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通安镇位于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占地54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有19个民族,一百多个自然村),区内有山有水,风景秀美,历史悠久</h3> <h3>下图为通安镇的卫星地图,通安镇历史上称彭华乡,民国年间称疁西镇,解放后改为通安乡,主要有金墅古镇、莲花寺、老街、大阳山、树山、鸡笼山等有名景点,我们先从莲花寺说起</h3> <h3>史记记载: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金墅古镇边有着更加古老的古莲华寺,据明文震孟《重修莲华寺大佛殿记略》载:茂苑西镇名金墅,有寺曰莲华,系先朝里人刘文隆舍宅为寺,以井现青莲而得名。 故又名青莲寺。历经数朝,多次修茸,清末后失修。</h3> <h3>据说莲花寺是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所建(图片为古寺遗迹),石碑上有字,是清雍正年间重修之意</h3> <h3>莲花寺的石刻</h3> <h3>这是唯一一张以古莲华寺为背景的照片,非常珍贵</h3> <h3>莲花寺边的积福庵堂,当时有一寺四庵之传说,说明古寺规模、香火达到了一定的规模</h3>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莲花寺有轧莲花等盛会,但缺少了原有古琵琶桥的神韵</p> <h3>今年七月三十轧莲花</h3> <h3>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金墅古镇在莲花寺之东,金墅老街实质上是金墅老镇最后的遗存。金墅老镇明代开始置镇建制,属长洲县四都四图(都、图为当时户籍编制制度的旧称,相当于现在的乡、村)。那时有千总(驻守营兵领兵官职,清代为绿营统兵官)驻防在镇上,防范太湖盗匪。民国时期曾设立吴县金墅区,金墅镇为区、镇公所所在地。1927年,金墅镇遭到湖匪洗劫后,大户人家逐渐搬走,集镇才趋于衰落。解放初还是金墅乡政府驻地,到了1957年因为撤并,金墅被并入通安。</h3><h3> 老街前的一条小河向西连通太湖的金墅港,向东经通安流入浒墅关的大运河。这条小河金墅段权称为金墅河吧。当地人亦农亦渔,秋收后,农人把稻谷运到街上卖,渔人在太湖里捕获水产后,汇集到街上出售。金墅逐渐成市,繁华起来。</h3> <h3>重修的桥,原来的古桥在一次事故中坍塌</h3> <h3>水乡桥多,三桥分别是银财官桥、金财官桥、金墅桥</h3> <h3>百年前的古镇因为湖泊运输而繁荣</h3> <h3>古镇的娱乐圈</h3> <h3>古镇的金财官桥、银财官桥原来是木桥,非常有名</h3> <h3>古镇的买鸡桥只是在传说中了(早已拆除)</h3> <h3>解放后的商店</h3> <h3>商店窗口偶然发现的账单,不知记的啥东西</h3> <h3>吴县通安乡股票,少见了</h3> <h3>老街的路</h3> <h3>老街的公共厕所,非常透气</h3> <p>男子太湖里捕鱼,妇女们刺绣</p> <h3>关西草席名天下,尤其以金墅塘基上出产的草席最为有名</h3> <h3>农历七月三十,家家户户烧狗屎香,据说是民间纪念张士诚(小名九四)的一种方式。</h3> <h3>老街悠长</h3> <h3>有名的金墅港,当年运输非常繁忙、热闹,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逐渐萧条</h3> <h3>镇上有多家以打铁为生的居民,最辛苦的工作</h3> <h3>当地有名的秦家故居</h3> <h3>沈因洛1920年出生于金墅</h3> <h3>通安的一大名片就是阳山之北,包括树山、大石山、鸡笼山等</h3> <h3>阳山15峰,箭阙最高,海拔338.2米,仅次于穹窿山主峰笠帽峰(341.7米),是苏州境内的第二高峰。但以文化高度而言,箭阙峰远高于笠帽峰,因为箭阙峰有秦始皇一箭啮岩的传说。</h3><h3></h3><h3><br></h3> <h3>仙砰”为明代浒墅关关官户部郎中袁枢题、礼部尚书王铎所书。明人好奇字,“砰”实乃“坪”也!</h3> <h3>是“”呈和唯喜”的合体字,由当地文化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刻凿</h3> <h3>“”仙桥”由近代李根源书写,边上是吴县吴荫培题的“”大塊文章”几个字。古人大概是薏想走过了有点危险的仙桥,就能靠近大塊文章了,有点福贵险中求之意。李根源曾经是朱德的先生。</h3> <h3></h3><h3>上面刻的吴县吴荫培是光绪庚寅科探花,与张一麐、费树蔚、李根源齐名,喜交艺友,或论诗文,或作书画</h3> <h3>大阳山唯一的一线天,一线观天。过一线天就能看见青石雕刻的龙</h3> <h3>夕照岩” 三字为楷书,因站在此处,可以从最好的角度观赏到夕阳得名,题刻人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 进士沈弘彝。</h3> <h3>山上的青龙,传说因为触犯天条,尾巴被砍 。那天拍摄时,青龙在夕阳下闪着光,好似动了起来,吓得我赶紧打个招呼,溜之大吉。</h3> <h3>字典上,这些字还真找不到,不知道是谁创造的,我猜大概是岩石的意思。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江老师带我们班级到大石山游玩,只见满山遍野的红杜鹃,以后再想去,却总也找不到那条通往大石山的路了,自然也没有见过如此多的杜鹃</h3> <h3>如果有老虎,那一定在树林茂盛的金芝林,不过现在老虎、茂密的树林都不见了</h3> <h3><br></h3><h3>云泉寺位于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大石山山坞中,宋朝年间由珍护禅师入大石山掌建,取名云泉庵。后元大德年间由觉明高僧兴盛,是苏州阳山地区十大寺院之一 </h3> <h3>小时候,只听说大石山有个云泉寺,走过来走过去,只看见几个石头遗迹,现在全变成真实存在了</h3> <h3>鸡笼山不高,但有两个山头,传说树山犯错,被仙人砍头,把头掉在了鸡笼山上,所以树山是平的,没有山头。鸡笼山主峰仅108米,但青翠挺拔,清雅秀丽。鸡笼山实际上是阳 山北麓余脉,它与阳山岭断脉连,涓涓清涧,就是它们之间割不断的血脉和经络。</h3> <h3>树山山不高,但山顶有石头床,大人小孩往上一躺,白天乘凉,晚上数星星,山南还有仙人脚印,无论脚大脚小,往仙人脚印里一穿,总是合脚,但现在被灌木掩盖,很难找到</h3><h3><br></h3> <h3>树山戈家坞的神兽,好大的眼睛,在看啥?</h3> <h3>以下为其他区域的人文历史。同心村的忠字门,却不知还有忠字舞</h3> <h3>农村七十年代左右的标准住宅,屋前有榉树</h3> <h3>吴县农业干校通安会计学习组留影1957.2.14</h3> <h3>大忙:打谷</h3> <h3>农户出售稻谷</h3> <h3>六七十年代的粮库</h3> <h3>老街</h3> <h3>通安桥(已拆),横跨浒光运河。现在的通安桥好大,已经找不到过桥那种晃悠悠的感觉了</h3> <h3>三十年后,两位围棋高手为通安培养了一千多位围棋爱好者,为高新区的文体做出了贡献</h3> <h3>树山脚下的老通安中学</h3> <h3>邻家女孩,这个难度系数有点大</h3> <h3>有关阳山的古文好多好多,朱元璋大将俞通海最后隐居通安俞巷里村</h3> <h3>通安机械厂,当初通安最有名的工厂 ,曾经是通安的骄傲</h3> <h3>通安机械厂内</h3> <h3>老西街,一百多年了</h3> <h3>老西街,我的家</h3> <h3>航船浜村的古龙塘桥,作为太湖边偏僻的农村,有古桥,还有航船通达,定有大户人家</h3> <h3>航船浜村的名人许鹤丹是民国时期的名医,山塘街的雕花楼就是他的府邸</h3> <h3>通安最古的明朝建筑,浒光运河南侧,边上是小学和公社仓库</h3> <h3>吴县通安公社文化站的小人书,我是从路边摊上发现的,并马上买了下来。当年小孩时特别喜欢看小人书,却不知文化站有,现在正好看看,弥补一下这段空白</h3> <h3>20世纪50年代,通安地区的村民在放鸭子(区档案馆供图)</h3> <h3>金墅港</h3> <h3>父亲和女儿(西街)</h3> <h3>1963年6月15日,对通安中学63届毕业生来说,是值得一生铭记的日子。那天,他们在中学门口合影留念,青春定格,岁月不朽(图片左后方为鸡笼山村十三队,右边为通安中学一角)。</h3> <h3>通安地下文物也有重大发现,印证了通安的神奇和悠久历史</h3> <h3></h3><h3>真山海拔76.9米,根据史书记载:“真山,阳山之余脉,古称甑山,旧志称山巅有七穴,如瓦甑,故名甑山。”</h3><h3> 真山大墓为57座土墩之冠,位于高76.9米的大真山主峰,故称“真山大墓”。</h3><h3> 墓室规格较大陪葬玉器繁多疑为吴王寿梦</h3> <h3>真山山脚下的石刻,大约是“”四都二图”等表示地理位置的意思</h3> <h3>二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细的玉器,说明了咱太湖边古人的智慧,再看看如今的玉器市场,有如此多人喜欢玉器,说明人心变化不大,都喜欢着玉器</h3> <h3>1986年4月,在距苏州城西20公里,海拔22.5米的严山东麓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吴国王室窖藏玉器.这批玉器是在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略呈长方形的土坑中发现的.坑底距山坡表土深0.5米.由于当地爆破采石,玉器出土处已破坏.其存放位置和器物组合情况已不明.除玉石器外,没有其他遗物出土。</h3><h3>出土器共402件,其中软玉器204件.余为各色玛瑙、绿松、水晶和玻璃器.器物种类主要有:壁、环、璜、琮、镯、觿、珑、珌、玦、珠及各类玉佩饰.主要纹饰有:卷云纹、绳纹、绹纹、弦纹、羽状纹以及形态不同的蟠虺纹、兽面纹、虁纹、鸟纹等.纹饰的琢制采用减地浅浮雕与阴刻一面坡线的手法,纹饰特点与安徽寿县蔡候墓、浙江绍光306号墓所出的玉器基本相似,具有春秋时期的琢玉风格。</h3> <h3>通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一百多个自然村,每个村名都非常古老、神奇,充满了历史感和神奇,期待有识之士作进一步探索发现,看历史展未来,我们期待通安的未来更加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