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寻常的葫芦

境随心转

<h3>(女娲)</h3><h3>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动画片《葫芦兄弟》中,七个葫芦娃个个神通广大,最终合体战胜了蛇妖。</h3><h3> 这个动画片曾经风靡中国大陆,是80、90乃至00后不可磨灭的记忆。</h3><h3> <b> 一、《诗经》里的葫芦:瓠与匏</b></h3><h3> 在植物学分类上,葫芦归类于葫芦科葫芦属,有葫芦、细腰葫芦、瓠瓜等数种。</h3><h3> 在《诗经》中,葫芦有多种叫法,《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豳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 </h3><h3> 《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br></h3><h3> 这其中的“匏(páo)”、“瓠(hù)”、“壶”、“甘瓠”均指葫芦。</h3><h3> 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h3><h3> 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h3><h3> 壶即扁圆葫芦。</h3> <h3>  《毛诗陆疏广要》则认为,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叫“瓠”,苦者叫“匏”。</h3><h3> 及至唐代,“葫芦”这一名称才开始流行。我们今天所说的葫芦,一般是指幼时可作菜,老熟能作瓢那一种,也就是古语中的“匏”。</h3><h3> 元代王祯《农书》中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把葫芦作为美食,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晾干,吃法多种多样。</h3><h3> 葫芦浑身可都是宝,其花、蔓、须、瓤、子均可入药,可作解毒、消肿之用。葫芦壳用于润肺利便,愈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h3><h3> 现代科研表明,葫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促进抗体的合成,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可阻止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h3><h3> 葫芦口小肚大,象征财库饱满,纳财致福,其谐音就是“福禄”。在中国道教的神仙体系中,铁拐李、福禄寿三星、太上老君腰间或杖头均飘扬一只葫芦。</h3> <h3> <b> 二、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b></h3><h3> 葫芦单体可装茶、装酒、装药,剖开叫瓢,可舀取水、浆。</h3><h3> 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天然容器中,得心应手者只有葫芦一种。</h3><h3> 甲骨文已有“壶”字,像葫芦之形,其后虽以土、木、金属等不同材质制作容器,大多依旧以“壶”命名。</h3><h3> 可以想象,在食不裹腹的上古时代,老祖先们面对鲜美异常,还能盛物的葫芦时,该会怎样的欣喜若狂。大约在仰韶文化陶容器之前的葫芦容器时期,古人崇拜葫芦,并以之为图腾,深信是葫芦孕育了人类。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人类始祖名叫盘古。</h3><h3> “盘”与“奭”形近假借,“古”与“瓠”音近通假,“盘古”即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芦。</h3> <h3>(盘古)</h3><h3> 中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崇拜葫芦,并有相关神话流传。</h3><h3> 彝族民间长诗《梅葛》中说,汉、傣、彝、傈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从一个葫芦里生出来的亲兄弟;拉祜族长诗《牡帕密帕》中说:人类祖先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扎笛长大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来最好的泡竹,找来最好的葫芦,做出了第一只葫芦笙”,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个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个孩子;</h3><h3> 傈僳族世代相传的《创世纪》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天降大雨,世间一片汪洋。有对兄妹躲在一个大葫芦里得以活命。洪水退去后,世上只剩兄妹二人,没办法,只得计划兄妹成婚以繁衍后代。妹妹有心病,说,我拿磨心,你拿磨轴,我们把它滚下山,磨心和磨轴合在一起,我们方可结婚。俩人把磨盘滚下山,磨心和磨轴果然合拢在一起。兄妹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分别繁衍了汉族、傈僳族、彝族、独龙族和怒族。</h3><h3> 在汉族基本雷同的神话传说中,这对兄妹名叫伏羲和女娲。</h3> <h3>(女娲)</h3><h3> <b> 三、古籍中的华胥部落与考古印证</b></h3><h3>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种植、食用、使用葫芦的历史只有7000年。</h3><h3> 距今一万年左右,正是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交,也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关键时段,华胥部落生活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h3><h3> 传说,此部落掌权的老祖母名叫华胥,风姓。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下伏羲和女娲。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生下少典,而少典则是炎帝和黄帝的始祖。后来,炎黄合并东夷及周边少数民族,取“华胥”之“华”与“有夏”之“夏”,始称“华夏”。</h3><h3>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h3> <h3>(华胥)</h3><h3> 而《拾遗记》《纲鉴易知录》《竹书纪年》都有类似的记载。</h3><h3> 当然,上述古籍大多是后人以讹传讹,并不能说明问题,考古发掘却足以印证。</h3><h3> 大地湾文化一般认为来源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但最初的发现地却在陕西省华县老官台,这里距西安蓝田不过几十公里,就在华山脚下。</h3><h3> 大地湾文化距今八千年至五千年左右,时间跨度达三千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大地湾先民种植黍等农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石斧等,能生产陶碗、彩陶钵、陶罐,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兴起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与大地湾文化一脉相承,共同开启了中华文化之滥觞。</h3> <h3> <b> 四、葫芦的文化传承</b></h3><h3> 事实情况应该是这样的。</h3><h3> 华胥部落与燧人部落族外群婚,吸收燧人文化,崇拜闪电或是火花。上古人掌握语言贫乏,多为通假或假借,火、花与华皆同音同意。面对奇峰秀美的华山之时,古人赞叹之余,以“花山”相称。</h3><h3> 其实,华胥之“华”最初就是“火”或“花”之意。而天火来自闪电,闪电多伴雷鸣,古人从“轰隆”声中假想了“龙”这个物种。</h3><h3> 龙之形象来源于蛇,而闪电恰如飞蛇腾空。</h3><h3> 据典籍记载,伏羲生于甘肃成纪,当系华胥部落向西播迁之一脉。后世绘画中,伏羲人面蛇身,当是来源于以闪电为图腾的华胥部落之明证。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其父,后人为光大始祖形象,才编造了华胥履巨人迹于雷泽,感生伏羲的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伏羲当是第一位“龙的传人”。</h3> <h3>  华胥部落以渔猎为生,后来,也渐渐种植了黍、油菜、葫芦等植物。</h3><h3> “葫”即“胡”,与“华”同声母通假,左边之“古”象藤上吊着葫芦瓜之形,“月”就是肉。</h3><h3> 所谓“胡”,就是华胥部落用肉与葫芦瓜同煮之美味佳肴。后来,“胡”字又有了“下垂”之意,人之下巴就叫“胡”,所谓“胡须”乃是“胡”上之“须”的意思。</h3><h3> 当华胥部落学会制陶之后,以葫芦之形所造的器皿也叫“壶”。</h3><h3> 那么“胥”呢?胥则是“以足践肉”之形,反映华胥先民将葫芦踩碎作肉酱,用以伴黍米饭的生活现状。据考证,“胥”与“夏”,“夏”与“大”、“雅”均是通假之关系。所以,“华胥”就是“华夏”,而华夏则是中华民族的前身。</h3> <h3>  后来,伏羲、女娲部落与母族华胥部落分离,在黄河流域又衍生出了炎黄部落,炎黄族裔四面开花,华夏民族就此光被四海。</h3><h3>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时,东北有少数民族自称“胡人”,也是华胥后裔无疑,他们生活的地方多有表皮光亮,高大挺拔的树木,称为“桦树”。后人造字多以“华”为偏旁,比如耕作之具叫“犁铧”,大声说话叫“喧哗”,骏马叫“骅骝”,而火华组合之“烨”,更有光辉灿烂,前程广大之意。这些统统是华胥文化之遗存,或者说是后人不忘先祖之表现。</h3><h3> 总结一下,华来源于火、花,胥则来源于胡(葫),又衍生出雅、夏等词汇,这是一条完整的文化链。从这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是葫芦造就了中华民族。</h3> <h3>  《大雅•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经》中还有很多关于葫芦的描述,咱也不懂,咱也不好胡说,当然除了《诗经》,《世说新语》、《本草纲目》中也有描述。<br></h3><h3> 葫芦工艺开始于唐朝,成于宋,兴于明清。</h3><h3> 葫芦的用途:食材及药用-- 当然需要嫩的时候吃啦,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等成分。食之可以降低血糖、提高免疫力、和通便的功能;容器--装水或装酒的壶,舀水、淘米、舀面器具等,还能作为舟具呦;乐器--笙、竽等簧管乐器,弦乐器或弹拨乐器的共鸣箱,葫芦还可以做鸽哨,当然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葫芦丝;观赏品--鸣虫玩具,手捻葫芦,还有烙画葫芦。</h3> <h3>  总结一下,华来源于火、花,胥则来源于胡(葫),又衍生出雅、夏等词汇,这是一条完整的文化链。从这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是葫芦造就了中华民族。</h3> <h3>来源于今日头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