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同川,在金元时期一度称为“桐川”。盖因当地多植楸树,乡人俗称“檬桐”,阳春时节,满川花开,灿若云霞,文人们故以“桐川”称之。</p><p> 桐川地处崞县东南,三面环山,一水贯境。因地域偏僻,古代战乱较少,所以又是一些遗贤隐士眼中的“世外桃源”。据史载,金亡后,真定进士李冶曾经隐居于此,筑环堵,建茅屋,闭门著书,最终完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介绍天元术的数学专著《测圆海镜》。</p><p> 李冶(1192~1279),字仁卿,号敬斋,元代真定路栾城县(今石家庄栾城区)人。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对文学、数学、经学等都很感兴趣。他常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又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他的青年时代,正值金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但生逢乱世,并未影响到他的求学热情。他与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1190~1257)结伴外出求学,拜文学家赵秉文和杨文献为师,从而学业大长。</p><p> 金正大七年(1230),李冶赴洛阳应试,被录取为词赋科进士,一举成名。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同年,被授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县)主簿。不久,蒙古大军攻入陕西,高陵县沦陷,不得已,他被调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金开兴元年(1232)正月,蒙古军东下汴京,攻破钧州城。李冶不愿投降,换了一身平民服装,逃出了城,一路北上,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这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仕途的悲凉,国土的沦丧,使李冶从此走上了流亡之路。</p><p> 国破家亡的现实,使李冶决绝了仕途,只想找个清静的地方研究学问。天兴三年(1234),年过40岁的李冶一路颠簸流离,辗转来到崞县桐川,选择一处临河的苇湾处,定居下来。生活虽然清贫,但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学问。李冶在这块“世外之地”,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文献书籍,并进行自己最喜欢的数学研究。</p><p>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算术始终被认为“六艺之末”而不能进入中华主流文化层面,数学家大多被视为术士、匠人,社会地位很低。而李冶不被世俗左右,终日醉心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他在自己著的《测圆海镜序》中说过这么一段话:“览吾之编,察吾苦心,其悯我者当百数,其笑我者当千数。乃若吾之所得,则自得焉耳,宁复为人悯笑计哉?” 可见,即使是怜悯者当百数,讥笑者当千数,他仍坚持初心,继续钻研自己的事业。</p><p> 当然,在桐川的隐居生活也不全是枯燥乏味,也有身心愉悦的时候。譬如取得科研成果,譬如与故交知己互访。金亡后,辽东广宁人王朴居崞县神清观辟谷修真,元好问与李冶都曾前去拜访。此事在清乾隆《崞县志》中有载:“一时,大夫如遗山元文正公、内翰李封龙辈,皆造其庐。”其中提到的“内翰李封龙”,即指李冶,因其晚年居封龙山讲学,人称“李封龙”。同样漂泊困顿的元好问,每次回忻州老家探亲,都会专程来桐川看望李冶,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资助。</p><p>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初夏,元好问自东平寓所返回故乡忻州,家居州城附近的读书山,开始了他的一段隐逸生活。在这段相对安稳的日子里,元好问除了埋头整理自己纂写的有关金史资料外,经常在附近州县交友游历。其中,最让他惦记的,便是在桐川清贫环境中坚持著书立说的异乡老友李冶。</p><p> 将居家事务安顿妥帖后,一身布衣打扮的元好问,骑一头毛驴,驮几卷书籍,只身前来桐川探访李冶。</p><p> 仲夏的桐川,早已淹没在一片绿色的烟海之中。一池清瘦疏朗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芦苇池畔,几间低矮的茅草屋寂静地坐落在那里。同河,从苇湾处绕过,悠闲地流向远方。说来也怪,起程时层云密布,来到桐川却四面云开,天空中呈现出一圈好似碧玉环一般的奇特景象。心情大好的元好问正在观景间,李冶已从小院中疾步而出,手挽元好问进屋就坐。</p><p> 屋内,清茶薄酒早已备好。尽管满屋堆放的书籍杂物使小屋略显局促,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二人愉悦的心境。他俩促膝对坐,共叙离愁别绪。从贞祐逃难谈到国破家亡,从魏晋文学谈到名士风流,一桩桩历史,一幕幕往事,在杯酒相触间恣意流淌。世事多艰,人生无常。多少战乱中失散的挚友已成生离死别,谁会想到分别多年后,二人还有机会在这么一个“世外之地”开怀畅饮?面对此情此景,酒兴渐浓的元好问心潮难已,即兴赋《桐川与仁卿饮》诗一首,赠与李冶:</p><p> 潇潇茅屋绕清湾,四面云开碧玉环。</p><p> 已分故人成死别,宁知樽酒对生还。</p><p> 风流岂落正始后,诗卷长留天地间。</p><p> 海内斯文君未老,不须辛苦赋囚山。</p><p> 这是一首格调豪放的七言诗。第一句描写桐川的秀美景色,第二句述说相见时的悲喜交集,第三句是困境中的相互砥砺,第四句是对未来生活的殷切冀希。“风流岂落正始后,诗卷长留天地间”是全诗的压轴之句,道出了作者在逆境中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正始”,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一个年号。当时玄风渐兴,士人中流行饮酒,崇尚清淡脱俗。最著名的是以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面对残酷的政治压迫,选择遁迹山林,越礼法而崇放达,谈玄论道,率真洒脱,成为“魏晋风流”的开创者与践行者。元好问与李冶当时所处的政治生态、生存环境,与这些隐居山林的贤达何其相似!若论“海内斯文”,二人依然不老,风流岂能落于他人之后!所以他在诗中鼓励李冶摒弃因战乱而积郁的愤懑心绪,以乐观放达的生活态度投身于学术研究中,将自己的文章长留于人世间。</p><p> 得到元好问的赠诗后,李冶深感光阴易逝,不抓紧做出点成绩来,真对不起那些关心和帮助自己的人。他很快便静下心来,投身到自己一直关注的课题——天元术的研究中。他居住的草庐十分狭小简陋,平时还得为衣食奔波。著书期间,“聚书环堵,人所不堪”,但他始终以苦为乐,泰然处之。他的学生焦养直曾说他“虽饥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离顿挫”中“亦未尝一日废其业”,“手不停技,口不绝诵,如是者几五十年”。虽然“饥寒不能自存”,但仍然潜心地研究数学,在他看来,学问比财富更可贵。</p><p>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李冶终于在桐川的茅草屋里完成了《测圆海镜》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介绍天元术的著作,书中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求解未知数的程序,还发明了负号和中文数字“零”,比欧洲早了300多年。</p><p> 蒙古宪宗元年(1251),李冶结束了在山西的避难生活,回到故乡栾城的封龙山,开始了长达29年的讲学生涯。至元十六年(1279),李冶病逝,享年87岁。纵观李冶一生,不管是在为人上还是在学术上,都不愧为一代楷模。后人是这样评价李冶的:“金之北渡,避难著书,秘演算术,独能以道德文章确然自守,至老不衰。”</p><p><br></p><p><br></p><p>【作者简介】</p><p> 温峰著,山西原平人。自由撰稿人。主编有《东社温氏族谱》《原平百年影像集》《收藏原平》《原平历史人物钩沉》《原平历史事件钩沉》(与杨晋生合作)《原平历代名人墨迹选编》(与张美庭合作)等地方文献书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