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摩洛哥!(五)

岁月静好

<h1><b>  菲斯建于公元8世纪,是摩洛哥第一个王朝的首都,一度成为摩洛哥的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12世纪的菲斯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号称"非洲的雅典"。</b></h1><h1><b> 菲斯是阿拉伯宗教文化在摩洛哥的发祥地,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城和文化古都,于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h1> <h3>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个湖出现在赶往菲斯的路上,看到她的那一眼,全车的人都被惊艳了。漠漠黄土地上的那一湾绿,绿得那么明媚,绿得那么鲜亮,绿得那么纯粹,像娇俏可人的豆蔻少女,纤尘不染,可远观不可亵玩。</h3> <h1><b>  菲斯行宫,据说2002年,现仼摩洛哥国王默罕默德六世和他的平民王妃在全国各地邀请了300对新人在这里与他俩一起举行集体婚礼,想象一下皇家与民共庆的场面是何等壮观,何等欢喜。</b></h1><h1><b> 这座气派的皇宫始建于13世纪,占地80公顷;后几经修缮,目前作为穆罕默德六世国王的行宫,是他每次到访菲斯都要下榻的地方。我们只能在金色的宫门外拍照,无法入内参观。</b></h1><h1><b> 现任国王的王妃是菲斯人,是一位高颜值高智商的理工学霸。而穆罕默德六世国王为了博红颜一悦,婚后竟然下令废除了盛行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只要终生与她一人厮守。</b></h1><h1><b> 在男尊女卑的阿拉伯世界,要有怎样的美貌与才情才能让“三千佳丽失颜色”,</b><b>要有怎样的痴恋与决绝才能集</b><b>“万千宠爱于一身”。</b></h1> <h1><b>  古城游览是从最著名的菲斯门进入。</b></h1><h1><b> 这座四四方方的城门高10多米,从外观上看与其他伊斯兰风格的城门无异,也有繁复的几何花纹和圆拱。不过菲斯门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从城外看,这是座蓝色的城门,土黄色的外墙上镶满了蓝色的马赛克瓷片,这蓝色又叫“菲斯蓝”,是菲斯古城的标准色, 在老城里随处都可以看到镶嵌着这种蓝色马赛克的古老建筑。</b></h1><h1><b> 而穿过这道门走进老城,再回望城门,虽然镶嵌的马赛克花纹图案与外侧一模一样,但整个色调却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这是专属于穆斯林的“伊斯兰绿”。</b></h1><h1><b> “菲斯蓝”和“伊斯兰绿”成就了这座城门,使其成为菲斯城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b></h1> <h1><b>  古城里到处都是古迹,反映伊斯兰建筑特色的神学院、宫殿、博物馆等比比皆是,都被保护和维修得很好,都高冷地拒游客于门外。<br></b><b> 老城的卡拉维因大学是专门从事伊斯兰教学习和研究的高等学府,建于公元85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比英国的牛津大学早390年,比法国巴黎大学早291年。最初是一座清真寺,专门向教徒讲解《古兰经》。它的图书馆藏有各类伊斯兰教书籍几十万册,其中珍贵的手抄本8000多册。只有会背诵《古兰经》</b><b>的穆斯林可以入内,而我们只能在隔着大门踮足张望。</b></h1><h1><b> </b></h1> <h1><b>  古兰经经学院是古城里难得向游客开放的古建筑。入内是一个不大的四方庭院,中间是白色大理石小净池,庭院四周是装饰着精美花纹的两层建筑,分别为学生宿舍和祈祷所。褐色的红松木房檐和马赛克装饰外墙,在颜色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花纹精雕细琢,历经岁月磨砺,更显得温厚凝重。</b></h1> <h1><b>  走进菲斯古城,时间仿佛被凝固了一般,人们依然维持着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古城里没有汽车,磨得发亮的石板路上行走的是马和驴子,还有人力拉车,他们仍旧使用这些最古老的运输工具。我们走在狭窄巷子里,身边经常会有小毛驴擦肩而过。</b></h1> <h1><b>  街边经常会遇到买仙人掌果的小摊。这里的仙人掌果比我在国内见过的要大得多,一迪拉姆一个,摊主会帮你剥去长满小刺的外皮后递到你的手上。味道清甜可口,小马说要连着籽儿一起吞下去,有美容的功效。😃听说可以美容,自然就不顾籽儿的坚硬,将它囫囵下肚了。</b></h1> <h1><b>  古城的地形像一口大锅,我们就是从边沿走向锅底。房屋密密层层,九千多条狭窄的小巷纵横交错,就像一个大迷宫。导游再三强调:千万不能掉队!否则你只能在三天后再见到他。</b></h1><h1><b> 巷子里布满各种商铺,卖衣服的,卖鞋的,卖皮具的,卖铜器的……这些商品大多手工制作,可惜除了织布场和大染缸,我们并没有看到其他的制作工坊。街上的商品主要面向本地人而非游客,我们从门前走过,没有人会热情叫卖,老年人坐着发呆,年轻人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b></h1> <h1><b>  吉拉巴是摩洛哥最具代表的民族服饰之一,具有好几层象征意义。首先吉拉巴象征着爱国主义和对国王的忠诚。几个世纪以来,摩洛哥好几代国王都会经常身着吉拉巴出席重大宗教和官方活动,吉拉巴也是议会指定服装之一,议员可以穿着吉拉巴出席议会辩论已经成为摩洛哥议会的特色之一。难怪那天在丹吉尔的酒店里见到的参加国王登基日庆典活动的男士都统一穿着白色的吉拉巴。</b></h1> <h1><b>  吉拉巴还不失实用性。冬夏两季的吉拉巴分别使用羊毛和棉布材质 ,背后那个尖尖的帽兜,既可以在热辣夏日抵御太阳的伤害,又能在严寒冬季防止身体热量流失,还能在沙漠行走中防御风沙。</b></h1> <h3>  带上尖尖的帽子,吉拉巴真像一件巫师袍,再配上一把扫帚就可以在菲斯这座魔幻之城穿行了。✌</h3> <h1><b>  相比吉拉巴,卡夫坦则是摩洛哥女性的专属,是她们参加盛大庆典和婚礼的礼服。卡夫坦是一种无领的直筒长裙,一般用羊毛,开司米,丝绸或者棉布手工制成,色彩斑斓,前襟自上而下直到脚踝,上面饰有许多手工刺绣花纹。身着卡夫坦的摩洛哥女性腰间常系一条镀金或镀银的腰带,不仅凸显窈窕身姿,更同佩戴的珠宝饰品交相辉映,显得雍容华贵。</b></h1> <h1><b>  街头常见的这种尖头鞋,叫巴布什鞋,也叫贝尔格拉,深受摩洛哥人的钟爱。巴布什鞋一般用山羊皮或者绵羊皮制成,最好的皮料来自菲斯老城。巴布什鞋轻便舒适,上面纹着复杂的图案。</b></h1><h1><b> 想象一下,在盛大节日或者庆典时,摩洛哥人都身穿吉拉巴,脚踏巴布什,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巫师赴一场快乐的聚会,那个场面一定非常有趣。</b></h1> <h1><b>  摩洛哥这样一个小国都那么热爱和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服装,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伟大国家,更应该从传统服饰中汲取艺术元素,推陈出新。</b></h1><h1><b> 真心希望有一天,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也能看到国人身着改良传统服饰穿梭在大街小巷。</b></h1> <h1><b>  用剑麻抽丝织成的布匹,颜色鲜艳还自带光泽。坐在织布机前的都是老爷爷。</b></h1> <h1><b>  售卖的小哥二话不说,就把剑麻织的丝巾扎到了我的头上,撒哈拉的热情有点抵挡不住呀!😂</b></h1> <h1><b>  街上有很多铜具店,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铜灯,灯光透过花纹投射出斑驳陆离的影子,很有几分神秘的色彩。</b></h1> <h1><b>  这些色彩鲜艳,图案繁丽的盘子、瓷砖,都来自于工匠们一凿一凿的敲击,一笔一笔的绘制,一丝一丝的掐嵌。这些反复对称的几何纹样构成的图案,看着非常相似,但每一件又都是独一无二,在这满屋子的手工作品里,你是绝对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件的。</b></h1> <h1><b>  终于知道,原来我们一路看到的那些精美繁复的马赛克图案,都是这样一块一块敲击出来,一点一点拼接上去的。</b></h1><h1><b> 真心佩服这些工匠们,不仅仅因为他们熟练的技艺。在这个完全可以用智能化操作代替手工的时代,这些工匠们依旧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加工方式,用沉静的心一块一块敲击,把缓缓的时光一点一点地拼接成最古朴最绚烂的样子,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依旧心若止水,坚守如初。</b></h1> <h1><b>  导游带领我们迂回在古城的巷道中,循着臭味儿走进皮革染坊。参观时每人发一片薄荷叶,以减轻味道。<br>  工匠们首先将毛皮加热消毒,然后放到有鸽子粪、鱼油和牛尿混和在一起的石灰池里浸泡,待皮革软化了用水清洗,再放入染缸里染色,据说染缸里的配方是祖传秘方(只有老板知道)。最后凉干,加工成皮革制品。</b></h1> <h3>  上面两张是网上找的摄影师的大作,后面是在我们观察的角度拍摄到的未加后期制作的真实场景,差距也太大了吧!😂呵呵,照骗真的具有神奇的魔力!</h3> <h1><b>  据说用这样的制作方法做出来的皮,质感柔软,色泽鲜艳,是上好的材料。</b></h1> <h1><b>  最后走过污水横流、臭不可闻的珍珠河,沿着坡登回到“大锅”的边沿俯瞰整座菲斯城,还是有几分凌乱颓败的感觉。<br></b><b> 山那边吹来的是来自撒哈拉的热风,仿佛在热情地召唤——快到我的怀抱中来,我展开双臂等着你们!</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