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图案解读之三:《螺蛳龙》系列剪纸二幅

郑波CITY

<h3>采访对象:张美玲(台江县施洞镇柏梓平村人,现居台江县城) </h3><h3>采访与文字记录:郑波(贵州理工学院专任教师) </h3><h3>时间:2019年8月3日 </h3><h3>地点:贵阳——台江微信采访 </h3><h3>学术指导:杨培德 </h3><h3> </h3><h3>此组剪纸为施洞衣袖上的刺绣剪纸图案,图案为苗族传说故事的《螺蛳龙》,剪纸为两段式,由二幅图案组成,第一幅为《螺蛳姑娘成亲图》,第二幅为《螺蛳龙女母子戏龙图》。</h3> <h3>  据张美玲介绍,此两幅图案是关于螺蛳龙的传说故事,螺蛳龙,其实是龙王的女儿,传说苗寨有位勤劳而贫苦的苗族后生,他日出而作,日没未息,终年劳累,不得温饱。有一天,他去钓鱼,钓了一整天,也没钓到一条鱼,最后钓到了一个螺蛳上来,他郁郁回家中,将螺蛳放进水缸里养着;原来这个螺蛳是龙女。她很同情和喜爱这位穷苦的青年,每天当他出外耕作后,就变成个美女从水缸里出来,为他做好香喷喷的饭菜,然后又回到水缸里,恢复原来的螺蛳状态。这样多次以后,本就心生疑虑的青年后生听到邻居说有一漂亮姑娘为他做饭,还问是不是他的媳妇。青年后生有一天便佯装外出,中途悄悄回来,从门缝里看见了螺蛳姑娘从水缸里出来为他做饭。他十分感动,更是心生爱慕,冲上去将螺蛳姑娘紧紧抱住,不让她再回水缸里去。他十分感谢这位帮助自己的龙女,并向螺蛳姑娘求婚,螺蛳姑娘本就真心喜爱勤劳淳朴的年轻后生,两人终于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h3> <h3>  第一幅为《螺蛳姑娘成亲图》,据张美玲介绍,此幅图案是螺蛳姑娘与苗族后生成亲后喜得贵子,三口之家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左边的螺蛳龙是螺蛳姑娘还未变成人的形象,右边的鱼含宝的图形则寓意后生和螺蛳姑娘子孙繁衍的幸福生活。后生右手扛着锄头,左手拿着农具,一副出外耕作的模样,螺蛳姑娘则是身背宝宝,双手拿着绣花布,准备去绣花的模样。生活场景生动形象、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一幅标准的苗家人幸福的生活场景写照。</h3> <h3>  第二幅为《螺蛳龙女母子戏龙图》,此幅剪纸为螺蛳姑娘成为母亲后,带儿子与龙戏耍的场景。主体图案为小孩骑在龙背上玩耍的场景,因为螺蛳姑娘本就是龙女,螺蛳龙本就是龙,螺蛳姑娘可以变成螺蛳,也可以变成龙,人变螺蛳,螺蛳变龙,然后龙再变成人,这种相互的自由转换在苗族万物有灵的“互变”概念里是成立的。所以在整幅画面里同时出现了螺蛳姑娘和龙的图形,龙看上去更像是鱼的化身(鱼尾龙),螺蛳龙女则像是在戏龙的模样,而螺蛳龙女的小孩则骑在龙身上,似乎是在寓意螺蛳龙女背着小孩玩耍,则是不言而喻了。值得注意的是,张美玲剪纸的小孩形象看似小孩在行走,其实她想表达的则是小孩骑龙的形象,这是苗族民间艺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经常看苗族的剪纸、刺绣图案就会发现这样的表现形式很多。</h3> <h3>  该组剪纸故事中的螺蛳姑娘和苗族后生,是苗族人的一种隐喻,实际上并非自然界的螺蛳和苗族后生,他(她)们都是勤劳朴实、聪明能干的男女青年,是苗族人理想化的人物。剪纸图案通过螺蛳变形的描绘,鞭挞了那种只重外表不重品德、追求财富鄙弃劳动的丑恶思想,歌颂了纯真的爱情、美好的生活。</h3> <h3>郑波采访台江施洞白子坪剪纸艺人张美玲,并合影于凯里草坪新村</h3> <h3>学术指导杨培德老师简介:</h3><h3>杨培德(1942—),男,苗族,贵州黄平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著有贵州本土文化丛书《鼓魂:西江苗族鼓藏文化田野笔记》;发表《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令他者消失源于对他者的恐惧》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主编了《苗族古歌》《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苗族开亲歌》《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贵州卷》等书。</h3> <h3>作者郑波简介</h3><h3> 贵州省管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平面设计师、画家、诗人。CCII首都企业形象研究会促进会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客座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顾问、(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秘书长、中国广告节优秀广告作品评选评委、历届贵州省优秀广告作品评选评委、贵州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青联联合会第八届、九届副秘书长、《城市档案》杂志创刊人、“太阳鼓”银饰合伙人、贵州正本堂企划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h3><h3> 平面设计作品、绘画作品、诗歌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出版诗集《倩美如影》《行走都市》《欲苦诗甜》;长期致力于贵州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化的运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