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条长街伴着一条长河,组成了常州城仅存的江南原生态“小桥流水人家”的名胜景点,这条名为青果巷的古巷,数百年来一直静静地存在于常州市中心,安静婉约如江南烟雨中任何一条小巷一般,白墙灰瓦,青石板路,氤氲着水汽与诗意。它不仅给常州人留下了一处发思古之幽情,寻觅祖先生活轨迹的圣地,青果巷,这块仅长数百米的弹丸之地,还凝聚了数千年常州古迹的精华和人物精英,她的美名早已名扬全国,青果巷凝聚了常州城市品格和人文传统的精华,是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因久闻其名,故在青果巷开街的第三天,我们随女婿一家开车前往一睹名巷芳华。</h3> <h3> 那天,我们自驾车到达晋陵中路,原本是想从这里进入青果巷游玩,因五一假日遇客流高峰实行限流措施,此处已只出不进,故只能取道东下塘经过琢初桥从东边(和平路入口)进巷参观。</h3><h3> 我们沿河道漫步东下塘,来到京杭大运河穿越古常州府城中心最老的南市河,这里河水清清,两岸依河而建的石墙,白墙黛瓦临河屋宇,一派江南水乡之风韵。一座石桥,一条小船,仿佛再现了千百年来这里船舶云集,南北干果,各式鲜果集散地,这里古称千果巷,常州方言“千”、“青”相似难辩,后来就成了青果巷。</h3><h3><br></h3><h3><br></h3> <h3> 沿河道前行,我隔河眺望,目光凝视在河对面青果巷临河老宅的雕花长窗,凝视在窗前那铜像——那是周有光夫妇,就在其身后雕花长窗的那间房屋里,那是周有光先生百年前,曾是他跟祖母吟诵唐诗的地方。</h3> <h3>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今天是青果巷部分修缮开放的的第三天,人山人海。曾经的老宅,从幼儿园到高中走过千万遍的小路,儿时的回忆涌上心头……” 女婿向我们指认他以前曾居住的老宅,感慨万分,说了以上这些话。</h3><h3> 瞧,这河岸洗衣妇铜像上方的老宅曾是女婿和他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多年的家。眼前的景物,让女婿的思绪飘远,忆起往事一桩桩、一件件……</h3><h3> 也让我想象着:曾经青果巷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那些走街串巷的清郎吆喝,还有茶人🍵杯中氤氲而起的雾气……南市河,这古老的运河啊,那唐宋遗风和明清风骨依稀犹存,谁说不是呢?当年王安石任常州知州治理常州水患,苏东坡11次到常州,岳飞调兵遣将大战金兵,文天祥被俘押解元大都,唐顺之出海征战倭寇,都曾在这里经过;还有那,旧时漕运繁盛,船舶云集的青果盛景;那青果巷繁华与清幽的画面。说繁华,那临河而居,窗外是静静流淌的古运河,船帆来往,浆声灯影,热闹无比。说清幽,临河那一座座多进式的院落,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主人携孩童站在花格长窗前,久久欣赏窗外的风景,静谧宜人。多神奇啊!繁华和清幽在青果巷是如此的和谐相融。她既是江南市井,“入千果之巷,桃李杏李色色俱全”;又是人文聚落,出名人,且名人是“成群结队”地出。浆声与书声相融,果香与墨香交汇,“出为闹市,入可隐逸”。如今,随岁月流逝,当年的青果盛景虽已不再,当年的名人志士虽已远去,但街巷依河而建、人家枕河而居的特色有幸留存。如今,风光旖旎的南市河使得水城常州风姿绰约,气韵万千。</h3> <h3> 说起常州,许多人觉得它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城。殊不知历史上的常州,原是江南重镇之一。早在公元前547年,它就以“延陵”之名建邑,此后曾用过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尝州、武进、长春等许多名字;被称为“常州”,也有1400年历史了。论建城时间,常州比苏州早33年,比无锡早345年;论行政级别,常州在明清两朝为“府”,连无锡也要归它管辖;论地理位置,常州居于运河漕运要冲,自隋唐时期便是各地赋粮的转运中心,直至清代,尚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因此,它还有一个大气的别名――龙城。后来,由于运河淤塞,航道难以通行,漕粮不得不转由海路航运,常州逐渐失去了水路交通枢纽的身份,渐渐式微。</h3><h3> 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常常不会因其经济地位的下降而湮没。常州繁盛时期所聚集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光芒最耀眼处,就是青果巷。</h3> <h3> 我们漫步南市河畔,一路观赏青果巷的沿河民居,体验城水相依,人家枕河的江南风情。久闻青果巷风情万种,她的魅力来自南市河和临河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来自那临河的雕花长窗、码头、古纤道、系舟石以及临街那一座座充满了历史沧桑的石库门和门楼,尽管墙门斑驳、苔痕深深,备弄幽长,当年可是“侯门深深深似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钟鸣鼎食之家”。</h3><h3> 我们走着看着,不时用手机📱咔咔拍着……悠悠古运河,依依青果情,说不尽的万种风姿,拍不完的运河美景!</h3> <h3> 青果巷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前,位于常州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至琢初桥,西通南大街,南为护城河,是一条依河而建的古巷。清乾隆年间,临靠运河的青果巷成了南来北往各类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们在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常州赋》曰:“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后因运河改道,但巷名仍保留至今,常州方言“千”与“青”同音,遂有“青果巷”之名。</h3><h3>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青果巷东广场的琢初桥,今天是青果巷开街的第三天,前来游玩的人可真多啊。</h3><h3><br></h3> <h3> 琢初桥坐落于青果巷东端,横跨市河。它就是按照当年平桥形制所建,体现了民国建桥的风格。</h3> <h3> 站在琢初桥,翘首右前方,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牌坊,走近一看,其正面是刘海粟的字“青果巷”,背面由武中奇题的“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开街,引来游人无数,不亦乐乎! </h3><h3> 青果巷,早有耳闻,这里书风盈巷,墨香飘河,有着书写不尽的千年历史;而展示眼前的明砖清瓦,让人恍然间梦回中吴;那沉淀了五百年的沧桑古朴,那承载着几代人常州情怀的青果古巷,在阔别多年后,如今终于焕新归来。(动图来自网络)</h3> <h3> 说起这青果巷,那可是千里运河边最出人物的巷子,也可能是全国最“富产”人才的巷子。青果巷自唐朝著名文学家、常州刺史独孤及侨居与此,就成为一块“显地”;明朝儒学大师、文学大家、抗倭英雄唐荆川迁居于此后,更成为一城之盛。独孤及和唐荆川为青果巷带来了良好的读书风气,也形成了青果巷独具特色的磁场效应和摇篮效应。明清以来,这里至少走出了100多位进士,短短的千米古巷,造就了瞩目的文化高原。千百年来,文臣武将不知出了多少。近一百年来,名人就出了好几十位,革命家、实业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藏书家、银行家、书法家、语言文字学家,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形成一道极具华彩的人文景观。据不完全统计,青果巷“成群结队”地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是:</h3> <h3> 以法学家为例,青果巷孕育了三位重量级大法学大家——董康、张志让、史良。董康是民国司法界的权威,张志让是新中国第一代大法官,“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则是新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此三人,为民国刑事法制和监狱法制改革、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堪为近现代法学界的三座高峰。</h3><h3> 再以书画家为例,以恽南田、唐宇昭、唐于光发端,青果巷的半园雅集,让王石谷等名家流连驻足,成就文化盛事;此后状元画家钱维城与弟弟钱维乔又领风气之先,汤贻汾与董婉贞成就清代画坛夫妻强档,这种又个人而至家族,由家族而至社会的文化风气,让青果巷成就了数十位有影响力的书画巨擘,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h3><h3> 查阅这些史料(来自百度)不仅给自己补上这一课,而透过名人观古巷,也让自己对青果巷独具特色的“文态“,心中充满了敬意。</h3><h3> 这青果巷,青砖、黛瓦、粉墙、条石垒砌的青果巷,不仅仅是一条静态的、固化的、苍老的巷陌,她依旧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滋长这延绵的文化血脉。</h3><h3> 这青果巷,琴棋书画、文章道德、经世伟业垒砌的青果巷,凝聚江南风韵,孕育中吴人物;荟萃龙城品格,传承人文传统。她是常州人的情怀所在,更是常州城的灵魂寄托。</h3><h3> 这青果巷,名副其实的江南名人第一巷。值得您来寻味。</h3> <h3>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东起和平中路,西至晋陵中路,南临黑牡丹厂区,北依古村巷,面积12.6公顷,分布有11处各级文保单位、17处历史建筑、遗存古井10多口,还有连片的江南风格民居。</h3><h3> 据说,巷内的宅院经过前期的修缮,将作为博物馆来展示。现青果巷已修复了7个名人故居和展馆。它们是史良故居、周有光图书馆(周有光故居)、常州盟史馆、唐荆川纪念馆、赵元任艺术中心(赵元任故居)、刘国钧纪念馆、红色青果馆。其中,前4个展馆即将开放,后3个正在加紧布展。 </h3><h3> 目前,对外开放部分主体由约420米长的青果巷主巷构成,它囊括了贞和堂、礼和堂、史良故居等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最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h3><h3> 虽已开街,但那天宅院闭门挂锁🔒只能外观,不得入内,有点遗憾。咋办呢?看点不够,那就借用《文态青果》的史料讲述一个故事,希望对您了解青果巷的前世有所小小的帮助。</h3><h3> 青果巷的历史中,唐荆川是青果巷的著名住户。常州人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唐家之于青果巷,可谓有鼎定之功。青果巷有八处宅院与唐氏有关,分别为八桂堂、贞和堂、易书堂、筠星堂、四并堂、复始堂、松健堂、礼和堂,分布在青果巷历史街区雪洞巷至西庙沟(今晋陵中路)一带。这八个堂面积大得惊人,随便拎出一个宅子,面积就能达到上千平方米。你想想,唐氏一门,当时该如何兴旺!</h3><h3> 这唐家,原住唐家湾,青果巷的房子是唐荆川高祖父唐伯成建于明初。唐伯成生了唐衡、唐复、唐律、唐衢、唐衍五个儿子,其中唐复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官广西平乐知府。孙子唐世良也很有出息,登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官福建布政司。由于子孙多,除居住于唐家湾老宅外,唐家人又分居易书、筠星、四并等堂,十分繁盛。到了唐伯成的玄孙唐荆川,就更不得了,唐荆川学博才高,文武双绝,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唐荆川的父亲唐珤年纪还不很大,即有了孙子、外孙共17房,想想看,一门兴旺,儿孙满堂,老翁翁还不乐开了花?</h3><h3> 但历史风云总是变幻莫测,明亡时,清兵南下,唐荆川后裔唐宇昭、唐宇量皆崇祯年间举人和贡生,不愿降清,乃戴发藏匿于县学街之学宫,后来又转移到唐家湾旧居后的地窟中。但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唐家戴发抵抗的事被清兵统领察觉,很快唐家湾禁城馆及青果巷之贞和、八桂等堂遭到官府查抄没收。唐宇昭兄弟无奈逃亡乡间,被称为“唐氏二难”。当时风声鹤唳,一日数惊,唐氏其余子弟纷纷以贱值出让房屋,最后唐宇昭、唐于光父子也只留得四并堂后院半园为隐居之所,并终身不仕,不食清廷俸禄。<br></h3><h3>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由要提到一个核心人物——唐荆川。</h3><h3> 唐荆川博学多识,文武兼资。他入仕后与李开先、王慎中等结为朋友,时人称之为“嘉靖八才子”,为当时文坛带来了一股隽丽又不失雄浑的新风。可偏偏这八大才子性情耿直,不畏惧权贵,先后被贬,唐荆川于嘉靖十四年春离开官场,回家乡读书。离开官场,一般人会很失落,但荆川先生心态好得很,他曾在《陈渡草堂》一诗中写道:“世网幸疏如野马,微名犹在愧山樗。亦知农圃真吾事,春至频翻种树书。”暂时离开官场名利圈这张网,荆川先生没有消极、懈怠,他把读书、种地都看做是人生的一种修为、一种历练、一种提升、一种进步的力量,为日后奋起报国而做着新的准备。正所谓人的精神能产生共振,唐荆川的行为,已经深深印入了唐氏后人的思维及行迹。</h3><h3> 到此,我们再把目光移到半园,在这座深居闹市的园子中,唐宇昭、唐于光与恽南田等人共创的雅集,是青果巷“隐士”们生活的一幅典型画景。恽南田青年时参加过抗清运动,家破人亡,与唐宇昭、唐于光结为挚友,他们与王翚等都有密切往来,经常在一起切磋画艺,始终恪志不参加清王朝的科考,在此地发端了“没骨画法”。使半园成为影响世界的“常州画派” “没骨画法”的直接发源地。套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这些“隐士”,造就了中国文艺界又一座时代高峰,厉害了!</h3><h3> 除了唐氏子孙之外,唐荆川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深深影响着青果巷的后来人。</h3><h3> 上述提到,经历“唐氏二难”后,唐氏八宅纷纷易主。民国时,唐荆川裔孙唐玉虬先生曾在一位姓汪的老妇人处见到荆川出生地易书堂当年的鬻劵,劵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共出让易书堂楼屋计共74间。易书堂之外,贞和堂前六进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国子监司业庄楷所购得。后又多次易主,后宅及半园之一半,归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之弟钱维乔。八桂堂在清代后期为湖北布政使瞿赓甫(瞿秋白叔祖)所购并重修。民国时,由著名实业家刘国钧购得。礼和堂亦在清代后期归山东东昌府知府李念仔(小说家李伯元堂伯父)。</h3><h3> 钱维乔晚年买下半园的一半,过起隐逸生活,为此他作有《半园之半记》。在此地,他与清代常州词派、阳湖文派创始人张惠言等多有往来,诗人唱和之间,让常州文坛为之一振,也让中华文坛为之一亮。而李伯元很早就无意仕途,回乡后闭门著述,貌似隐居,但其人不在江湖,但一本振聋发聩的《官场现形记》却把世间的丑陋说得清清楚楚。故事述说到此打住,不再一一展开。</h3><h3> </h3> <h3> 青果巷美在古运河,美在明清古建筑,但要说青果巷之最美,最美还是小巷里走出来的人物。其中佼佼者,古有明朝抗倭英雄、“嘉靖三大家”之一唐荆川,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近有民国元老庄蕴宽,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吴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开拓者盛宣怀,爱国实业家、“纺织巨子”刘国钧,早期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当代则有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七君子”之一史良,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以及剧作家吴祖光等,名流雅士不胜枚举,他们从青果巷出发,追求理想,成就了常州青果巷文脉奇观。青果巷的确是个人文荟萃的宝地,“江南名士第一巷”实至名归!</h3><h3> 美名远扬的古巷近在眼前,朋友,如你感兴趣,就让我们一起为记录盘点里面各领风骚百年的人物走起来!(按行走线路,从东往西数起来)</h3> <h3>位于天宁区东下塘22号的刘氏宗祠(清代建筑,约于1865年前后建造)。刘氏为当年常州望族,出过大学士刘於义、宰相刘纶、著名经学家、常州学派创始人之一刘逢禄、著名画家刘海粟等名人。<br></h3><h3><br></h3><h3>刘海粟</h3><h3> (1896.3.16—1994.8.7),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黄山云海奇观》、《披狐皮的女孩》、《九溪十八涧》等……还著有《画学真诠》、《存天阁谈艺录》、《刘海粟艺术文选》等。</h3><h3> 刘海粟出生于清末常州的一个富绅家庭,6岁读私塾,酷爱书画。幼时在家族里接受了传统的经学教育和书画熏陶。从记载来看,在绘画方面,他是以勾描本乡名家恽南田的花卉画开蒙。书法学习,则以临柳、颜法帖开始。 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4年秋始任副校长,1919年7月始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 一九八八年以九十三岁高龄完成第十次登临黄山,史称“十上黄山”。这也是刘海粟后半程人生中依靠毅力为自己书写的又一个奇迹。此时的登黄山对刘海粟而言是生命力的证明,是对过往人生的俯瞰,是对现实世界宣告胜利。刘海粟的艺术人生终于在奇峻幻变的黄山写生中完美地谢幕了。期间历任南京艺术学院一级教授、院长、名誉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曾任第一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h3><h3> 评价其人,正如柯灵先生题词:“治白话文学史,不能无胡适、陈独秀;治新文学史,不能无鲁迅;治新电影史,不能无夏衍;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刘海粟在美术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h3><h3><br></h3> <h3> 在青果巷东首和平南路143号,静静地伫立着一座江南风格的晚清建筑。从外表看它并不是很显眼,但由前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亲笔题写“史良故居”四个字,让它成为骄傲地存在。史良出生于此,并度过少年时代。</h3><h3><br></h3><h3>史良</h3><h3> (1900年3月27日-1985年9月6日),字存初,江苏常州人,中国当代法学家、政治家、女权运动先驱。</h3><h3> 在民国时期,她是大上海著名律师,民族救亡运动、争取民主运动的积极投身者,曾因参加并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捕入狱,是抗日救国的“七君子”中唯一的女杰;在新中国时期,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首任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两届中央主席。她是新中国人民司法工作的开拓者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奠基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之一。</h3> <h3>盛宣怀</h3><h3> (1844.11.4—1916.4.27),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死后埋葬在江苏江阴(早年他曾在那里置地80亩)。盛宣怀故宅在常州有鲜鱼巷和青果巷(大马园巷)两处。位于青果巷内的盛宣怀故居 (由他父亲盛康与堂兄盛宇怀合资建造于1867年)古色古香、桥厅、花厅、客厅一应俱全,砖雕门楼极其高敞,飞檐回廊黄石假山曲径通幽,给今人留下一段残缺而古朴的美。2006年6月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h3><h3> 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一员干将,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他创办现代银行、电报局、办矿办路,组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创立轮船招商局,兴办高等学府,皆为九州第一人。他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开拓者,他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创办中国十余项“第一”使他成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佼佼者,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非常之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工商业及教育文化的发展,并给后人留下极多极深的印记。</h3><h3>盛宣怀有《愚斋存稿》及《盛宣怀未刊信稿》《常州先哲遗书》《经世文续集》《林胡曾三公奏议》存世。</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那天,小巷人流如潮,我看到有年事已高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儿孙们陪伴下来的;有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推着坐轮椅的老伴儿,还有孩子骑在父亲的肩膀上,携老带小全家出游的,想必很多是这里的原住民在找寻自己儿时的记忆吧,一群群出游的人们,大多手持相机📷或手机📱都忙着拍照留念。我们被拥挤着随人流踏上古巷的石板街,开始观赏始建于明代、清代及民国的古建风貌。远观看到了巷口东首坐北朝南的汤贻汾故居。</h3><h3><br></h3><h3>汤贻汾</h3><h3> (1778一1853),字若仪,号雨生 、琴隐道人,晚号粥翁,清代大画家。他虽为朝廷世职,但以诗书画三绝名世,与同代大画家戴熙并称“汤戴”。清代常州画家中最杰出的两位就是汤贻汾与恽南田。其居屋在青果巷东临阳湖县城隍庙(今新坊桥小学)。有砖雕门楼、前厅后堂,称“可对堂”,其匾额为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手书。古屋存有汤贻汾所撰的《忠考祠祀》石碑两方。其妻董婉贞也为当时著名画家。太平攻破金陵时,投池以殉,谥忠愍。著有《琴隐园诗集》、《琴隐园词集》、《书荃析览》、杂剧《逍遥巾》等。</h3><h3><br></h3><h3>钱维城<br></h3><h3> (1720-1772),清朝官吏、文学家、书画家。字宗磐,一作宗盘,号幼庵,又号稼轩、幼安、茶山,旧居于青果巷中。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书法学苏轼,初从陈书学画写意折枝花果,后学山水,经董邦达指导,遂成名手,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曾随乾隆帝在木兰围场狩猎,帝以神枪殪虎,命维城绘图刻石纪事。著有《茶山集》。洪亮吉评其诗:“如名流入座,意态自殊”(《北江诗话》)。著有《钱文敏公全集》。</h3><h3><br></h3><h3> 与汤贻汾故居斜对面的巷口南首是钱庄。那天,我们随人流走向进士坊、会元坊,一路拥挤向前,体味常州精神文化气质的传承;用心感受唐氏家族的峥嵘岁月,聆听董氏进士辈出的一段佳话,旨在领略这条被文曲星眷顾的小巷的深厚底蕴。<br></h3> <h3> 古建犹存的青果巷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高墙深院,翰墨芬芳,院套院,宅连宅。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身陷八卦阵。<br></h3><h3> 青果巷的历史中,著名的住户有抗倭名将唐荆川家族(其故居叫贞和堂——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西首,其楠木厅如今还在)。他家的祖先是宋代翰林唐华甫,后代很会读书做官,举人、进士、知府、知州等等,代有人出。著名书法家唐世英和画家唐世宁兄弟都出自这个家族。多年后唐荆川的七世孙唐执玉又爆得大名,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蓟门总督,是从青果巷中走出的两位尚书之一。另一位就是盛宣怀。</h3><h3> 唐家后人忠于明王朝,在清初参加了反清复明,于是老房子被抄没,兄弟们隐名埋姓,走伏草莽之间。被抄没的房子后来被官署发卖,一部分被庄氏家族购得。这个庄氏家族也是常州大户,即盛宣怀的继室夫人庄德华(盛氏家族后期的当家人)的娘家。</h3><h3> 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东首的唐氏八宅之松健堂(下图),原为唐荆川曾祖、明书法家唐世英居住,后归清浙江兵备道恽祖贻及其子安庆府知府恽锍龄及孙恽公樾居住。存房屋四进,楼厅一座硬山造木结构,厅屋为明代建筑,其余系清改建 。</h3><h3><br></h3><h3><br></h3> <h3> 说到民国元老庄蕴宽和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吴瀛,那庄蕴宽、吴瀛舅甥联手抢救国宝,鼎力参与筹建故宫博物馆的一段佳话已永载史册。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写民国不能不写故宫博物院,写故宫不能不提庄蕴宽和吴瀛”。</h3><h3> 庄蕴宽,字思缄,号抱闳,1866 年生于宁波,1932 年卒于常州庄家场二知堂本宅,系清末名臣,思想倾向维新改革,1891 年任广西梧州知府,兵备道,后任广西边防督办。甲午战败后,他目睹清廷腐朽无能,遂创建中西学堂,广罗人才,亲自招募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蒋光鼐等一批热血青年,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地支持孙中山同盟会,为革命人士提供方便。1912 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曾盛邀庄蕴宽搭乘同列火车由上海驶抵南京,并任命其为江苏提督,协理军政大事。 作为民国元老,庄蕴宽与孙中山、宋教仁、胡汉民等民国创始人过从甚密,跟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等也结交颇深,甚至曾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同游法源寺赏花,其社会活动家地位可见一斑。<br></h3><h3> 庄蕴宽还是著名书画家,行楷冠六朝风 ,绘画擅山水人物,梁启超曾为他的《扶桑濯足图》题诗,严复曾为他的《濠梁观鱼图》佳作题字。 庄蕴宽的二姐庄还是吴瀛(字景洲)的母亲,著名书画家吴欢(吴瀛之孙,吴祖光夫妇之子)坦言“我吴氏一门三代在能诗擅画的江苏常州才女曾祖母庄还女士引领下,事实上也继承了庄家这位先贤的很多风范”。他更表明“没有庄家就没有吴家”。 </h3><h3> 吴瀛的父亲吴殿英曾任浙江平湖县令,此君深得张之洞赏识,被邀至湖广总督府充当“高级参谋”。吴瀛,字景洲,别号栗亭,生于 1891 年,十三岁考入浙江大学,后随父到武汉进入我国最早培养外交人才的湖北方言学堂(即外语学院)攻读英语,十九岁毕业后起先在东北中学当英语老师,后调北洋政府内务部任职,因他既擅长诗文书画,又精通英文,颇受上司赏识,从一般科员、科长逐渐跻身枢要,出任北京政府坐办(相当于现今的北京市政府秘书长),并成为故宫博物院重要创办人之一。许多年后,吴瀛在他的《故宫五年经过记》一文中喟然长叹:“我们的继续努力于物品之点查,永巷踏冰,深宫不火,朔风如刀,寒气入骨,其苦乃不堪言……古人谓多难足以兴邦,岂不然哉!岂不然哉!”故宫博物院成立不久,便发生军阀混战,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都想抢占这方宝地,幸亏庄蕴宽苦心孤诣,各方调解,才免遭战乱破坏。 庄蕴宽于 1932 年仙逝,1959 年吴瀛因病溘然长逝。 时移世易,春华秋实,今天当人们络绎不绝步入故宫饱览国宝时,不应该忘记庄蕴宽和吴瀛二人的名字。</h3><h3> 后来吴瀛之子、天才剧作家吴祖光便出生在庄家老宅。<br></h3> <h3>吴瀛</h3><h3> (1918—1959)字景洲,江苏常州人,旧居为青果巷中。曾任京都市政都办公署坐办,解放后被陈毅元帅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古物鉴别委员,他所撰写的《故宫博物院五年经过记》,真实地记述了最初的艰难创业历史,洋溢着他爱国主义的热忱。</h3><h3><br></h3><h3>吴祖光</h3><h3> (1917—2003),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江苏常州人,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h3><h3> 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程砚秋的舞台艺术》,并有《吴祖光选集》六卷本行世。</h3> <h3> 青果巷16弄15一22号赵元任故居是曾任金华知府的赵元任曾祖父赵郎浦置下的产业,建于咸丰年间(1850一1861)。故居今存平屋二进、湛贻堂楼屋二进上下各十间,坐北朝南,为硬山造砖木结构。 其堂名沿用“湛贻”。赵元任9岁随母归故里,并由父亲衡年在宅内教授《书经》《左传》等古籍,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h3><h3><br></h3><h3>赵元任<br></h3><h3> (1892.11.3—1982.2.24), 字宣仲,又字宜重,常州人,国际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哲学家,清华大学“四大导师”。1910年考取第一届清华官费留学生,先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哲学和音乐,获物理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语言组主任。1938年赴美国讲学,入美国国籍,历任康奈尔担任物理学教授、清华数学教授、哈佛哲学系讲师、清华国学院导师、北平女子师范音乐系教授、加州大学东方学教授 及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主席等职。学科跨度之大,世所罕见。他亦是清朝著名诗人赵翼(瓯北)后人,赵翼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用来形容他的六孙赵元任倒是最恰当不过。</h3><h3> 他学识渊博,对哲学、数学、物理、音乐无一不精,一生著作颇丰。作为结构学派的语言大师,他长期致力于推广国语(普通话),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h3><h3> 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赵元任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赵元任翻译的代表作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等。1981年,89岁高龄的赵元任回乡时,曾在此休息,由女儿赵新那伴奏风琴,赵元任歌其所谱名曲《叫我如何不想他》。次年,病逝于美国。</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而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 ,现巷内还保留原住民35户。生活在青果巷的原住民,是古巷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市井生态的自然延续。走在青果巷,你会发现,由于青果巷里的民居宅第都顺巷而建、临水而筑,故构成了江南典型的“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家家枕河”的特有景观。</h3><h3> 瞧,在松健堂的斜对面,是青果巷的民居沈宅。看其外墙面都是用的青砖,是典型的民国风。有文字记载:门厅为民国建筑,临河小楼建于清代,两栋建筑用沿廊贯通,民国时由常州同庆布厂股东沈维耀购得。</h3><h3> 一路走着看着,宅院至临河的水弄约有20米进深。</h3> <h3>在赵宅对面的是徐宅,在徐宅后面有一个三锡堂。</h3><h3> 三锡堂: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中段,清末进士汪赞伦曾长期居住于此。“三锡堂”是汪氏堂号。</h3><h3>汪赞伦</h3><h3> (1839-1921),字作黼,世居区境内青果巷。咸丰十年(1860年)夏,太平天国改江苏为苏福省,举行科举考试。汪在县试中莠士;在省试中博士(又称约士)。武进、阳湖两县考中的约士有徐、包、杨、汪四人。相传其中的汪即汪作黼。</h3><h3> 光绪十至十二年(1884~1886年)间,汪应台湾刘铭传之聘为幕宾。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任工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厉行新政,汪上奏兴修水利,改革币制事。翌年选任安徽泾县知县。光绪二十九年,汪回武进奔丧,才无意于功名,在武进城区开设当铺。民国2年(1913年)任江苏省典业公会会长。</h3> <h3> 常州古城的灵魂是悠久的历史,地名就是古老历史的回声。宋末常州城的那场保卫战,常州人以2万弱兵抵抗元朝20万大军,常州人坚持了半年之久,城破后元兵屠城,常州仅存7人和18间屋,这18间屋留给今天的地名是古村,它就在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位于徐宅、三锡堂与潘宅、赵家花园之间。一条街巷就是一个朝代,一条弄堂就有一段传奇。青果巷的每一块砖都带有历史的信息。走过潘宅、古村五弄和徐宅,人们可看到巷内有100米左右的路面被刨开,且用透明的钢化玻璃罩盖住保存展示着考古挖掘的一个“遗迹坑”——那是明、清时期古巷的路基、房基、古井、排水沟等历史遗迹,它反映了青果巷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特色和演变。人们走近它,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千多年前青果巷真实的街道,仿佛一下让人进入了时光隧道。</h3> <h3>我们边走边看,只见巷内大多商户尚未开业,仅有数家商家在忙碌着。</h3><h3><br></h3><h3><br></h3> <h3>继续往前,经过天井巷即是蒋氏宗祠,外观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与其斜对门的是董氏宗祠,有倚墙而立的进士坊遗迹特别显眼——现仅存高5米左右的南石柱 一根。据记载,这父子进士坊,是明嘉靖20年为表彰董绍,董士弘父子两代进士而建,后说是由清代居住于青果巷的董氏族人为显耀历代家族中人获取进士功名之多(据说董家出了17位进士)而竖立在董家祠堂前的为单檐二柱式结构,它横跨于青果巷的南北两侧,现看到的是按原形制稍移址复建了的进士坊。</h3> <h3>这董家啊,与其斜对门的唐家是世代姻亲,亦为常州著名的富户。盛宣怀的原配夫人董氏就是这个家族的小姐。董家的知名人物也不少,著名藏书家董康就是其中一个,此人出任过伪立法院院长,从日本买回来很多流失东瀛的中国古代珍籍。</h3> <h3> 青果巷有许多祠庙,大多很有纪念意义,但因历史演变早已不存。在蒋氏宗祠旁边青果巷76号的清代祠堂,是为纪念孝子顾寿南而建的专祠——顾孝子祠保存较好。</h3> <h3> 位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中段的天井巷与雪洞巷之间的是恽家老宅,一个古典的庭院环以雕花的回廊,里面长期住着大画家恽南田的后代—— 清代贵阳知府恽鸿仪。其故居是一组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建筑精美,体量大,环境清幽,实显豪门气派。</h3><h3>恽鸿仪</h3><h3>(1816~1898),字方伯,清代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的后裔,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后升员外郎、郎中、兼授贵州镇远府知府,调任贵阳府知府。平生尤工书画。祖父秉怡,祖姑恽珠,皆以画知名于世,一门风雅,传南田家学。</h3> <h3>游客们乐呵着仰观巷南的古建民居。</h3> <h3> 经过顾孝子祠,隔着雪洞巷的是八桂堂,其后面有吕宅、半园。</h3><h3> 还记得前面故事说到的“半园雅集”吗?这半园就是当年常州“隐士”们生活创作的地方,半园是影响世界的“常州画派”、 “没骨画法”的直接发源地。</h3><h3> 再说,雪洞巷14-18号原为吕宅,青果巷44-2号原为大光明电影院创办人郭起瑞宅等,这些都是常州宝贵的文化遗产。</h3> <h3> 现移步来到唐氏八宅之八桂堂: 青果巷,因八桂堂而闻名天下。百年故居八桂堂座落在青果巷82号,乃人文荟萃,卧虎藏龙之地,这里留下了历代英雄的足迹和名流儒雅之士的书声琅琅,真可谓是历史名城常州的几百年古街名巷。八桂堂正如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演员坐落在青果巷中, 种下的八颗桂花树,演绎了八桂堂五百年风华 。500年前,著名抗倭英雄、文武全才、散文四大家之一的唐荆川(原名顺之,因号为荆川,常州人直称“唐荆川”)会试高中状元,回乡后他就在青果巷建造了此宅,占据了小半个青果巷。中国古代把考中进士称为“蟾宫折桂”,考过第一名的人,心中总有个“折桂情结”,于是宅子里就有了八棵桂花树,号称“八桂堂”。 荆川先生当年无意间在宅院种了八棵桂花树,没想到还真为常州留下了些许灵气,延续百年,凡是在这宅子里住过的,都是能在中国历史上留有名气的人。比如,清朝的实业家庄楷,状元及画家钱维城和弟弟钱维乔,清萍乡煤矿、汉阳铁厂总办张赞辰,还有近代的瞿秋白和张太雷,以及解放后著名爱国实业家、收藏家刘国均先生,名流雅士不胜枚举。真正地诠释了桂花的吉祥、崇高的气质。 八桂堂,唐荆川、瞿秋白皆曾居住于此。 论说八桂堂的名人,第一个自然是明朝唐荆川,当年正是他种下的八棵桂花树,才有了后来的人杰地灵的八桂堂,所以他堪称为八桂堂的开山鼻祖;其次是清朝常州读书大户——庄家的庄楷 ,还有清乾隆年间的状元、为后人留下许多稀世名画的著名画家钱维城和钱维乔两兄弟,其著作《苏东坡舣舟亭图卷》名垂千古;另外,湖北布政史瞿赓甫以此为居,其侄孙瞿秋白也在这里出生,著名实业家张赞辰及其侄儿青年将领张太雷也居住于此,他们都与八桂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人生一部分都在八桂堂上演,是他们成就了八桂堂的百年人文底蕴,使常州这个古老的城市光耀千秋。</h3> <h3>唐顺之</h3><h3> (1507.11.9 —1560.4.25)毗陵唐氏的杰出代表人物,字应德,号荆川,世称荆川先生。明正德二年,也就是1507年出生于青果巷唐氏八宅之易书堂。5岁读书,16岁中秀才,明嘉靖八年(1529年)23岁中进士,礼部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他被誉为明清两代常州学术的开山祖师及精神领袖。一年后即告病归里,闭门读书二十年,于学无所不精。嘉靖初年与王慎中同为当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世称“王唐”;后又与归有光、王慎中三人合称为“嘉靖三大家”;后人把王、唐、归三人与宋谦、王守仁、方孝孺共称为“明六大家”;与陈束等八位名士相互切磋,学业大进,因八人文学主张一致,自成一派,人称“嘉靖八才子”。 著有《荆川集》、《勾股容方圆论》等著作。</h3><h3> 荆川先生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而且是有名的抗倭英雄,刀枪骑射,无不娴熟。他曾经亲授戚继光枪法,还向朝廷上书,特别推荐戚继光,小他21岁的戚继光被朝廷重用,成为一代抗倭名将。</h3><h3> 唐荆川五十一岁那年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右佥都御史,兵部主事及凤阳巡抚等职。自此,他亲督海师狙击倭寇,亲率舰船与日本倭寇大战,曾一次击沉敌寇13艘战船。屡建奇功,后因久居海中,足腹尽肿,1561年,在赴任凤阳巡抚途中,病重去世,终年54岁。死后葬在常州,其墓地就在以他名字命名的荆川公园内,今年海棠花开时我去瞻仰过,现在青果巷又见到其住宅倍感高兴。唐荆川的外孙,明朝礼部尚书,著名东林党人,大文学家孙慎行也在青果巷生活过。</h3> <h3>瞿秋白故居:秋白诞生地</h3><h3> 八桂堂天香楼地处青果巷82-84号,为清朝建筑。故居坐北朝南,为两层楼,位于刘国钧故居(刘国钧于1948年买下作为住宅)第三进,原为唐荆川八宅之一,因宅内植桂八株而得名。晚清时为瞿秋白叔祖、湖北布政使瞿赓甫府第,1899年1月29日秋白诞生于天香楼二层西室。</h3> <h3>瞿秋白</h3><h3> 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h3><h3>同时,瞿秋白也是新语文、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先驱和积极实践者。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h3><h3> 瞿秋白作为“常州三杰”之一早就广为人知,但历史的巧合中,瞿秋白在青果巷的故居正是唐荆川的旧居“八桂堂”,历史中流传下来的风骨一直伫立着。</h3><h3><br></h3><h3>刘国钧</h3><h3> (1887—1978),又名金巽,出生在江苏靖江,后定居常州青果巷敬修堂(又名八桂堂)。早年在常州提倡“机器革命”、“土纱救国”,1930年果断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在8年间使大成企业取得极大成功,被当时经济学界誉为罕见的奇迹。他三渡日本,考察欧美,引进技术、管理,结合工厂实践,提出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工资等级化、华厂革新化、出口优质化的口号,全面提高工厂管理素质,并率先在我国纺织界中试制成功灯芯绒、丝绒,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出谋献策,提倡养兔,提出办厂要“生产增良,清洁卫生,废物利用,价廉物美”四要点。十年动乱时,亲笔书写“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对联,以示坚定信念。还创办刘国钧职教中心,进行各种职业的培训。</h3><h3><br></h3> <h3> 看了巷北再看巷南,周有光故居在贞和堂的斜对面。礼和堂分为老礼和堂和新礼和堂两部分,老礼和堂原由唐荆川的叔祖、明代画家唐世宁居住,后数易其主,最后为周氏所得。周氏购得后,于清代在老礼和堂的西侧新建了新礼和堂。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出生在常州青果巷,并在此生活到12岁。</h3><h3> 在青果巷封闭修缮期间的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先生在北京安然辞世,享年112岁。这位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的传奇老人,“用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为青果古巷凭添了一抹璀璨的星光。故常州人民在青果巷原住宅修建了周有光纪念馆和周有光图书馆,以纪念常州这位高寿老者。</h3> <h3>周有光</h3><h3> (1906-2017),是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周有光诞生在“礼和堂”,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时光。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研读经济学,曾被新华银行派往美国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回到祖国,受邀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并在新华银行、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兼职。 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而且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被称为“中国汉语拼音之父”。<br></h3><h3>周有光先生的故居在青果巷141弄东侧的礼和堂,和赵元任故居非常近,他和瞿秋白、赵元任作为青果巷出身的语言学才子屡屡被大众提及。 <br></h3><h3> </h3><h3><br></h3><h3><br></h3> <h3> 在青果巷西侧,原为唐氏“礼和堂”遗址,存有清末海派文学大师、谴责小说巨匠李伯元的故居——留余堂。留余堂原有临街门屋、轿厅、大厅以及屏门上悬挂的匾额,三至四进中有二层木结构转楼。故居门窗、翻轩、月梁上雕有荷花寿桃等黄杨木雕,刻工考究精细,夹弄还有一口古井。</h3><h3><br></h3><h3>李伯元<br></h3><h3> (1867—1906),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绪三十二年,享年四十岁。这位江南才子不但工诗善画,更是我国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原创者。在这坐南朝北的沿河故居里,他完成了《庚子国复弹词》、《文明小史》、《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中国现在记》、《醒世缘弹词》等大量作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唐荆川宅(礼和堂),其门上方的匾额书写着“青果书院”。</h3> <h3> 经过周有光图书馆,我们来到了会元坊遗迹处。会元坊——明代为褒奖唐荆川得中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而立,同样也只留下了一根残柱。新牌坊同样是按原形制稍移址复建而成。</h3><h3> 在常州,青果巷是人才辈出之地,“江南名士第一巷”名符其实。青果巷内名门望族聚集,是古代常州文风最盛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为科举进士、官宦名臣而立的各代牌坊(据记载青果巷原有牌坊8座),大马园巷口的清惠坊是为表彰唐顺之的叔父唐镛清廉勤政而建,今已不存。现仅存的进士坊,会元坊就是当时的一个见证。</h3><h3><br></h3> <h3> 继续往前,青果巷86号是唐氏八宅之贞和堂原名保合堂,现用作唐荆川纪念馆,是唐氏八宅中的主宅(其楠木厅如今还在),唐家最早的宅邸,也是青果巷中保存最完整、规格最高、气势最恢弘的古建筑。荆川先生在世时曾作书房,唐顺之学富五车,当年唐氏藏书甲于东南,清初诗人吴梅村在《汲古阁歌》中称“嘉隆(明嘉靖和隆庆)以来藏书家,天下毗陵与瑯琊”。唐顺之的儿子唐鹤徵也是进士,他80大寿时,荆川外孙、明代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的孙慎行为祝贺舅父唐鹤徵80大寿曾作《保和堂记》,听说厅东廊墙上有现存四块《保和堂记》石刻。明崇祯6年(1633年),唐鹤徵的子孙唐宇昭改保合堂为贞和堂。贞和堂有多进,大厅为抬梁式构架,梁为大型月梁,材质为楠木、紫檀,正间大梁曾有彩绘,木雕精美。贞和堂在苏南亦为罕见。</h3><h3> 康熙年间进士庄楷、状元钱维城之弟钱维乔、晚清实业家张赞宸、著名法学家张志让、中共早期领导人、“常州三杰”之一的张太雷都曾在此贞和堂生活过。</h3><h3><br></h3><h3>张太雷</h3><h3>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1927 年12 月12 日 ,年仅29岁牺牲于广州。</h3> <h3>巷南民居屋前,是原住民或是游人,在此拍照定格美好!</h3> <h3> 一路走来,不觉已来到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巷口西首的唐氏八宅之筠星堂:在贞和堂西邻,原为唐荆川玄孙、明崇祯举人唐宇量居住,存清建回形转楼及部分明代木结构建筑,花厅及假山、石池花木等。看下图,这里是属于筠星堂的石池或是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小景,给我感觉美美的!</h3><h3> 那天,我们走过一座座名人故居,经过一座座露出古砖墙体的宅院,从巷口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松健堂,到民国末年的民居深宅,再到建国后特色鲜明的红砖房,我漫步其中,就像在品味一册青果巷的历史画卷。恍惚走进了历史长河,常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青果巷人文荟萃,卧虎藏龙之地,这里留下了历代英雄、名流儒雅之士的过往和足迹,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过青果巷,让人由衷赞叹。</h3> <h3> 悠悠古运河,依依青果情。常州青果巷依傍着静静的南市河。 从隋朝年间一直流淌到今天,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如今,古运河畔垂柳嫩绿,海棠娇艳,青果巷依然风姿绰约,气韵万千。这里,枕河人家毗邻相连,水阁绣楼错落有致,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雕花长窗碧水映影,古桥古道古码头,老宅老巷吊脚楼,岸边的马头墙、古纤道、系舟石、水墙门, 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民俗风情画卷。现随着时代变迁,青果巷里的这些市井风俗、童趣欢乐不可避免地逐渐远去,但那种风情韵致,穿越时空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以下转载百家号/龙城故事的视频、图片,回望过去,青果韵味,在此与您共赏!</h3><h3><br></h3><h3><br></h3> <h3> 夜幕初降,青果巷景观照明为市民呈现出一个宁静、温暖、深邃的书斋古韵,闲雅新景。此时,沿河凭栏望远,古朴雅致的灯光将这古意今心之地的风华勾勒,舟楫声渐远,文蕴犹在耳。(夜景图片来自女儿同事)</h3> <h3> 一座老城,一条古巷,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必将恩泽后世,历久弥深。是啊,“青果巷需要慢慢悟,细细品,才能懂”。在我眼中,每一个故居就如一本厚厚的书,将他或她一生的故事铺陈收藏,书的每一个章节都那么地精彩曲折,引人入胜。如今,修缮后的青果巷一众高颜值,有情怀的文创品牌和常州老字号,为青果巷带来了更具时尚感、体验感和文艺范的“人间烟火”。</h3><h3> 我期待,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后续修缮、布展项目早日完工,能对众全面开放。那时,在青果巷,我可以仔细回味汉语拼音这一改变中国教育、文化的伟大创举是如何诞生的,可以了解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的壮丽一生,可以回到明朝,目睹“战神之师”唐荆川从弱冠、登科到战死疆场的传奇生平。不久的将来,还能一睹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赵元任的“开挂人生”,以及青果巷乃至常州的前世今生。</h3><h3> 我期待,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后续修缮、布展项目早日完工,能对外全面开放。那时,游客和市民🚶不仅可以信步庭院、河岸,观鱼🐠赏花🌸,仰观天光流转;与友人河边对酌,体会曲水流觞的风雅;带家人品尝小吃美食,畅享舌尖上的美味!</h3><h3> 到那时,相信在青果巷这样一条400多米的时光隧道里,总有一个瞬间,会让你模糊了历史和现实的界限;总有一次相遇,会让你满心欢喜不虚此行;总有一幕场景,会唤起你心中的诗与远方!</h3><h3> 久闻其名,首次来访,我为这样一条身世不凡的巷子——青果巷点赞!👍👍👍我为“江南名士第一巷”喝彩!👏👏👏我向古巷修缮中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致敬!🌹🌹🌹</h3><h3><br></h3> <h3> 五月以来,因老爸年事已高,体弱病重,姐弟们忙于奔波照料,还要顾着各自的小家,受此影响,故我心扰之,断断续续写着,最终还是搁下。近期边学边写,终于在今日得以完工。分享此文,只为你我补课、能了解常州青果巷多一点,愿您有同感!</h3><h3> 最后,感谢来访和评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