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的记忆 <h3></h3><h3><b><font color="#167efb"> 夕阳涂抹了天边的云彩,火烧云上来了。夏天的火烧云显得格外美丽。红的艳,橙的美,金的丽,大块大块的火烧云里面还夹杂着几小片没有被夕阳染透的鱼鳞片状云,红里透着灰,灰里映着红,不过,一眨眼的功夫,又马上变得通红通红的了。</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 最有趣的还是那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你看,那“金鸡”的脖子前伸,尾巴后长(zhǎng),整个身子慢慢的拉长拉长,竟然变成了一条“火龙”,“火龙”越扩越大,云块越散越稀,颜色却越变越浓,仿佛又变成了一片燃烧的“火海”……不过,等整个太阳被远处的大山吞没了,最后一缕阳光退去时,天边也就成了似乎被突然断了电的舞台,火烧云一下子就失去了那多彩的光辉。</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农民们对自己刚刚分到的责任田和自留地有种特别地热爱和依恋之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每天在田间、地头都有使不完的劲。等火烧云上来的时候,他们可没有什么闲情雅致去欣赏和吆喝那美丽的自然馈赠,因为他们常年在外和大自然打交道,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对每一个自然美景和自然变化都熟视无睹,在他们眼里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了。</font></b></h3> <h1><font color="#ed2308"> 这时,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担着粪箕,有的扛着犁、赶着牛……从田埂上,从小溪边,从地头间,伴随着火烧云的变化,急急忙忙地往家里头赶。因为在前几天他们就知道,今天晚上在村东头的大晒场上大队派放了一场露天电影。</font></h1><h3></h3> <h3><b><font color="#808080"> 那年月,农村的娱乐项目少之又少,不像现在的科技和网络那么发达,手头要是有个智能手机或是平板或是电脑,即使几个月甚至一年宅在家里不出门,也能览尽天下所有的娱乐大伽,什么智慧树啊,什么快乐大本营啊,什么星光大道啊,什么爸爸去哪儿啊……应有尽有。那时,人们最多最常见的自娱自乐就是在知了鸣叫的每天晚上,大人们各自摇着蒲扇,男的穿着短裤赤裸着上身,女的穿着短袿裹着围裙,或在大树底下,或在晒场上,或在空坪上,三人一堆,五人一群,借助着月亮和星光,男人们相互交流着自己白天的收获或是听到的消息,女人们则喜欢时而噶噶大笑,时而捂耳低声细语,八卦着自己听来的传闻或谣言。</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 而我们这些孩子则喜欢在大人们围坐的地方能目之所及的范围,要么玩斗鸡,要么玩警察抓小偷,要么玩捉迷藏,要么提着小马灯逮蛐蛐或追萤火虫。大队上能安排一场电影到家门口放,那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喜事,每家每户都会隆重的对待,那关注的场景绝不亚于过年过节。白天大人们就抽空炒好了花生或是豆子或是瓜子,且早早做好了晚饭。等吃了晚饭后,一家人围在桌子旁边,大人们把炒好的花生、豆子或是瓜子按家里的人头数分好几小堆之后,我们就各自收纳好放在口袋里,然后高高兴兴地来到晒场上占着好位子等电影看了。那时,晒场上的余热都还没有散尽,热气还在不停地“腾腾”向上冒呢。可我们不管这些,为了不让自己占的好位子被他人“霸”了,早把大人们的再三叮嘱——“不要坐在有热气的晒场上”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font></b></h3> <h1> 对我们这些野惯了的小男孩来说,看电影最喜欢看的首先是战争片,然后是警匪片,再就是武打片,也许那年月是全民崇拜英雄的年代,凡是解放军和警察在我们的脑海里都是高大威猛、正义勇敢的化身。现实生活中的英雄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只能从影片里去间接感受英雄的伟大和勇敢。虽然看每个影片之前就已经知道战斗的结果都是解放军会赢——最后都是排着整齐的队伍从一个胜利的战场走向另一个战场,但仍然还是一如既往地对战斗片情有独钟、百看不厌。</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 要是影片开始时在银幕上出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或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文字和闪动的徽标,再加上那特有的雄壮有力的进行曲调,我们就会格外的高兴,情不自禁地拍起巴掌来,而且一下子就能静坐下来进入迫不及待的状态,哪怕是看过了几遍的影片。当然,如果开始放的是新闻记录片、或是科教专题片或是戏剧类的片子,难看几分钟就昏昏欲睡了,坐在晒场上一边瞌睡一边期待着看第二个影片。</font></b></h1> <h1><font color="#808080"> 要是当晚看到了大家都喜欢看的战斗片,第二天我们早早来到学校后,大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相互讨论起昨晚看的电影内容:谁谁好坏,谁谁好勇敢,谁谁怎么样……一场自发的口语交际在同学之间展开来了,直到铃声起老师走来。</font></h1><h3></h3> <h1> 那年月,看露天电影是很鲜有的,要不是大队里要宣传什么政策或是要发布什么信息或是奖励什么先进事和人,平时几乎是没有什么机会有电影看的,所以,只要听到附近有放电影的消息,哪怕是在几里外的村子,特别是夏天,大家都会三五人的相互约好来结伴一起去看。记得有一年暑假的晚上,天空没有一丝云,看上去仿佛就是个刮得特别干净的倒盖着的大黑锅,通圆通圆的月亮像个玉盘似的悬挂在空中,晶莹剔透。</h1><h3></h3> <h3><font color="#ff8a00"> 我们约了几个人去离家五里外的金星大队车头小组看电影,由于月光清晰明亮,大家都没有带手电筒和其它照明工具。记得那天晚上放的电影是《鸡毛信》,我们男孩子都很喜欢看,回来的时候,大家都还沉浸在对小通信员海娃的羡慕中。其中有个平时比较淘气的邻居伙伴,他平时和我们讨论什么都喜欢提高八度嗓门来争个头,而且还喜欢一边争一边比手划脚。此时正好是夜晚十一点多,没有一丝风,晧月当空,月光照射在大地上,整个大地都似乎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下。</font></h3> <h1><b><font color="#b04fbb"> 在小路边,有一口一亩见方的池塘,水平如镜,在月光的照映下,显得格外明亮,那正在扯着鸭脖子喊大嗓门的伙伴以为是块晒场,离开小路想到那“晒场”来“表演”。哪知刚一迈入前脚,就听得“咕咚”一声,整个人儿掉入了池塘。他突然大叫一声“哎哟,气死我了,怎么不是晒场是池塘啊!”看到她这湿鹿鹿的囧样,我们都忍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不过,好在是夏天,弄湿了全身也不大要紧,如果要是冬天,那可就够呛的了。</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 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刚实行分田到户的责任制,大家的温饱都还有待解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还只是一种美好的规划蓝图,有百分之九十的农村都没有用上电。每当要放电影时,大队部都要安排两个力气大的青壮队员去公社或是电影公司把放影机和发电机(那时家乡的土话把专门供放电影的发电机叫“牛崽”,至于为什么叫“牛崽”,就是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明白过来)挑过来,放电影的师傅手提着两个装着胶片的铁皮盒子跟在后面。</font></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 我们放学回来时,如果在路上巧遇了他们,就会像只跟屁虫一样紧跟着他们,要么是打听在哪里放电影,要么是探听放的是什么片子,此时此刻的我们决不亚于现在的追星族对遇到自己偶像时那种狂热追赶的劲头。</font></b></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b> 看露天电影也挺热闹的。小孩子都很喜欢看电影,也很崇拜上银幕,可上不了,怎么办?有的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就喜欢坐在放映机的正前面,借着放映机放电影时射出来的那道光,要么站起来用头挡住小部分的光线,要么把手掌伸出来放在那束光线里,时而晃晃,时而做成各种形状样,在前面的白幕布上就能看到了他黑黑的头或是手做的造型,自然也立马就会迎来一阵责备声甚至是怒骂声——“谁的狗头!谁的鸡爪子!……”虽然这样的恶作剧表演时间好短好短,可挨骂了的孩子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觉得自己俨然就是电影里的“角”了,当了瞬时间的明星,哪怕是众矢之的的那种。</b></font></h3> <h1><b><font color="#39b54a"> 等到师傅换片子的那段时间,整个场地就好比是学校课间十分钟时那么热闹,有去解大小便的(当然要走远点,特别是女性,大家都不愿意漏光),有去买吃的(好会做生意的小贩,都会借机在旁边摆个小摊买零食,冰棒啦,汽水啦,葵花籽啦,酸萝卜啦,蜜饯啦……应有尽有),有找孩子的(小孩来的早点,大人们得干完家务事才能来,所以开始孩子大人都不在一起,在回家之前要找到来),吆喝声,跑步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不过,等电影师傅换好片子继续放时,大家都好自觉,重新坐回原来的位置,整个露天场地又恢复了安静。</font></b></h1> <h1> 大家最烦的就是在影片放到中途时,大队干部发布信息时的说话。比较有水平的大队干部说话还好,三下两下就把要说的事情讲完,至多占用几分钟的时间。要是碰到个没有水平又爱出风头的大队干部那就糟糕了,对着麦克风,露出满嘴的黑牙,吐着唾沫星子,“这个啊!那个啊!这个嗯——那个嗯——嗯——”地罗里吧嗦的讲一大通,像催眠曲似的把我们带入了梦乡。不过,那也没有办法,大队里不广播什么信息,你就没有机会看电影了,烦也得忍着,厌也得等着。</h1><h3></h3> <h3><b><font color="#808080"> 当整场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放电影的师傅总是忘不了会说“各位观众,今晚电影到此结束!”,不过我们更喜欢他会说下一句“明晚电影在哪里哪里”。话音刚落,整个场地又热闹了起来:叫喊的声音,找人的声音,长条凳子碰撞的声音,陆续离场的声音……又一次的此起彼伏。影终人散,大家手中的照明工具,手电筒、马灯、蜡烛、“精肉”松枝……不约而同地亮了起来,照得整个场地如同白昼一样。不过,随着大家回家走的路不同,场上那一大片的灯光几乎同时有序地扩散分成了若干条火龙,那火龙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越来越稀。露天的场地上只剩下那“牛崽”还在发电的声音,以及几个工作人员帮电影师傅收拾幕布和其它工具来回走动的影子。</font></b></h3> <h1><b><font color="#b04fbb"> 而我们这些折腾了一个下午和半个晚上的孩子,也跟随着大人们回到各自的家里,胡乱地洗了几把脚,就迷迷糊糊地睡在床上做着同一个梦:影片里英雄的故事还在继续着,明天的电影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期待呢! </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b04fbb"> 谢谢您的阅读!同时欢迎七零、八零后的同党们能发表自己的评论并转发到群里或圈里,让这美好的童年记忆扩散人间,永驻心中。</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