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誌《走进江安》

閑耕半農

<h1>《竹赋》</h1><h1>蜀国千里平川,竹海如画如图。山丘层叠无际,竹影婆娑。雲涌风起薄雾如纱,惊涛如碧波泛舟、浪里行鹤。雲蒸霞蔚,堆翠欲滴。</h1><h1>自古君子爱竹,理当于节。宁折不弯,随处而安,虚怀若谷。结松、梅为友,傲骨凌霜。居天下之广居而居,立人间之正立而立。揽秋月入怀,倚泉听涛,洗三千浮华。德比君子,故君子曰:不可一日无此君!</h1> <h3><br></h3><h1>《旅行的意义,是用一个生命去感受另一个生命。当生命能够活出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h1> <h1>今年3月,在一个边远的小镇看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这是一位典型而又传统的川民形象,个子不高头上缠裹着一条白布,这样着装还是头一回看。</h1><h1>世间的万物万事说来就是那么的巧合。跟随着在一家竹雕店里面偶然发现了一个似乎是按照刚才看见的那位川民的形象而专门塑造的竹雕。后来才知道在四川邛崃及周边县市农村,常常看到一些老百姓头上盘一条白帕子。这种习俗,传说是给诸葛亮戴孝时留下的。&nbsp; &nbsp;</h1><h1>&nbsp;&nbsp;传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国时,爱戴百姓,给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他北伐中原,操劳过度,病死五丈原的消息传回成都后,四川百姓无不悲伤,家家户户就像死了父母一样为他披麻戴孝。&nbsp; &nbsp;可是,时间长了,老百姓要下地干活,老是把孝帕披在肩背上也碍事。于是有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干活时把孝帕盘在头上。其他的人见这个办法好,也把孝帕盘在头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就传遍了四川各地。往后,人们发现:把孝帕盘在头上,夏天可以防太阳晒,冬天可以保暖当帽子,而且白帕子价格比帽子便宜。这样一来,包白孝帕子的人比戴帽子的人多,于是这种习俗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h1><h1>&nbsp; &nbsp;这就是过去四川农村人头上一年四季包白帕子的来历的传说。</h1> <h1>人一生的行踪没有固定的轨迹,有时,为了摄影而旅行,然而,旅行不一定只为摄影,在旅程中有太多的未知数。特别是对于一个搞收藏的行者而言更是如此。近年来一直行走在云、贵、川三省交界,感受当地的人文地理,民族传统习俗及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每一个遇见都可以温暖远去的曾经,明媚了记忆中的世界。</h1><h1>竹雕艺术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看着这个妙趣横生的人物雕塑却深深的吸引了我。</h1><h1>人物神态的刻画许许如生,滑稽略带风趣,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孖生在竹头上的小竹雕成一个正在抽烟斗的山民,正好反影了当地人喜欢用烟斗的习俗。让人好生欢喜。因为这样一个曼妙的艳遇,无意间让我对竹雕艺术有了一种莫名的好奇。</h1><h1>在这一生中老天爷对我的眷顾时常令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如果说,此生、有什么值得庆幸和自豪。首先得感谢上苍!</h1><h1>不久,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宜宾交流活动中心到宜宾市江安县和该县的收藏家协会搞一次竹雕艺术交流活动。正好赶在这次活动,首次踏足这个被称之为(竹雕之乡)的地方。</h1> <h1>江安县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福地,这里的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戏剧家、竹雕艺术大师辈出。江安竹簧工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流派:玉竹派,致和派,王氏和综合派。每个门派都有名自的风格和绝活。这里的竹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魔力。</h1> <h1>当我们手把着每一件竹雕作品的时候,当我们欣赏着大师们的每一件艺术作品时,你可曾想过,那是由一双双饱经沧桑,长年累月雕刻而变形的手、一刀一刀千万次的细啄而成。那是雕刻大师们灌注了他们全部的心血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把全部的感情溶入其中。我们有千百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每一件作品都来之不易。每一个雕刻大师都得到应有的尊重。</h1><h1>只有热爱、只有执着才能够坚持不懈地穷其一生去做好一件事。只有不断的钻研和探索才能够将先民们留给我们的技艺得以发扬光大。</h1><h1>珍惜你的拥有,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的幸福!</h1> <h1>闲耕半农写于《不登大雅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