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钰洋 观中国博物馆 探索历史文化

🚢扬帆远航

<h3>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展出的展品是我们国家的精粹,今天就让我领带大家去感受浓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灿烂。</h3> <h3>中国国家博物馆</h3><h3>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h3> <h3>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幅幅历史画作,一座座雕像,有《翻越雪山》,《郑成功收复台湾》,《遵义曙光》等的大型画作还有《舞者》和《心灵的外衣》等逼真动人的雕像,让人感觉穿越到了古代,置身在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地点。</h3> <h3>  展厅里墙上的一幅幅伟人的图画生动的展现出了他们的雄风与威严,以及他们身上那坚持勇敢的精神。欣赏了优秀画家精美的画作,也领略了领袖的精神,看到了国家的复兴之路。</h3> <h3>  由于在学校学习了历史课,古代中国是我最感兴趣的展馆!</h3><h3> 《古代中国陈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h3><h3> 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一部分:远古时期</font></b></h3> <h3></h3><h3>远古时期</h3><h3>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br></h3><h3>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物与复制品。打制石器、猎物残骸、用火痕迹、骨针、兽牙贝壳装饰品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内容与审美情趣。从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则表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社会开始发生分化。</h3> <h3>上图左:蓝田人头骨(复制品)</h3><h3>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15万年~110万年)</h3><h3>原物1964年陕西蓝田公王岭出土</h3><h3>上图右:郧县人头骨(复制品)</h3><h3>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00万年~90万年)</h3><h3>原物1990年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h3><h3>中图左: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h3><h3>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8万年~23万年)</h3><h3>原物根据1934年、1936年和1966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的北京人头骨碎片拼合而成。这个头盖骨属于一个青年男子,脑量为1140毫升。</h3><h3>中图右:金牛山人头骨(复制品)</h3><h3>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8万年)</h3><h3>原物1984年辽宁营口大石桥金牛山出土</h3><h3>下图左:马坝人头骨(复制品)</h3><h3>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4万年)</h3><h3>原物1958年广东曲江马坝出土</h3><h3>下图右:柳江人头骨(复制品)</h3><h3>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万年)</h3><h3>原物1958年广西柳江通天岩洞出土</h3> <h3>图一:陶釜、陶支脚 磁山文化(约公元前6100年~前5600年),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出土。</h3><h3>图二:陶釜、陶灶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h3><h3>图三:陶鬲 客省庄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客省庄出土。</h3><h3>图四:彩陶碗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h3><h3>图五:陶豆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1955年浙江余杭良渚出土。</h3><h3>图六:三足陶盘 石峡文化(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1978年广东曲江石峡出土。</h3> <h3>三星塔拉玉龙</h3><h3>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高26厘米,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此玉龙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之一。</h3><h3>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h3> <h3>探索之旅中~看到就在我们身边的【仰韶文化】特别开心!感觉遥远的历史就在我身边!</h3><h3> </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二部分:夏商周时期</font></b></h3> <h3></h3><h3>夏商周时期 </h3><h3>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建立的时期,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更是一个文化艺术开始的时期。大家都知道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而夏商周则都是早期的奴隶制国家,那时虽然没有后来的封建制度先进,但也在文化、经济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就青铜器来说,它算是夏商周时期的一个象征,青铜器本身复杂的做工就已经体现了科技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社会发展与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于是青铜器的发明促使了社会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繁荣。而通过青铜器的数量也能提现社会经济的繁荣。经济发展了,阶级也就有了分化,于是奴隶制诞生了,夏商周也诞生了。</h3> <h3> 这里我要重点介绍一下我历史课本学到的【四羊青铜方尊】此方尊高大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同时,尊的边角置长扉棱,既用于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此器在器范制作中,并用线刻、浮雕、圆雕技法,将器用与装饰有机结合,铸造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珍品。</h3> <h3>“后母戊”青铜方鼎</h3><h3>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礼器,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此鼎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之一。</h3><h3>后母戊鼎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三部分:春秋战国时期</font></b></h3> <h3>春秋战国时期</h3><h3>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h3><h3>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h3> <h3>图一左:《吕氏春秋》明刊本,《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编纂的杂家著作,成书于秦统一六国前夕。</h3><h3>图一右:《管子》明刊本。</h3><h3>图二左:《庄子》明刊本。</h3><h3>图二右:《山海经》明刊本。</h3><h3>图三左:《灵枢·素问》明刊本。</h3><h3>图三右:《左传》明刊本。</h3><h3>图四左:《楚辞》明刊本。</h3><h3>图四右:汉简《孙子兵法》(复制品),197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为兵家孙子学派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的总结。</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四部分:秦汉时期</font></b></h3> <h3>秦汉时期</h3><h3>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h3><h3>秦汉时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我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建树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丰碑。</h3><h3>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h3><h3>秦汉时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我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建树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丰碑。</h3> <h3>图一、图二:金镂玉柙,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玉柙,又称玉衣,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镂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h3><h3>图三左:鎏金青铜尊,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h3><h3>图三右: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h3><h3>图四左: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63年陕西兴平出土。</h3><h3>图四右:陶车,东汉(公元25年~220年),1954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这种带卷蓬的车常为汉代妇女所乘坐。</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五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font></b></h3> <h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h3><h3>公元220年-589年</h3><h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瓷器制造成就显著,青瓷制作技术精湛。社会生活形态发生重要变化,家具、服装等出现新形式。社会的变革和中外文化的交融,使思想文化呈现全新面貌。</h3> <h3>图一:陶俑,西晋(公元265年~316年),1955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h3><h3>图二左:弹琵琶陶俑,北齐(公元550年~577年),1973年山西寿阳厍狄回洛墓出土。</h3><h3>图二右:彩绘双丫鬟陶女俑、图三左:彩绘陶武官俑、图三右:陶文官俑,西魏(公元535年~556年),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h3><h3>图四左:陶女俑、图四右:陶男俑,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h3><h3>图五左:陶女俑,东晋(公元317年~420年),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h3><h3>图五右、图六左、图六右、图七左:乐舞陶俑,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h3><h3>图七右:武士俑(前左)、笼冠陶俑(前右),北朝(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彩绘执盾陶武士俑(后),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65年河南洛阳元都墓出土。</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六部分:隋唐五代时期</font></b></h3> <h3>隋唐五代时期</h3><h3>公元581-960年</h3><h3>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h3> <h3>图一左:三彩釉骆驼载乐俑,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h3><h3>图一右: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梁(公元907年~923年),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h3><h3>图二左:鎏金青铜衔环铺首,十国·前蜀(公元907年~925年),1942~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h3><h3>图二右:莲瓣花鸟纹高足银杯,唐(公元618年~907年),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h3><h3>图三左:螺钿花鸟人物纹青铜镜,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h3><h3>图三右(上):秘色葵口瓷盘,唐(公元618年~907年),1987年陕西扶凤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h3><h3>图三右(下):白瓷长颈瓶,唐(公元618年~907年),1957年河南陕县出土。</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七部分:辽宋夏金元时期</font></b></h3> <h3>辽宋夏金元时期</h3><h3>公元916年-1368年</h3><h3>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走向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重大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文化的高度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宋元海外贸易繁盛,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h3> <h3>图一左:绿釉鸱吻,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h3><h3>图一右:釉陶五角花冠频伽,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藏。</h3><h3>图二左:“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青铜印,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此印为北宋禁军印信。“拱圣下七都虞侯朱记”青铜印,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此印也为北宋禁军印信。</h3><h3>图二右:“西夏文“首领”青铜印,西夏·乾祐六年(公元1175年),1984年宁夏同心县出土。</h3><h3>图三左:灰陶四角叶纹花冠频伽,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藏。</h3><h3>图三右:釉陶五角花冠频伽,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藏。</h3><h3>图四左:西夏文“敕燃马牌”青铜敕牌,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h3><h3>图四右:双鱼纹青铜镜,金(公元1115年~1234年),1964年黑龙江阿城出土。</h3> <h3><b><font color="#ed2308">第八部分:明清时期</font></b></h3> <h3>明清时期</h3><h3>公元1368年—1911年</h3><h3>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其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也呈现出超越前代的繁荣。但中国这一农业文明古国,正与后起的工业文明大国悄然拉大差距,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h3> <h3>图一左: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觚,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故宫博物院藏。</h3><h3>图一右:青地番莲纹印花布,明。</h3><h3>图二左:孝端皇后凤冠,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h3><h3>图二右:阿拉伯文带座铜炉,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h3><h3>图三左:铜金刚铃、金刚杵,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h3><h3>图三右:镂空绣球熏香铜炉,明。</h3><h3>图四左:铜火铳,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h3><h3>图四右:青花八仙葫芦瓶,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h3> <h3>图一: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盖内金楷书“百子宝盒”,内盒底有“乾隆年制”款。</h3><h3>图二: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清。</h3><h3>图三:铜镀金轮船模型表,晚清,故宫博物院藏。</h3><h3>图四:铜火车头风雨表,晚清,故宫博物院藏。</h3><h3>图五:天球仪,清 齐彦槐制。这是根据天象计时的仪器,内部仿钟表的办法,用“钢肠”(发条)作动力,自动运转报时,制成于公元1830年 (道光十年)。</h3> <h3>  参观国博,穿越时空,回望历史,思索未来。时间能够改变一切,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沦为了历史。</h3><h3>  那么,历史是什么?它是时间的印记么?每个历史时刻、每个历史事件都被时间所固定而成为永恒!让我我值得思考!</h3> <h3>  参观不仅能让我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而且还教给了我许多知识,这真让我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自豪,也更激起我要为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学习。</h3><h3>  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的历史乐章由我们去谱写,如何才能写好呢?那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在学校学习各科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h3><h3>  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