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

shui di

<p>  《同窗》的初稿,萌芽于2019年的开春前,因缺失素材等元素,《同窗》的成稿停滞于萌芽的状态。适逢6月,师生欢聚一堂。《同窗》有了甘霖的恩泽,为其承载的使命注入了生机。</p><p> 原班团支书林shu qin 同学,在忙碌的工作中,特为《同窗》写了开篇语:</p><p> 2019年6月23日,这是一个值的福州八中七五届高二(八)全体师生激情彭拜、热情洋溢的日子。</p><p> 1975年夏中学毕业后,虽然曾有过几次班级大大小小的聚会活动,但是没有哪一次能让我们如此期盼,如此激动,如此感怀。</p><p> 弹指一挥间,我们走出福州八中校门近45载,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彼此。虽然榕城夏日炎炎,还夹带着台风前的暴雨,但都不能阻挡住同学们那份至真至诚的同窗情谊。</p><p> 欢声笑语,握手相拥,顷诉衷肠。老同学,新面孔,岁月冲刷了我们的面容,但是同学情早已深深溶入我们的血液中。</p><p> 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班再次聚会,到时我们不见不散哦!</p><p> 正如 shu qin 同学说的,聚会时,同学们心潮澎湃,笑语盈盈。一边翻看手机里当年校园生活的照片,一边回首同窗生涯的往事。可以说,四十多年前的一张同学毕业集体照,存储着深厚的同窗情谊。</p><p> 我们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共同学习成长的一群学生,母校以她博大的胸怀,容纳着从四面八方因缘份而相聚的同学,让我们成为同窗学友,共同步入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中学时代,开启这一阶段学习生涯的新里程。</p><p> 四十多年前的福八中校园,同学们汇聚在宽敞明亮设施简单的教室里,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老师就像德才兼备的家长,日复一日、尽职尽责、辛勤劳碌,无私地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将一群不同背景、不谙世事的少年,教育培养成意气风发的有为青年。</p><p> 校园的生活犹如一本书,一天一页,每一页都是有情感的。同学间的友爱,老师的关爱,随时都会帮助着我们。当我们遇有难解之事,纯洁友善的同学们定会热情相助,辛勤的园丁老师更会及时排忧解难。</p><p> 我们的身心在校园这块沃土里茁壮地成长,一朵朵稚嫩的心灵、心智之花如沐春风,在茫茫的书海里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努力掌握文化、技术知识和技能。绽放自己的梦想,励志成才,让我们逐渐成熟了的心灵、心智,有能力驾驭自己未来人生的走向。使之即使在那校园动荡蹉跎岁月涟漪心海间的年代,我们心中依然荡漾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浓郁求知欲。</p><p> 我们五十多位同窗学友,就是五十多个兄弟姐妹。在同窗生涯的日子里我们真挚相处、情同手足、互帮互学,班级成了我们除家以外另一个温暖的港湾,我们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自己的班集体。在这个温馨的集体里,我们曾经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校园那白砖楼、红砖楼的教室,装载着我们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学习氛围里对文化技术知识的渴求与探知。</p><p> 郎朗的早读声响起,语录、诗词、老三篇,既是我们背诵的内容,也是我们献给校园最动听的一首歌!课堂上同学们聆听老师的教诲,摄取老师传授的文化技术知识。我们深知书是人生进步的伴侣,懂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的道理。大家在学习上相互勉励,各自勤奋、积极进取,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挑战解决学习中的道道难题。“开门办学”我们在工厂、农村等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接受教育。同学们各有所长,在教室、实验室、分校等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场所各显才能,并以实实在在的学习成绩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把我们青春的气息,成长的足迹留在了那个时期的校园里。这串串与众不同的足迹随着年轮的递增,依旧闪烁着我们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教与学上着力于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使我们均衡发展的亮点。惟其如此,消融了那个时期教书育人机制与培育有素质劳动者间不和谐的因素。从而让立志、勤学、吃苦、追求、创新等励志的音符在同学们心中和谐地组合,谱写了一曲我们班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青春之歌。使我们班逐渐呈现积极向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教书育人模式与学习成效。</p><p> 北峰分校,春寒料峭。那星罗棋布随着山势起伏的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形状各异。田里留着水牛春耕犁地、耙地划过的痕迹,耕耘好的田块注满了冰冷刺骨的水,田埂上、田间里散落着嫩绿色早稻卷秧的秧苗,一块块梯田的水面倒映着老师、同学们插秧的忙碌身影。 </p><p> 分校校舍扩建,山体边坡地基土方的开挖,既是个体力活又有开挖技术技巧的应用,更有开挖的难易、土方量的多少与劳动激励机制等问题。劳动中同学们手握锄头、山镐、铲子,也挥汗如雨地卖力干,可挖掘效率就是不尽如人意。也在现场参与劳动的陈老师都看在眼里,就根据开挖处的地形地貌引导大家苦干加巧干,并按地基放样的面积估算出开挖的土方量,分段实施小组承包开挖制,大大加快了地基土方开挖的进度。</p><p> 我们的班主任陈 lei ming 老师,初心不改、使命不怠、笃学不倦、与时俱进教书,意识超前育人。不仅自身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让同学们在掌握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的意愿与实际作为。</p><p> 可以说在那文革背景教育资源匮乏的教学生态环境里,陈老师始终以“三好生”的标准教书育人,潜心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1975年春季,陈老师拓展数学应用研究学习实践的教育科研内容,设置了清华大学“测量学”的学习与实践,让同学们掌握大地测量作业中的高程、角度、距离、误差、控制等基本原理、方法和仪器的使用。并亲历亲为示范,指导同学们找点、立杆,用水准仪、测尺等简陋的测绘工具,完成福八中北峰分校、宦溪公社坂桥大队部分1:500地形图的测绘作业。</p><p> 这两幅当年饱含师生智慧与心血的教育科研实践成果之一的地形图,陈老师珍藏了四十多年,现已数字化处理。当同学们看到这两幅地形图里的数据、等高线等信息时,脑海里一定会重现四十多年前的陈老师,将自己的使命、抱负、理想、学识、责任、师德等等,都化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无私地搭进自己人生有限的生命时光培育我们成才的情景。可以说这两幅地形图要是放在今天来测绘,也需要高等院校的专业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测绘人员,用现代专业测绘仪器才能完成。</p><p> 三尺讲台,陈老师将生命的时光化作燃烧的蜡光,闪烁着知识给人智慧与力量的星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的心灵、心智在各种各样的学习与实践中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北峰分校的劳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陈老师身先士卒与我们同甘共苦,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能传授给我们的每一位同学,尽可能让我们从课堂上,实践中学习、理解、掌握好文化技术知识与各种技能。并呕心沥血地教育我们懂得如何用文化、技术知识充实自己的青春年华,耕耘自己人生的未来,为我们后来参与国家各个行业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p><p> 这一段是陈老师对我们当年学习生涯的回忆:当时丰富的学生生活。记得全班天天早长跑,周周爬鼓山,北峰板桥分校开心的集体生活,学习当时清华大学的《测量学》,自制与求借测量仪器相结合,全班分成7、8个测量小组,开展数学应用研究学习活动,测量、数据整理、计算、绘制各小组局部地形草图,在此基础上绘图、描图、晒图,形成《福州八中北峰板桥分校地形图》,又应板桥大队的要求,帮助测量、绘制了板桥大队部分地形图。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实践学习,相互学习,克服困难,开心完成。尽管作为班主任的我酷爱摄影,由于相机和胶圈的困难,没有留下生动的照片。 当年我们班搞了好多超前的改革,比如“包产到户”,劳动任务是我与场长搞任务承包,记得夏收吗,任务承包两天,我们再承包到组,结果不足半天完成,剩余时间自由活动。砍柴也是每天包任务,完成了就自由活动。这激发大家的干劲,不会磨羊功,把人养懒。我们走在国家改革的前面。还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社会实践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分校食堂小组承包制,等等,好多的创举。</p><p> 人生在渐进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的初始阶段是在校园里奠定的,期间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启迪与呵护,离不开同学相互间的帮助与感染,更离不开书香的熏陶。同窗生涯一同走过的日子,同学们相处的美好时光,就是一幅充满青春气息多姿多彩的画卷,已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p><p> 岁月匆匆,四年的同窗生涯虽说早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但是同学们应该忘不了1975年那个如火的七月,我们毕业了,即将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当我们告别校园西大门通道坡顶上那棵郁郁葱葱的大樟树,也就告别了我们的中学时代。离开了熟悉的校园、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老师与同学们,我们心中不知有多少的惆怅。在那如梦的年纪,我们带着年轻的梦想;带着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带着对老师无尽的感恩之心;带着写有“读书务农,无上光荣”极具时代烙印的搪瓷杯;带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踏上了新的征程。谁知?这一离别就是近四十五载。</p><p> 茫茫人海,我们有机会在同一个时空里学习进取,是难得的缘分。四年的同窗生涯虽然短暂,但我们在校园生活中汇聚的同窗情谊却绵延流长。在过往的几十年里,同学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使我们的聚散屈指可数。然而同学们当年琅琅读书声的余音依然在我们的耳边缭绕;同学们在学习中活跃向上的形影时常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回想起来,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切、那么温馨。即使不思量,也自难忘。这就是我们每个同学心中的同窗情怀,这份珍贵、这种芬芳四溢的同窗情谊,是我们平凡生活中一缕缕和煦的阳光。</p><p>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我们的容颜,却无法淡化抹去我们心中的同窗情谊。此时此刻,我们历尽人间沧桑也好,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罢,剩下的其实只有夕阳无限好。尽管时光还是那么固执的流逝着,但是一定流不掉我们心中的师生情同窗缘。</p><p> 昔日我们共沐同一座校园里的那片朝阳,普写师生间,同学间和谐、进取、友谊的历史篇章。如今我们身披同一个星球上的夕阳,漫步在各自的生活圈里。是当年的缘分,让我们成为同窗学友,同窗情怀常相伴。现在不管我们身处何方,“7588”已成为我们问候、沟通、相互祝愿的平台,从此时空的距离已阻隔不了我们的相逢。</p><p> 同学们 :《同窗》存储着老师与我们每一位同学共同的记忆,我们的心也因同窗生涯的共同磨砺早就已连在一起。虽说我们现在无法再经历校园的学习生活,但《同窗》里可以寻觅到同学们昔日的身影。愿我们逝去的年华,都化作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p><p> 借此平台,将四十多年来校园环境巨变的几幅照片以及同学们的部分照片做个展示。这里最缺的就是同学们在校期间的照片素材,期待同学们能将自己珍藏的校园生活的照片,用手机翻拍后传到“7588”平台,添加到《同窗》里。谢谢!</p><p><br></p> <h3>  四十多年前八中校园的西大门,今日八中校园的西大门。<br></h3> <h3>  校园西大门通道坡顶的大樟树,见证了我们当年进入校园、离开校园的情景。</h3><h3> 2019年 2月1日,我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它,大樟树那高高的枝叶在阵阵凛冽西北风的劲吹下沙沙作响,以示对我的欢迎!</h3> <h3>  红砖楼是那时八中校园标志性的教学建筑物,楼内的教室里留有我们青春的气息。</h3> <h3>  原红砖楼的地盘上耸立着办公楼。</h3> <h3>  原白砖楼的地盘上耸立着教学楼。</h3> <h3> 校园一角。</h3> <h3>  校园昔日的白砖楼、红砖楼、操场等教学建筑物与活动设施早已物是人非,只有操场上那几棵念旧的百年大樟树还在原地等候我们。校园的往事真的是令我们难以忘怀……</h3> <h3>  四十多年前我们佩戴的校徽中的一枚。</h3> <h3>  革命友谊 !摄于1972年。</h3> <h3>  1973年1月1日,福州鼓山。</h3> <h3>  这几张1975年前的照片,地点是鼓山或西湖公园,陈老师拍摄。</h3> <h3>  福州八中北峰分校地形图,宦溪公社坂桥大队部分地形图,绘制于1975年的5月和12月。这两幅测绘于四十多年前的地形图,是班主任陈老师改革自身的教学,在班里扎实进行教育科研的又一个成果。<br></h3> <h3>  1975年6月25日,同学毕业集体照,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张青春永驻的照片。</h3> <p>  这里先放一张2019年6月23日同学聚会的集体照,好让同学们与自己四十多年前的那个模样做个比较。</p> <h3>1993年1月30日,福州工人文化宫。</h3> <h3>  1994年2月15日,同学聚会。</h3> <h3>  1995年2月,同学聚会。</h3> <h3>2003年10月3日,福八中150周年校庆。</h3> <h3>2004年1月。</h3> <h3>2008年11月23日,福州八中155周年校庆。</h3> <h3>  2012年2月6日,福州金鸡山公园。</h3> <p>  2019年6月23日,同学聚会,久别重逢的同学们。</p> <h3>  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h3> <h3> 同窗情怀常相伴,同学邻居别样亲。</h3> <h3>  张张笑脸,款款深情。</h3> <h3> 青山在,人未老,师生情正浓。</h3> <h3>  桃李满天下,师恩深似海。陈老师、师母的光临,使我们的聚会意义非凡。重逢既让我们有机会感恩、感谢老师,也让我们可以置身在兄弟姐妹相聚的融洽氛围里,共同追忆那美好的青春时光。为了能与老师和同学相聚,为了这份珍贵的师生情同窗缘,同学们有的从南半球飞越赤道、有的从省外千里迢迢、有的从百里开外的外埠等四面八方一一如约而至。</h3> <p>   林 shu qin书记、林 kong min 班长是这次同学聚会筹备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他(她)们不负众望和大家一起将失联多年的同学大部分召集到了一起。shu qin书记主持了同学聚会,她衷心感谢陈 lei ming 老师携师母参加今晚的班级聚会活动,感谢林 fang 同学从澳洲回榕参加班级毕业45年同学聚会,感谢陈 yi ning 同学专程来到福州参加中学毕业45年同学聚会,感谢各位同学对我们班的厚爱及对本次聚会活动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p> <h3>  聚会现场,班主任陈 lei ming 老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应邀发言。陈老师讲话的声调音域和四十多年前一样,依然抑扬顿挫。我们在聚精会神聆听之际,思绪随着陈老师话语的内容让记忆回到了昔日的校园……可以说陈老师年轻时将自己人生旺盛的精力与学识,无怨无悔地投放在我们班同学们的身上。这是陈老师在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工作中渗透着对同学们的爱!这个爱是伟大的,这样的爱源于高尚的师德,这种爱的践行意味着无私的奉献。<br></h3><h3> 这一段是陈老师发在微信公共社交平台的讲话内容:昨晚在国惠大酒楼举行福州八中75届(8)班毕业45周年同学聚会,有的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外省外地赶回来。这是十分特殊的一届,我从初二春季开始接班主任,一直到高中毕业,共带班3年半,尽管处于特色的年代,但我自认为当得最有特色,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最多的一届。“三好”首先身体好!天天带领全班同学早上5点半或6点长跑,连正月初一都不间断,周末常常带大家爬鼓山;在北峰分校大搞劳动技术改革,与场长搞劳动承包责任制;在班级搞小组合作学习,兵兵互教,生生互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不得放学;以清华大学编辑的“测量学”为教材,以测量组为单位互教互学,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北峰分校的地形测量,用半个月多时间制图、描图、晒成蓝图,这是敢于挑战的数学实际应用研究学习。高中毕业送同学们上山下乡,77年恢复高考,对想参加高考的同学,帮助数学复习,还帮助辅导理化,大家说,我们班是考上大学人数比较多的班级。我告诉同学们,当年用青春的激情,旺盛的精力,无私的师爱,陪伴同学们走过少年和青年,我借当时土土的相机,记录下美好的永不忘怀青春瞬间。我为师很严格,但不分师生,没有忘记“教不严,师之惰”的基本道理。谢谢我亲爱的同学们,聚会的真情倾诉和对老师的感激言语是对老师最大的爱!</h3> <h3>  岁月增,水长流,同窗情怀依旧深。</h3> <h3> 向同学们致以深切的问候!</h3> <h3>  悠悠师生情,往事一幕幕。</h3> <h3>  时光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友情。</h3> <h3>  重温同窗共读的日子。</h3> <h3>  师生情,同学缘。</h3> <h3> 愿老师、师母健康快乐每一天!</h3> <h3> 相逢短暂,友谊永恒。</h3> <h3> 一日同窗,终身同学。</h3> <h3>  老师您辛苦了!</h3> <h3>  举杯共饮,友情永存。</h3> <h3>  在人生的情感中,同学情会伴随终生。</h3> <h3>  张张笑脸,洋溢着相逢的喜悦。</h3> <h3>  最后,我们用陈 yi ning 同学返回杭州后,在微信里写给同学们的一段话作为我们班《同窗》美篇的结束语。yi ning 同学话语的字里行间,由衷而发流露着自己心中对同学们的情感:我已顺利返回杭州,感谢书记班长的精心安排和热心同学的辛勤付出,给我们8班同学带来了一场欢乐和美好回味的大聚会,让大家童真再现、初心表露,很多同学虽是45年未见,但岁月难以抹去少时的记忆,总能看到同学们依稀保存着当年的青涩和风姿…。相聚恨晚别时依依不舍盼再聚,老师的教诲不能忘、同学之情忘不了,希望以后的日子能常相聚,真心祝福大家健康、快乐每一天。</h3> <h3> 同学们:《同窗》 容纳的照片张数有限 ,2019年6月23日,同学聚会所有照片的原图,通讯录、毕业照、地形图等,都放在福州八中高二(八)班同学QQ群的相册里,同学们如果需要这些照片与通讯信息,可以查找群号:348546794加入同学QQ 群,下载你需要的照片等。</h3> <h3> 老师、同学们再见!</h3><h3> 2019年7月2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