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君吟—郁达夫名古屋八高毕业百年纪念20190817

文君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引子</span></h1><p class="ql-block">郁达夫?谁?</p><p class="ql-block">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对郁达夫这个名字,是不是大多已经比较生疏了?能隐约记得有篇叫《沉沦》的小说就算不错啦?小说是说一个留日学生整天忧郁啊苦闷啊,最后投海自杀的故事。这篇小说和另外两篇一起收入短篇小说集《沉沦》,在中国新文坛上,那可是破天荒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呢(早于鲁迅的《呐喊》)。</p><p class="ql-block">迎接这位年青作家的,当时是劈头盖脸的责骂。什么“不道德”呀“颓废作家”之类的。和鲁迅一起提倡“人的文学”的周作人站出来说了一句:《沉沦》并非“不道德”的作品,风向方为之一变。年轻人毫不掩饰对郁达夫的喜爱和热狂追捧,掀起一场《沉沦》热。在那交通远没有今日发达的年代,多少外地青年连夜赶到上海买书只求一睹为快,出版社措手不及加班加点赶着印刷。“郁热”愈演愈烈,后来连小说《茑萝行》主人公穿的“香港衫”都成了一时的流行服装。当时尚未出道、还只是一介“文青”的沈从文,泪眼婆娑写下几篇评论:“名誉、金钱、女人,取联盟样子,攻击我这零落孤独的人……。这一句话把年青人的心说软了。”......</p><p class="ql-block">可是,这郁达夫,和名古屋,还有什么“八高”,又是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原来,曾轰动一时的《沉沦》,其实跟日本的名古屋有着不解之缘。小说里,只用了一个“N市”,恰是日語名古屋NAGOYA的头文字。1915年9月,18岁的郁达夫孤身一人从东京来到名古屋,进入旧制帝国高中最后一所以数字为名的学校“第八高等学校”留学。当初他进的是第三部(医科),一年后转入第一部(德语法律/政治科/德语文科)(又一个弃医从文的!),重读三年,在这片土地上一共度过了四年青春岁月,至1919年毕业。这“八高”,就是本世纪以来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名古屋大学的前身(沾光,本人亦有幸以名古屋大学为第二母校,硕博读到头)</p>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且听君吟</span></h1><p class="ql-block">“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p><p class="ql-block">他的早熟的性格,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p><p class="ql-block">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月,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p><p class="ql-block">这是小说《沉沦》开头一段。读过的人大约还记得。</p><p class="ql-block">小说虽然写的是名古屋的事,实际上真正执笔时,郁达夫已经离开名古屋去了东京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在名古屋四年,他留下的,是很多人不曾知晓的另一种文字。</p><p class="ql-block">“寻春我爱着先鞭 梢上红苞吐未全 一种销魂谁解得 云英三五破瓜前”(瓜分两半为二八一十六)</p><p class="ql-block">“行尽西郊更向东 云山遥望合还通 过桥知入词人里 到处村童说担风”</p><p class="ql-block">“生太飘零死亦难 寒灰蜡泪未应干 当年薄幸方成恨 莫与多情一例看”</p><p class="ql-block">“湿云遮路夜乌飞 瘦马嘶风旅客归 细雨小桥人独立 三更灯影透林微”</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一个二十郎当岁的中国留学生,在这片异国土地上边彳亍行走,边浅唱低吟。</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两句,“一肩行李尘中老,半世琵琶马上弹”!难道二十岁的他,竟预感到自己将一生颠沛而又终难辍笔吗?!</p><p class="ql-block">今年,是郁达夫从名古屋的八高毕业整整一百周年!我们,能不能挽住飘逝的岁月,重新听一听这位诗人留在这方土地上已经久远的歌吟?</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两张海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样一个作家,和名古屋有着这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知之者寥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四年前,郁达夫入学100周年之际,尝试着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点,我,和名古屋大学的星野老师联手,曾搞过一次纪念活动。但那次太匆忙:应该是9月份实行的事情,自己直到7月份一拍头皮才猛然想到,像个被抽了一鞭子的陀螺咕噜噜赶紧转起来。虽然名大的老师很配合,我又抓住一个过去的学生没日没夜揪(南京话读qiu3)了一个暑假,总算办出了展览和演讲会,但心里总觉得如此仓促,愧对故人。</span></p> <p class="ql-block">于是,这次我吸取教训,从去年年底日本各大学做预算时就开始再度联系名大方面。名大星野老师一如既往十分给力。虽然被星野指派与我合作的中国人老师一开始就对我提出警告:做这事你可要想好啦,要陪上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钱,也可能一事无成!并且不客气地指出,您啊,热情有余,经验不足......😂😂</p><p class="ql-block">好吧好吧,他说的都对,我都承认。我甚至能想象得出自己将焦头烂额到什么程度。但,就是不愿意退一步去躲进什么海阔天空。南京话谓“轴头犟”😰(那位老师后来事到临头突然回国了,……)</p><p class="ql-block">好在,周围的人以及我们将邀请的嘉宾,对这个活动的意义都十分理解并支持(敢谓德不孤必有邻乎?😊)。国内,我邀请来同行中可谓最高层次的学者: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他出镜“锵锵三人行”十数载,谈吐见识及风度俱佳人气极高。殊不知其初始出名乃缘一部《郁达夫新论》,开风气之先)、北大中文系高远东教授。日本方面,郁达夫资料研究曾领先全球早于中国,而今作古者有之静隐者有之,新一代始崭露头角(后来证明我们选择二位十分正确。他们的专业研究和汉语的实力均超强,中文好得令许多二半吊子腔的中国人想哭👍),无后继无人之忧矣。</p><p class="ql-block">事后回想起来,磨合,真是个很磨人的过程。从3月29日第一次碰头,到7月16日活动海报定稿,整整三个半月!粗算一下,前后向方方面面共发邮件194通🖥,还不包括WECHAT📲。话一遍遍说,计划一遍遍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遗漏。有时为了斟酌一句话,能有三五个回合。可说真心话,和日本人合作还是很愉快的,彼此都没有一己的小算盘。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最后能办成,主要还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有名古屋大学这块响亮的招牌,随我怎么蹦跶,也是麻雀屙屎—(打一歇后语😄)</p><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这一天!大幕即将拉开,脑汁已经绞尽了最后一滴的我,只能听天由命啦……</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纪念郁达夫旧制八高毕业100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始</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研究科长致开幕词👏👏</span></p> <h3>郁达夫孙-与王映霞之三子之一郁云之子-郁伟先生致辞🌷</h3> <h3>许子东老师专题演讲:郁达夫与日本👏👏👏🌹🌹🌹</h3><h3>旁为翻译李香善老师。</h3> <h3>関西学院大学 大東和重老师:“郁达夫与大正文学”👏👏👏🌹🌷🌹</h3><h3>他的同名著作,2014年获第19回日本比较文学会大奖。虽然是日本人,演讲时却不用翻译,中文日文一起来。要知道,这种场合的中文可不是日常生活用语啊,文学评论这种比较艰深的内容,他说来得心应手,无懈可击。相比之下我的日语拆烂污!😰😰后生可畏👍</h3>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幅画</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说来话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郁达夫在名古屋时,和一位名叫服部担风的日本汉学大家结下了深厚友谊。初出茅庐一介学子,凭着一份自信和勇气,贸贸然就向当地报刊投诗稿。“漢詩欄”主编正是服部担风。看到郁达夫(名“文”)的投稿诗,担风先生眼睛一亮,连声叫好👍对前面列举的第一首诗,老先生(其实也才50多岁)怎么评?:前者,小杜寻春,云英未嫁,一种销魂,艳羡艳羡。后者,写景带情,自能引人入胜,妙在无雕镂之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十来天后,郁文又投一组诗,担风又是一顿猛赞:“绝律数首,清隽明圆,......作者天分之高,才力之富,亦可以见矣。”一来二去,达夫坐不住了,跑到几十公里之外担风家登门拜访,面致谢忱。担风先生在书斋里和小郁同学谈了近一个多小时,谈完后一改送客不出门的习惯,亲自将郁同学送到车站。郁同学有点小派,来时雇好了人力车的。好嘛,回去时他坐在高高的车上俯视先生,先生则需仰头才能对话,把小郁囧得恨不得钻地洞🕳️于是有了前引第二首诗,“过桥知入词人里 到处村童说担风”。担风先生这回写了一首“次韵诗”(即跟对方诗韵脚完全相同)为和:“弱冠钦君来海东,相逢最喜语音通。落花水榭春之暮,话自家风及国风”。两人的友谊佳话由此开始,一直持续到郁达夫离开名古屋,其中不乏精彩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鲁迅以一篇《藤野先生》,使其留学日本东北仙台的生活和藤野先生的故事尽人皆知。而郁达夫和服部担风的事,他自己从未说过,因而无人知晓。这一段,其实是他在名古屋的生活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却被他有意无意的屏蔽了。藤野先生再怎么深明大义,周树人不过是一个学生而且逃遁了。郁与担风,很明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文学的交流。古今中外,鲜有可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日本东北大学挺会来事,“藤野先生”编出了话剧全国巡回演出。名古屋则一直悄然无声,令为数不多的知情者之一的我,常常心中有愧。至少,应该有个看得见的形式,把即将被历史尘埃湮没的闪光点再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于是,我找到了名古屋一流的华人画家许梅邨,请他帮我作一幅再现郁达夫与服部担风友情的画。这许大师倒是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可他擅长的是山水工笔,特定的人物像从未画过。所以一直没有明确答复我。如热锅上蚂蚁的我,走投无路下给画家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说拂去历史尘埃再现一段美好往事的重任,舍您其谁?没想到就这封信居然促使画家横下心来做最后一搏。平时,他画自己擅长的工笔山水,一个小幅30分钟轻轻松松就搞定。可为了我这一幅,他被逼得动了真格,撸起袖子天天早起晚归,在画室一遍遍琢磨,画了撕、撕了再画。耗时整整十天,前后共画了43稿,一幅大作终于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揭幕式前,我不由得叮嘱,“小心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画家指名,希望许子东和郁达夫孙子郁伟共同揭幕!</p><p class="ql-block">唰.....,一幅大作展现在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右边:“歷史的記憶”。下方,是郁达夫与服部担风的七绝诗。</p> <h3>画家本人光临盛会👍👍🌹🌹</h3> <p class="ql-block">旁边的我们,松一口气😄</p><p class="ql-block">近处,就是名古屋大学星野老师。这次活动主要负责人,知性女人的优雅大度,对我一次次不断冒出的“幺蛾子”有理解有纠偏,不服不行👍🌹</p> <h3>轮到我上场啦。</h3><h3>(自我表现欲膨胀,多上几张呵呵🤣)</h3> <h3>介绍郁达夫在名古屋的足迹</h3> <p class="ql-block">百年前,郁达夫从名古屋寄给家人的新年贺卡,上面是他的七律“又遇一年将尽时”......。</p><p class="ql-block">珍贵的是,他当时用的是八高自制贺年卡,上面印着八高的校门。大约是新年前,学校自己印制贩卖的?这种东西现在早已无可寻觅啦……</p> <h3>陈子善老师:郁达夫作品出版史的回顾。👏👏👏🌹🌹🌹</h3><h3>翻译:赵青老师。</h3> <h3>高远东老师:郁达夫小说中的批判资本主义问题。👏👏👏🌷🌷🌷</h3> <h3>大久保洋子老师:日本的郁达夫研究👏👏👏🌹🌹🌹</h3><h3>也是中文棒棒👍👍</h3> <p class="ql-block">一天的日程顺利结束啦!</p><p class="ql-block">晚餐时间,几个男人兴致勃勃大聊足球。</p><p class="ql-block">说是法式餐厅,葡萄酒🍷不错🍾,吃的嘛,需要下功夫去踅摸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右那位会诌几句诗。次日有所记,姑妄推之:</p><p class="ql-block">盛会小记</p><p class="ql-block">昨日有幸在名大参加由内子高文军发起、操办、名古屋大学主办之纪念著名作家郁达夫八高(名大前身)毕业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学术规格极高,中日多位现当代文学及郁达夫研究大家拨冗与会并做专题学术报告。其中中方大咖有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上海华师大陈子善教授、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高文军亦为与会者介绍郁达夫在名古屋留学之足迹。大画家许梅邨先生特意为大会创作之大型画作“历史的记忆”,在会上隆重揭幕,为大会增色不少。诗曰:</p><p class="ql-block">达夫毕业百年辰,</p><p class="ql-block">名大欣迎各路神。</p><p class="ql-block">善老钩沉史服众,</p><p class="ql-block">许公正本语惊人。</p><p class="ql-block">远东慧眼识新意,</p><p class="ql-block">内子轻车逐旧尘。</p><p class="ql-block">锦上添花雪里炭,</p><p class="ql-block">梅邨画作美无伦。</p><p class="ql-block">(只说“右边那位”,曾被友人斥为“撒狗粮”!好吧实话道来:“主人”周先民是也)</p><p class="ql-block">有两位无名英雄必须一提:现场翻译李香善、赵青。我几乎是不由分说十分霸道地请到她们,其实隔行如隔山,翻译起来难度相当大。直到前一天深夜,她们都还在努力琢磨着译稿呢!</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就是四年前帮我做展示会的前学生王莉莉,这次请她做一段视频“郁达夫文学碑”在会上播出。这年轻人啊,心灵聪慧不说,日语的感觉、发音超过她老师一百倍!什么都决定好了,她头蒙被窝里一遍遍录音,直到最后,录出的声音甘美动人!</p><p class="ql-block">辛苦啦,我亲爱的朋友们👍👍🌹🌹</p> <h1><font color="#b04fbb">第二天</font></h1><h3><font color="#333333">今天没我什么事儿了。</font></h3><h3><font color="#333333">一大早,近距离看这些学者们聊着笑着,好轻松🍀</font></h3><h3><font color="#333333">其后,是到场的年青学者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包括聆听三位老师的指教。</font></h3> <h3>许子东讲张爱玲小说👏👏👏👏👏🌹🌷🌹🌷🌹</h3><h3>郁达夫、张爱玲,这两个人都是他的强项。但来到名古屋说张,是我厚着脸皮强求的。</h3><h3>曾经把他的“细说张爱玲”一段转发到一个小圈里,友人感慨:听许这么一说,好像自己的张爱玲都白读了!😰</h3><h3>眼下,如此近近,如此静静,细细听,慢慢品......好享受!</h3><h3>事后有人叹曰:谁说文学“无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缺得了对美的欣赏?......</h3> <h3>集体照之前。</h3><h3>貌似济济一堂,细看实则视线各异。有戏称曰:各怀鬼胎🤣🤣🤣</h3> <h3>演讲的、参与主事的</h3> <h3>都上吧!哗......</h3><h3>真个是济济一堂啦!😀😁🌹🌷</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个展示会</span></h1><p class="ql-block">这次纪念活动,除了专题演讲,同时在隔壁的展示厅里也做了专题展示。内容嘛,是我对四年前仓促中完成的展示会的东西做了些小调整和补充。</p><p class="ql-block"><br></p> <h1>这是一个概要介绍。</h1><p class="ql-block"><br></p> <h3>看得出修改的痕迹😰🤣🤣</h3> <p class="ql-block">这是新增加的。</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八高”独有的纪念“手巾”。不太明白的是,是几时,这日本人也把中国人嗜“8”口味学了去?</p><p class="ql-block">下面一块,网罗了日本许多有名高中的标识。你能认出几个?😅😲</p> <h3>关于《沉沦》</h3><h3>两张封面照片乃此次更换。日文版。</h3><h3>十分吊诡的是,此书出版于1940年,中日两国处于敌对国战争状态。郁达夫曾经心仪的日本作家佐藤春夫写了《亚细亚之子》讽刺郁,达夫大怒作《日本的娼妇与文士》以斥并就此绝交。恰于此时,日本居然出版了第一版《沉沦》(内容远不止于一篇沉沦),而且佐藤春夫竟然不声不响以一大作家的身份担任了《沉沦》的封面设计!往事啊……</h3> <h3>《沉沦》之二</h3> <h3>介绍郁达夫与服部担风的交流,包括诗人手迹(当然,是复印)</h3> <h3>四年前做“早期文学略表”,有一些国内忽略的信息(可能原也不重要呵呵🙃)</h3> <h3>郁诗二首</h3> <h1><font color="#1564fa">且听风吟,且寻故人足迹👣-下午的“田野”寻踪</font></h1><h3><font color="#333333">1,名古屋市立大学经济学部校区</font></h3><h3><font color="#333333">曾经的八高所在地。也就是说,当年郁达夫是在这里上的学。</font></h3><h3><font color="#333333">画面是一大片“苏铁”,学校的标志性植物。据说战时遭轰炸,苏铁全被烧焦。后来竟奇迹般复活了。</font></h3> <h3>立此为证(很有必要!一个小土包包,不说谁知道呢?)</h3><h3>(细思量,那个时代,说明文百分之百的漢字啊!)<br></h3> <h3>与这两位大学者一起,是不是有点荣幸?</h3> <h3>“八高生”铜像。</h3><h3>一代青春旧影。</h3> <h3>密密的林,疏疏的风。</h3><h3>当年,一定轻轻拂过我们那位留学生的脸吧?</h3> <h3>2,鹤舞公园</h3><h3>“早晨还早得很,N市的店家都还未曾起来。他同那日本学生坐了电车,经过几条冷清的街巷,就在鹤舞公园前面下了车。”—《沉沦》</h3><h3><br></h3> <h3>今日电车“鹤舞站”</h3> <h3>喷水池⛲️</h3> <h3>“奏樂堂”</h3><h3>鹤舞公园内当年明治风格的建筑物保存下的不多了。喷水池和奏樂堂尚在。</h3> <h3>3,明治村-当年八高校门</h3><h3>为看一眼这早已挪了位的老校门,打马驱车🚘30公里。</h3><h3>百余年前,他或高兴或郁闷,天天都从这个门进进出出的吧?</h3><h3><br></h3> <h3>陈老师,酷!</h3> <h3>“我是猫”</h3> <h3>森鸥外夏目漱石旧宅</h3> <h3>第三天 继续“追踪”</h3><h3>4,热田神宫</h3><h3>“走尽了两面的高壁,他的去路就穿入大平原去,直通到彼岸的市内。平原的彼岸有一簇深林,划在碧空的心里,他心里想,这大约就是A神宫了。”-《沉沦》 (照片借用陈子善老师的)</h3> <h3>当年的郁达夫究竟走进热田(ATSUTA)神宫没有不清楚。今天,我们去了。</h3><h3>两位大师边走边聊,好像距他仅一步之遥。<br></h3> <h3>“名古屋城”</h3> <h3>有人又发诗兴曰:</h3><h3>昨日陪同陈子善、高远东两位大学者游逛名古屋城与热田神宫。虽是酷暑天气,但二位身临名胜古迹之中,照样兴致勃勃,谈笑风生,随意点评,心融于景又出于景,颇有古名士之风。故有诗曰: 善人高士逛名城, 慧眼锦心随口评。 风物有灵当致谢: 远东陈子解吾情。 2019.8.6</h3><h3>(会写诗的这个人啊,这次鞍前马后里里外外十分辛苦。籍此致谢啦🙏)</h3> <h3>送走最后一位嘉宾。</h3><h3>画一个圆圆的句号⭕️</h3> <p class="ql-block">见报啦!2019年8月4日《中日新闻》</p><p class="ql-block">虽然,豆腐干一块,且排版也呀呀呜😰。</p><p class="ql-block">于我,心心念念一件大事石头落地啦。夜深人静,细细思来,能得到周围那么多热情善良的人们、学识卓越的学者们的理解支持,一介凡夫俗子(妇),我是多么幸福啊!😂😀🌹🌹🌹🌷🌷🌷🍀🍀🍀</p><p class="ql-block">(文中借用了诸方家照片,谨致谢忱🙇‍♀️🌹片头照片,值活动结束当晚,忽见天边色彩灿烂,急奔家中楼顶摄之。新月升起,晚霞绚丽。天道酬勤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