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钻进空调房的人,一定会说,想当年没有空调时侯,日子还是过了,其实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没有,你就得扛,扛一扛,夏天就在河里的凉风里过了。</h3><h3> 夏天的傍晚,太阳落了山,青辉剪影了西边的山峦还明亮着河坝的时候,河两岸的娃娃们就会扛了家里铺板,两镶的,单块的,朝河坝里去了。</h3><h3> 有的带了板凳,去桥下,把铺板支在平静的水面上,把谷糠壮了的枕头搁在头下,任流水哗哗地带来的风,清悠悠地抚着汗毛,享受这夏夜的凉爽。</h3><h3> 有的扛了单块的被汗油得光亮的杉木铺板,丟进小拐子潭里,再一个密功(北方的扎猛子,像高台跳水,头手朝下扎进水里,再潜到板下),翻上铺板,骑在上里,双手撑板,两腿如蛙,从桥下穿过,放漂到下码头,再扛着回来,再放下去。搞几个回合,待夜下来,便冻得打牙嗑了,人也累了,把个铺板搁在石头上,缠个被单,枕个石头,便可香睡一晚。</h3><h3> 那时候不是不热,是热了不怕。河水凉,河风凉。热了泡到水里,凉了爬起来晒太阳。太阳准备落山,男人、女人、娃娃就准备下河。而几乎空巷的,是中码头的人,因为大河小河之间,冲积的河坝最大。</h3><h3> 一家一块,用石头砌个形,算是分了区域,只要不涨水冲了这形,家家都像定了窝,不争不抢。</h3><h3> 但靠近两河交汇的地方,人们都自觉地留下一块很长的沙洲。细腻的瀼沙,柔软的波浪,呢喃的水声,加上有月光的晚上,两串脚印的远处,一定是诗的故乡。</h3><h3> 夏夜里,扛一块铺板,在老家的河坝里,好乘凉的。</h3><h3> 有一回,半夜过了,邮电局的老聂拿着铁皮的话筒,就是那种从喇叭筒看得到嘴巴的绿皮话简朝河里喊:“下谷坪(地名)摇电话来哒!上头好大的雨!河里涨水哒!”一河的人,扛起铺板抱着被单刚刚撤到邮电局门口,起棱坎的水就呼啦啦地冲了过来。</h3><h3> 水来了,雨跟着来了,夏夜的凉也就来了。</h3><h3> 那时候没有空调,怕热去河里,解热去河里,睡觉去河里, 有诗么?去远处月光陪伴的河边,捂着心跳,把脚放进水里,搅醉月亮,或者,放漂吧!一起!凉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