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榆阳河

任振国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榆林城里前街(街:当地人发“该”音)靠近南城门的后水圪坨上巷,从我记事起就对榆阳河有印象。因为榆阳河靠近古城墙南城门,当地人都叫她南门河,很少有人叫正式名字。十七岁以后我离开家乡去省城上学,后来又在那里工作,但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亲眼目睹了半个世纪以来榆阳河的变迁……</p> <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h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里的居民家里都没有通上自来水,用水要到大街的水管上用桶接自来水担回家倒入大瓷缸中,使用时拿铜马勺舀到锅里或盆里,加之院子里边还未修下水道,因此在家里洗床单被罩等大件衣物很不方便。每年五月到十月这段时间,前街(城里钟楼以南的地区)住户大都在艳阳天拿着衣物到南门河去洗。我对南门河最早的记忆就是从跟随母亲到河边洗衣裳开始……</h3><h3> 那时大街南门口现在出城的城豁口还没有修好,进出城都走南门洞,就是现在的镇远门。出城后大人们通常顺着大路走,而小孩子们则玩心不退,一出城门洞向左拐顺着瓮城边的小路抄近道走到河边。</h3> <h3></h3><h3> 洗衣服的地点通常选在玉砚桥东的河边,河的南岸山头上坐落着雄伟的凌霄塔,河的北岸一条东西向马路通往金刚寺,也就是后来的榆佳公路,路的北边就是从南门瓮城至东南城角一大段外砖墙滑下的破旧老城墙。</h3> <h3>  南门河的河面只有十多米宽,河水多年冲刷自然形成了弯曲的河道。由于上游有大坝头水库蓄水,平常河水较小,深浅也就一尺左右。两岸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河边错落镶嵌着大小不一、自然天成的青石块。家庭主妇们各自选择一块石块,拿出脏衣物泡在身边的水中,然后打上肥皂或洒上自带的碱面。此时石块倒成了天然的搓衣板,只见主妇们双手反复揉搓衣物,衣物上的污垢随着肥皂水顺着石块流入河水中,很快就被流动的河水带着流向下游。揉搓干净后,主妇们双手拎起衣物,在较深的河水中上下反复漂洗,当地话把这一过程叫投摆,直至衣物干净,水流变清为止。</h3> <h3>  之后,主妇们拿出来时带着的麻绳,喊来大一点的孩子帮着将绳子两头拴在两棵树上,将衣物拧干后晾在绳上。有时衣物过多,绳子搭满后,将剩余衣物摆放在河边干净向阳的沙滩上。夏天正午的阳光下,半个小时左右,衣物即可晒干。来时是一包脏衣物,走时已是叠放整齐、散发着温馨阳光味道的干净衣物,这就是主妇们一个下午的战绩! <br></h3> <h3>  通常,女孩子们会帮着妈妈洗几件小点的衣服,而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们此时三五成群在河畔或水中光着上身,玩水嬉戏,骑马打仗,不亦乐乎!有些三四岁的猴小子干脆光着小屁股,在水中跑来跑去,旁若无人。此时完成任务的妈妈们一边收拾衣物,一边大声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懂事的孩子很快结束嬉闹,来到妈妈身边。个别顽皮小子,有些跑远听不见,有些玩兴正浓,充耳不闻妈妈的声音。主妇们收拾好衣物,还要沿着河边寻找自家的小子,拽着小胳膊,有时拧着耳朵,将他们带离“战场”。此时日已偏西,天近晌午,主妇们着急回家做下午饭,上了一天班的男主人,即将下班回家,不能任由孩子们疯玩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h3> 大概在十岁左右,我跟着院子里几位小哥哥去了一趟金刚寺国营砖厂(其中一位孙姓哥哥的爸爸在砖厂上班)。通往金刚寺的土石公路在南门河边上,我们沿着公路逆河流方向一路上行。河水先是自东向西流,在离南门约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成一个直角拐向北方。在拐角处用青砖修筑了一座大坝(建坝年代不详,可能是明嘉靖初年),坝后成了一个蓄水库,这就是榆林著名的大坝头,也是当地的一个天然游泳场。时值夏日正午,几十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正在水库里游泳,动作五花八门,各显神通。</h3><h3></h3> <h3>  有几个只会四脚扑腾狗刨式,滑稽可笑;还有几个显然是新手,把长裤裤口和裤腰扎住,浸湿后吹气当救生圈,在库尾浅水区扑腾;几个胆子大、技术好的愣头青在靠近大坝的深水区练跳水,大都不会翻腾动作,只能从岸边的石台子直着身子跳“冰棍”或做几个搞怪动作,引来围观的小伙伴一阵阵喝彩。那时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让孩子去水库游泳,因此不会给孩子买专用的游泳裤,这些半大小子们只有几个害羞的穿着土布大裤衩子,由于此处没有女宾,其余大部分都一丝不挂赤条条在玩水……<br></h3> <p>  顺着河边拐弯向北百多米处有一座用青砖过碹砌成的砖石桥,因年代久远已经破破烂烂,行人和车辆勉强可以通过(几年后在这座桥的南边新修了一座较大的石头拱桥,一直沿用至今)。在老桥北边百多米处,河道在高大的沙畔下拐向东边。此处的河道处于南北两山相夹宽有百多米的沟谷边上,北边是高达几十米的沙畔,沙畔之上就是古城东边一望无际的沙漠(后来这一带成了东沙新城区);沟谷南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丘岭地貌,此处河道恰好成了地理的自然分界线。沿着河向东偏北走大约两公里,就到了金刚寺村(前两年才看到,就在此处,建成了一座几十米高的双向四车道现代化大桥,横跨北沙畔与南边的土山,名叫金沙路大桥)。</p> <h3>  金刚寺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小村庄,山上有土窑,平地有砖房,沟谷中的田地里庄稼茂盛,各种野花竞相开放。虽然当年生活拮据,倒也是一片祥和景象,国营砖厂就在村子边上。这里除了建于明代著名的金刚寺庙宇之外,还有一处现在被保护起来的院落——邓宝珊故居。</h3> <p class="ql-block">  邓宝珊将军是国民党军上将,抗战时期率部住守榆林,黄河东岸侵占山西的日军几次派出飞机空袭轰炸榆林古城,因此将军在这风景优美、依山面水之地修了一处庄园——桃林山庄,既作为自己办公指挥的司令部,皆具防空安全功效。邓将军在北平和平解放时随傅作义先生一同起义,解放后积极参政议政,成了新中国的建设者和共产党的朋友。近年来将军的故居得以保护开放,成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听说榆阳河的源头在金刚寺东南的钟家沟,直到今天我也未去过。钟家沟离金刚寺有多远,源头是个什么样子,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在榆阳河的中段有两件宝物——凌霄塔和榆阳桥,堪称榆林城南门外榆阳河边的一对并蒂莲。宝塔像一支巨笔,榆阳桥像巨型方砚,每当日出,塔影照桥头,恰似笔蘸墨。这就是榆林有名的八景之一“南塔凌霄”。</p><p class="ql-block"> 凌霄塔(当地人叫楼相塔)又名文笔塔,位于榆阳河南岸五雷沟口的土山之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显示,凌霄塔高43米,为楼阁式八角形砖塔,通体为空心结构,共13层。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口。凌霄塔内原有砖阶和木梯,游人可拾级上至顶层。因为年久失修,加之战争创伤,损毁严重。</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块到凌霄塔玩耍,那时塔身上有许多战争年代留下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弹痕,门窗洞开,塔内四层以上木楼梯全部损坏丢失,砖砌的台阶严重磨损毁坏,到处是经年累积的尘土。我们只能顺着破败的砖台阶爬到四层,然后战战兢兢爬到窗口。这里是榆林古城的最高点,举目北望,城里的街巷院落畦块分隔,五楼(文昌阁还未新建)骑街的景象尽收眼底……</p> <h3>  2004年,榆林市出资34万元,更换塔基条石,修补塔体弹坑,恢复檐角风铃,重修塔内木梯,再建塔顶,新做海墁,使凌霄宝塔重现昔日巍巍雄姿(有关凌霄塔有许多传说,后专文表述)……</h3> <p>  在凌霄塔西北侧的榆阳河上横跨一座青砖拱桥——榆阳桥,当地人称为“玉砚桥”。榆阳桥北接镇远门(南城门),后来为了汽车进出城里大街方便,在南门西边将城墙拆了一个豁口直对榆阳桥。桥南连接当地人所叫的南大道,是南出榆林古城通往绥德、延安和省城西安的唯一通道,当时叫咸榆公路,也就是后来的210国道,现在这条路叫上郡路,昔日的土石公路已经成为城南一条繁华的街道。</p><p> </p><p> </p> <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榆阳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桥身为3孔拱洞形砖石结构, 桥面青砖铺筑,桥身长42米,桥面宽8.4米,高8.3米,东西两侧有一米高的砖砌墙栏。南桥头原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御题“两守孤城,千秋忠勇”石碑一通,今已不存。</p><p class="ql-block"> 古城西南角外,原有大片的农田,本地人称之为园滩,为便于灌溉,明嘉靖初修城南渠时又在此桥东侧增设渡槽,引水经桥西流,因此有“水上桥、桥上水”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城市发展使得古桥已不敷所需,遂于东侧新建了钢筋水泥大桥,二十世纪末又在西侧修建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肤施大桥。此时榆阳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用,本来可以作为文物古迹保留下来,供后人参观瞻仰,但不知什么原因前些年却被完全拆除,连带它承载的五百余年沧桑历史不留一点痕迹,只留下无尽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顺着水流方向过了榆阳桥,在河的北边到南城墙之间有一大片庄稼地,这就是上边提到的园滩。智慧的先民们在榆阳河上游修建了大坝头,将河水水位抬高,然后在河的南岸、凌霄塔山角下修了一条宽一米多被称为夹壕子的水渠——城南渠,将河水经榆阳桥东侧渡槽并通过公路下的砖石涵洞引到桥西边河的北岸。涵洞长有七八米,夏天时节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来这里耍水,胆子大的憋一口气从路东顺着洞子游到路西。</p> <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一水源的到来,使园滩的大片田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它与城西由榆溪河灌渠浇灌的西门滩大片农田共同构成了几百年来榆林市民的蔬菜园和米粮仓!<br></h3> <h3>  园滩一年要种好多种粮食和蔬菜作物,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的玉米(当地叫菽菽麦)和深秋的大白菜。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园滩玉米成熟的时节,田间蜂蝶起舞、蛙蝉鸣唱,肥沃的褐色土地上长满了夏日的时令蔬菜和比成人还高的玉米秆。每个玉米秆上结着几个长近一尺、吐着金丝的玉米棒子。</h3> <h3>  每到此时,我家的几位城关农户亲戚会送来刚掰下的新玉米。那年月我们虽然吃烦了玉米面窝窝头,但对刚煮熟的新玉米却格外喜欢,鲜嫩的玉米颗粒吃到嘴里香甜可口,至今想起都回味无穷……</h3> <h3>  每年深秋季节,正是榆林城各家各户淹酸菜的时间,也是榆阳河边园滩最热闹的时候。整片地里全是叶绿帮白、一尺多高、碗口粗细的成熟大白菜,几乎全城青壮年都来到菜地里,购买即将要吃半年的大白菜。菜地里人声鼎沸,格外繁忙,有捏码子谈价格的,有挥刀收割白菜的,有过秤装车的……</h3> <p>  人们将买好的白菜用架子车拉回家后,各家各户就开始了焯(当地发彻音)菜、涝(洗)菜、捏菜、淹菜的工作。此时整个城市处于一种忙碌状态,每家每户都全家动员,男女老少各司其职。房顶的烟囱浓烟滚滚,院子里煮菜洗菜热气蒸腾,每家门前都是整齐码放在干净门板上控水的白菜刷子。</p> <h3>  傍晚时分,能干的家庭主妇们把煮得半熟、已洗净控干的白菜刷子,一层菜、一层盐粒花椒,整齐地按入近一米高的黑瓷大缸中。在那个食物短缺、生活贫穷的年代,几乎每户人家都要淹两三缸酸菜,这就是一家人今冬明春的主要菜蔬……</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 class="ql-block">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榆阳河北岸园滩这一片菜地逐渐分给了所属城关生产队的农户,作为宅基地使用,几年中慢慢建起了一片片砖混平房和两三层简易小楼。由于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建房者为了多占一点面积而尽量向外扩张,使得这一带巷道狭窄,走向混乱,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走到里边如入迷宫之中。因为此地地势低凹,人口密集,藏污纳垢,治安混乱,被当地人戏称为“万人坑”。</p> <p class="ql-block">  新世纪伊始,当地政府看到在城市的南大门竟有这么一片混乱不堪的“贫民窟”,有碍古城的形象,于是将这一片土地全部征用,规划了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 由于广场东侧是凌霄塔,南边是榆阳河,故被命名为凌霄广场,当地老百姓习惯叫南门广场。广场总占地面积34350平方米,内设有观众台、中心景观、水带、无障碍坡道、绿地、路灯等,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榆林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p> <h3>  广场于2002年7月底开工建设,2003年10月1日对市民开放。每当傍晚,广场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有扭秧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有喷泉边嬉戏玩水的男孩女孩,也有在榆阳河边相依漫步的年轻恋人……</h3> <h3>  本以为以凌霄塔命名的凌霄广场,会像宝塔一样一站几百年,让古城人民世世代代享用下去。然而事实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2014年3月起,有关部门将广场围堵封闭,声称要实行全面改造提升。但时至今日,五年多过去了,广场改造还未结束,围墙还未拆除,白白剥夺了大家五年多的使用权,当地老百姓诟病这一改造工程成了榆林城最大的“烂尾工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 榆阳河从凌霄广场边上流过,来到了现在的肤施桥下,我小的时候此处既无肤施桥,更无肤施路。现在榆阳河南边的这一段肤施路其实是榆林最早的老飞机场的跑道。早在1934年,为了军事需要,在城外榆阳桥南600米处南大道西侧修建了榆林第一个飞机场。</p><p> 据史料记载,1935年10月6日,爱国名将张学良、杨虎城乘飞机抵达榆林,当时飞机降落的地点就是正在建设的榆林机场,这是古城榆林首次降落飞机。1936年机场投入使用,设施简陋,土质跑道仅长500米,宽50米,只能降落小型军用飞机。1949年机场被山洪冲毁,1958年中国民航对机场进行大规模的整修,1959年6月1日,成立榆林航空站,同日,使用苏制安2型飞机开辟了西安—延安—榆林航线,当时每周只有一个航班,每个航班仅乘坐12人。</p> <p>  上小学时,我一位同学的爸爸在航空站工作,同学们经常去他家玩,他家就住在机场旁边的家属院,我跟随他走进机场跑道,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停泊的安2型飞机。</p><p> 1983年11月1日,因城市建设发展造成机场净空不符合飞机起飞降落要求,榆林机场被迫停航。1986年在西沙航宇路旁建成了榆林第二座飞机场,从此老机场彻底关闭。</p> <p>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随着当地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重化工项目的大力开发,榆林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车道,一道古老的城墙已经无法阻挡城市高速度、大规模扩建的步伐。在东城墙外的东门沙和榆溪河以西的大片沙漠上,迅速崛起了两座新的城区。紧接着城市的规划建设者们把目光投向了榆阳河的南岸,1998年在正对着二街的河段上修建了这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大桥——肤施桥,将城内的二街与河南边已经闲置多年的老机场跑道连接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古老的榆林城出现了一条与大都市相比都毫不逊色的摩登大街——肤施路!</p> <h3>  榆阳河穿过肤施大桥后,曲曲弯弯一路向南流去,在肤施路尽头与富康路交会处的西边汇入另一条母亲河——榆溪河,完成了她作为一条独立河流的使命。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打着河边景观房的幌子,在这一段榆阳河下游的两岸开发了大片的商品房楼盘,使得原来一片荒凉的庄稼地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繁华市区,这也是母亲河——榆阳河为古城人民做的最后一份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