灾、千里拉练、防原训练及“参试(核试验)”任务。</p><p class="ql-block"> “一声令下,拉得出,开得动,冲得上”是我们的行动准则。</p><p class="ql-block"> 1978年底,1979年初。</p><p class="ql-block"> 医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立即收拢外出进修和在外帮助工作的所有医务人员,全院随时待命。当时中越边境虽然摩擦不断,部队调动频繁,但是否开战,何时开战,谁也说不清。</p><p class="ql-block"> 待命,就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去边境去前方去战场,所以必须按战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思想动员、人员调配、医疗物资器材药品的准备、后勤保障等工作,还要妥善安排好家中的孩子和老人,确保命令下达,即刻出发。</p><p class="ql-block"> 野战医院的驻地一向远离城市,成家未成家的都住在营区内,且医院里有“三多”,女同志多,两地分居独自带孩子的多,双职工多。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舍小家,顾大家,军人就要上战场!哺乳期的母亲毅然给孩子断奶,双职工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甚至托付给保姆,更多的直接把孩子送回老家,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片刻的耽搁。</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春节是1月28日。1月27日是除夕,待命期间不放假,也不准假。从无锡101医院抽调的业务骨干也已陆续到位。所有人员加班加点地工作,查漏补缺,登记造册,打包装箱……一丝不苟。同时,还设想和制订了在战伤救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业务探讨。</p><p class="ql-block"> 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前方打得激烈,后方的我们焦急地等待着上级的命令。终于,命令下达了!</p><p class="ql-block"> 2月21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电,为加强中越边境作战的伤员收治床位和专科技术力量,确定调第695野战医院并配属颅脑、胸外手术队各一个和第三军医大学75级应届毕业学员50名……开设一所5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负责收治广西方向后送的部分需要专科治疗的伤员,医院到达后归广州军区领导管理。</p><p class="ql-block"> 2月22日,南京军区司令部、后勤部电,确定第695野战医院并配属111医院胸外科手术队和105医院颅脑外科手术队及三军大50名应届毕业生赴广西参战。</p><p class="ql-block"> 2月24日,全院开拔,从江苏宜兴乘车抵浙江长兴火车站,装卸车,踏上征途。医院勤务连及营以上干部均配备了枪械和实弹。</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第一次乘坐闷罐子车,车厢里空空荡荡,无座椅无遮档。每个车厢都要挤上几十个人,席地而坐。晚上睡觉,若所有人员一头睡,肯定睡不开,于是我们就地双向打开被褥,一律头朝车皮,脚朝内,勉强挤了下来。车开了,人躺下来感觉脑袋就像枕在铁轨上,车轮咣当咣当响,震得头发晕,无法入睡。因为是增挂的车皮,所以火车走走停停,行进的速度比我们预想得要慢。有时也能看到别的军列,也是一车厢一车厢的兵,往南边去。我们都很着急,怀着当兵打仗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急切盼望早日抵达目的地,投入救护工作。</p> <p class="ql-block"> 2月27日,晨5:35,列车停靠广西境内。这里离中越边境还有几百公里。没能继续南下,遗憾!但,军令如山,几十辆卡车已一溜排开顺序停在站台上,我们按指令卸车、装车,秩序井然,有条不紊。</p><p class="ql-block"> 卡车一路行驶,来到了群山环绕的一处军营。这里是广州军区某部队驻地,部队早已于三个月前开赴边境,2月17日就参加了战斗,营房都是空的,几乎看不到人。</p><p class="ql-block"> 当时,仗已打了10天了,伤病员特别多,有统计资料说伤病员占到参战人数的4.22%(实际占比肯定高于这个数字),又以头颈部、胸腹部和多处伤为主,伤情比较复杂。</p><p class="ql-block"> 我院抵达指定位置后,全院上下团结一心,争分夺秒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此时,派赴我院的胸外科手术队、脑外科手术队及第三军医大学应届毕业学员医疗队也抵达我院,为我院输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技术力量。我们原本带了部分帐篷,有营房就用不上了。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大通间营房里用白被单隔出病房、治疗室;营区的高低床都是木质的,陈旧又笨重,若在平时,肯定是四五个人抬一张,可此时的我们干劲十足,两人一组,搭上手就抬起走了。高低床下铺统统用做病床,铺上被褥,划分病区,配备人员;另寻找营区内合适的房屋做手术室、供应室、化验室、药剂室等,各病区炊事班也支锅立灶,采购和储备粮食蔬菜……</p><p class="ql-block"> 仅仅过了四十多个小时,3月2日清晨,第一批运送伤员的卫生军列就抵达了。列车只能停站四十分钟,分类哨(组)抢时间办理交接和搬运伤员。伤员们有的头上缠着绷带,脑外伤急需手术;有的胳膊上打着夹板、手被吊拉在胸前;有的胸腹部受伤、腿部受伤,因感染而发烧,躺在担架上……他们虽已经过战场抢救和前方医疗所、师医院早期救治,但军装上、绷带上仍渗出大片血迹。为了抢时间,我们把重伤员担架从车窗运送出来,背着、扶着尚能行走的伤员,先把他们安顿到车上,用棉被垫好盖好,而后安全运送到医院。分检军医根据伤员伤情快速分类,安排手术和分病区收治……</p><p class="ql-block"> 随着伤员源源不断的到来,手术室的灯光就没有熄灭过,手术一台接着一台,脑外科、胸外科、腹部外科、骨科等,医生们通宵达旦地抢时间做手术,疲乏到极点,打个盹又上台。麻醉医生也是如此,都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从某种意义上说,麻醉医生陪伴手术病人的时间最长,而且他们还要考虑伤员因战争恶劣环境及伤痛导致心理、神经等方面的状况,工作压力很大。使命所在,责任所系,容不得半点懈怠。还有消毒供应室,手术量这么大,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都需要清洁消毒,还要按清单检查核对包装,灭菌等,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四十年前的条件远不及今天,纱布绷带是要重复使用的,当年二所组织人员每天到病区收集纱布绷带,煮沸消毒,洗刷晾干,铺平叠块,再送供应室灭菌处理,其中还有好几名三军大学员。军医大学员,堂堂准大夫,虽说是轮岗,但离开临床做这份工作,搁到现在,谁都想不通,但当年大家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叫干啥就干啥,干啥都是为了伤病员。药房的工作量也很大,那时的大输液都是自行配制的,输液量大,药剂师们三天三夜没睡一个囫囵觉,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甚至为保证大输液的质量,竟然拿自己做试验,每一批次的大输液都是如此,无异常后再发放病区使用。</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各病区治疗工作也有序展开。无论是观察诊治,打针输液,换药包扎,还是为伤病员喂饭喂水,洗漱和处理大小便等,大家都满腔热忱,一丝不苟地去做。一切想着伤病员,一切为了伤病员,是所有人的工作标准和自觉行动。</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伤病员大部分都很年轻,不少人只有十八九岁,他们大多被地雷和炮弹所伤。有一名苗族小战士,背部被炮弹炸伤;另一名战士臀部被地雷炸伤,整个臀部肿胀,他俩每天睡觉都只能趴在床上,换一次药需几十分钟乃至一个多小时,疼痛难忍,但他们咬着牙一声不吭。还有一名战士全身被炸伤,除一处动了手术外,其他伤口虽然不深,但碎弹片却遍布全身,呈点状分布,每一处伤口若不仔细清创,就会肿胀发炎,给他换一次药需要二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三所收治了一位年仅17岁头皮外伤的小战士,表情淡漠,不吃不喝,引起了医生的高度警觉,立刻查神经病理反射,均为阳性,即判断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请脑外科会诊后马上为他做了手术,由于诊断准确、快速,手术及时,挽救了这名17岁小战士的生命。还有一位高位截瘫的小战士,他懵懵懂懂并不知道自己从此站不起来了,还憧憬着早日重返前线,医护人员无不动颜。</p><p class="ql-block"> 二所收治的一名新兵给人印象很深,他的外貌至今我还记得,眼睛深邃、很凹,典型广西人的模样,但肤色并不像一般广西人那么黝黑,他操着广西口音说他当兵才三个月,上了战场,还没见到敌人在哪里,就被炸伤了,很不甘心,小伙子很乐观。他是左臂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皮肤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因战场急救条件有限,清创处理不彻底,导致伤口感染,胳膊肿得发亮,后经骨科手术及术后治疗,保住了他的左臂。</p><p class="ql-block"> 当时很多伤员都是多处受伤,二所收治的一个副营长除腹部受伤外,左腿骨折伴贯通伤。腹部要做手术,骨折也要做手术,还要为贯通伤做清创等处理。三所收治了一位名叫孟凡军的排长,也是多处受伤,送来时胸腹部贯通伤,胸腔感染,下颌粉粹性骨折,生命垂危,当时条件差,没有B超,医生只能靠听诊确定胸水位置,经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精心护理,终于转危为安。四十年后的今天,孟排长仍记得医生护士的名字,还辗转寻访他们。2018年4月,他和妻女从山东临沂专程来到南京,与当年三所的教导员、军医、护士长、护士们见面,大家握手、拥抱,场面热烈而感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因年代久远,加之695野战医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撤销,人员分散,资料难寻,无法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 我们超负荷拼命工作,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我们的战士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痛苦,降低伤残率和伤死率,这是我们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亢奋,忙碌,十几个小时不睡觉已成常态,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有的只是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我军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重创越军4个正规师10个团,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完成了预期目的后全部撤回中国境内。此时,我院的治疗仍在继续,一直持续了二个多月,据统计,全院先后收治伤病员473名,手术达350例,占到70%以上,一部分伤员治愈后重返部队,大部分留治,在我们撤离前才转送驻军医院。</p><p class="ql-block"> 5月初,我们圆满完成任务,奉命于5月2日铁运归建。</p><p class="ql-block"> 救死扶伤,履行职责,是我们的誓言!在和平年代能够参战,是我们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记忆值得珍藏。</p><p class="ql-block"> 珍藏记忆,记忆永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由于当年条件有限,留下的照片很少,且几乎没有工作照,大部分是战友们在撤离前三三两两的留影,谨附于后,以为纪念。</b></p>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一文。</p> <p class="ql-block">节录自《南京军区后勤部组织沿革史》一书第1064页</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所文书郑期根保存的几页《要事日记》,其中记载道:</p><p class="ql-block">2月23日上午 : 全院进行了出发前的动员,宣布了行车时的注意事项。全体干部战士都斗志昂扬,为随时上前方救护,紧张地有条不紊地工作。</p><p class="ql-block">下午本所抽了十人帮助机关装车。</p><p class="ql-block">2月24日 : 上午装车,10:30午饭,11:40出发,13:30抵浙江长兴火车站。装车,搬运中,都能支持、帮助,没有发生事故。行车安全。</p><p class="ql-block">2月25日 : 在行车途中。</p><p class="ql-block">2月26日 : 在行车途中。</p><p class="ql-block">2月27日 : 晨5:35抵达。下午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每个人不管自己的困和苦,都能积极地把工作做好,特别是有几位女同志,身患有病,还坚持工作。</p><p class="ql-block">2月28日 : 上级命令我们在下午五时必须完成一切治疗救治准备工作。全所人员积极努力,为了不让一个伤员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失,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条件差、人员少、时间紧、场地分散的情况下,和全所人员一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出色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3月1日 : 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发现和解决问题,废寝忘食地工作。</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今天本所调进了20名军医大学应届毕业班学员。</p><p class="ql-block">3月2日 : 4:55分,本所接收了104名伤员。</p><p class="ql-block">3月11日 : 7:30分,本所接收了49名伤员。</p><p class="ql-block">3月25日 : 本所出院第一批伤员 7名。</p><p class="ql-block">4月4日 : 本所出院第二批伤员 31名。</p> <p class="ql-block">接收伤病员</p> <p>(上图来自网络)</p><p>为伤病员做手术</p> <h3>医护人员在病房工作</h3><h3>护士张颖</h3> <h3>护士谢灿中</h3> <h3>护士长陈湘文与伤病员。</h3> <p class="ql-block">护士黄珍秀、许玉芬等医护人员在病房前留影。</p> <h3>护士长陈湘文,护士胡兵、王进华、邵予鲜等医护人员在病房前合影。</h3> <h3>护士长陈方谷、护士范建生等和伤愈即将归队的战士合影留念。</h3> <p>护士长陈方谷,护士范建生和伤愈即将归队的战士合影留念。</p> <h3>护士长陈方谷、护士王彩娟等和伤愈即将归队的战士合影留念。</h3> <h3>1979年4月6日,中央慰问团来我院慰问。图为政治处方顺泉主任和三所曹岳德所长。</h3> <p>姬鹏飞副团长等在白绍青政委陪同下慰问全院医护人员和伤病员。</p> <p>姬鹏飞副团长等在方顺泉主任陪同下慰问全院医护人员和伤病员。</p> <p>姬鹏飞副团长</p> <p class="ql-block">张印院长、白绍青政委、林金秋副院长、陈建华副院长、方顺泉主任、周群所长、曹岳德所长、范仲余所长、周仁发教导员,及邓泽洲、王焕忠、顾维新,徐根才、刘国民、蒋建民等和中央慰问团合影。</p> <p class="ql-block">105医院宋致敬,何义忠,王海林,刘曙亚,吕劲峰,白燕,洪家荣组成的脑外科手术队配属于我院,出色完成救治任务。</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图:白绍青政委、方顺泉主任,邓泽洲、王焕忠等。</span></h1><h1>【说明】</h1><h1><b><u>奇峰镇军营隐匿在群峰峻岭间。完成了收治任务的我们,在撤离前留影。上图及以下大部分照片就拍摄于奇峰镇军营内。</u></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乔玲、宋绍文、吴家英、王立邦、胡开树。</p> <p class="ql-block">王小萍,张春贵,宋明德,卢伯安。</p> <p class="ql-block">钱斌、沈智莲、许亚君、童宗义。</p> <p class="ql-block">徐根才、张旗、史有明、许瑞成、蒋强。</p> <p class="ql-block">唐夕兴、张中书等。</p> <h3>李素珍、钱为军。</h3> <h3>王月菊</h3> <p class="ql-block">王小萍</p> <p class="ql-block">赵晓宁、冯敏。</p> <p class="ql-block">邵予鲜、王小萍。</p> <p class="ql-block">顾胜利</p> <p class="ql-block">许玉芬(摄于营区内罗盛教烈士墓。驻军有着光荣的历史,是罗盛教生前部队)</p> <p class="ql-block">陈湘文、毕海萍、陈润华。</p> <p class="ql-block">王小萍</p> <p class="ql-block">蒋强、徐根才、许瑞成、史有明。</p> <h3>朱国华、吴柏秋。</h3> <h3>毕海萍、张素芳、许玉芬。</h3> <h3>侯晓庆、应学进、付金伟、郑期根、郑银海。</h3> <h3>许瑞成、张旗、史有明、徐根才、蒋强。</h3> <h3>毛瑛、张苏东。</h3> <h3>王永光</h3> <h3>陈方谷</h3> <h3>刘伟鸣、林慰。</h3> <h3>陈方谷(摄于广西凭祥火车站)</h3> <h3>陈湘文、王小萍、陈润华。(摄于广西南宁火车站)</h3> <h3>徐根才、史有明、蒋强。(摄于广西桂林火车站)</h3> <h3>王月菊(摄于广西桂林火车站)</h3> <h3>王琳(摄于桂林火车站)</h3> <h3>陈方谷(铁运归建时摄于江西萍乡火车站)</h3> <h3>郑银海、郑期根、杨季兴、芮忠良、黄正阳、陈志勇、付金伟、吴明祥、应学进、徐经仁。</h3> <h3>成旺之、苏仕宣、王其成、苏长安等。</h3> <h3>陈大福、金荣方、毛洪金、朱恒金、张远土。</h3> <p class="ql-block">苏国同(右)和伤员</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文提到的三所救治的重伤员孟凡军排长。</p> <h3>三十九年后,孟凡军于2018年4月专程来到南京,与当年救治他的三所医护人员相聚。</h3><h3>拼图4 : 孟凡军与当年三所护士长杨以成,护士谢灿中、胡兵合影。</h3> <h3>拼图1 :孟凡军与当年的主治军医蒋启增合影。</h3><h3>拼图2: 孟凡军与当年的三所教导员戴广德合影。</h3><h3>拼图3: 孟凡军与当年的三所护士长杨以成,护士刘秀娟、姜萍、房美玉合影。</h3> <h3>当年三所的战士成旺之,在得知孟凡军近况后,专程去山东临沂看望孟凡军。</h3> <h3>护士张素芳荣立三等功。</h3> <h3>医务处统计员元宇红嘉奖证书。</h3> <p>军医康锦红的嘉奖证书</p> <h3>“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纪念章及慰问纪念品。</h3> <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当年的军医苏国同重返奇峰镇营区。</p><p class="ql-block">当年医院驻扎过的老营房还剩有几栋未及拆除,而病房所在地已变成了很大的练兵场和标准化营房。</p><p class="ql-block">苏国同与“李向群连”战士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奇峰镇营区</p> <p class="ql-block">通往当年病房的向群路</p> <p class="ql-block">塔山路</p> <p class="ql-block">当年一所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14-17日,为纪念对越自卫还击四十周年,几十位战友相约回到了奇峰镇,回到我们曾收治伤病员的营地。在我们中间,有当年的军医、护士长、护士,还有麻醉师、药剂师……其中有2人在参战时还荣立了三等功!有8人一直在部队医院从事医务工作。</p><p class="ql-block">四十年沧桑巨变,记忆中一排排整齐的老平房早已拆除,2012年苏国同重返营区时拍摄的几栋老营房也拆除了,代之以现代化的楼房,现代化的军营。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一座未及拆除、废弃许久的大礼堂,以及大礼堂旁的露天电影场。尘封的记忆被唤醒……</p><p class="ql-block">这个说,我带轻伤员来看过电影!那个说,中央慰问团来时就在这里开的慰问大会!大家欣喜若狂,纷纷拍照留念。 </p><p class="ql-block">集体的,来一张,再来一张!哦,别忘了拉上横幅!</p><p class="ql-block">有战友带了迷彩服,大家争先恐后穿着照,敬个标准的军礼!</p><p class="ql-block">不愧为老兵!</p><p class="ql-block">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大家全然不知,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定格于相机的镜头中……</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大操场</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营区办公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身着迷彩服的我们,</p><p class="ql-block">仿佛又回到了十七八!</p><p class="ql-block">李军、张苏东、王永光、陈方谷。</p> <p class="ql-block">钱为军、张苏东</p> <p>王永光、陈方谷</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军营召开了座谈会,当年的军医、护士长、护士、麻醉师和后勤保障人员踊跃发言,在他们的叙述中,一件件、一桩桩的往事被激活了,还原成动态的真实的影像,在我们的眼前显现……</p><p class="ql-block">分类组的战友们来了,在柳州车站,她们检查伤情,迅速分类,贴上标志,转运伤员……</p><p class="ql-block">桂林的学生来了,机关干部来了,居民来了,抢救伤员需要大量血浆,他们撸起袖子,争先恐后献血!</p><p class="ql-block">老爷爷老奶奶来了,带上白糖,带上鸡蛋,还在每个鸡蛋上写上安慰鼓励的小字。</p><p class="ql-block">补充药品、器械的汽车来了,快快卸车!</p><p class="ql-block">病区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重症组日日夜夜护理伤员,心系伤员。</p><p class="ql-block">几位护士长去了凭祥,与前方医院同行交流,把他们的宝贵经验记下来,带回去。夜晚,不时有枪炮声从边境传来。</p><p class="ql-block">手术室的灯光下,医生护士在救治伤员……</p><p class="ql-block">炊事班在忙碌,随时为伤员为医护人员送上可口的饭菜,不分昼夜。</p><p class="ql-block">座谈会结束了,一幕幕的影像远去了,但,它们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碑上!</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恰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前的我们多么年轻!</p><p class="ql-block">年轻的我们担负起救治500名伤病员的重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履行了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为自卫还击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的我们,两鬓染霜,容貌变了,</p><p class="ql-block"> 然,战士的精神没变,依旧一颗火热的心!</p> <h3>张素芳</h3> <h3>范建生</h3> <h3>胡兵</h3> <h3>李素珍</h3> <h3>徐晖</h3> <h3>冯敏</h3> <h3>陈方谷</h3> <h3>王永光</h3> <h3>毕海萍</h3> <h3>李军</h3> <h3>陈润华</h3> <h3>许玉芬</h3> <h3>王月菊</h3> <h3>乔玲</h3> <h3>钱为军</h3> <h3>阙塞岚</h3> <h3>张苏东</h3> <h3>毛瑛</h3> <h3>王琳</h3> <h3>宋绍文</h3> <p> </p><p><br></p><p><br></p><p><br></p><p> </p><p><br></p><p> 岁月悠悠,</p><p> 光阴荏苒,</p><p> 四十年过去了,</p><p> 弹指一挥间!</p><p> 参战, </p><p> 奉献,</p><p> 无悔, </p><p> 无怨!</p><p><br></p><h1> <b>珍藏记忆,记忆永存。</b></h1><p><br></p><p> </p><p> </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