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堂的故事

涛声

<p class="ql-block"><b>文字原创——原第405医院.孟涛</b></p> 老教堂的前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蓬莱小城,画河西岸,有一座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历史悠久,里面藏着不少前世今生的老故事。它是美国传教士高第丕夫妇1872年,同治十一年建造的。当地人习惯称它为"老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远远望去,就能体会到老教堂异域的西洋风韵。硬山黑瓦的大房子是礼拜堂,西边耸立着"巴洛克式"钟楼,组合成颇具特色的联体建筑。老教堂钟楼的西面,呈三段式布局,中间凸出高耸,为主入口所在,两旁为坡顶,线条的点缀和高耸的钟塔依然炫目,掩饰不住夺人的魅力。虽然岁月沧桑,可老教堂变得笃定安详,自有一种看淡风云的摄人心魄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西门上方,镶嵌有汉白玉条石,上书正体楷书:圣会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钟楼三层,二层窗上部嵌青砖砌成的十字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钟楼内,一楼墙壁上镶嵌一块石碑,碑名"高师母纪念碑"。密密麻麻的小字,刻记着最初老天主教堂的建造者,高第丕夫人的生平事迹。这块石碑立于1911年2月上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第丕1821年生于美国肯塔基州,16岁受洗,在教会资助下上了大学。1850年,29岁的高第丕作为传教士,受美南浸信会差遣前往上海。离开美国之前,他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年轻女子,两人结了婚,一起前往上海,这便是高第丕夫人。1852年到1863年,高第丕夫妇在上海传道,此后,转到山东登州(蓬莱)继续传道。这座老天主教堂,就是高第丕夫妇,在1872年捐款3000元建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高第丕夫妇回到了美国,两年后高第丕去世,享年81岁。第二年,高第丕夫人又回到了山东,继续在福音教会传道,直到1909年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门厅南侧的转角木楼梯,可以登上二楼,一窥钟楼内的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楼为木地板,顶部两侧的坡屋顶也是木梁木椽木望板,上铺阴阳瓦。可以想象,圣会堂欧式的坡屋顶,都是如此形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楼的方顶,悬挂一口铜钟。这是钟楼里最关键的物体,声震四方,召唤上帝的信徒。铜钟旁边的壁柱上,建有检修爬梯。外墙四面设木质百叶窗,利于声音传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门厅,进入宽敞的礼拜堂。礼拜堂为砖木结构,屋面已吊顶,室内净高4米,地面铺实木地板,墙角顶部用现代的石膏线条装饰,一看就知道,是后人的装修的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门前,立一座方尖碑,这座西洋式样的石碑,高两米,四周抹角,顶部四面斜面。石碑的碑文很长,有助于了解老天主教堂的前世今生,和它曾经的主人。石碑西面阴刻楷书:“大美国女教士慕拉第遗爱碑”。右上款“主降世一千九百十五年”,左下落款为“登州浸信公会纪念”。石碑上的文字略有损坏,看得出,它曾经遭受过人为的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碑里纪念的慕拉第女士,是美国基督教组织,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女性传教士,同治十三年到蓬莱,也是当年第二位到这座天主教堂传教的。协助高第丕牧师从事教务活动,高第丕牧师就是这座天主教堂的主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兴办教育,反对女人裹脚。还办起了中国最早的一所聋哑学校。当年美国传教士的义举,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慕拉第女士从事教务活动长达38年,终身未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碑铭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基督教浸信会美国教士得植磐石于黄县、平度、掖县等处,宣布救主福音,迄今数十年。播种愈繁,结实愈茂,日滋而未有艾,俾各县信徒受赐无量者,慕拉第女士也。登州浸信会初立蒙小学校于北门里,立女小学校于小十字口南,收集寒家男女学童无力读书者,以教以育,女士奖励不遗余力,培成今日慕□中学校、育英女中学校基础,造成高材生徒者,亦慕拉第女士也。女士为美国斐真伊省人,生于主后一千八百三十九年。幼受宗教教育,既卒业,矢志不嫁,期灵魂与身体俱洁,以事主、事上帝。一千八百七十四年,越重洋来登州,任传道职。庆有膏区可以播谷,无虑数百里,不惮艰苦,必按期身赴其地,以播嘉种。宁使他人享收获之功,心无芥蒂。暇辄入人家,与妇孺老稚纵谈救主事实,娓娓动人,谆谆不□,□□□□亲近。性复慈祥,好施济孤寡惸独。贫苦无告者,有听见□□按日给养□□□□□经行道上,辄有乞儿追随,一一以善气应之,无几□憎恶,其尤著者:宣统三年,平度水灾,淹没人民无算,捐赈款四百元之多;民国光复,身莅红十字会赴黄县战地扶伤救危时,其年已老,犹不惮蹀躞;因是薪俸所入,不给日用,晚年至啬衣减食,甚至绝粮,不稍悔恨。善夫!女士之好行其德也!女士在登州,久慕华人风俗,服装多效华式。爱华人尤爱登州人,谓姊妹朋友多在中国,甚不欲舍去登州。卒以他故,不获适其志。一千九百十二年遣回美国,道出日本神户,殁于轮舶中。享寿七十有三。至今人皆追思不置。女士殁后,董牧师即其寓舍,设妇女学校以为纪念。吾侪同人,恐历年久远,其苦心孤诣,诚已达于上帝或无以风来兹也,谨摭遗行,泐(同勒)诸贞石,永矢弗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12月24日平安夜,慕拉第女士乘船在返回美国途中,途径日本时病故,12月26日在日本横滨火化。1913年1月29日,骨灰送到美国,女传教士协会为她立碑。慕拉第女士辞世的消息传到登州蓬莱,凡是认识她的人无不失声痛哭。1915年,登州教会为她树立了遗爱碑,永远纪念这位异国来的,有着大爱之心的慕拉第女士。</span></p> 老教堂的后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百多年以来,胶东半岛经历过数次战争烽火,这所老教堂,居然安然无恙,依然耸立在画河西岸。1949年8月12日长岛列岛解放,海军水警区与炮团守卫。军委为了加强海疆要塞的守备力量,1954年10月,当赫赫有名的沂蒙雄师,第26军78师,抗美援朝归来后,彭老总一声令下,开赴长山列岛,驻守京津门户。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我父母亲所在的部队。父亲那会儿是后勤部卫生处处长,负责组建海军第405医院,同时还兼任了405医院第一任院长。建院初期,没有像样的房子,选址在蓬莱古城小十口南街,多是大户人家的民宅,这一家,那一户,就像撒出去一把种子,直到老教堂,再跨过画河,到下洼区为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954~1958的四年间,这座老教堂,功不可没,它曾经是海军405医院重要的一部分。宽阔敞亮的大礼拜堂,净高四米,窗户多采光又好,在当年,真算是高大上的休养病房了。所以,礼拜堂做了405医院骨科与肛肠外科共用的大病房,整齐排列着张张病床。当年长山要塞各个海岛都在施工,人工修筑坑道,出现塌方并不稀罕,故骨科外伤的战士也不少。医护人员在此忙里忙外,大病房里好不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405医院最早的手术室也在这老教堂里,就是那座耸立的二层钟楼,它与礼拜堂相通,仅一门之隔。伤病员做完了手术,打开小门,直接就抬回大病房,很是便捷。手术室的第一任护士长,是尹明录前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从没有放下过手术刀,救治了无数伤员。刚建院时,技术力量不足。夜里,海岛送来了重度外伤的战士,身为处长的父亲,还会骑上自行车,黑灯瞎火赶到老教堂,为伤员做手术。这种状况持续到1956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北京海军总医院的海防巡回医疗队来了,从海南开始,沿着海岸线转到了蓬莱,其中就有王毓周医生。在蓬莱巡回医疗的三个月里,就在两层小钟楼的手术室里,他完成了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而轰动了全院,这也为他将来调动的去向,埋下了伏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405医院搬到北沟镇大山里的新院址后,老教堂就封闭起来了。但在老教堂钟楼南面,有个平房小院,成了要塞区后勤部军马科的地盘,科长就是葛茂松叔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马科小院与老钟楼相通,是我们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有时也爬上钟楼的楼梯。平房里住着几位解放军叔叔,是后勤部军马科的兽医。这军马科小院,是专门给军马看病、更换马蹄掌的场所,有时我们去军马科小院,看叔叔们给军马换蹄掌,也很有意思。院子里有几根竖立的圆木头高桩,先把马匹牵进去,用绳索固定好,抬起一只马蹄放在矮櫈上,叔叔系着围裙,戴着套袖上阵,先拔掉马蹄上的断损破旧铁钉,扯下那破损不整的旧铁掌。给军马修整马蹄的工具,是一把特长的大铲刀,刀刃宽近20公分,只见叔叔弯下腰,左手固定住马蹄,右手握住长长的刀柄下端,用右侧前肩窝部,稳稳抵住那大铲刀“T形”木头把手,再一刀一刀的切下军马过长的蹄角,感觉是上半身都在发力。铲刀切过了还不行,太嫩的马蹄角部分神经敏感,钉上铁钉会疼、会出血。再把合适的新铁掌换上,“叮当叮当”一阵子敲打,一圈铁钉就固定住了马蹄的新铁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我总是心不忍,感觉一刀刀切下去,一个个铁钉订进去,马儿能受的了吗?它不会说话,但肯定会疼呀!女孩就站在马头前,盯着军马的大眼睛,看看军马是否会流眼泪?突然,原本站立安稳的军马,猛然狠狠蹬了叔叔一蹄脚,哈哈,原来军马疼了,不会流泪,可它会尥蹶子踢人呀!切下来的马蹄角,母亲都会带回来一些,放在花盆里,那可是养花的好肥料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都说往事如烟,其实怎么可能如烟?儿时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就是忘不了。每看到这古老的天主教堂,总让我想起了动乱的文革。这座老教堂在文革期间,曾险遭劫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的红卫兵造反派们,浩浩荡荡先去了蓬莱阁,在那儿大破四旧,把蓬莱阁里的文物古董狂砸一通,还把泥塑的神仙们,通通投到了后海里。接着,他们又选中了下一个目标,那就是老天主教堂。扬言道 ,这天主教堂就是封资修反动的产物,一定要彻底拆除它!老教堂现场人头攒动,有去拆教堂的人们,还有围观的人们,情况非常紧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任后勤部部长的父亲,闻讯赶到现场,站了出来,让战士们持枪上岗,父亲义正言辞的拦阻了近似疯狂的人群,“这里是我们军队管辖区域,你们谁也无权闯入!无权破坏!” 就这样,要强拆老天主教堂的造反派们知难而退了,老天主教堂保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虽然是后勤部的部长,但他刚正不阿,德高望重,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很有威望。当年红卫兵的口号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蓬莱地区的文革两派,从文斗变成了武斗,有的地方已经打出了人命。造反派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蓬莱政府干部被无休止的批斗,各个部门已经瘫痪,停工停产。当时为了制止住文革的混乱,派出解放军三支两军。首先是第三守备区的6113部队,派去了参加蓬莱军管的伯伯,先后更换了两任,就是压不住局面,没有人服从军管,蓬莱武斗混乱的局面越演越烈,有的公社,竟然出现打死了人!广大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此下去,怎么能好?我们虽然还是小学生,也是心里惶恐不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是临危受命,在关键时刻,被组织派去蓬莱政府参加军管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在蓬莱政府部门刚刚上任,就通过街道上的高音喇叭,宣布告全县人民书:停止武斗,抓革命促生产,尽快复工复产。对破坏大局稳定,打砸抢者绝不姑息。父亲刚正不阿,原则问题不放过,与那些革委会的头头们谈话,要保护好那些好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父亲的策划下,晚上派出两名战士,开着吉普车,直奔县委大院的批斗会场,解救出戴着高帽子的县委干部。当众宣布:走资派必须严格监管起来,做深刻的检查。其实安置在海边老北山的军营里,保护起来。通过拨乱反正,两派的武斗很快停止了,各行各业生产复苏了,瘫痪的机关部门,也逐渐运行,工作走向正规,蓬莱的形势越来越好。这些变化正是全体城乡老百姓所期盼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清楚记得,父亲参加军管任务结束后的第一个春节。刚吃完早饭,父亲就接到门岗打来的电话,说大门外来了很多群众,要求进来拜年,请示如何处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状况。父亲放下电话,立刻赶了过去,面对朴实热情的群众,子弟兵们只有感动和感谢。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一起站在大院里,热情迎接了一波又一波的来拜年的群众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此以后,竟成了不成文的拥军活动了,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周边的几个大队的群众,肯定又组织起来,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踩着高跷,划着旱船,舞着长龙,到后勤部大院来拜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呀,是非善恶看的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这座山东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在政府部门和乡邻们的精心维修下,变得焕然一新,风采依旧,它又重新恢复了职能,每到礼拜日,人们出出进进做礼拜,唱诗班的优美琴声与歌声,常常飘出窗外,让老教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成了蓬莱小城不可或缺的一处旅游景点,常有美国传教士的家人们、朋友们,前来瞻仰留念,加深了中美之间民间的友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12月,老教堂成为了蓬莱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蓬莱市政府又在老教堂近邻处,新建了一座教堂,远远望去,古老的教堂,与新教堂建筑风格相似,虽然相差百年之余,总体感觉,搭配的还算顺眼。这座老天主教堂则成了老古董,被当成重点文物保护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老在世期间,每次我回去看望,必然路过老天主教堂,还有抗击倭寇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的两座老牌坊。它们一中,一洋,组合在一起,携手百年之多,也成了一道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二老已经仙逝,有时傍晚散步,我也会疾步快行故意赶过去,扬起头来再仔细看看它们,真是百看不厌。它们就像是位百岁多的历史老人,历尽沧桑,看尽年华沉浮,依然屹立在那里。触景生情,我情不自禁会想起敬爱的老父亲!就和老教堂喊上几句:"喂!老伙计,你还好吧?还记得动乱的文革吗?差一点你就荡然无存,是老父亲保住了你,多多珍重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教堂,我一定还会回去看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