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b> 四个退休老汉,平均年龄68岁,相约7月19号从北京出发,自驾一辆北京越野车,沿京新高速,一路西游到新疆……</b></font></h3> <h3>7月27日,</h3><h3> 进入新疆不久,我们经常看到路两旁灯竿上,悬挂着红白相间的红色箭头。开始,大家都猜不出是做什么用的。颜如从年青一直在新疆开车,他道出了个中原由: 这是冬天下大雪时,雪很深,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这时,只要跟着头上这些醒目的标志走,就不会迷失方向。<br></h3> <h3> 7月27日,从木垒县前往阿勒泰青河县。沿着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走,一路是戈璧沙漠景观,不时可见到一簇簇的红柳和骆驼刺。</h3> <h3> 沙漠植物一一红柳。因开花、结果都是红色的,故名"红柳"。</h3> <h3> 沙漠植物: 骆驼刺,虽然长满了尖刺,但骆驼比较喜欢吃它。</h3> <h3> 汽车行进在奇台县沙漠公路。沿路有一个“硅化木-恐龙化石国家地质公园″。</h3> <h3>"国家地质公园″大门。</h3> <h3> 这是展示恐龙和硅化木的"地质博物馆",因游客稀少,目前处于关闭状态。</h3> <h3> 驱车走进里面,是一个范围很大的硅化木埋藏、挖掘现场,</h3> <h3> 开放式的″硅化木埋藏-挖掘现场"。</h3> <h3>散落在各处的重达数吨的硅化木。</h3> <h3>有的有一人多高。</h3> <h3>地表出露的硅化木。</h3> <h3>从断面看,硅化程度比较好。</h3> <h3> 为保护现场,展区内修了不少木栈道。右下角(木栈道下)是就地建屋展示的大型硅化木。</h3> <h3> 离开奇台县,沿途还是沙漠戈璧,不时可见到骆驼身影。</h3> <h3> 现在,哈萨克牧民养骆驼,已不作为交通工具使用,也不是作为肉食,而主要取用毛和奶。</h3><h3> 物以稀为贵,最近几年,骆驼奶的价格在市场上扶摇直上。</h3> <h3> 在新疆旅行,经常可以看到大片的葵花花海,一眼望不到边。这些葵花,既不高大,花盘也较小。主要用于榨油。</h3> <h3> 一路走来,海拔越来越高,气温却越来越低。</h3><h3> 傍晚,到青河县不久,就下起了冰雹,暑气顿消。</h3><h3> 颜如过去的一些朋友早已等候在那里。宰了一只嫩羊,锅里正燉着热气腾腾手抓羊肉,还烤了些羊肉串款待我们。当然,最不能缺的就是酒。</h3><h3> 都说,全国就数阿勒泰的羊肉最好。这里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都是六味地黄丸"……吃到嘴里,没有任何羶味。</h3><h3> 只可惜,我从小不吃牛羊肉,没有这个口福。</h3> <h3> 以哈萨克礼节,招待远方来客。这是用当地嫩羊燉的"手抓羊肉″,煮熟的羊头,用快刀子削着吃肉。</h3> <h3> 来了不少颜如当年战友或同事。大家围坐在杨树林毡房里,饮酒吃肉,回忆往亊,聊起过去岁月,人事变迁……然后,轮番敬酒,直喝到深夜,不亦乐乎!</h3> <h3> 7月28日,前往高山牧场。</h3><h3> 车两旁是湖泊,落叶松林,哈萨克毡房。中午,我们围坐在草地野餐,吃着带来的馕和肉,还有瓜果,用羊角杯喝酒。</h3> <h3>乃庆在用羊角杯喝酒。</h3> <h3>附近的草甸上开满鲜花。</h3> <h3>还有哈萨克毡房式"农家乐″。</h3> <h3>鲜花盛开在毡房旁。</h3> <h3> 下午,颜如原边防队的战友、几个朋友又在一农家乐设宴接待,请吃手抓羊肉、烤羊肉串。新勃和乃庆都已不胜酒力,架不住他们轮番劝酒,又喝了不少。</h3><h3> 晚上刚回到青河县城,又有朋友在一农家乐设宴招待。</h3><h3> </h3> <h3> 大家畅开胸怀,叙过去岁月,不停敬酒,变着花样的各种喝酒理由,一直喝到凌晨一点。</h3> <h3> 已退役的原边防支队长阿伊本。一个活泼开朗的哈萨克人,快人快语,还剃着个光头。</h3> <h3> 酒过几巡,已到深夜。阿伊本余兴未尽,乘着酒兴,他又拿起挂在墙上的一把琴,一边弹着,一边吼唱,再次把气氛调到高潮……</h3><h3> 这一天下来,共吃了三只羊,还有鸡和鱼……</h3> <h3> 从青河县出发,去游览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什巴尔库勒古石堆。</h3> <h3> 附近是放牧的草场和湖泊。一个由无数形状各异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古石堆,成为一道难解的谜。</h3><h3> 不知什么年代,不知什么人,不知因为什么?在此堆砌了如此巨大的石堆。</h3><h3> 以前传说,这里埋葬着成吉思汗,也有的考古学者认为,这是早期游牧民族用于祭祀的场所……</h3> <h3>围着古石堆,爭论有关它的成因之谜。</h3> <h3>古石堆附近的湖泊和草场。</h3> <h3>古石堆附近的湖边牧场,一片憩美气息。</h3> <h3> 新的一天开始了。</h3><h3> 前往一个新的自然美景一一三道海子,与著名的喀纳斯有异曲同工之美。</h3><h3> (摄影: 乃庆)</h3> <h3>河岸两边生长的落叶松。</h3> <h3>人在青山绿水之间。</h3> <h3>奇险的山,长满落叶松的山坡。</h3> <h3> 绿茵草地、白桦、落叶松、清澈奔腾的河水……</h3> <h3>山坡上悠闲吃草的牛群</h3> <h3>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h3> <h3>寻找自然之美。</h3> <h3>三道海子白桦林风光也很美。</h3> <h3> 三道海子,离著名的喀纳斯景区,直线距离不太远,但中间却隔着险峻的大山。</h3> <h3> 在新疆,很多路段都有限速标志。一位负责旅游的领导来看过后,提出限速标准不宜过低。因为很多自驾游客反映,一回内地,罚单一大堆。这亊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听说后,都打消了自驾来新疆的打算……</h3> <h3> 这些意见得到当地领导重视,修改了一些不合理的限速标志,其它地方也在效仿改进。</h3> <h3> 早饭后,当地边防公安派了一辆警车,带着我们参观了中蒙边境的"塔克什肯"口岸。今天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忙碌的载重卡车往来于中蒙边境。</h3> <h3> 在中蒙边界中国一侧,颜如与已退役的原边防支队长阿伊本。</h3><h3> </h3> <h3> 塔克什肯边民互市贸易区,出售一些化妆品、食品、服装及手工艺品等。</h3> <h3> 午饭后,警车又带我们一行前往边境一个村庄一一颜如曾经工作过的地方。</h3> <h3> 颜如,论起来是我表弟,只比我小8天。但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年青得多。他祖籍浙江,十几岁就到新疆工作,性格变得像新疆人一样豪爽,能大口喝烈酒,对朋友讲义气,喜欢结交朋友。 <br></h3><h3> 颜如与当地哈萨克朋友。<br></h3> <h3>一晃五十年了,物是人非。</h3> <h3> 看到新落成不久的"中蒙第一村"纪念碑,颜如不禁感慨万千,向着新落成的纪念碑,敬了一个标准的軍礼。</h3><h3> (摄影,乃庆)</h3> <h3> 7月30日,早上,驱车从青河前往富蕴。 汽车沿山间土路穿行。高原绽蓝的天,洁凈无瑕的空气,懒洋洋的牛群。马和羊一天除了不停吃草,没啥事可干。</h3> <h3> 富蕴,是新疆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冬季气温可达零下40~50度,比黑龙江漠河还冷,是全国冬季最冷的城市。</h3> <h3> 富蕴,以矿产丰富而著名。它是我国矿产品种最多的地方,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可可托海“3号露天矿坑”。现在,它深达几十米,已经停採。中间汪着蔚蓝色的大水坑,从上俯视,仿佛镶嵌着一块大蓝宝石。<br></h3> <h3> 3号矿坑是当年功勋矿,如今已停采,成为旅游点,周边到处是卖宝石的商店。</h3> <h3> 这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世界上仅此一块,</h3><h3> 这块价值连城的额尔齐斯石,一般的游客只是听说而已,却无缘与它相见。</h3><h3> (图片来源: 阿勒泰政府宣传图片)</h3> <h3> 7月31日,离开富蕴,前往阿勒泰市。</h3><h3> 一场雨过后,戈壁披上了绿装。沿路都是单调的戈壁景色。</h3><h3> 中午,在北屯的一家鱼店,品尝了新疆当地有名的几种冷水鱼,由颜如的一位老板朋友买单,颜如和新勃从前的几位老同学和朋也赶来相聚。谈起离开兵团后,大家各奔东西。几十年一晃过去了。如今情况各异,不禁唏嘘不已。</h3> <h3> 一早出发,前往阿勒泰。阿勒泰,意为"金子″,这里是自然宝库。阿尔泰山,是中国北部的地理屏障,是"丝绸之路"最北端通道。</h3> <h3> 阿勒泰市是中国西部纬度最高的城市,但并非最冷的城市。冬暖夏凉,夏天没有蚊子,苍蝇也很少,是适合养老、休闲的好地方。</h3> <h3> 阿尔泰山跨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及我国新疆,绵延两千多公里。也是影响我国北方气候的"山囗"。秋冬之际,冷空气多由此入境,形成冷暖空气在此交汇,降雪量丰富,因此,这里也成为著名"雪都"和“滑雪之乡”。</h3> <h3> 阿勒泰的纬度虽不及漠河高,但在仲夏时节,也能领略"白夜″风采。夜里十一点钟仍有余辉,早上五点钟,天就又亮了。</h3><h3> (街头雕塑:用扇镰打牧草)</h3> <h3> 8月1日,今天要去塔儿浪一一颜如和新勃曾经共同工作过的地方。</h3> <h3> 路过切木尔切克镇,在镇西部5公里的地方,一个被围起来的土坡上,露天堆砌着百余块巨大的天外来客一一黑陨石,每块至少都有几吨重,质地密实、坚硬,略有磨圆。</h3> <h3> 不知什么时候,一群"天外来客″光临这里,想必当时引起地动山摇。</h3> <h3> 散落在土坡上的"天外来客",如今靜靜地躺在这里,与花草为伍。</h3><h3> 但我始终没想明白: 这么大一群"天外来客″降临这里,怎么没有砸出一个大坑来呢?</h3> <h3> 8月1号,塔尔浪,离阿勒泰市80公里。据说,这是一个被很多人热捧、留恋、追逐、驻守的村子,本世纪初,由于石榴石价格被暴炒,不少人还来此“淘金”,使这里一度有着乡村“小香港”的美誉。</h3><h3> 今天由新勃开车,他既来作怀旧之旅,同时又要为他姥姥的坟头添把土。上世纪,他和父辈都曾生活、工作在这里,他姥姥去世后,也埋在了这里……</h3><h3> 对这里的一切,他太熟悉了。</h3> <h3>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河东边是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云母一矿,河西边是守卫疆土的塔尔浪村民。</h3><h3> 当时,由于研制导弹卫星技术需要云母这种材料,云母一度成为矿业新宠。六十年代初,农十师云母一矿矿工、技师纷纷驻扎在塔尔浪村。</h3><h3> (摄影: 新勃)</h3> <h3> 当年这个地方,连家属共有上万人,工作生活在这里。条件艰苦,一切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很多人的火热青春,都是在这里度过的。</h3> <h3>塔尔浪卫生院遗址</h3><h3> (摄影: 新勃)</h3> <h3>当年家属宿舍遗址</h3><h3> (摄影: 新勃)</h3> <h3>当年简陋的职工宿舍。</h3><h3> (摄影: 新勃)</h3> <h3> 中午,在当地一家小餐馆里就餐,,羊,是刚宰杀的羊,割下一块肉,炒了一大盘子菜。还红烧了刚才在边上看热闹的一只公鸡。<br></h3> <h3> 每当昔日战友们从全国各地,相约来此相聚,凭吊当年留下的殘垣断壁,回忆起当初火热的岁月,战斗的情谊,在简陋的小饭馆里痛饮烈洒、拥抱、握手、流泪……</h3><h3> (摄影: 新勃)</h3><h3><br></h3><h3><br></h3> <h3> 如今,当年战友都已六十开外,有的从领导岗位安全退休,大都到了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也有的仍不服老,找个单位发挥余热,或自开公司掙大钱,也混得风声水起。混得差的也有,只是不愿露面……</h3><h3> ( 摄影: 新勃)<br></h3> <h3>再见了,塔尔浪!</h3><h3>兵团战士,曾经在这里书写青春岁月!</h3><h3>这些断垣殘壁,将作为历史见证,供人凭吊。</h3><h3><br></h3> <h3> (摄影: 新勃)</h3> <h3>未完,待续。</h3><h3> 请看《京新高速西游记》(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