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烟翠匿石村

周鹤美术工作室

<h3>  2019年8月8日,临时决定考察一下井陉石头村,遂翻出单反、带足饮水、充电宝(本人路盲,方向感差,手机导航极度费电),驾五菱神车出发,首站大梁江。</h3> <h3>  周鹤,字清远,号村野愚夫,唐山滦南人,电影美术师、古建筑设计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员,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师承著名美术师、古建筑专家何宝通教授,现主要从事油画、电影美术、古建筑、古家具的创作和研究。</h3> <h3>  没有导航,我是绝找不到目的地的,虽是盘山路,但全程都是铺装路面,很好走。绕过烟云笼罩的重重山岭,到达大梁江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门票15元。</h3><h3> 大梁江始建于元末明初,村内明代建筑还有很多。</h3> <h3>  中国古建筑大多就地取材,才会因地理地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民居。石头村,因建筑材料主要为石头而得名(好像是废话),跟中国传统的大木结构做骨架,砖瓦等材料封堵墙体和屋顶有很大区别。</h3> <h3>  村内宁静致远,恬淡安详,偶有行人三两飘过,或树下几位老妪挥扇闲谈。</h3><h3> 为了找平地基,很多房子随山势错落建于高台之上。</h3> <h3>  高台下做石券窑洞,可以储物或做净房(也就是茅房)。</h3> <h3>  该门口为甃砖做法,是基于节约砖的原因而形成的,我们常说“秦砖汉瓦”,但砖瓦的普及使用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正所谓“死者为大”,早期砖大多用于贵族墓室,唐宋时期的宫殿尚有土坯墙存在,何况民居?</h3> <h3>  恰逢该院大哥在门口,递上一支烟卷聊了会他的窑洞,冬暖夏凉,遇震不倒,甚是自豪。进屋一观,想搜罗一下有无旧物出售,无果悻悻而出。</h3> <h3>  在我拍一处梁架遗迹时又逢另一大哥进院,再递一支烟卷搭讪,求证石券做法,聊了很多。忠告各位看官,依我二十载烟龄经验,抽烟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迅速拉进两个陌生人的距离。</h3><h3> 村内年代感清晰的剧场,在门外转圈拍不到,烟过三巡,跟随大哥进院拍了全景,上书“百家争鸣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从台口看保存甚好。</h3> <h3>  折返数次方抬头,发现石墙上镶嵌一神兽,年代久远外加岁月侵袭,难辨其真容,推测应为蚣蝮,类石碑座于赑屃、金猊之于香炉、椒图镶于铺首是也。十年特殊时期,好心村民用泥巴糊之与墙平齐,历经多年风雨洗礼方重现人间。</h3> <h3>  翻上一处无人居住的宅院房顶,看看屋面瓦作,只是简单的白灰封堵,无官式做法之“压七露三”和“捉节夹垄”那么讲究。</h3> <h3>  该院宣称为京式四合院,其实不然,做法更接近晋派或称黄土派。</h3> <h3>  一处正房为悬山式建筑和耳房为硬山式建筑的宅院,正脊两端望兽和垂脊之垂兽乃典型的晋派风格。其实最先吸引我的是硕大的悬鱼,近看硬山之博风砖颇有官式做法之规范。</h3> <h3>  临近中午,顾不上吃饭赶往于家石头村,于家石头村乃明代成化年间于谦后裔为避祸而建。</h3><h3> 此乃村口标志性建筑——清凉阁,高台基座、柱子、栏板、斜抱头梁等等诸多石构件,巧匠之能叹为观止。重檐歇山式建筑正脊为明清式吻兽,宝顶纤巧秀美。</h3> <h3>  村内戏台等公共性建筑多为不带正脊的过垄脊或卷棚顶,内部梁架将枋和垫板简化为随檩枋,亦或双步梁上施托脚者,皆类宋式之遗风,可见民居做法之灵活性。</h3> <h3>  这对方鼓子虽往昔威严不再,依然静静的守在门口,盖因主人不忍遗弃。</h3> <h3>  钻入杂草丛生无人踏足的胡同前,点燃一根烟,抄起一根木棍,慢慢的前行,我不信鬼不怕鬼,唯独怕出现蛇虫野兽咬我一口,然后变异,大概是科幻片看多了。其实只为拍这个门口,因为它的梅花门簪在村中做的最讲究。</h3> <h3>  墙外看看檐头,正房垂脊圭角盘子平草等构件皆有,排山盖瓦覆之代替披水,耳房做法则相对简单。</h3> <h3>  时间紧张看的不全,因带单反原因,手机照片也不多,其实主要是记不住路导致老在那几条巷子转圈,耽误了时间,直到离开也没搞明白村里的布局。</h3><h3> 下午两点多,吾圆润的腹部开始抗议,本想找地方吃饭,结果所谓的农家院都铁将军把门。无奈返回,在大路找一饭馆,点了一份小白菜炖牛肉,赠送面条一份,蒜也不要钱。</h3> <h3>  大概是年龄大了记性差,考察完总想写点什么,怕忘记,但搞美术的有拖延症者众,不止我一个,一直拖到现在,让各位看官见笑,惭愧惭愧。己亥二零一九年八月十八日记于石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