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那天,我下了楼,出了单元门,碰上邻居打招呼,进城啊?我说,是啊!</h3><h3> 我一边走一边想:我……我怎么就默认进城了?记得96年的时候,我在通县的一个商社里上班。一天,有个同事去西单办点事儿,开车前,一个人问他:干嘛去呀?他随口说,去北京!事后我想起来问他,你去西单干嘛说去北京啊?他回答道,“我们通县人都这么说,要不然就说,进城。”</h3><h3>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不知不觉中,我竟然也是“进城”了!</h3><h3> 和我一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都搬迁到五环以外,甚至顺义、通州、大兴、密云……到哪的都有,反正都离开市区了。</h3> <h3> 我们以前都是住在西单附近。如今这一带已是高楼伫立,商厦如林。开发商只掏了十几万块钱,就把我们的家当做他们商厦的奠基石了。</h3> <h3> 我们无奈离开了西单。</h3> <h3> 我们无奈搬出了西城。</h3> <h3> 我们无奈走出了五环。</h3> <h3> 我们无奈去了顺义、通州、密云、大兴……</h3> <h3> 我们告别了曾经玩耍的地方民族宫;</h3><h3> 我们告别了记忆中的首都影院;</h3><h3> 我们告别了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西单商场;</h3><h3> 我们告别了我们的母校——二龙路学校。</h3> <h3> 虽然无奈,却又十分留恋,毕竟是从小生活过地方,不仅记忆深刻,而且记忆犹新。</h3> <h3> 这些年的大趋势有点儿逗,山南海北的人民大众,玩了命的往北京跑,有关系有本事的还在城里落了户。而城八区的那些老住户,却接连不断的地搬迁于五环之外了。好比换防的军队,好比蚂蚁搬家,好比自个儿的都不好,好比是城里的月亮圆。中国的国情有别于他国,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向往与要求,更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游移不定,而从众心理也使得很多人其实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适合自己。</h3> <h3> 偶遇一个在日留学的建筑规划师朋友,我们东拉西扯的就谈到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与房价。他说,住在哪都不重要,主要是看配套设施,首先是交通,其次是商场、超市,买东西方便不方便,再有就是医院。这些条件满足了,你说住在城里和城外还有什么区别吗?再说房价,别看现在二环以内的房价高,再过几年,还说不定哪儿的房价高呢!他说日本就是如此,有钱人不住市区,有钱人不住低层,配套设施越齐全、生活越方便越舒适的地方,房价越贵。人们的观念会随着环境的改善而改变,而不可能一成不变。</h3> <h3> 拿北京来说,住在城里有什么好?让你停车的地方,很少!不允许你停车的地方,狠罚!官园,知道吧,平民买小商品的市场,搬走了。动批,知道吧,小商小贩进货的市场,搬走了。四环,知道吗?积水潭医院南边胡同里好大的一个菜市场,歇菜了。城里的超市少,医院多。医院多,看病难,架不住全中国的病人都来北京挂专家号。说实话,居住在二环、三环以内的人们,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方便。而我,现在住的地方就很方便!首先离地铁6号线的东北口只有300米之遥;其次,小区里停车位充足,收费合理,一年1600元,月付150元也可以;再有,小区南边的常营天街,那是购物的天堂,你有多少钱都不愁花不出去;天街连着两个大超市,一个华联,一个永辉,往西一站地,还有个欧尚超市。不久的将来,朝阳医院就要在常营地区落户,到时候,看病也不是问题了。倒是每每进城看见那些还住在二环以里的普通人的居住环境时,我便忍不住心里说,“还在这儿挤什么呀,遛个狗吧还得躲警察(泛指那些没办狗证的),停个车吧还怕人家砸,买个东西吧小铺子没有啦!真不如跟我出城住!”</h3><h3> </h3><h3> </h3> <h3> 今天,我重来西四,看完朋友便从丁字街往南遛达。路过粉子胡同,西斜街,辟才胡同,大酱房,小口袋,转眼就到了大木仓。</h3> <h3> 每当我路过大木仓胡同,都会想起上学时的很多事儿。那时候,每天都要往返这条胡同两次,小学是这样,中学也是这样。不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就是到了寒假暑假,我每天也要去个一两次大木仓胡同,因为我的同学和玩伴几乎都住在这附近。遇到下雨天,我们几个相伴的同学,专门找积水多的地方走,蹚起的水花儿伴随着开心的笑声…… </h3> <h3> 如今,这一切都成为回忆。我们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总归,我们是回不去西单了。眼下,拆迁仍在继续,以后,仍会有像我们一样的很多很多人搬迁到五环以外,六环以外,甚至去外地安家。到那时候,说进城的人肯定是越来越多,保不齐还有人会说“去北京”!</h3> <h3> 2019年8月18日</h3><h3> 于北京常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