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 ☆ ☆ ☆铭记历史☆不忘先辈☆ ☆ ☆</h3> <h3>☆☆ 今年十月一日是建国70周年纪念日,是国家和人民共同庆祝大喜节日!在国庆来临之时应当回顾,建国初期的艰苦岁月,珍惜来之不易今日繁荣;因此不应忘记建国初期岁月,和建国初期建设者们,他们是共和国强大起来的勤奋者!</h3><h3><br></h3><h3>▽.建国初期国情.<br></h3> <h3> 全国解放后,一穷二白的国家,和亿万众百姓吃、穿、住生活等问题,需要急时解决,是摆在刚刚获得政权的执政党、和管理国家政府面前,是件非常迫切棘手问题。国家当时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美蒋反动派反攻和破坏;对内:维护社会团结和人民温饱生活。一个新成立的中国、正进入“百废待兴”时代,因此建设新中国重任,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团结和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br></h3><h3> 从地理中国和历史发展史上看,我国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历代均受不同程度毁坏,属灾滥发生频繁的国家。就如自然灾害中的“水灾”方面,我国近百年里,因台风、暴雨引起洪水泛滥,江河倒灌,田园家园一遍水汪泽国,家毁人亡,妻离子散,外逃乞讨,历历在目。
<br></h3><h3><br></h3><h3>下图:首都北京天安门.<br></h3> <h3><br></h3><h3>☆ 毛主席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h3><h3><br></h3><h3><br></h3><h3>图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br></h3> <h3>☆ 全国解放后,国家需要百废待兴,急需解决问题千千万万,党和政府举国之力、除国家防御外,头等大事就是人民生活的吃饱穿暖。因为人们在旧社会里受苦受难日子太久;见到了党和政府救中国曙光,和翻身得解放希望,迫切需求脱苦脱灾,过上好日子。为此党和国家想尽办法,调动能调动资源,为人民大众着想,解决吃饭穿衣、免受灾害痛苦。</h3><h3><br></h3><h3>下图:国庆大游行.</h3> <h3>☆ 毛泽东主席百忙中抽身,视察黄河等地洪水泛滥成灾地区,着手解决洪水灾害问题。当了解到准河等地灾害百姓受苦时,毛主席感情澎湃,泪水盈眶,……。将立国之本的当务亡急,解决江海湖泊水患泛滥问题,提笔写上“一定要根治海河”手书。在毛主席“治水患”的精神鼓励下,全国掀起了治江治水的水利工程。 </h3><h3><br></h3><h3>下图:国庆大游行.<br></h3> <h3>☆ 毛主席对人民感情恩重如山,对百姓灾害苦难是忍受不下,为根治洪水灾害,动员全国力量治理江海湖泊。为根治江河水患,将准备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调来,鼎力协同荊江分洪工程,并将成建制的部队改为水利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并且组建全国第一个水利机械工程局(水电八局前身),在组织上、人力上、物资上充分给予保障,使水利工程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而服务。</h3><h3><br></h3><h3>下图:国庆游行队伍.</h3> <h3>▽.长江水患犹存.</h3><h3> </h3><h3> 蜿蜒奔腾的万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她以自己的渊源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h3><h3> 万里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h3><h3> 万里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h3><h3><br></h3><h3>下图:长江万里.奔腾而下.</h3> <h3> 万里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向东注入东海。长江支流众多,长江流域东西宽约3.219公里,南北宽约966公里,长江全长6397千米,流域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h3><h3><br></h3><h3>:中国第一长河~长江。<br></h3> <h3> △…… 万 里 长 江 …… 险 在 荆 江……△</h3><h3><br></h3><h3>下图:1935年湖北荆江.长江江堤溃决.</h3> <h3> 据史记载:1935年7月初,位于荆州城东门外的草市镇,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7月6日早晨,人们发现大水漫上了堤岸,起初因为水是清的,大家以为和往年一样是沙洋倒了堤漫过来的水,并没有太当回事。不久,水越来越急,颜色也变为土红色,远远望去竟是“水天一色”之势。水,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惊涛骇浪中,人们才意识到荆江大堤溃口了。</h3><h3><br></h3><h3>下图:1935年7月荊江长江大堤溃堤.</h3> <h3>下2图:1935年7月长江溃堤,大水淹了城镇.</h3> <h3>:建国第一个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h3><h3><br></h3><h3>下图:万里长江</h3> <h3>图下:长江江面上风帆民船.</h3> <h3>图下:长江地形分洪地图.</h3> <h3> 荆江,长约430公里,因属于古代的荆州而得名。荆江地处长江中游,上起湖北省枝城市,下至湖南省洞庭湖口城陵矶。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下荆江裁弯取直后,荆江河段全长377公里。荆江北岸是闻名遐迩的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由于荆江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故极易溃堤成灾,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南岸有四口分流,自上而下依次为:松滋河的松滋口,虎渡河的太平口,藕池河的藕池口和华容河的调弦口(以下简称“四口”)。四口分泄荆江洪流注入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出长江。由于四口入湖泥沙的淤积,导致四口分流日益减少,从而逐年抬高荆江水位。荆江南北两岸地面分别低于沙市站汛期水位达8~13m。涨水时,人在水下走,水在屋顶行,形似地上河。汛期洪水严重威胁荆江堤防,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首当其冲。当地人民每年洪汛都在提心吊胆过日子,故有:“荆沙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h3><h3><br></h3><h3>下图:荆江古城</h3><h3><br></h3> <h3> 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从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特大洪水给荆江带来的灾害有6次,均发生在1788年到1954年的166年间。近代荆江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35年7月。据当时出版的《荆沙水灾写真》记载,当时荆州城外“登时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其幸免者,或攀树颠,或骑屋顶,或站高阜,均鸽立水中,延颈待食。不死于水者,将恶死于饥,并见有人剖人而食者。</h3><h3><br></h3><h3>下图:1935年荆江大堤.</h3> <h3><br></h3><h3>▽.荆江分洪工程.<br></h3><h3><br></h3><h3>☆毛主席与长江委员会领导研究长江水利建设.<br></h3><h3><br></h3><h3>下图:毛主席在长江轮船上.</h3> <h3><br></h3><h3>下图:毛泽东主席题词.</h3> <h3><br></h3><h3>下图:长江中游荆江分洪图.</h3> <h3><br></h3><h3>下图:毛主席亲临水利工地视察.</h3> <h3>☆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荆江防洪极其严峻的形势。毛泽东非常重视,多次对人说:“你们可以轻视任何人,轻视任何东西,但是,你们千万不可以瞧不起黄河,瞧不起长江。”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多次过问三峡工程的设计研究,直至生命最后的日子,仍念念不忘治理长江水患的事业。1950年冬,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h3><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工程工地.</h3> <h3> 1952年3月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中南水利部、农林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审议《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第74次行政会议通过《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实施办法,并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荆江分洪委员会,由李先念任主任委员,唐天际、刘斐任副主任委员。并成立了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唐天际任总指挥,李先念任总政治委员。总指挥部下设南线工程指挥部,北闸工程指挥部,指挥部设在沙市,又同时成立进洪闸、泄洪闸(又称节制闸)和荆江大堤加固等三个指挥工程部。</h3><h3><br></h3><h3>下图:李先念副总理在荆江分洪工程现场.</h3> <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时博击洪水场景.</h3> <h3> 荆江的险要还在于它两岸已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荆江北岸的荆江大堤的保护范围有18000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以及武汉、荆州、沙市等重要城市。因此,中国把荆江大堤定为确保堤段。一旦荆江大堤发生不测,将给人民带来重大损失。经有关专家测算,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如果枝城上游发生每秒11000立方米的洪水,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应变措施以后,万一在沙市的盐卡发生溃口,第一天进入江汉平原的水量将达45.7亿立方米,10天进入平原的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将有2000平方公里水深达到2米;长江有可能因此改道。因此,在现有人口密度上,溃口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白天至少50万,在夜间至少在70万。</h3><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抗击洪水.</h3> <h3> 1954年汛期,长江上游川江先后出现五次较大的洪峰,长江是雨洪型河流,上游洪水来势很猛,为长江流域近百年所罕见的特大洪水。而荆江河道安全泄洪又远远不相适应,因而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果断决定首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泄荆江洪水总量达122.6亿立方米。从而确保了荆江大堤和及两岸人民的安全,特别是确保了武汉市的安全,对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和沿江城乡75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专家研究判定,荆江分洪区的运用,以几十倍的比例削减了1954年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荆江分洪工程这一极有预见的举措,为此发挥了巨大作用。</h3><h3><br></h3><h3>图:荆江分洪工程抗洪场景.</h3> <h3><br></h3><h3>下图:荆州分洪工程宣传文稿.</h3> <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工程提前完工.</h3> <h3>☆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5月19日晚,中央水利部傅作义部长到沙市,视察了荆江分洪工程施工现场。5月24日,在沙市召开赠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荆江分洪工程亲笔题写锦旗的大会。毛泽东主席题词是:“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工地上一片欢腾,军民战斗的热情更加高涨,对提前完成工程建设起到了巨大鼓舞作用。</h3><h3><br></h3><h3>下图:水利部长傅作义授毛主席题词锦旗.</h3> <h3> 1952年6月25日,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在沙市荆江大楼(现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总站驻地)发布《公告》宣布:“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完成!” 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胜利建成,仅用了75天的工期,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10万军工、16万民工以及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 4万人,他们为工程的提前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期,1952年9月,荆江分洪第二期工程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拟订计划并于1952年11月14日开始进行。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任士舜为总指挥,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专员阎钧任政治委员。工程先后动员荆州、宜昌两地区的民工184777人,完成土方862.5万立方米,于1953年4月25日工程完工。至此,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完成。</h3><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奖状.奖章.</h3> <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奖状.</h3> <h3> 1952年工程竣工后随即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在湖北省荆州市境内,共有两组,分别位于荆江南岸公安县太平口与北岸沙市大堤上。2008年,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进行了重新修整。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占地数百平方米。碑为方形塔式,3层,高10余米,花岗岩构筑,汉白玉镶嵌。上层顶端置五角红星。中层四面镌刻有题词、碑文:南面是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北面是周恩来同志的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东面是邓子恢同志的古言颂词;西面是李先念、唐天际同志撰写的纪念碑文。下层四面,浮雕有工程建设时施工场面。纪念碑两侧,各有六角攒尖亭阁一座,碧瓦红柱,俏拔明丽。亭阁内各立大理石碑块,上面镌刻有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928位英模的名字。2006年5月25日,荆江分洪闸(北闸)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h3><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纪念碑.</h3> <h3><br></h3><h3>下图:荆江分洪工程完工“纪念烟标”.</h3> <h3>☆</h3><h3>下图: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h3> <h3><br></h3><h3>下图:毛泽东主席题词.</h3> <h3><br></h3><h3>下图:毛泽东主席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h3> <h3> </h3><h3><br></h3><h3>……△ 湖 南 省 安 化 县 柘 溪△……<br></h3> <h3> 湖南安化,地处湘中,雪峰山脉北段,资江中游,是山林大县,面积4950平方公里。有近千年历史的县城,设在资江中游北岸东坪镇,距省会长沙240公里。资江水系横贯县境中部,境内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河溪滩洲若干……。</h3> <h3><br></h3><h3>下图:湖南省安化县地图.</h3> <h3> 长江支流资江,又称资水。发源地北青山和越城岭,两水于邵阳汇合称资江,流经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入注洞庭湖,全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上、中游河道弯曲多险滩,穿越雪峰山,地势陡险,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h3><h3><br></h3><h3>下图:湖南资江水系.</h3> <h3> 柘溪水电站位于湖南安化县境内,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大型水电站之一,有湖南省“红宝石”之称。开工建设于1958年7月。这是建国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一边遭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容全面封锁,另一边苏联“老大哥”拒绝提供援助并撤走技术人员和设备,中苏两国关系己开始恶化。在这样形势下,水利建设仍然继续,由国家大力支持下,湖南省成立了"柘溪水电建设工程指挥部";国家水利部从各地调集施工队伍(水利部第六工程局.即:水电八局前身),成立了"柘溪水电工程局",并抽调大批湖南民工,组成几万人的建设大军,在条件极其艰苦和缺乏施工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大家响应毛主席"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口号,激励工作干劲,万众一心、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三年半时间内,完成水电站建设任务,于1962年1月28日第一台机组发电了。在当时是一件振奋全国人民大事。整个水电站工程设备、均由我国自主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和建成发电。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建造大型水电站工程,柘溪水电站工程建成举国振奋!激扬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h3> <h3>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工业学大庆”,其中有一条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柘溪水电站工程上马了,由水利部第六机械工程总队和广东流溪河工程局合并组建成的柘溪水电工程局(即水电八局前身)承建。<br></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站建设场地会议.</h3> <h3> 这支施工队伍设备奇缺,不仅没有大型“洋”设备,就是小型“土”设备也是屈指可数。根据这一特殊情况,当时的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打一场人民“战争”:组织15000余名建设者进场。当时各地民兵报名特别踊跃,大家都认为能参加电站建设是件非常光荣的事。</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站场景</h3> <h3> 建设过程中,从大坝上游对口溪到下游弯竹塘,绵延30余里的峡谷里,日夜人声鼎沸,干劲冲天,一片改天换地的壮观场面。 建设者们靠两个肩膀一条扁担挑出高速度;靠双手推两轮车推出高功效;靠着这样的“扁担精神”挑出了投资省、工期短、质量好的湖南柘溪水电站。</h3><h3><br></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站建设工地.</h3> <h3> 柘溪工程开工,人们就有了“工业等电、农业盼电、人民要电”的紧迫感。因此,建设者们迅速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仅仅半年,就实现了明渠通水、围堰合龙、资江截流,就连导流隧洞也只用了200个昼夜便打通了。</h3><h3><br></h3><h3>下图:柘溪建设工地运输火车.</h3> <h3> :柘溪水电工程局,工程运输是小火车为工程建设为主,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上下班职工、家属就医、子弟读书都要坐小火车,当地农民上街买卖也乘坐小火车,坐小火车要凭车票上车。</h3><h3> :小火车是从东坪镇到大阴塘。</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工程小火车车票</h3> <h3> 当时的职工,不讲报酬,不讲奖金,只要能够得到一面红旗、一纸奖状、一朵红花就觉得是最高的荣誉和最好的慰藉。他们讲的是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战胜一切险阻的拼搏精神和不畏任何困难的愚公精神。 </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工程局机关等所在地.</h3> <h3> 工程开工后、大量人员进场后,生活住宿却成了问题。大家自发动手建设工棚:那时用材料简单就地取材,房墙是用篾片编织后糊上黄泥巴;屋顶盖的是油毛毡;床就是用竹木钉的双层通铺,就这样,夏热冬冷的工棚搭好了。酷暑时大伙在室内“烤火炉”;冬日里就当“团长”(冻得缩成一团)。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不叫苦,不怕难,仍然干劲十足。<br></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工程局职工家属房址.<br></h3><div><br></div><h3><br></h3> <h3><br></h3><h3>下图:湖南柘溪水电站.</h3> <h3> 柘溪水电站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62年1月第一台机组发电,仅比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略晚,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批大型水电站之一。装机容量为44.7万千瓦,在今天动辄上百万、乃至上千万千瓦水电站面前,是个“小个头”,但在上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新中国工业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工程局完工后水电站.<br></h3> <h3><br></h3><h3>醴陵纪念大挂瓷盘.</h3> <h3></h3><h3> :为了宣扬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新中国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南醴陵决定在全国陶瓷领域率先组织烧制直径超过一米的高温釉下大挂盘,以此作为陶瓷领域的重大成果,为建国15周年国庆向祖国献礼。</h3><h3><br></h3><h3>下图:柘溪水电站工艺品进人民大会堂.</h3> <h3> 《柘溪水电站》大盘的烧制成功,不仅是醴陵陶瓷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是新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它更是一部历史,一部浓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革命史。</h3> <h3>安化县.东坪.镇东桥.</h3><h3><br></h3><h3> 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域境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风躲雨,故名风雨桥。安化风雨桥均由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和小青瓦桥顶三部分组成。桥身为长廊式通道,鹊木抬梁,全部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桥面用木板铺成,两旁有固定的双边木凳供行人休息,桥身两侧都是竖式木栏杆,通风采光极好,视线通透。</h3><h3>目前,省文物局正在为安化风雨桥申请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h3>下图:安化县.东坪.镇东桥.</h3> <h3> 柘溪水库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资水中游,距县城15公里。柘溪水库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现在是风景旅游区。<br></h3><h3> 20世纪60年代初期,拦截资江筑大坝,修建起来的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是湖南最早的一颗"红宝石",它不但为三湘四水带来了光明,也在坝上游构成了一处百里高峡出平湖,成了湘中大地上一处胜似漓江山水的"百里画廊"。</h3><h3> </h3> <h3> 柘溪水电站拦河大坝、长330米、高100米,从远处眺望水电站宏伟,为我国水利和工业建设增光添彩,现已成了湖南省标志性旅游地,柘溪水电站誉名的“红宝石”仍然闪闪发光。</h3><h3><br></h3><h3><br></h3><h3>……△ △ △ 三线建设.贵州乌江渡.△ △ △ ……<br></h3> <h3></h3><h3>☆三线建设: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周边形势异常严峻。当初我国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将陷入瘫痪。为此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体系和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电力、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从1964年开始,实现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从而调整了我国工业体系的战略布局。</h3><h3><br></h3><h3>下图:祖国的“三线建设”标注图.</h3> <h3>下图:毛主席关心三线建设.</h3> <h3>☆ 1964年5月,党中央作出建设三线的部署,并指示工程建设要贯彻“靠山、分散、隐蔽”和“小型化、专业化”的方针。 三线工程的选点定点任务,主要的决策依据是“政治定点”“行政定点”“战备定点”。交通、地理、水源、成本核算等因素,在特殊年代都被放到了次要位置。 </h3><h3> 选点和设计工作尘埃落定后,三线建设高潮在全国各地很快掀起。 因为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在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好人好马上三线”。从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等大城市选调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大学生开赴三线建设基地。一时间,沉睡的大山苏醒了。 低矮的茅屋、破庙,甚至老乡家的猪圈,都成为三线建设者的临时宿舍。随着队伍的壮大,大家干脆在山坡上、河沟旁搭起芦席棚、蒿草棚等简易房。</h3><h3> 三线在当时是一个隐秘的词,从未出现在公开的报道。工作在三线的人们,与家人通信也不准有具体地址。为了确保三线建设的机密和便于对外联系工作,工程项目都被编制了数字代号,例如乌江渡水电八局,对外信箱号码是401,只有内部人知道,目的是为了三线建设。</h3><h3><br></h3><h3>下图:“好人好马上三线”图画.</h3> <h3> ☆ 乌江建设纳入国家规划;1968年10月,在中央“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战略部署下,国务院批复同意次年开工兴建;1969年,水利电力部调湖南水利水电建设公司(原柘溪局施工队伍),进入贵州乌江渡工地,当时出于保密工作需要,单位对外联络以“401信箱”为代号;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在同年年底,乌江渡水电站建设工程、划归水利电力部直接领导,施工队伍编为“水利电力部第八工程局”。</h3><h3> 为了尽快的落实《三线建设要抓紧》战略要求,於1970年4月1日、在乌江渡峡谷隆隆开工了;全国各地水利水电专家、技术精英,先后来到乌江渡,以水利电力部、第八工程局为主,开创了高原峡谷岩溶地带,建设大型水利高坝体工程~发电站,是世无前列和世人注目工程;该工程过程克服了千难万险,如期建成了乌江渡水电站,为三线建设中配套工程作出了应有贡献。</h3> <h3>下图:乘火车赴三线建设者.</h3> <h3>☆ 为了尽快落实《三线建设要抓紧》战略要求,於1970年4月1日开工了。全国各地水利专家、技术精英、水利职工4000多人、大中院校毕业生,复员军人等;积极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为人民”号召,先后来到乌江渡,以水利电力部第八工程局为主,开创了高原峡谷岩溶地带,建设大型水利高坝体工程~发电站。</h3> <h3>下图:满载三线建设者火车.</h3> <h3>下图:乌江渡口崖壁上字碑.</h3> <h3>下图:地图乌江流域.</h3> <h3> …… △ 水 电 八 局 ☆ 乌 江 渡 △ ……</h3><h3><br></h3><h3> : 水电八局前身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总队,始建于1952年(荆江分洪),1958年以水利部第六机械工程总队与广东流溪河工程局合并,进驻湖南资江组建成“柘溪水电工程局,”承建湖南柘溪水电站。1969年,水利电力部调“湖南水利水电建设公司”(柘溪水电工程局),进驻贵州乌江渡水电工程工地,成立水利电力第八工程局,由水利电力部直接领导,开建乌江渡水电站工程。</h3><h3><br></h3><h3>△:水电八局相关方面,请欣赏《乌江渡.曾经的.三线建设》美篇,这里就不作重复了。请见谅!</h3> <h3>下图:水利工程专家谭靖夷.</h3> <h3>下图:工程专家谭靖夷讲解工程进度。</h3> <h3>下图:水电八局机关.设计.图纸.</h3> <h3>下图:乌江渡工程开工受各方面关注.</h3> <h3>下图:前方,工程工作场景.(1)</h3> <h3>下图:前方;工程工作场景.(2)</h3> <h3>下图:前方;工程工作场景(3).</h3> <h3>下图:前方;工程工作场景.(4)</h3> <h3>下图:工程大型设备进场(5).</h3> <h3>下图:前方;工程砂石料场景(6).</h3> <h3>下图:后方配套单位(1).</h3> <h3>下图:后方配套单位(2).</h3> <h3>下图:后方配套单位(3).</h3> <h3>下图:后方配套单位.职工医院(4).</h3> <h3><br></h3><h3>下图:铁索链吊桥.</h3> <h3>: 印象中乌江上铁索吊桥有2座.是水电八局架设的,目的为了便捷工程施工人员,和职工家属两岸来往方便,节省路程绕圈子的,虽然吊桥予人方便许多,但要过这铁索桥要有点胆子。铁索链给上了年纪的人影响比较深刻,就几根铁索和对岸链接,链条上搁着板材,板材间不够密集,稀拉的很,人刚踩上去桥板晃荡,心里凉滋滋,看见下面急流江水,望而生畏,腿脚发软;如是胆小的、女同志、小孩、往往不敢上桥,要人帮忙带着走。哪时刚到乌江,物资匮乏,粮食需到江北去买,必走这吊桥,所以印象深刻。记得近乌江公路大桥处有一座,后因乌江公路大桥造好后撤除。还有一座在近大坝处,撤除比较晚些,影响中大坝造好后不久不见了,至于什么时间撤了、己没有印象了。乌江的铁索吊挢留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深地。说明人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积极响应艰苦奋斗精神,不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一心为着组织、国家、建设等方面着想,完全把个人安危抛在脑后,这就是这代人的思想理念。</h3><h3><br></h3> <h3>下图:职工家属住房(1).</h3> <h3>下图:职工家属住房(2).</h3> <h3>下图:职工家属住房(3).</h3> <h3>下图:职工家属住房(4).</h3> <h3>下图:职工家属用房(5).</h3> <h3>下图:乌江镇工农路段(1).</h3> <h3>: 乌江老镇原先一条街,从乌江桥头一直到老渡口处,名叫“工农街”。工农街道两旁有民房、厂房、商埔,和农民设摊的农产品,较为热闹地段是近水电八局医院,路两边人流相对多些,街道上主要是八局职工家属,她们是乌江镇上主要客源,整个街道交流的语言是“八局口音”,初次让人感觉好象人到了“湖北省”;有别于贵州乡土风味的乡镇,是支援三线建设的“三线人”城镇,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是有时间节奏感。</h3> <h3>下图:乌江镇工农路(2).</h3> <h3>下图:镇上路边鱼滩、鱼贩.</h3> <h3> 乌江鱼是乌江镇上名吃,誉名贵州省内外。一般讲乌江鱼是指,有鱼须的鲢鱼,也就是“鲢鱼炖豆腐”,配上当地调味料~油.香.辣,确实美味引口腔味觉~爽!鲢鱼在乌江以外也能见到,在贵州境内很普遍。但有种乌江鱼是指乌江里特有,别的地方几乎没有,一般人看不上它,平時要去钓它,没有哪么好钓,用网捕它要看运气了。可有种不请它自来,而且来很多,任你捡;这就是小(川)条鱼。就是乌江水电站泄水,待水闸关后时,下泄的水乌江里退得很快,可这小(川)条鱼,来不及回游,留在岸上蹦哒蹦哒跳;住在靠江边的人们拿着篮子,盆子等下来捡(注:不可学、有危险!),很快捡到篮、盆滿。拿回来破膛洗净,油氽、红烧、清蒸、烧汤,剩下晒鱼干,这野生的“小条鱼”,确实肉细、嫩,味鲜美。如果平常想吃,早上去八局医院街上能买到、渔民将刚捕来新鲜“小条鱼”,设滩摆卖,价钱不贵,最便宜时、只有2角5分一斤,后来遂年渐浙贵起来。每来乌江玩时吃“小条鱼”是必须的,这鱼虽小点,但绝对是野生的,网箱养不了。小条鱼刺不多,只有主刺一根,油炸小条鱼热吃香又鲜、又吃不出刺来;如果要下汤,用“小条鱼”和笋片、豆腐烧汤,其汤滑爽鲜美。这乌江鱼是八局人都爱吃,是八局人爱吃的“乌江鱼”。</h3><h3><br></h3><h3>下图:熟食美味“小条鱼”.<br></h3> <h3>下图:乌江公路大桥.</h3> <h3>下图:乌江公路大桥通车典礼.</h3> <h3>下图:工程技术专家在工程现场.</h3> <h3>下图:乌江渡.水电工程大坝.</h3> <h3>下图:乌江渡水电站.</h3> <h3> 乌江渡水电站由水利部第八工程局,于1970年4月开始兴建,整个电站工程于1982年12月4日全部建成,历时12年半。电站经过72小时试运行后,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并网发电。</h3> <h3>下图:乌江渡水电站机房.</h3> <h3> 乌江渡水电站建成是水电八局开门红的工程,为我国进入水利世界舞台打开了一扇门;它不仅破了水利史没有的历史,而且创造了水利世界东方奇迹!它攻破了禁区“喀斯特”地貌上、严禁造大型水电站神话。能攀登这一高度,并非一朝一汐能做到的,而是来之于水电八局前期工程磨炼;建国初期困难时期,“荆江分洪”第一水利工程;建设新中国的艰苦时期,湖南“红宝石”工程柘溪水电站。这几十年艰苦奋斗实践的经验结累,和科技工程专家不断探索,攻破了道道技术难关,在岩溶地区建设第一座高拱形重力坝,这是在水利史上世无前列工程,让世界水利建设领域不得不刮目相看,将世界水利领域目光吸引到世界东方。</h3> <h3>下图:工程水利大坝成形.</h3> <h3> ☆ ☆ ☆</h3><h3> </h3><h3> ☆ 纪念碑是纪念为国家事业而献身英雄 ☆</h3><h3><br></h3><h3>: 在乌江渡水电建设中,不得不提乌江的“大黄崖排险”事迹。1989年乌江渡水电站己正常蓄水发电了,经观察水库左侧处,发现崖壁岩石有异常,岩体缝隙变化遂年增大,危害大坝安全迫在眼前,为此在上级批准下,在枯水期内进行洞室爆破,作个卸载消灾处理。当时是乌江分局二处接受施工任务,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实体施工。在4月26日午时,由于填装炸药时发生意外,爆炸直接至28人死亡,16人伤残的重特大事故,损失惨重!他们为乌江渡水电站工程献出了宝贵生命。水电八局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在乌江北岸高坡山上,修建了为“乌江渡水电站而献身烈士”纪念碑,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为国献身英雄事迹。<br></h3><h3><br></h3><h3>下图:乌江渡水电站纪念碑.</h3> <h3> ☆ ☆ ☆</h3><h3><br></h3><h3>下图:乌江渡水电站雄姿组图.</h3> <h3>下图:水电八局职工表彰大会.</h3> <h3>☆ 水电八局职工来源于全国各地,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建设祖国“三线建设”的水电站,大家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了几十年,结下同事间深厚友情,对贵州乌江感情深似故乡。有许多八局子弟都是在乌江出生、成长,成家、立业,他们都将八局视为家,说着一口浓重“八局”话,都将水电八局基地所在地的乌江(镇)渡,视为水电八局基地的“延安”,由此走向“远方”一个个工程。许多由乌江去远方工作、读书、退休回故乡的,却在离开乌江渡(镇)后多年,常怀八局乌江的岁月,怀念往日八局的情怀;在有生之年充分利用出差、休假、旅游等机会,弯道赶来探望久思的乌江镇,以怀柔之心来的看新乌江,叙述着曾经的怀旧岁月,对乌江一草一木情意切切,对远走他乡的八局人来讲,是心中“故乡”!“延安”!因为水电八局是由乌江(渡)走出乌江、走向全国、走问世界,……。</h3><h3><br></h3> <h3>☆乌江渡水电站获得国家优质工程质量银质奖.</h3><h3><br></h3><h3><br></h3><h3>下图:夕阳下泛金黄色“乌江渡水电站”.</h3> <h3>: 1985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登上巍峨雄伟的乌江渡水电站大坝,极目四眺,脸上洋溢着喜悦,问道:“电站是哪支队伍修建的?”陪同者回答,“水电八局。”听后,李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北口音,由衷地夸赞道:“八局是支好队伍哇!”</h3><h3><br></h3><h3>下图:李先念主席视察乌江渡水电站.</h3> <h3>:巍峨乌江渡水电站.耸立贵州高原三十多年了,乌江渡己是旧貌换颜了;现在乌江己成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美如画的旅游区,乌江渡水电站己成了光彩耀眼的明珠。</h3><h3><br></h3><h3>下图:巍峨乌江渡水电站.</h3> <h3> ☆ ☆ ☆ 铭记历史 ☆ 勿忘先辈 ☆ ☆ ☆</h3> <p>:美篇图文部分来源网络.謝谢八局朋友予以支持! </p><p>请分享兄弟篇:《水电八局曾经的“遗址”游记》,《乌江渡.曾经的岁月.三线建设》,和“乌江渡水电站”建设场景视屏(1)(2)。 </p><p> 谢 谢 分 享 ! 再 见 !</p> <p class="ql-block">▽视屏1:△历史记载:荆江分洪·水电八局·前身△</p> <p class="ql-block">▽视屏2:湖南.柘溪水电站.雄观.</p> <p class="ql-block">▽视屏3:贵州“乌江渡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视屏4: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建成后40年景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