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围棋教育与国学研究院系列教程</h3><h3> ——注意力培养</h3><h3> </h3><h3> 围棋教师很多时候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训练班里相当一部分孩子来学围棋,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觉得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希翼通过学习围棋改变孩子的注意力状态。</h3><h3> 那么问题来了,围棋训练真的能改善注意力吗?围棋教师在孩子注意力改变的过程中需要做点什么?一个有这么多注意力不够集中学员组成的训练班,教学该如何实施?</h3><h3> 注意力分为注意力状态和注意力水平两个部分,注意力状态往往是因为孩子在意和喜欢,比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看动画片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但是到幼儿园、学东西时候,老师就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看动画片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就是一种即时状态,而不是真实的注意力水平,因为看动画片是不需要思考的,在看动画片时候专注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个孩子注意力水平,是根据孩子投入思考以及课堂互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这里包含两个要素:阅读深度和自我管理。简单地说,孩子听不懂看不懂(欣赏不了包含的趣味,感受不到精彩之处)的情况下,注意力不容易持续集中,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持续集中。学围棋的孩子注意力表现的集中,是因为投入到棋局思考中,也不能完全说是注意力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围棋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平台,依托围棋训练,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方面确实帮助很大。</h3><h3> 解决少儿注意力问题,首先还是要解决阅读深度。阅读深度是如何影响注意力集中水平的?假如我们摆了一盘棋给孩子们看,每个孩子对于这盘棋反应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盘棋”“这是围棋”“这盘棋黑棋领先”“左上角的破空办法是焦点”“正常应对白棋不行了”...每个孩子基于自身的认知程度,对事物的理解分别停留在表象或者內质的不同层面,也因此很可能导致其停留在这盘棋的注意力分别是一秒钟到十分钟甚至一个钟头不等。我们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一个知识点,孩子能有自己认知,受引导实现思维进步的,注意力相对容易进步,而孩子没有建立自己的想法,被动接受知识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就会短一些。</h3><h3> 传递基础知识,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思维和认知状态,只有降到孩子的高度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才能彰显出来,不会造成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教师讲的天花乱坠、精彩纷呈,学生浑自一无所知、味同嚼蜡。讲孩子听得懂的课,谈孩子有能力互动的知识点,让孩子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课堂中,让孩子与课堂与课程融为一体,才能够逐步改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互动,是教学中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环节,互动可以引起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交集,互动可以使得思想不断延伸和发展,互动使得教师和孩子之间处于同样的姿态而产生思想的共鸣,互动使得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有课堂归属感,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去学习。互动让孩子成为思想的主人,不断激发新的想法并努力验证,从而使得孩子注意力水平得以持续提升。</h3><h3> 对于注意力培养的另外一个要素,课堂上小学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每一位教练员往往都有自己的办法和课堂管理手段,但是这中间有一些容易犯的错误,说出来仅供参考。</h3><h3> 第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强制要求。经常有教练员跟我交流,说幼儿园小朋友不好带,一二年级的最好带,到了三四年级以后的孩子油盐不进,软硬都不行了。可以说这是特长训练行业里的普遍现象,但绝不能说是正常结果。课堂上对孩子的强制要求,在孩子幼年时候效果会很好,孩子“怕”老师,尤其是严厉的教师带低年级学生时候纪律会特别好,但是伴随着孩子力量的逐渐增大,以及孩子办法(隐蔽性和逃避惩罚的办法)越来越多,课堂管理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于是往往会形成教师嗓门越来越高,惩罚越来越严厉,课堂纪律却越来越乱,甚至逐渐开始形成对立情绪、爆发师生冲突。</h3><h3> 第二个容易犯的错误是表扬和奖励。很多培训机构使用积分卡对孩子实施奖励,这本来是课堂管理的一个小技巧,早期对于初学围棋孩子的兴趣培养,课堂积极性能起到良好的润滑剂作用。但是对积分卡的过分依赖和频繁使用,导致两个非常明显糟糕后果:首先容易令孩子所有的努力和注意力都在积分卡上,而忽视了参与课堂的根本意义,弱化了教学本身;其次积分卡对于课堂刺激效果会越来越差,使得教师不断增加刺激次数,提高刺激数额,从最开始一节训练课发三五分,到后来一节课发三五十分,甚至上百分,就像通货膨胀一样沦为课堂管理的毒瘤。不只是积分卡,课堂上对于孩子其他方式的表扬和奖励泛滥,也会导致和积分卡一样的糟糕后果。</h3> <h3>第三个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比教育。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树立榜样,让所有学生向榜样看齐。为孩子建立标尺,管理自己的行为,这本身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做法,但是如果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发现会留下很多后遗症。首先是容易帮孩子贴上“好孩子”“坏孩子”的人格标签,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无论表现“好”还是“不好”的学生心里,都会觉得:“这样做就是好孩子,不这样做就是坏孩子”。假如单单只是形成了心理暗示,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标签贴上也很不错,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更容易被激发的是“取悦倾向”,即面对老师时候努力“证明”自己,脱离视线时候恢复“正常”状态。这样的取悦倾向,很容易让孩子迷失“自我”,课题上所努力追求的,应该是是教师的目标,还是孩子自己的目标呢?对于被贴上“好孩子”标签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标签不一定能够促使其不断进步,恰恰相反:“我现在的状态是老师认可的,是对的”,因此孩子潜意识里不愿意做出“改变”,因为所有的改变过程同时也是否定过程,也是必然会伴随“错误”产生的过程。一个拒绝“改变”的“好孩子”,随着时间推移注定会慢慢变得平庸甚至是落后。而对于那些被要求向“好孩子”看齐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即时状态(孩子的自身高度)没有得到接纳和认可,容易导致归属感丧失,徘徊在“学”与“不学”之间,在某一个新学期开始时候彻底消失。</h3><h3> 第四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忽视”,有些教练员抱定这样的想法:“只要不干扰课堂纪律,没必要要求孩子太多”,暂且不提孩子的塑造提升,素质培养,仅仅考虑下后期课堂秩序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从早期启蒙阶段开始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h3><h3>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要从建立目标愿景开始,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全体学生一起遵守并为之努力的愿景(也可以是规则),这样的愿景是为了让大家的训练学习不受干扰,是为了整体课堂环境的美好。给孩子一个目标愿景,比如身体直起来、不趴桌子、不摸棋子、手放腿上、先举手经同意再发言,让孩子做这些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短时间内)。刚开始时候,随着课堂推进,孩子们会渐渐失去控制,这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批评,更不是惩罚,而是重新梳理,给孩子(整体学生)一个重新规范课堂的节点。往往第一次保持十分钟,第二次就只能保持八分钟了,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一节长达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的训练课里,很可能到了某一个阶段即使孩子能够做到按照老师要求去做,但是整体注意力处于彻底游离状态。这个节点就是孩子们的整体注意力水平,教师要尊重这个事实,接纳孩子们的现实高度。到了这时候,继续教学没有什么意义了,完全可以带孩子们玩玩游戏,或者是安排孩子们实战对弈,换一种方式,换一个“环境”重新唤醒孩子们的注意力。</h3><h3> 课堂的梳理是缓慢而持续进步的过程,而且每一个孩子的状态都不相同,渐渐就会产生纪律方面的“重点关照”学员,对于这类孩子,一定要充分尊重。当违反纪律不再是整体现象而成为个体行为时候,教师很容易忘了当初制定的课堂规范是为了让孩子们实现自我管理,从而“针对”个体孩子,使得孩子容易产生“被排斥”的心理。对于这类孩子,需要教师根据具体行为和状态拿出办法来,没有绝对的规律可以遵循,但通常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h3><h3>一、接纳</h3><h3> 可以说孩子每一个“糟糕”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孩子成长历程里的缺乏“接纳”。想要改变孩子,让孩子乐意接受教练员“指令”和“建议”,就必须要先对孩子进行“接纳”,只有先对孩子实施“接纳”,孩子才能更好的接纳教师,才不至于对课堂指令和建议听而不闻,才能够实现有效互动,让孩子有效融入课堂和教学中来,接纳和被接纳能力也是一名围棋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h3><h3> </h3><h3>二、提醒</h3><h3> 当孩子渐渐有了归属感,乐意于遵守规则,建立自我管理的基本意愿,并不代表孩子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这时候做为围棋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现状,在孩子状态开始游离时要通过语言、肢体引导、眼神交流,或者是课堂归零转移教学任务等方式帮助孩子实现“重新启动”,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默契的亲密关系,而不是谈判、斗争的对立关系。在不断的提醒和引导中,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会越来越长,“问题”越来越隐性,而急于求成的强制要求只会造成孩子灰心、沮丧、羞耻感等消极情绪滋生,即便能够改变孩子行为也必然会伴随诸多心理问题产生。</h3> <h3>三、奖励</h3><h3> 改变孩子的过程必然充满曲折和漫长,因为心理问题一旦形成,并不是环境和教育方式改变就能轻易消失,需要教育者拿出办法,为孩子成长订立阶段性计划,而奖励法就是最常用的一种影响孩子自我管理意愿和心理暗示的良好手段。奖励法本质是帮助孩子制定某一时段里可能实现的目标,例如经统计一个孩子本周违法纪律十次,我们就可以为孩子制定下周的课堂目标,一星期违反纪律不超过十次就予以奖励“最好是精神奖励,物质奖励要慎用。”,一周十次违反纪律本来就是孩子能够完成的目标,但是通过奖励措施的实行,会使得孩子在每一次违反纪律后留心自己的行为,提前做出下一次要“避免”的良好心理暗示,这显然有助于孩子减少违反纪律的次数。在连续几个星期孩子能够把违反纪律控制在十次以内后,根据孩子的现实状况为孩子修订目标,把违法纪律次数要求降到八次、六次,逐渐调整,直到孩子问题接近消失为止。</h3><h3> </h3><h3>四、忽视(排除法)</h3><h3> 忽视法是常用的课题管理办法,原理是孩子的社会属性,即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团队所接纳和重视。我们在尊重孩子人格,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和情感的同时,针对孩子“糟糕”的行为可以进行“忽视”。忽视有两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是孩子出现“糟糕”行为时候,不要被孩子行为所牵制、吸引,更不能因为孩子行为产生情绪方面的波动,让孩子的行为被印证为“无效行为”,从而在潜意识里不愿意再重复和尝试,这种办法适用于情感满足状态不够的孩子,其“糟糕”行为是刻意想唤醒关注。第二种忽视是排除法忽视,适用于孩子反复做出“糟糕”行为时,可以宣布取消“上课资格”,但千万进行让孩子离开座位或者是出去罚站之类的惩罚,在孩子被实施“精神剥离”后,绝大多数孩子会觉得无聊,等情绪慢慢平静下来,自然而然的融入课堂,极少数孩子会出现刻意捣乱,离开座位和教室,这类孩子接纳和被接纳程度还不够,暂时尚不适合采用此类办法。</h3><h3> </h3><h3> 围棋教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平台,用好了事半功倍,可以一举两得的解决孩子能力提升和意志品质培养,是家长们塑造孩子优良品格的最佳选择。</h3>