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能工巧匠29】</span></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同泥人“王”——任建</span></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古风/整理</h5><p class="ql-block"> 大同地处塞上,是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激烈交织与融合之地,孕育和形成了巧夺天工的石刻艺术和大气雄浑的泥塑艺术。发展到近现代,大同泥人虽然还无法与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人”两大门派并论,但要讲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民间爱好者甚多,有著名的世袭泥人的白氏家族等,风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泥人瓦模子,至今让很多中老年人感慨不已。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位“大同泥人”制作者,人称泥人“王”的任建。</p><p class="ql-block"> 在大同古城民俗博物馆馆里,有12组造型生动的泥塑栩栩如生:从开疆拓土定都平城的道武帝拓跋珪,到革除弊政开启盛世的冯太后,再到西汉名臣冯唐、北宋翰林毕世安、元代书法家李溥光、大清河帅栗毓美、民国名将徐永昌,粗犷雄浑的写意外形,细腻逼真的面部表情,每一件作品都于看似平淡中透着发自心底的震撼。在组合群雕的旁边,另一组被取名《对弈》的作品则给人哑然失笑的快意。作品以一张棋盘为中心,4个老人俩人对弈,俩人观棋,开心嬉闹,完全就是几个无忧无虑的孩童。这就是大同人任建制作的本土泥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任建的“大同泥人”</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任建制作的泥人《悄悄话》</font></h3><h3> 任建今年54岁,毕业于大同电力技校美术班。凭着对泥塑的痴迷,他长期用心钻研,逐渐跻身国内的泥塑圈,1995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05年到北京闯荡,先是在王府井的工美大厦现场制作,后来又搬到前门的大栅栏儿,打出了大同泥人的品牌。大型作品先后在平遥古城、首都老字号商铺、太原、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落户或收藏,在山西和全国民间艺术节屡获金奖,并多次接受央视和地方卫视专访,在全国泥塑界站稳了脚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任建在创作中。 薛永鹏摄</font></h3><h3> 任建在北京最为繁华的王府井和大栅栏儿一带很有名气。在这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大师扎堆的地界,从2005年开始,任建制作的大同泥人,不但外国游客叫绝,就是在国内的泥人制作大师眼里,也是极具魅力的。那饱含着大同地域文化元素的作品,或细腻逼真、或粗犷大气、或灵动传神。任建的理想是,要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让大同泥人在首都北京声名鹊起!</h3><h3> 现在任建虽然身在异地,但对大同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注从未减少。他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同泥人能够以首都为中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使之成为一座推动大同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的新桥梁。让越来越多的人加深对大同泥人和古城大同的了解。</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本文素材来源:《山西日报》《大同晚报》】</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附录:广灵有个泥人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杨维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用安生立命的泥土捏出来的人生百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更能再现祖辈们认真生活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不是塑造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是让魂归宿命的泥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广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块孕育生命、启迪智慧的沃土</b></p><p class="ql-block"> 广灵剪纸工艺精巧,色彩艳丽;汉白玉石林鬼斧神工,形态各异;水神堂波光涟漪,钟灵毓秀;白羊峪青山绿水, 风光秀美;甸顶山草原空中圣地,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锻造了广灵人民勤劳智慧的品格,积淀了广灵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宋英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斗山之北,湿地公园之南,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登场堡村,宋英合就出生在这里。他家世世代代务农,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和父亲学画画,由于刻苦努力又有天赋,成年后的宋英合成了远近闻名的手艺人,他走南闯北,书写墙体标语,承揽壁画、雕塑工程,舞美道具、彩车制作等都成了他职业涉猎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走进宋英合泥塑工作室,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乡土泥塑,在阳光下生动形象,神态各异,在这里,你不仅惊叹于他的技艺,更佩服他的巧妙构思,生动传神和风趣幽默。</p> <p class="ql-block"> 这整个就是上世纪乡村生活的缩影,原汁原味的旧日农村的景象,父辈们劳作场景的再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逼真的生活场景像是要动起来一样,置身其中,顿感满屋子热热闹闹,仿佛进入了一个我们曾经熟悉又陌生的年代,让人像是回到了旧日的时光,勾起了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些泥塑中,有木匠、铁匠、捻绳的、打柴的、卖糖葫芦的,有碾米的、磨面的、补锅的、俢韛的、磨剪子的、锵菜刀的,有《木匠金喜》、《铁匠孟大》、《王二卖瓜》、《三叔拾柴》、《四婶打绳》,简直是人生百工百态,仔细琢磨细品他的泥塑作品, 你会感觉到这里是他的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老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你看那《剃头》泥塑中,一副挑子,一头挑板凳,一头挑火炉,剃头匠手拿剃刀自信的表现,和被剃者陶醉的神情相映成趣,让人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小时候,父辈们住的房子,绝大多数都是土基(土坯)房。现在的人,大都见过土基房,但见过土基的夯制过程的人估计就不多了,打土基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在土基模具里用石头锤子将湿土夯实,然后整整齐齐的立在一起风干备用,《打土基》的泥塑就准确传神的再现了土基的制作过程。</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老牛拉车》,《毛驴犁地》……,无不匠心独运,真实传神。</p><p class="ql-block"> 在这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的今天,面对即将消逝的农耕文明,宋英合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急切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感到了一种对过往生活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相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在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宋英合这位农民艺术家,受天津泥人张的启发,另辟蹊径,用心创作了他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物,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童年的生活给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他每一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追求个性的一种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面对宋英合的泥塑,你总会涌起一种无法言说的冲动,宏伟的事物无论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总是让我们心潮澎湃。但像宋英合这种微型的、生活化的、似曾相识的泥塑艺术,也会触动人心直击心灵,它的每一个逼真的动作,传神的眼神,都给我们展现了昔日农村的样貌,让你真切的感到那曾经的饱满的日子没有消失,也没有被一阵阵风、一重重雨扫荡干净,宋英合用他的泥塑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曾经的过往,他像是在用他的泥塑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故事,让人们从他的泥塑里寻找那渐渐失去的简朴生活和旧日时光……</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u>◎来源:《大同文旅》第51期 </u></i></p>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yujielb?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能工巧匠28】于烈发明“狼吃羊”</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