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母亲去世百天纪念日......</h3><h3>母亲出生于农历一九三〇年九月初五,今年应是母亲八十九岁,然而,我们子女没能给她老人家过八十九周岁的生日,她就离我们而去了......</h3><h3>在今天特殊的日子,追忆母亲在世时的一些往事,让我永远牢记母亲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友善邻里等中华半封建时代中国女性的美德在您身上的体现;您是我们这个家庭凝聚力的核心,是我们儿女避风遮雨的港湾,是最牵挂儿女冷暖、善良、慈祥、和蔼可亲的母亲。</h3><h3>记忆中的母亲......</h3><h3>在我记忆中,母亲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母亲在西安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九六五年或是一九六六年间,是陕建五公司前身西北什么公司,为解决职工家属工作成立一个“缝纫组”,车间设立在原陕五建子校楼上。经过多年后“缝纫组”也从子校搬到原45街坊最东边的一个大厂房里,最后,定格在火电公司拐角楼的家属院内。当时,也只有十来个人,加工帆布手套、口罩,使用的缝纫机都是自家的。从一个十来个人的家属组到后来也成为几十人一个对外加工公司;从一个加工手套、口罩的家庭作坊到后来服装制造工厂;从自家的缝纫机到公司配置的电动缝纫机。由于母亲缝纫手艺好,做活麻利,经常会安排在做活较复杂的工序,例如:加工手套,上大拇指是比较难得,做不好拇指会是斜的;加工衣服,会安排在上衣袖和衣领;加工裤子会安排在上裤腰的工序;当然,工资相对其他人要高一些。就是因为有了经济收入的差异,才会带来一些矛盾。母亲在此工作了七、八年,搭班工作相处关系较好的、她老人家也经常会提及的有我的同学吴向民、戎琴琴、张海英等的母亲,当时在一起工作时的情景。</h3><h3>在我上初中时,母亲在韩森寨商场当环卫工,一天工作至少在10小时以上,两班倒,不是早出,就是晚归。母亲闲工资太低,干了不到一年就辞掉了,到十六街坊煤场“砸蜂窝煤”。这个工作是按计件,仨人一班,人歇机械不停,倒班工作,工资是比当环卫工人工资高,但是,工作量非常大。机械后盘是用铁架子车将煤场里的粉煤一车一车的倒运到砸煤车间,满足需要。后盘还有一人是将运来的粉煤一锨一锨的翻到砸煤机的斗斗里,不停的翻到,少了不行,砸出的蜂窝煤尺寸不够是废品;前盘的是将砸好的蜂窝煤一块一块的收纳在专用的三轮车上,运至场内的指定地点码好、摞起来晾晒,这才算成活。一不小心碰倒了前功尽弃,白干不说,还会影响本组的其他人的成活量。在这个班组里,用架子车将煤场里的粉煤一车一车的运到砸煤车间这个岗位能有较短的歇息时间,所以,仨人按小时轮班,歇息时没有床,也没有地铺,躺在扫地的大扫把上就能眯一觉。在周末或母亲上夜班时,我骑着父亲的28飞鸽自行车去接母亲,除了这时间,父亲上班要用自行车,母亲只能步行4、5站路上下班,舍不得坐公交车。听母亲多次说起,原本她老人家可以有个国企稳定的工作,但是,在招工那年,我们姊妹年龄小,没有人照看,母亲舍不得丢下我们去远离家庭的咸阳工作,就这样失去了工作机会,有几个同龄人的家属都报名参加了工作,比如:我的同学李全安和王芳琴的母亲,都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相对轻松的工作。</h3><h3>母亲一辈子没有个固定的工作,当然,也没有退休工资,这成为母亲的一块心病。在家属院里不愿意与人交谈,按照母亲的话说,没有脸面,在外混了一辈子连个退休工资都没有。正好在2010年国家有政策,在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下,为母亲缴纳了3万元,办理了社会养老,老妈终于扬眉吐气了,2011年元月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退休工资,解开了老妈的心病。</h3><h3>在我记忆中,母亲在生活中的勤俭持家。家里六口人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固定收入真的是要精打细算。在六、七十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票,家里的油、粮不够吃,钱不够花,没有一个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母亲,我们不知道是怎么能够生存过来。</h3><h3>记得我在学龄前的一个春节,母亲下夜班回来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到大半夜,突然想起了她最小的四岁女儿还没有一件新衣服,急忙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三块不同颜色的布料,用尺子笔画、拎起剪刀、踏响缝纫机三下五除二,大年初一我穿上一件别有特色的新衣裳。记得这件罩衣前襟上面是一块浅灰色底子上面印有橘红色小花,配黑枝干的布料,前襟下面和两个袖子是毛蓝色,后背是深蓝色的布料。就是这样一件三块不同花色布料拼成的衣服,让我在大年初一早上穿上后高兴的合不拢嘴,在小朋友面前嘚瑟的不得了。那个时候,我怎能知道,母亲这个夜晚几乎没有合眼,就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满足过年能有一件新衣服的愿望,让她最小女儿过年高兴啊……。</h3><h3>此事,经常还和在世时的母亲提起,母亲还说,那时候苦了孩子们了,她都没有说她自己吃了多少苦,收了多少罪。家里的布票舍不得用,是因为要攒齐来买被里子,作为置办家里的一个大件。</h3><h3> 记忆中我上初中时,母亲就告诉我,女孩子要学会针线活,也许你们以后不做衣服,可以买着穿,但是,一定要会,会了不用求人,也不会麻烦别人。 记得在我在上初中时,就跟着母亲学着纳鞋底,做布鞋,第一双是给自己做的黑白小格子的方口鞋;参加工作后,自学裁剪做衣服,想穿什么颜色和样式的自己做,做的还是蛮成功的,得到母亲的认可。出嫁时自己给自己绣的床单、桌布、门帘,钩织的桌布、搭被子、盖茶盘等,得到同学、同事的赞誉。这都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导。</h3><h3>在那个粮食匮乏、经济萧条的年代,家家户户不到购粮日,面缸里的面就都没有了,有时还向邻里借用。那时,每家每户的购粮日期不是统一的,记得我们家里的购粮日是每月的10号。规定男性每月30斤,女性每月27斤,细粮粗粮比例各50%,红薯顶粗粮。那时候供应的红薯,比现在吃饭用的饭碗还要大,无论蒸煮都不干面也不甜,真的是难以下咽。但是,为了填饱肚子,母亲用红白萝卜、大白菜,加一点粉条,糊一点面糊糊调制成酸汤,这样配着吃红薯真的能够避免多吃了红薯胃反酸的情况出现。高粱米当粗粮,吃的人大便干燥各个都拉不出来。那时,我们几乎没有吃过纯白面馍,好一些吃的是“两搅”,白面和玉米面或白面与高粱面卷成的花卷馍,月底几乎吃的都是纯粗粮的玉米面发糕、窝窝头或高粱面窝窝头,或将玉米面拍成饼或捏成窝窝头煮着吃。放学回来到住的周边田地里、沟渠边拔野菜,回来母亲根据不同的野菜有不同的做法,马紫菜掺和一些玉米面滩成饼,人汉菜凉拌,灰灰菜晒干包包子。就连路边种植的杨树,在刚开春长出较嫩的杨穗,捡回了用凉水拔掉苦味,再用开水焯一下凉拌都吃了。槐花、榆钱、苟穗拌些玉米面蒸麦饭都是好饭。母亲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让我们填饱肚子,想着法子做着吃。</h3><h3>记得在我学龄前,母亲为了贴补家里的生活,按照不同的季节到田间地头拾麦子、拾玉米,攒齐来再磨成面贴补家里的伙食;大热天拉着我坐在架子车上,割草卖给养牛场换点钱贴补生活。母亲真是很能吃苦。</h3><h3>那时,由于父亲有胃病,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又全靠父亲,而且,工作又很辛苦。家里在吃面条时,母亲总是先给父亲一碗捞面,汤面有时太稀了就再搅一点面糊,她和我们吃汤面。无论吃什么饭、菜或好吃的,母亲总是先仅着父亲和她的儿女,剩下了她再吃,没有了她就不吃了,也不知是否能够填饱肚子。就在她老人家去世前还是这样,家里有一些她认为好吃烧鸡、红烧肉或外地带来的一些稀罕食品,她还是要先给父亲吃,还想着儿女,给这个留一点,给那个剩一点,从不挣着、抢着吃,总是把享乐留给家人,儿女享受,快乐自己。</h3><h3>在记忆中,母亲在处世为人、与街坊邻里友好相处。与母亲搭班在煤场工作的一位老人家,家住”大坑下面”,现已改造的东窑坊,至今不知其姓名,母亲称其为四嫂,我叫她老人家四妈。四妈心底善良,一辈子没有自己的儿女。两姐妹在工作中相处的特别好,经常会相互照应。由于母亲不但工作,下班后还要做家务,孩子多家务事就多。四妈看着母亲劳累,经常会在工作中关照母亲,母亲终身难忘,经常提起想找这位在困难中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同事、好姐妹。但是,经过打听,由于四妈比母亲还要年长几岁,早已过世,我没敢告诉母亲,这也是她老人家临走时,没能见到好姐妹的一个遗憾。</h3><h3> 在七十年代初期,家住45街坊西三楼一单元二楼,一间半套间带个小厨房,卫生间两家共用,自来水是三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和水池。楼上楼下或隔壁单元经常会发生由于卫生间卫生、占用水池等发生口角和矛盾。母亲在这个方面从未有过,总是为他人着想,方便与人,也方便自己。在那个时期,没有物业专门打扫卫生,平时都是自己打扫走道和各自楼梯。记得每逢春节前夕,母亲都督促我去扫楼梯,有一年,我行动的晚了一天,家住四楼的邻里从四楼一直扫到一楼,母亲就这事还训斥我了,说大人上班多累,小孩多干一点活又累不着,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从此,每逢过年过节,早早的将走道和楼梯以及卫生间打扫干干净净,再不会因为这事让母亲督促和训斥了,也得到邻里的赞誉。周末洗衣服从不占用水池,将直径一米左右的大洗衣盆、小洗衣盆端到楼下下水井处,用小洗衣盆一盆一盆的接水倒到大洗衣盆里,绝不会占用水池影响他人使用。所以,做事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矛盾和分歧就很少出现,这也是母亲树立的榜样。家里改善伙食做个麻食、烩菜,都要和邻居分享,邻居买个西瓜、水果也要与我们分享,虽然,现在拆迁各搬东西,但是,一见面那种邻里的亲情和友情,一直持续几十年。</h3><h3>母亲没有文化,也深知没有文化给她带来多么大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艰难。在这个方面我只想对母亲说,您的儿女在长大成人后,全凭自己的努力,分配在不同的各行各业不同的岗位,凭借自己刻苦的学习和勤奋的工作,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国家在对企业体制进行改革的年代,没有一个被下岗,更没有一个四处奔波找工作,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且,借助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他们的生活过的更加美好;您的儿女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没有出类拔萃的精英,但是,在他们同龄人面前没有被人低眼看待,却都能够挺直腰板、堂堂正正站在他人面前;您的儿女没有因为各种原因让您在亲戚、朋友以及街坊邻居面前抬不起头,说不起话。现在如此,将来如此。</h3><h3>母亲啊!您永远都是一位生活独立、性情刚强的女性,您操心了一辈子,但是,一辈子都不愿给他人增添麻烦,就您离世都不愿让您的儿孙请假,走在周五晚上20时,下葬是周日,百日是周六。请远方的母亲放心吧!您的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历历在目,您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您的儿女们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好,愿远在天堂的母亲不再有累、不再有苦,更没有病痛的折磨;愿您好好照顾自己,无论您有何需求,请您给我托梦,我一定遵命照办,我会在你的祭日和每年的扫墓之日来看您。妈妈永别了!永别了妈妈!</h3><h3>妈妈安息吧!!!</h3><h3><br></h3><h3>不经意间在母亲生前生活中的一些记录,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拿出来以示对母亲的祭奠和思念:</h3> <h3>这是2017年12月二哥带领母亲拍摄的证件照,时年87周岁,这也是母亲最后一张证件照</h3> <h3>2003年我带领73岁母亲、71岁婆婆、16岁女儿共游大唐芙蓉园,如今两位老人都已离世</h3> <h3>2016年“五•一”节,我推着轮椅,带86岁母亲游大唐芙蓉园</h3> <h3>2015年在“金花饭店”,母亲的重外孙女在她老人家85周岁生日上,姐姐抱着送上一个深深的吻</h3> <h3>2016年在“外婆印象”餐馆,在父亲85周岁生日上父母的合影</h3> <h3>2017年10月22日在金花路“咪咪餐厅”,母亲87周岁生日上留影</h3> <h3>2019年4月6日母亲在自家门口晒太阳</h3> <h3>2018年3月3日母亲看到同事母亲亲手做得小绣花鞋,赞不绝口</h3> <h3>2018年10月19日家里收留的“咪猫警长”警觉的守护着母亲</h3> <h3>2018年6月8日母亲吃猕猴桃,也要给我家“多多”分吃一口</h3> <h3>2018年6月9日晚饭后,母亲用按摩锤捶打自己的腿进行锻炼</h3> <h3>2018年6月17日晚饭后,教母亲拍手操</h3> <h3>2018年10月28日,母亲在家门口晒太阳</h3> <h3>2019年5月10日(周五)晚20时,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h3> <h3>2019年6月29日母亲走后,这把母亲的专座空空荡荡的留在家里</h3> <h3>2019年5月12日(周日)“母亲节”当天,母亲的骨灰安放在凤栖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