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过去、看现在、感党恩】迎接新时代……

段新林

<h3><b>  此文献给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b></h3><h3><b><br></b></h3><h3><b> 生活在建国初期的人们,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对新中国政治上围堵打压,经济上重重封锁的大背景下,国家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b></h3><h3><b>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时候,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群众生活所需的一些基本商品供应匮乏,一些生活必须品都是采取按人口凭票证定量供应。记得有粮油供应证、购货证等。票证有粮票、布票、棉花票、肉票、沙糖票等等,还有一些紧缺商品不得不采取分配供应。</b></h3><h3><b> 记得有年春节前夕的一天,母亲安排我兄弟俩明天去买大肉,后半夜母亲推醒我们说:“快起床,快起床,去晚了就买不到肉了。”我们脸也没顾上洗,穿着皮大衣和毡筒,心急火燎的去了斯大林街新华书店后的大肉铺子,现场一看,顿时傻了眼,买肉的队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龙阵,大部分人都坐在自带的小板櫈上,有与邻聊天的,也有丢盹打嗑睡的,三五成群的妇女们唠叨着自己的家事,双脚不停的互相碰撞着,象是活血取暖似的,共同的一点是每人手里都拎着一个布口袋。我心想这才几点钟啊,天上还挂着星星呢,根据我俩排队的名次,也不知今天能否买到肉,如果空手而归,还不知父母怎样责怪我们呢?心里犯起了嘀咕。我哥伺机加队,这样保险点。天色见亮,有人自愿维护起现场秩序,给排队人的手背上写了大大的顺序编号,这样大家躁动的心情总算平静了一些,都盼着早点开门。此时有几人开锁进了肉铺,其中一人身架单拐,听说是卖肉的师傅,那个年代有份卖肉的工作会有很多人羡慕,给你递烟点火和你套近乎。肉铺的窗口终于打开了,排在后面的人群开始向前拥挤,原先的队形和编号完全失去了管控作用,还有人在家人的扶助下野蛮的爬上窗前蠕动的头顶,下面人的叫骂声和买肉人的叫买声,师傅割点肥的…请求声等混杂在一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待我们买到肉从人群中争脱出来后,发现脚底下有不少丢落的套鞋和帽子等,有些棉皮帽还冒着热气呢,场面真是难以想像。为了能买到几公斤肥点的大肉,部分人好像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理智,可见那时候吃点肉是多么的不容易。</b></h3><h3><b> 那时的粮食和油料供应都是按人口按月定量供应,工作岗位和工种不同供应量也有所区别,有些家庭重劳力多的,到了月底粮食总是接济不上,只能找朋友和邻居东借西补。去国营食堂吃个大拌斤(拉面)是要付粮票的,不然就吃不上饭。单位职工或百姓出差去内地探亲访友,首先要工作单位或所在基层委员会出据证明后,方可去粮食主管部门领取全国或地方粮票。那时只有国营的食堂和烤馕店,私人也有卖馕的,只是私下里将馕揣在怀里偷偷叫卖,如果让工商管理人员遇到就有麻烦了。粮食也是如此,逮着了要按偷机倒把论处。我亲眼见到有人为此事,身前挂着写有“投机倒把分子”的黑牌子,敲着铜锣自行游街呢。</b></h3> <h3><b>  记得我小时候,姥姥总是分季节穿着单棉的中长袍,父辈们的穿着也是青一色的中式夹袄和中山装等,我们这代人也说不清穿着什么装了,总觉的我老是穿旧衣服,那时大部分家庭孩子较多,少则三四个,多的可达八九个以上,每晚睡觉前,父母总是站在土坑前挨个清点人数,总怕丢了一个。到了稍懂事的年龄,我问母亲:“为什么哥哥姐姐总是穿新衣,而我总是穿他们的旧衣服,而且补丁落补丁。”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家里人穿过的衣服穿着舒服暖和,以后有福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听母亲这么一说,心里也平衡了许多。 </b></h3><h3><b> 由于兄弟姐妹较多,穿鞋子是母亲最操心头疼的事,我一年只少穿破三四双布鞋,到了夏季,母亲将兄弟姐妹不能再穿的旧衣裤剪成布片,用浆糊一层层粘贴成较厚的布层,晒干后用于做单棉布鞋。母亲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们做鞋,看着母亲弯腰驼背的身影和擅抖的双手,时不时将手中的锥子在头发上划来抹去,我好奇的问母亲:”锥子在头上划什么?”母亲说:“头发上有头油,这样窜刺鞋底时不太费劲。”我这才明白母亲为我们做一双布鞋是多么的不容易。夏季外出玩耍时,能光脚走的路,尽量不穿鞋子,那怕是踩着滚烫的石子和烫土,心里也能忍耐,这样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心里也感到为母亲做了点什么。</b></h3> <h3><b>  自行车是那个年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知名度较高的有上海自行车厂生产的鳯凰牌、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飞鸽牌男(女)式自行车,是国内自行车生产厂家的佼佼者。谁有一辆轻便鳯凰牌锰钢自行车,就像现在家庭拥有宝马轿车一样,可以骄傲的显摆一下。记得我结婚前,百货公司分配给单位一辆鳯凰牌自行车,按单位以往的分配贯例,是要大家抽签决定的,我向领导讲明结婚需要自行车的请求后,领导打破贯例将自行车分给了我,使我非常感激。还有许多商品如”飞人牌”缝纫机、“红灯牌”交流收音机、伊宁市团结靴鞋厂生产的三节头皮鞋和皮靴子等都是紧缺商品,有时需要了,要托很多人情关系才能买得到,可见那时的商品是多么的紧缺和匮乏。</b></h3> <h3><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紧闭的国门逐步对外打开,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外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像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些新颖的变化,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了巨大变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观念的转变,人们从来也沒有像今天这样欢心鼓舞,从心底里焕发出无限的热情和青春的活力。人们在衣食住行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追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人从港澳地区带来一种便携型土块的录放机,大家好奇的围在一起探个究竟,那个时候拥有一台录放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朋友举办家庭舞会都忘不了请你,都是吃香喝辣的座上宾。每到周末单位都要举办联谊晚会,舞曲奏响后,舞池里却空空荡荡,是陌生还是男女搂在一起感到羞涩?面对这空荡舞池所产生无法言说的畏惧。男女起舞的场面我只是在影幕上见到过,这种尴尬的场面不知持续了多久,于是,大家就邀请年长会舞者率先起舞表演,圆舞曲在耳边回旋,只见他们沿着舞池周边旋转起舞,表情和舞姿是那么高雅优美,真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与接触,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有勇气的男人们开始上场了,有穿列宁服的、有穿休闲布鞋的、还有戴着帽子的,穿戴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好一派大众文化,无论怎样,人们从中享受到了先进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无限快乐。</b></h3> <h3><b>  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那个年代人们只求一日三餐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每年入冬前,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绿着蓄备冬菜,如萝卜白菜加土豆等,菜窖填满了才肯罢休。记得有年入冬前,单位领导派我和山树骥同志去昭苏坡马边防站买土豆,两天的雨加雪天气,往返近六百公里的路程,总算载物而归。职工们见到硕大的土豆,都眉笑眼开,都夸我会办事,争着多买一点,待土豆铲入麻袋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分配土豆的人也沒在意,第二天大家背着托着土豆找到领导,由于防冻措施不利,只见麻袋里的土豆个个变成八十多岁的老太婆,眼里还流着悲伤的泪水,顿时我也傻了眼,感到非常窘迫,好在领导也没批评我,反而安慰我不要难过。使我更感不安。当今家家户户的菜窖早已消逝,人们开始享用各种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等,菜篮子的品种花样丰盛多了,以前人们常为一日三餐吃什么而犯难,现在人们从原先的大鱼大肉,开始逐渐注重晕素搭配的营养餐,餐桌上的饭每天就和过年一样。</b></h3> <h3><b> 安居乐业,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人类生活的自然需求,谁也离不开安居。从我参加工作起到后来先后搬了六次家,住过单位的仓库、办公室、租住过民宅等。1989年单位分了福利房,此后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和收入的增长,人们从原先没有物业管理,设备老旧的简易楼房逐步进了环境优美、物业管理完善、布局合理、水暖电天然气设备齐全的多层和中高层及别墅等楼寓,享受着今日的美好生活。</b></h3> <h3><b>  当今各种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舒适的条件,家庭拥有私家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较多的上班族开车上下班,休闲的人们带上亲朋好友自驾游,一揽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神仙也过不上的好日子。是我想起了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的生活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知足了…我的祖国一伟大的母亲。</b></h3> <h3><b>  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是邓小平让中国人民逐步富裕了起来。</b></h3><h3><b> 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族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欢欣鼓舞,从心底里感到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国家地位提高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了话语权,中国声音受到国际上多数国家的尊重和支持。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家始终没有忘记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制定了宏大的脱贫攻坚目标,可以坚定的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关心和造富人民。</b></h3><h3><b> 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虽然我已退休,身为共产党员,国家公民,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将义不容辞的服从国家利益,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b></h3><h3><b>段新林 写于2019年8月8日,请大家转发。</b></h3> <h3><b>  作者段新林 ,男 , 汉 族,甘肃酒泉人, 1953年8月1曰出生 , 1970年12月入伍,先后在新疆军区独立师三团十连、师直侦察连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75年以来先后供职于伊犁州体委、伊犁地区体委、伊犁州友谊医院、伊犁州卫生局等单位。2012年退休。</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